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a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镜像自我”(Looking-glass self)理论是美国社心理学家C.H.库利在《人的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提出的社会学概念。“镜像自我”理论证明,自我是人与人互动的产物,自我意识是个人与世界互动的产物。人的性格、才能都不是先天遗传而来的本能,而是在周围环境中,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的、后天形成的社会性经验。
  根据“镜像自我”理论,有时候,一次不经意的匆匆邂逅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例如,有个年轻人哀叹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感到迷惑和无助,犹豫彷徨,无所适从。说也巧,当他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上不知何去何从之际,适逢某个恩师指点迷津,拨开迷雾,一番语重心长、点石成金的话让他顿开茅塞、豁然开朗。从此,他重新审视人生目标,果断调整人生航向,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在人生路上,一路滚打摸爬数载,他终于修成正果,果真成了那个恩师所指点的英雄好汉或杰出女性。
  
  在此,笔者忽然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部叫《拉曼查的男人》的美剧,这是由著名戏剧导演戴尔·华沙曼根据塞万提斯的名著《唐吉诃德》改编的音乐剧,1965年首演于美国百老汇,甜蜜哀怨、温馨感伤的爱情故事,诙谐幽默、富于情趣的表演,如梦如幻、眼花缭乱的舞姿,时而高亢悠扬,时而低沉轻快的音乐,这一切使得此剧出乎预料,一炮走红,好评如潮,引起空前轰动。
  这部作品的故事梗概如下: 从前有个骑士叫拉曼查,有一天,他挥舞着长剑,在大街上策马疾驰而过。这时他猛然发现,一群人围在路边大声叫骂,也不知道说些什么。他觉得蹊跷,便下马看个究竟。不料,一群人正团团围住一个妓女纷纷扔石头:“淫妇,躺着劈腿挣钱的臭女人!”他走近那个痛苦呻吟的妓女旁语重心长地说道:“您不是妓女,而是贵妇人。”“您是谁?”“我是路过这里的拉曼查的男人。”“在我看来,您不是妓女,而是贵妇人。真像是贵妇人。”“不是。我是像烟蒂一样的女人。许多男人在我肉体上吮吸甜蜜的东西,然后像仍烟蒂一样扔掉我的肉体。”“不对。您的的确确是贵妇人。”然后,拉曼查骑上马,慢悠悠地消失不见了。
  岁月如梭,星移斗转。拉曼查奄奄一息,濒临死亡。在他生命的最后瞬间,一位贵妇人向他款款走来。她轻轻地握着他的手,在他的额头上深情地吻了一下。“您是谁?”拉曼查闭着眼睛,有气无力地问道。“我曾经是妓女。当众多男人蔑视我,想要杀死我的时候,唯有您称我是贵妇人。那时,我想到我能够成为贵妇人。打从那时起,我洗心革面、脱胎换骨,改变了我的自画像,如今就像您说的一样,我成了贵妇人。是您的一句话转变了我的一生。”
  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一个人只要按照关爱自己的人所说的样子,重新调整自己,努力改变自己,他就能够扼住命运的咽喉,成为命运的主人,能够成为关爱自己的人所指点的那个人。
  
  1617年夏天,年仅18岁的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1658)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助母亲料理农庄,开始全力以赴经营农业。当时英国正处于詹姆士一世(1603-1625)的昏庸统治时期,连年征战,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王权和议会间的裂痕日趋扩大。
  1623年英国政局一触即发,笼罩在一片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中。在那遥远偏僻的乡村,一个农夫叩地虔诚祈祷:“神啊,我们的民族正处于千钧一发之际,现在需要一位强有力的领导者。需要一位贤明的领导者。需要伟大的舵手。请赐给我们吧!”这时,空中传来了神的声音:“强人、善人、伟人正是你。”他拒绝说:“神啊,我只是一介农夫。我不是什么伟人。我是大老粗。”接着,他一边聆听神的话,一边打开了《圣经》。“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这句话乍然映入眼帘,他匍匐在地,虔诚祷告:“神啊!感谢您。如果神成为我的神,耶稣成为我的耶稣,我就无往而不胜。只要神跟我在一起,为我保驾护航,我也能够成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作为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农夫,他倍感孤独无助,但是,一旦有了神的指引和庇护,他的心灵就有了慰藉,奋斗就有了方向,理想就有了光芒。
  这就是一个农场主、乡绅,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克伦威尔。在1642年至1648年两次内战中,他运筹帷幄,纵横捭阖,先后统率“铁骑军”和“新模范军”,一举战胜了王党的军队。1645年6月在纳西比战役中,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千军,摧枯拉朽,取得了对王党的决定性胜利。1649年,在城市平民和自耕农压力下,他毅然下令处死国王查理一世(1600-1649),宣布成立共和国。1653年12月,根据《政府约法》,他自任“护国主”终身职位,兼领陆海总司令。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具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只要一个人把握好人生的偶然机遇,重新定位人生的航向,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他就能做自身命运的主人。
  
