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篇节选课文到一本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hl_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温儒敏先生指出,“语文课怎样才算成功?一定要延伸到课外阅读,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那么,如何利用节选改编自名著的课文,引发学生阅读名著整本书的兴趣呢?下面笔者就以苏教版六年级节选课文《三打白骨精》导读《西游记》的教学实践为例,谈谈整本书导读的教学探索。
  一、整本书导读课的目标考量
  要发挥改编自经典作品课文的教学价值,首先要跳出“用课文,还是用原文”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统整解读教材。
  1.文本特质角度的考量
  文本特质角度的考量,主要是领会作品的意图,原文和课文相比有哪些不同,各有哪些好处等,这里边既有感性的欣赏,也有理性的剖析。如《三打白骨精》原著中含有很多的韵文,具有音韵丰富、节奏鲜明、形象可感的文本特质。导读过程中适当引入韵文来教学,虽然有一定的阅读难度,但我认为可以成为目标定位时的考量。
  2.课程论角度的考量
  这个角度是编者的,也是教师的。教师的角度是考虑这篇课文的训练重点是什么,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更为合适,需不需要再作一些教学内容的研制和开发。《三打白骨精》从《西游记》原著中节选后又用现在的文字进行了删减改写,不可避免缺失了经典原著的丰富完整,也使得改编的课文中人物形象扁平化。如孙悟空嫉恶如仇,神勇无比,白骨精诡计多端,唐僧胆小懦弱。学生停留在简单情节上的浅层次阅读,对人物形象的认知与读原著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谨慎地选择导读文本片段就非常关键,也就是首先需要解决“导读什么”的问题。
  3.儿童立场角度的考量
  儿童立场是站在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素养提升的视角来确立“现在何处”“欲往何方”。儿童的视角要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他们能从中学到些什么,哪些是重点该学的,哪些更加贴近儿童的现有水平。从这个角度去考虑,阅读原著中的《三打白骨精》,或许可以避免一味拔高、过度阐释的深度教学,也可以避免重复课文学习中已有的阅读经验的浅层次教学。
  二、整本书导读教学的策略选择
  1.比读——品味原著故事里的诗词韵文
  整本书的导读课不能什么都讲,这是与整本书阅读交流课最大的区别,因此,抓住切入点,确定从何处打开阅读之门是关键。我发现在《西游记》原著中描写白骨精变成村姑的外貌,作者用了两段诗词来描写,且意蕴丰富。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三重比读的方式,引领着学生走进原著,走向人物。
  (1)一重比读,领悟诗词背后作者的用意。
  师:在改编的课文里,只用了“美貌”一词描写白骨精变成村姑的外貌,但是在原著中,却用了两段诗词来描写。(出示)
  翠袖轻摇笼玉笋,湘裙斜拽显金莲。
  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拂峨眉柳带烟。
  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
  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
  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
  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
  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藥弄春晴。
  师:吴承恩为什么把村姑的美描写得这么具体呢?
  生:这是白骨精的一个诡计,是为后文中猪八戒中美人计埋下伏笔。
  师:这美丽的外表背后藏着的又是什么?
  生:藏着的是邪恶的用心,就是要吃唐僧肉。
  师:外表写得越美,就越能反衬出内心的恶,美与恶的对比也就更加强烈了。
  (2)二重比读,感受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师:在西游记里有很多美貌的女子,如《西游记》里女儿国的国王。(出示)
  眉如翠羽,肌似羊脂。
  脸衬桃花瓣,鬟堆金凤丝。
  柳腰微展鸣金佩,莲步轻移动玉肢。
  师:同样都是诗词,但你感觉白骨精变成的村姑之美与女儿国国王之美一样吗?
