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解决实际问题题型的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解决实际问题题型的教学对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问题题型 应用 逻辑思维
小学生生活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差,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信息,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找到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解决实际问题题型的理解。
一、创设情景,生活再现,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
教材中的解决实际问题题型较多的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形式化”常规习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产生恐惧心理,也会丧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所发生的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喜欢充满乐趣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有必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书本上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改编成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这种情境可以是一幅生活图景,也可以是图表、对话、文字叙述,甚至漫画等形式,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感知数学,激发他们对解决实际问题题型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连乘解决实际问题题型的》时,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了这样的信息:小记者带领同学们参观校园,首先让学生看清美丽高大的教学楼共有4层,然后把镜头切换到走廊,让学生观察到每层楼有6个教室,最后让学生观察教室:有6排桌子,每排6张。
师:“看了这座新建的教学楼,你都知道了些什么?”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出现相应的定格图片。师:“那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一共有多少个教室?…每层楼内放了多少张课桌?”“一共有多少张课桌?”……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电脑将问题呈现在屏幕上。
通过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了许多信息,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从而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化难为易,帮助理解,培养正确解题的能力
小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题型所涉及的某些词语、概念不理解,或解决实际问题题型的数学语言和日常生活有一定差距,他们就容易产生解题的心理障碍,影响解答解决实际问题题型的兴趣和正确性。
丁丁和冬冬相向而行,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学校走来,丁丁每分钟走60米,冬冬每分钟走55米,经过4分钟,他们同时到校,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此题是相遇问题,比较抽象,教师在上课时,利用信息技术做成课件:两个同学从两边同时出发,面对面行走,让学生理解相向而行的含义,扫除文字障碍。然后再演示:两个同学同时出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经过1分钟,看他们到了哪里,又经过1分钟,看他们又到哪里,最后经过4分钟,他们同时到校(相遇)。通过演示,学生明显地观察到: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他们所走的路程之和,学生很快就把此题解答出来了。
三、多样呈现,自主选择,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教学的解决实际问题题型例题的教学基本上遵循了这样一条呈现方式:读题审题——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式解答——说解题思路,这种呈现方式单一而封闭。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题型的教学中要注意追求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促进知识建构,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两积之和解决实际问题题型”的教学,我们可以先布置学生进行体育物品价钱的调查,然后创设学校购买体育用品的情景,应用表格式数据,提出“一共需要多少钱?”的问题来呈现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这样借助“学校购买体育用品”的实际问题,将课内学习与课外的调查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为学校出谋划策的过程中,愉快地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
多样的、灵活的呈现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能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的过程,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适时予以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四、因材施教,分层练习,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主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都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这种人性化的教学,在一定条件限制下是很难达到的。而今天,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声情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了主动参与学习的可能。
在六年级《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题型的总复习》的教学中,我制作了一个课件,课件中设计了基本题、提高题、较难题、思考题四大模块。学生在电脑前,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感兴趣和适合自己水平的内容练习。学生每过一个层次的练习,后台服务器都会及时评判,以图文、动画的形式给予奖励,打破了“齐步走”的局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能充分得到发展。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要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积极拓宽信息搜集的渠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设计成蕴含课本知识点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问题题型 应用 逻辑思维
小学生生活面窄,感性知识少,抽象思维能力差,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信息,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找到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解决实际问题题型的理解。
一、创设情景,生活再现,形成良好的应用意识
教材中的解决实际问题题型较多的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形式化”常规习题,远离学生生活实际。长此以往,学生会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产生恐惧心理,也会丧失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所发生的数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该让学生喜欢充满乐趣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以有必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书本上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改编成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呈现给学生。这种情境可以是一幅生活图景,也可以是图表、对话、文字叙述,甚至漫画等形式,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中感知数学,激发他们对解决实际问题题型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连乘解决实际问题题型的》时,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了这样的信息:小记者带领同学们参观校园,首先让学生看清美丽高大的教学楼共有4层,然后把镜头切换到走廊,让学生观察到每层楼有6个教室,最后让学生观察教室:有6排桌子,每排6张。
师:“看了这座新建的教学楼,你都知道了些什么?”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出现相应的定格图片。师:“那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一共有多少个教室?…每层楼内放了多少张课桌?”“一共有多少张课桌?”……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用电脑将问题呈现在屏幕上。
通过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了许多信息,启发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从而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化难为易,帮助理解,培养正确解题的能力
小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题型所涉及的某些词语、概念不理解,或解决实际问题题型的数学语言和日常生活有一定差距,他们就容易产生解题的心理障碍,影响解答解决实际问题题型的兴趣和正确性。
丁丁和冬冬相向而行,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学校走来,丁丁每分钟走60米,冬冬每分钟走55米,经过4分钟,他们同时到校,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此题是相遇问题,比较抽象,教师在上课时,利用信息技术做成课件:两个同学从两边同时出发,面对面行走,让学生理解相向而行的含义,扫除文字障碍。然后再演示:两个同学同时出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经过1分钟,看他们到了哪里,又经过1分钟,看他们又到哪里,最后经过4分钟,他们同时到校(相遇)。通过演示,学生明显地观察到: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就是求他们所走的路程之和,学生很快就把此题解答出来了。
三、多样呈现,自主选择,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传统教学的解决实际问题题型例题的教学基本上遵循了这样一条呈现方式:读题审题——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式解答——说解题思路,这种呈现方式单一而封闭。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题型的教学中要注意追求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促进知识建构,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两积之和解决实际问题题型”的教学,我们可以先布置学生进行体育物品价钱的调查,然后创设学校购买体育用品的情景,应用表格式数据,提出“一共需要多少钱?”的问题来呈现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这样借助“学校购买体育用品”的实际问题,将课内学习与课外的调查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为学校出谋划策的过程中,愉快地投入数学知识的学习。
多样的、灵活的呈现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能让学生全面参与教学的过程,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适时予以点拨,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四、因材施教,分层练习,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主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都能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这种人性化的教学,在一定条件限制下是很难达到的。而今天,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声情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了主动参与学习的可能。
在六年级《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题型的总复习》的教学中,我制作了一个课件,课件中设计了基本题、提高题、较难题、思考题四大模块。学生在电脑前,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感兴趣和适合自己水平的内容练习。学生每过一个层次的练习,后台服务器都会及时评判,以图文、动画的形式给予奖励,打破了“齐步走”的局面,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能力都能充分得到发展。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要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积极拓宽信息搜集的渠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设计成蕴含课本知识点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