  人靠什么过活?不是面包,也不是牛奶,而是爱。如果我们时刻以爱的目光打量世界,用爱的情怀激励周边的人们,那么在他们当中就必定会发生某种不可思议的生命奇迹。
  一个男子因身体不适去医院接受检查。他急着想知道检查结果。医生告诉他:“对不起,是不治之症,很重。”“我该怎么办?”“您在做什么工作?”“在孤儿院和养老院工作。照料孤儿,与老人一起生活就是我的最大乐趣。”“很遗憾,您应该放下手头的事情,到空气清新、水质良好的地方休息。”“那样能多活几年?”“最多能挺6年吧。”“如果继续工作的话?”“最长也就3年吧。”
  听了这番话,这个男子说道:“还是让我来决定去留吧。我不想通过休息多活6年,我想通过工作多活3年。”医生说道:“我只是实话实说而已。”这位男子一出院,就把病魔抛诸脑后,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他与时间赛跑,与死神搏斗。他为孤儿和老年奔走、祈祷、捐款,他淡忘了病痛的折磨,甚至忘却了死神的步步紧逼。说也奇怪,他竟多活了12年,周围的人们个个为之愕然,啧啧称奇。
  由此可见,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来自他人的鼓励固然有助于唤起当事人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自我鞭策也有助于当事人重树自信心,点燃新的希望之光。
其他文献
我知道阎宗临先生的名字和学术是在阅读了《阎宗临作品》3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欧洲文化史论》《中西交通史》和《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当时的心情,诚如北京大学教授高毅在读这些书时所说:“阎宗临,何许人也?随手拿起书翻了翻,没想到这一翻,就久久没有放下,直至粗粗细细地把三本书浏览了一遍,才长舒一口气。我感到了一种震撼:原来中国人也能写这样的世界史!”(《邂逅阎宗临》,《中国图书评论》20
在国际科学界,他声名赫赫,从山区到荒漠、从海洋到河流,把脉地球,寻找矿产。在教育科普领域,他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不辞辛苦,只为给学生、孩子们“带去一丁点好的影响”。  他就是地球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继善。  “学习是我最大的渴望。”何继善说。由于家境贫困,好学的何继善没能读完中学。在钨矿工作4年后,全靠着自学,他如愿考上了大学。  如今已八旬的他,依旧保有着一份浓厚的“矿工情节”,每年都
不知道在人们的记忆里,是否偶尔还依稀会想起2003年10至11月上映的爱情喜剧《真爱至上》,这是一部由10个爱情故事窜成的喜剧杂烩。在这部电影里,无论男女老幼,最后都找到真爱。事实上,这类电影源源不断在世界各地以各种版本反复呈现,并为人追捧和期待。可能人们有时候都不是在期待一个故事,而是呼唤一种“模糊理智、盲目乐观”的情绪,为冗长乏味的生活,打一针“浪漫真爱”的鸡血。所以,《北京爱情故事》那句宣传
中国功夫电影一度扬名世界,而现实中的中国武术门派,是功夫电影的营养来源。当这两者天雷勾兑地火,独树一帜的功夫电影于是诞生。对于前者,你可能已经不能再熟,对于后者,可能还需要一点专业的解释,中国电影中的武术流派,虽然潮起潮落,你方唱罢我又登场。但总的大趋势,是从南拳之尊洪拳而始,到现代世界格斗术融合而产生的混合格斗而终。洪拳——流行时代:1940年代至2004年  广东文化是香港电影的基石,在功夫片
各民族、各时代的腐败之间既有共性,也有差异。究其原因,各种腐败在很大程度上与信仰大面积失落,以及全社会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有关。主张集权的法家式反腐与主张分权的民主式反腐,都未切中当前腐败根源的要害。要从治本的角度来诊治腐败,制度健全和严刑峻法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能找到克服信仰危机的有效途径,不能扭转当前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风气,无论是疾风暴雨式的运动反腐,还是分权制衡式的制度反腐,都未必是根本有效的
第一次读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距今已逾五十年,那时我还没有读中学,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我”为主人公,不像其他作品习惯采用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方式,给了我深刻而新颖的印象。上中学后,陆续读了鲁迅的《呐喊》和《彷徨》,以及李青崖的《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商务版),赵颢深的《柴霍甫短篇小说集》(开明版,柴霍甫今译契诃夫)等。才逐渐懂得,用第一人称写故事原是小说家的一种的技巧、手法。故事中的“我”
单元导语作为教材助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意图和理念,在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统编本”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对该单元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单元主题进行了提纲挈领式的高度概括,作为单元教学的总纲,单元导语如交响乐的序曲一般,为该单元的整组文章的学习奠定了基调。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便应将研读单元导语作为备课的重要环节,以便在制定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时树立全局意识
倪庆饩,著名翻译家,南开大学英美文学教授。1928年出生,湖南长沙人。出版译著20多部,尤其擅长诗化散文翻译。在中国翻译史和英美文学研究方面亦颇有建树,发表论文多篇。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倪庆饩的译介,许多英国文学大家的散文经典,中国读者至今都不能读到。  《诗人漫游记·文坛琐忆》(威廉·亨利·戴维斯)、《鸟和人》(威廉·亨利·赫德逊)、《苏格兰旅游回忆》(多萝西·华兹华斯)《水滴的音乐》(阿尔多
《红楼梦》是曹雪芹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在经历了一番特殊的经历之后,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写出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作品。当这部作品还在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少数人中流传时,就有人开始对小说人物、故事情节、思想内涵进行品评;对《红楼梦》“本事”进行索解,试图解开曹子之言与《红楼》之味。到了清嘉道年间,士大夫阶层更是争相传抄阅读《红楼梦》,“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阅读、评点《红楼梦》成为一种时尚
1936年10月19日5时25分,黎明前的黑暗无情地吞没了伟大的鲁迅先生的生命。他曾勇敢地用笔作战,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爆发出了惊人而耀眼的光芒。但随着先生的远去,他高大的身影在人们眼中渐渐的模糊了,他的光芒也逐渐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了,这就使得很多人对先生产生了误读,这些人中间曾经就有我。  我所学习的鲁迅的作品,无论是“横眉冷对干夫指”的傲然,还是“其实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