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驻英中国记者一次在伦敦乘地铁,当时乘客很少,车厢里有很多空座位。他见一位英国母亲抱着一名四、五岁的小男孩合坐在一个座位上。母亲对身旁的空座位毫不理会,像是没有看见一样。小男孩很胖,挤座在母亲腿上,母亲脸上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到达终点时,中国记者好奇地问这位母亲:“您旁边的座位一直空着,为什么您把孩子抱在腿上,不让他座到空座位上去?”英国母亲笑了笑说:“我只买了一张车票,就只能坐一个座位。我不能教育孩子从小就去侵占国家的公共利益,那样我会感到羞愧。”
这是不久前从杂志上看到的一则故事。类似的事情若是发生在中国,可能会有不少人要用“傻”或者“迂”来形容那位母亲。你想,那座位空着也是空着,有何不坐的道理呢?在国内坐公交、乘地铁,小孩不买票而占座,甚至见买票者亦不相让的事我见得太多了,并未见到哪位父母脸上有一丝一毫的“羞愧”,不少人反倒有一种“揩油”之后的满足。对照那位自约自律的英国母亲,我们这些中国家长的作派中暴露出的不仅是他们在人格品质上的差距,更令人忧虑的还有我们这“输在起跑线”上的养成教育。
我们所在的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可我们的不少公民却偏偏有着极深的“私有化”情结,总是有意无意且毫无愧意地要将“国家的公共利益”化为私有。前些年一些城市曾先后发起过“图书漂流”以及仿效北欧一些国家在公共场所投放“公用雨伞”、“公用自行车”的活动,可结果呢?图书纷纷“漂流”到了私人的书橱书柜,乃至进了废品收购站;雨伞大多有去无回;公用自行车要么不久便散了架,要么改头换面成了一些人的固定坐骑……更有不少市民明目张胆哄抢用以装点节日街道的花盆,顺手牵羊带走公用厕所里的手纸……有论者将这类行为归结为中国人的收入不高生活水平低,以至需要占点“公家”的便宜以贴补家用,可我们真的穷到了连几块钱一把的雨伞和几毛钱一卷的手纸也买不起的程度了吗?而这些“化公为私”的干将们在做这些事情时有没有想到要避着自己的孩子?最可怕的是这些“揩油大军”中亦有不少我们的“祖国的花朵”!
其实即便在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封建社会,中华民族也是以公私分明为美德的。宋代周紫芝的《竹坡诗话》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位“易烛观书”的清官:“有一人极廉介,一日有家书至,即令灭官烛,取私烛观书。阅毕,命秉官烛如初。” ——秉官烛,为公;取私烛,因私。为了读一封家信,把蜡烛换来倒去的,丝毫不怕麻烦,此公“迂阔”的程度比之上文那位英国母亲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时至今日,在“公私分明”这一点上,我们还真是有些“人心不古”了。但要将这传统美德渐趋式微的账全摊到咱们平民百姓头上似乎又叫人难以心服,因为这类无票占座、带回几本公共图书、抢回几只花盆甚至拖回辆自行车之类的行为与臭名昭著的公车私用、公费旅游、公款吃喝、公房私占、挪用公款甚至私用公权等行径相比实在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而能有“大”作为的,大都是我们公权在握的“父母官”们。有如此“化公为私”的大环境,有如此“多捞多得”的“父母官”,我们的“子民”们又如何不上行下效!甚至在某些人看来,能揩上点公家的油也是一种能力的表现,是一种荣耀!在这样的环境下,你能指望我们的家长们会教育孩子以侵占国家的公共利益为耻?
古代出现公私分明的清官靠的是道德的约束,故而只是一种偶然;要使公私分明成为一种必然则必须靠强硬的制度的制约。意大利有位市长因两次使用公车接送妻子而被迫辞职,德国总理施罗德在非工作期间,总是开着自己那辆被称为“武装坦克”的破旧的大众汽车走街串巷。这都得归功于一种强有力的制度的约束,当然也缘于一种大环境的熏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东坡先生留下的这句名言成了当今西方发达国家政要们必须遵循的准则。在这样公私分明的环境下,出现那位以占用身旁不属于自己的空座为羞耻的母亲也就再正常不过了,她不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养成侵占公共利益的恶习也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了——尽管这在我们这些域外人看来似乎“迂”得可笑!
