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044-01
摘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总结了许多经验,也发现了不少误区,着重从如何对待学生、怎样激发兴趣、如何因材施教及培养学习方法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初中美术 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 因材施教
近几年,报考美术院校的学生急剧增长。要想在这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且还要勤奋刻苦付之以艰辛的努力。
一、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单纯追求表现技巧技能
美术专业的特点决定表现技术和技能的训练,是绘画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单纯在表现技巧上下功夫,忽视了内在规律艺术本质的学习,往往会陷入专业学习的误区。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不是单纯地机械制作和图示过程。美术作品带有画者独特的感情色彩和对物像的客观的感性认识。它不仅需要表现技巧,更需要学生具备表现的欲望,热情和敏锐的感受能力。针对初学者,教师不能过多强化技术方面的经验技巧。教师在做示范画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学生的盲目表面追随,单纯学习教师的表现风格。教师的表现风格是反应他个性特点的独特表现形式,但不一定适合于你的表现。
每个人都应寻求属于自己的表现语言。学生应该在基础知识、基本规律、本质内容的学习上下功夫。教师传授知识应系统,从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审美意识、绘画步骤等本质入手,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启发诱导,避免学生只是盲目寻找捷径,急于求成的做法。美术专业特点决定要想出成绩,需要经过长时间不断努力学习钻研,才能不断体会到美术的真谛,取得属于自己的表现方式。
2、不重视观察方法的学习
许多学生刚入校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表现技巧和绘画基本功,但因学习方法,特别是观察方法有问题,入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进步缓慢,反而远远落在了先前不如他的学生后面。分析其原因:这部分学生单纯把精力放在排线条,追求表面效果,画出的内容空洞无物,概念化,流于表面形式,不能深层次挖掘对象的本质结构。或是只能做局部深入,画面缺乏整体深入的能力。
这些学生往往不从学习的根本问题找原因,而把画不好归结为画法问题。一张优秀的美术作品,首先是整体效果好,统一和谐的画面效果,才能带给你美感。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是因为没有从整体观察方法入手去观察、去表现。这是许多初学者和考生共同的毛病。在缺乏整体效果的情况下,一味死抠局部,因而造成局部相互间关系无法很好地衔接。往往是某一部分已经画的非常突出和完整,而其他部分还是空白的,其画面效果可想而知。一个整体是由若干局部细节组成,没有细节的整体是空洞的不真实的。然而没有整体的局部再精彩再深入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美术学习的目的,不光是练就一手“好活”,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艺术思维。
3、盲目照抄,缺乏绘画意识
准确而客观地表现对象,靠的不是不动脑筋地照抄、照搬,比着葫芦画瓢,靠的是对整体的感受,靠的是绘画的激情、表现的欲望,加上理性表现。你才有可能画出感动别人的画面,作画时无动于衷,怎么可能画出能感染别人的画作呢?画面要具有感染力靠的是有自我认识,深层次的感受。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主动地表现,具备绘画意识,把作者自我感受,把对对象的特性味道的表现放在重要位置上,把绘画性或艺术表现的特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缺乏表现意识,机械地画,势必造成学习上的偏差。
二、培养兴趣、因材施教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认知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才会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情景之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动脑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一开始就被情景感染,立刻处于积极探究的氛围中。
例如:七(一)班学生上《静物写生》一课。课前,我布置好静物台:一块绿色衬布,一个黑色砂罐,一个乳白色汤碗,一个淡黄色雪梨,剩下的静物(如草莓、甜橙、蛋糕等)就放在旁边。当我来到写生教室,发现静物台边挤满了同学,正叽叽喳喳的讨论着。我一看静物台,不禁怒从心起:雪梨竟变成了三颗草莓。原来是班上的一位“调皮大王”干的。然而,经他这么一改变,我却发觉雪梨换成草莓后,台面似乎全“活”了。我转怒为喜,趁机引导:“原来的雪梨拿走,配上草莓,大家觉得怎么样?”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好看多了啊!”我即而转向全体学生:“大家说说看,为什么有了草莓之后,画面活跃起来呢”?“红色的草莓和灰绿色的衬布产生了对比……”“大的和小的产生了对比……”大家踊跃发言。教室里的气氛异常活跃。草莓、甜橙和蛋糕一放到静物台上,原先沉闷的画面突然明快、艳丽起来。大家作画的热情也被调动起来。我适时地引导大家选择合适的角度,观察,构图,着色……这次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动手操作,促进兴趣。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也是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去实践,去动手操作,经历实践与再创造的过程。美术教材中很多内容都为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发、调动学生的兴趣。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兴趣。
随着新兴科技的发展,录相、幻灯、多媒体等已相继进入了课堂,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更加普及。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利用好多媒体这一手段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学生自然都会以最佳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之中。运用多媒体不但可提供生动逼真、色彩鲜明的声像资料,更可使抽象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如七年级欣赏课《地下方阵》,秦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单从课本上的图片难以体现它的恢弘与壮美。于是我把这一节课安排到多媒体上课。首先,播放的是兵马俑一号坑全景,场面壮观,气氛森严,人、车、马的形态简直太丰富了。学生们无不瞪大眼睛,屏住呼吸。当看到步兵俑、车马俑、骑兵俑的队列排阵是那么逼真,学生们鼓起掌来。接下去又有各种不同表情、不同姿势不同性格、体态各异的陶俑,令人惊异。一切都在《秦王破阵乐》的美妙音乐中进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我在教学中时刻谨记: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摘要: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我总结了许多经验,也发现了不少误区,着重从如何对待学生、怎样激发兴趣、如何因材施教及培养学习方法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初中美术 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 因材施教
