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教学时采用研究性学习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求真、求实、追求卓越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学习实效。本文以现行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为例,谈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加强研究性学习,提高地理学习实效。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新课程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现在学科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大方向就是从“封闭型教学”转变为“开放型教学”。大多数学科都把学科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之中,通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大家都认识到只有参与实践活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才会得到真正掌握;只有在体验性学习中,知识和技能才能化作情感和生命;只有亲历知识和技能的产生过程,才能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
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它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较大的空间。学生根据课题小组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和考察等研究活动,获得了调查和考察的原始资料。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信息搜集和分析活动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同时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和方法,并学会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另外学生通过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同时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创设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竞争性学习、缺乏合作精神的局面,极大地培养了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等基本素质。
二、精心设计活动方案,确保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序开展
研究性学习过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找资料和理论依据尝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目的的学习过程。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是关键。方案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前期准备、数据收集、分析总结、交流评价、拓展提升等,方案主要由学生讨论提出,并报送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在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学习中可设计如下方案:
前期准备阶段: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等将全班进行分组,每小组一般由5至7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研究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组长。组长负责本小组活动开展的具体安排,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以保证活动能够有序开展。各小组成员讨论提交计划,计划要做到有可行性、有可操作性,并报送指导教师修改完善。并且每组准备好以下实验用具:木杆(1至2米长度)、卷尺、手表等。
数据收集阶段: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形式,选择周末时间进行实地测量,测量时间选择在每天10时30分、11时、11时30分、12时、12时30分和13时,连续观测几周时间。测量方法:先测量好立杆的长度,然后在平坦的学校大操场上直立木杆,保持木杆始终垂直,用卷尺量出以上各时段的杆影的长度,利用三角函数的公式计算太阳高度角。
分析总结阶段:实地测量结束后,对所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并结合课本相关内容进行理性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包含调查目的、方法、结论)。同时绘制出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图,总结出太阳高度日变化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交流评价阶段:利用课堂,各小组组长代表本小组汇报成果,阐述自己对太阳高度的理解。同时汇报本次调查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做法和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的方法,分析得失,为以后开展类似活动积累经验。教师对各小组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适当点评并提出建议。
拓展提升阶段:学生通过调查研究的活动,能力得到了提升,兴趣得以激发,知识得到丰富。为了做更深层次的研究,加深对正午太阳高度的认识,需要再次引导学生探究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如学校所在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同一时间不同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如二分二至日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赤道上以及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这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阶段,对学生来说也是个提升的过程。
三、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确保研究性学习质量和水平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潜能发展,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这种学习评价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上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新课程为学生创设了大量实地观察与调查,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倡导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论证与抽象思维;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鼓励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各种讨论;注重帮助学生改变过分注重记忆、被动模仿的学习倾向,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实施研究性学习要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做出评价。评价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质量,应针对每一个研究阶段学习要求确定其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水平,重点不在于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观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等。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评价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学生是否按要求根据获得的资料绘制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曲线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是否总结出太阳高度日变化规律以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探究过程中是否具有客观、真实、科学的实验精神;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是否充分;是否增进同学间的感情、达到合作解决问题的效果;学生能否客观评价自己等。
四、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调控和组织协调作用,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地理教师具有设计和调控地理教学过程的能力以及组织地理活动的能力。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虽然有很大的活动自由,但教师仍需要作为组织者、引导者或成员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活动中去。教师必须深入每一个活动小组,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若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活动,做与研究性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不认真的,教师要及时地纠正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研究性学习能够顺利高效开展,不流于形式。若遇到种种原因学生活动受阻而不能深入研究的情况,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提出需要探讨、研究的问题,提供合适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去研究等,及时排除障碍,确保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在小组交流和讨论过程中,学生交流往往会出现交流与讨论浅层化、表面化。此时教师要给予及时引导,使得活动能向更深层次方向深入,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走出来,融入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社会实践中,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现实社会的有机结合,扩大了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严谨精神,并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建議多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参与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创造经历,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地理知识、获得地理技能和掌握地理研究方法。