不占用身旁的空座位,这一微不足道的细节所体现出的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关于教育的,关于文化的,关于社会的,关于政治的……但愿看过这则故事的人都能从中悟出点什么。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高中部)
责任编辑 余志全
这是不久前从杂志上看到的一则故事。类似的事情若是发生在中国,可能会有不少人要用“傻”或者“迂”来形容那位母亲。你想,那座位空着也是空着,有何不坐的道理呢?在国内坐公交、乘地铁,小孩不买票而占座,甚至见买票者亦不相让的事我见得太多了,并未见到哪位父母脸上有一丝一毫的“羞愧”,不少人反倒有一种“揩油”之后的满足。对照那位自约自律的英国母亲,我们这些中国家长的作派中暴露出的不仅是他们在人格品质上的差距,更令人忧虑的还有我们这“输在起跑线”上的养成教育。
我们所在的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可我们的不少公民却偏偏有着极深的“私有化”情结,总是有意无意且毫无愧意地要将“国家的公共利益”化为私有。前些年一些城市曾先后发起过“图书漂流”以及仿效北欧一些国家在公共场所投放“公用雨伞”、“公用自行车”的活动,可结果呢?图书纷纷“漂流”到了私人的书橱书柜,乃至进了废品收购站;雨伞大多有去无回;公用自行车要么不久便散了架,要么改头换面成了一些人的固定坐骑……更有不少市民明目张胆哄抢用以装点节日街道的花盆,顺手牵羊带走公用厕所里的手纸……有论者将这类行为归结为中国人的收入不高生活水平低,以至需要占点“公家”的便宜以贴补家用,可我们真的穷到了连几块钱一把的雨伞和几毛钱一卷的手纸也买不起的程度了吗?而这些“化公为私”的干将们在做这些事情时有没有想到要避着自己的孩子?最可怕的是这些“揩油大军”中亦有不少我们的“祖国的花朵”!
其实即便在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封建社会,中华民族也是以公私分明为美德的。宋代周紫芝的《竹坡诗话》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位“易烛观书”的清官:“有一人极廉介,一日有家书至,即令灭官烛,取私烛观书。阅毕,命秉官烛如初。” ——秉官烛,为公;取私烛,因私。为了读一封家信,把蜡烛换来倒去的,丝毫不怕麻烦,此公“迂阔”的程度比之上文那位英国母亲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时至今日,在“公私分明”这一点上,我们还真是有些“人心不古”了。但要将这传统美德渐趋式微的账全摊到咱们平民百姓头上似乎又叫人难以心服,因为这类无票占座、带回几本公共图书、抢回几只花盆甚至拖回辆自行车之类的行为与臭名昭著的公车私用、公费旅游、公款吃喝、公房私占、挪用公款甚至私用公权等行径相比实在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而能有“大”作为的,大都是我们公权在握的“父母官”们。有如此“化公为私”的大环境,有如此“多捞多得”的“父母官”,我们的“子民”们又如何不上行下效!甚至在某些人看来,能揩上点公家的油也是一种能力的表现,是一种荣耀!在这样的环境下,你能指望我们的家长们会教育孩子以侵占国家的公共利益为耻?
古代出现公私分明的清官靠的是道德的约束,故而只是一种偶然;要使公私分明成为一种必然则必须靠强硬的制度的制约。意大利有位市长因两次使用公车接送妻子而被迫辞职,德国总理施罗德在非工作期间,总是开着自己那辆被称为“武装坦克”的破旧的大众汽车走街串巷。这都得归功于一种强有力的制度的约束,当然也缘于一种大环境的熏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东坡先生留下的这句名言成了当今西方发达国家政要们必须遵循的准则。在这样公私分明的环境下,出现那位以占用身旁不属于自己的空座为羞耻的母亲也就再正常不过了,她不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养成侵占公共利益的恶习也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了——尽管这在我们这些域外人看来似乎“迂”得可笑!
不占用身旁的空座位,这一微不足道的细节所体现出的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关于教育的,关于文化的,关于社会的,关于政治的……但愿看过这则故事的人都能从中悟出点什么。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解放路实验学校高中部)
责任编辑 余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