近几年,报考美术院校的学生急剧增长。要想在这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且还要勤奋刻苦付之以艰辛的努力。
一、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单纯追求表现技巧技能
美术专业的特点决定表现技术和技能的训练,是绘画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单纯在表现技巧上下功夫,忽视了内在规律艺术本质的学习,往往会陷入专业学习的误区。
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不是单纯地机械制作和图示过程。美术作品带有画者独特的感情色彩和对物像的客观的感性认识。它不仅需要表现技巧,更需要学生具备表现的欲望,热情和敏锐的感受能力。针对初学者,教师不能过多强化技术方面的经验技巧。教师在做示范画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学生的盲目表面追随,单纯学习教师的表现风格。教师的表现风格是反应他个性特点的独特表现形式,但不一定适合于你的表现。
每个人都应寻求属于自己的表现语言。学生应该在基础知识、基本规律、本质内容的学习上下功夫。教师传授知识应系统,从最基本的观察方法、审美意识、绘画步骤等本质入手,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启发诱导,避免学生只是盲目寻找捷径,急于求成的做法。美术专业特点决定要想出成绩,需要经过长时间不断努力学习钻研,才能不断体会到美术的真谛,取得属于自己的表现方式。
2、不重视观察方法的学习
许多学生刚入校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表现技巧和绘画基本功,但因学习方法,特别是观察方法有问题,入校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进步缓慢,反而远远落在了先前不如他的学生后面。分析其原因:这部分学生单纯把精力放在排线条,追求表面效果,画出的内容空洞无物,概念化,流于表面形式,不能深层次挖掘对象的本质结构。或是只能做局部深入,画面缺乏整体深入的能力。
这些学生往往不从学习的根本问题找原因,而把画不好归结为画法问题。一张优秀的美术作品,首先是整体效果好,统一和谐的画面效果,才能带给你美感。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是因为没有从整体观察方法入手去观察、去表现。这是许多初学者和考生共同的毛病。在缺乏整体效果的情况下,一味死抠局部,因而造成局部相互间关系无法很好地衔接。往往是某一部分已经画的非常突出和完整,而其他部分还是空白的,其画面效果可想而知。一个整体是由若干局部细节组成,没有细节的整体是空洞的不真实的。然而没有整体的局部再精彩再深入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美术学习的目的,不光是练就一手“好活”,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艺术思维。
3、盲目照抄,缺乏绘画意识
准确而客观地表现对象,靠的不是不动脑筋地照抄、照搬,比着葫芦画瓢,靠的是对整体的感受,靠的是绘画的激情、表现的欲望,加上理性表现。你才有可能画出感动别人的画面,作画时无动于衷,怎么可能画出能感染别人的画作呢?画面要具有感染力靠的是有自我认识,深层次的感受。这就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主动地表现,具备绘画意识,把作者自我感受,把对对象的特性味道的表现放在重要位置上,把绘画性或艺术表现的特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缺乏表现意识,机械地画,势必造成学习上的偏差。
二、培养兴趣、因材施教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认知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才会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总是产生于一定的情景之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动脑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一开始就被情景感染,立刻处于积极探究的氛围中。
例如:七(一)班学生上《静物写生》一课。课前,我布置好静物台:一块绿色衬布,一个黑色砂罐,一个乳白色汤碗,一个淡黄色雪梨,剩下的静物(如草莓、甜橙、蛋糕等)就放在旁边。当我来到写生教室,发现静物台边挤满了同学,正叽叽喳喳的讨论着。我一看静物台,不禁怒从心起:雪梨竟变成了三颗草莓。原来是班上的一位“调皮大王”干的。然而,经他这么一改变,我却发觉雪梨换成草莓后,台面似乎全“活”了。我转怒为喜,趁机引导:“原来的雪梨拿走,配上草莓,大家觉得怎么样?”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好看多了啊!”我即而转向全体学生:“大家说说看,为什么有了草莓之后,画面活跃起来呢”?“红色的草莓和灰绿色的衬布产生了对比……”“大的和小的产生了对比……”大家踊跃发言。教室里的气氛异常活跃。草莓、甜橙和蛋糕一放到静物台上,原先沉闷的画面突然明快、艳丽起来。大家作画的热情也被调动起来。我适时地引导大家选择合适的角度,观察,构图,着色……这次课堂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动手操作,促进兴趣。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也是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去实践,去动手操作,经历实践与再创造的过程。美术教材中很多内容都为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发、调动学生的兴趣。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兴趣。
随着新兴科技的发展,录相、幻灯、多媒体等已相继进入了课堂,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更加普及。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利用好多媒体这一手段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学生自然都会以最佳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之中。运用多媒体不但可提供生动逼真、色彩鲜明的声像资料,更可使抽象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赏心悦目。如七年级欣赏课《地下方阵》,秦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单从课本上的图片难以体现它的恢弘与壮美。于是我把这一节课安排到多媒体上课。首先,播放的是兵马俑一号坑全景,场面壮观,气氛森严,人、车、马的形态简直太丰富了。学生们无不瞪大眼睛,屏住呼吸。当看到步兵俑、车马俑、骑兵俑的队列排阵是那么逼真,学生们鼓起掌来。接下去又有各种不同表情、不同姿势不同性格、体态各异的陶俑,令人惊异。一切都在《秦王破阵乐》的美妙音乐中进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我在教学中时刻谨记: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