(责任编辑黄晓)
一、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新课程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现在学科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大方向就是从“封闭型教学”转变为“开放型教学”。大多数学科都把学科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之中,通过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大家都认识到只有参与实践活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才会得到真正掌握;只有在体验性学习中,知识和技能才能化作情感和生命;只有亲历知识和技能的产生过程,才能培养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
地理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它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较大的空间。学生根据课题小组设计的研究方案,按照确定的研究方法,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查和考察等研究活动,获得了调查和考察的原始资料。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信息搜集和分析活动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同时学会从各种调研结果、实验、信息资料中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思路和方法,并学会反思是否获得足以支持研究结论的证据。另外学生通过对所收集的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学会认识客观事物,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地认识自我。同时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创设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了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课堂教学中学生习惯竞争性学习、缺乏合作精神的局面,极大地培养了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等基本素质。
二、精心设计活动方案,确保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序开展
研究性学习过程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寻找资料和理论依据尝试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目的的学习过程。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是关键。方案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前期准备、数据收集、分析总结、交流评价、拓展提升等,方案主要由学生讨论提出,并报送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在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学习中可设计如下方案:
前期准备阶段: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等将全班进行分组,每小组一般由5至7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研究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组长。组长负责本小组活动开展的具体安排,对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义务,以保证活动能够有序开展。各小组成员讨论提交计划,计划要做到有可行性、有可操作性,并报送指导教师修改完善。并且每组准备好以下实验用具:木杆(1至2米长度)、卷尺、手表等。
数据收集阶段:采取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形式,选择周末时间进行实地测量,测量时间选择在每天10时30分、11时、11时30分、12时、12时30分和13时,连续观测几周时间。测量方法:先测量好立杆的长度,然后在平坦的学校大操场上直立木杆,保持木杆始终垂直,用卷尺量出以上各时段的杆影的长度,利用三角函数的公式计算太阳高度角。
分析总结阶段:实地测量结束后,对所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并结合课本相关内容进行理性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包含调查目的、方法、结论)。同时绘制出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图,总结出太阳高度日变化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交流评价阶段:利用课堂,各小组组长代表本小组汇报成果,阐述自己对太阳高度的理解。同时汇报本次调查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做法和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的方法,分析得失,为以后开展类似活动积累经验。教师对各小组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适当点评并提出建议。
拓展提升阶段:学生通过调查研究的活动,能力得到了提升,兴趣得以激发,知识得到丰富。为了做更深层次的研究,加深对正午太阳高度的认识,需要再次引导学生探究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如学校所在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同一时间不同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如二分二至日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赤道上以及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这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阶段,对学生来说也是个提升的过程。
三、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确保研究性学习质量和水平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潜能发展,重视评价的激励与改进功能,这种学习评价在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上发挥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新课程为学生创设了大量实地观察与调查,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倡导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论证与抽象思维;鼓励学生向教师质疑,与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流;鼓励学生之间为促进学习而进行各种讨论;注重帮助学生改变过分注重记忆、被动模仿的学习倾向,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实施研究性学习要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做出评价。评价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质量,应针对每一个研究阶段学习要求确定其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水平,重点不在于学生记忆的准确性和使用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在于学生实地观察与观测、调查、实验、讨论、解决问题等活动的质量,以及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好奇心、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意志毅力和探索精神等。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评价主要应包含以下几方面:学生是否按要求根据获得的资料绘制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曲线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曲线;是否总结出太阳高度日变化规律以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探究过程中是否具有客观、真实、科学的实验精神;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是否充分;是否增进同学间的感情、达到合作解决问题的效果;学生能否客观评价自己等。
四、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调控和组织协调作用,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地理教师具有设计和调控地理教学过程的能力以及组织地理活动的能力。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虽然有很大的活动自由,但教师仍需要作为组织者、引导者或成员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活动中去。教师必须深入每一个活动小组,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若发现个别学生不能认真参与活动,做与研究性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不认真的,教师要及时地纠正加以引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研究性学习能够顺利高效开展,不流于形式。若遇到种种原因学生活动受阻而不能深入研究的情况,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提出需要探讨、研究的问题,提供合适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如何去思考、去研究等,及时排除障碍,确保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在小组交流和讨论过程中,学生交流往往会出现交流与讨论浅层化、表面化。此时教师要给予及时引导,使得活动能向更深层次方向深入,以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总之,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走出来,融入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社会实践中,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与现实社会的有机结合,扩大了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科学研究的严谨精神,并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建議多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参与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地理知识的创造经历,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地理知识、获得地理技能和掌握地理研究方法。
(责任编辑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