  生:不一样的,我感觉女儿国国王在气质上要远远高于白骨精变成的村姑。
  生:白骨精即使变成了村姑,身上仍有一种妖气。(生笑)女儿国国王却是一种端庄、高贵之美。
  师:说得真好,这两段诗词的背后藏着的是人物的性格。
  (3)三重比读,发现诗词背后的情感倾向。
  师:描写白骨精变成村姑的这两段诗词其实出自猪八戒和唐僧两个人眼中,哪一个是猪八戒眼中的白骨精?
  生:第二首,猪八戒好色才会看得这么仔细。
  师:该看的看了,不该看的猪八戒也看了。(生笑)有一位哲学家说过,你心中有什么,眼中就会看什么。所以,你眼中看到的往往都是你心中的倒影。猪八戒心里有女色,所以他眼中的村姑都是妖艳之态。唐僧心里有什么?
  生:唐僧一心向佛。
  师:那是善!所以,虽然白骨精满身妖气,但他看到的依然是善良之美。你看,在诗词的背后还藏着人物的性格。
  改编的经典作品因为有了课文和原文的区别,自然“比较”就成为基本的阅读视角和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比较是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和感悟的一种有效策略。在教学片段中,通过引入原著故事里的诗词韵文,围绕白骨精变成村姑后对外貌的描写的三重对比,是对原著语言的玩味不断深入。
  2.还原——直面原著故事中的矛盾冲突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在情节上不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师徒矛盾的爆发点。改编的课文由于主要是突出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删去了猪八戒和唐僧的好多话,而淡化了矛盾。在原著中《三打白骨精》的矛盾冲突则是错综复杂的。还原故事中的矛盾,如孙悟空和猪八戒的矛盾、唐僧和孙悟空的矛盾,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白骨精的诡计,突出人物形象,也才能引发学生多角度辩证地鉴赏人物,把握原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3.勾连——引介前后情节助主题的理解
  《三打白骨精》在整部《西游记》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白骨精的三次变化,就没有孙悟空的三次挥棒灭妖,也就没有唐僧恨逐爱徒,宝象国之行便不会如此惊心动魄地一波三折。可以说三打白骨精引发了一连串的“蝴蝶效应”,作者这样一环扣一环的紧密安排,不可谓不巧妙。而这样的矛盾爆发,也使得师徒四人解开了心结,感情更深一层,相互之间也多了份理解和信任。因此,真正读懂《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就必须有一个更为宏大的视角。前后情节的相互勾连,自然就成了推动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引子。
  我在教学中引入了原著中三打白骨精后第三十回,唐僧也变了,变成了老虎。让学生联系白骨精的变,发现变的背后不变的是什么。思辨是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向深处拽一拽的,发现人物在历经磨难之后的“成长”。学生从一节课上收获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还有一个道理,一种感悟。
  三、整本书导读的两点思考
  1.导读教学必须要有较强的阅读文本意识
  导读课的教学实质上是对教材的二度开发,有选择地引入原著,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原著。因此,导读课的教学就必须有较强的阅读文本的意识,不能空对空地讨论。如原著中对白骨精的外貌描写:“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一个个绝妙的比喻,细致入微地把白骨精刻画得淋漓尽致。把这些富有磁性的文字引进课堂,学生读后会很容易产生画面感,名著语言的魅力和趣味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2.导读教学还是要有价值倾向的引导
  任何一节阅读课,都应有价值倾向的引导,换句话说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又要注重文本的价值取向。当然,这也和节选课文的特点有关,学生难免会对课文里的人物“断章取义”,在理解和认识上会有些偏差,甚至误解。如对唐僧不辨善恶的反感,对猪八戒的贪吃和好色一味嘲笑等。因此,在导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发言,要对编者发言,更要对经典原著发言,这既是教学的题中之义,也是教师能够赢得学生尊重的重要方面。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复习目标:  1.基于学情,根据课前自主阅读练习《七月的天山》得分率统计图表,运用本单元非连续性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尝试解读,由此拓展练习《五月的青岛》(老舍),跟进检测复习效率。  2.聚焦“交流平台”中“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感受景物独特的魅力”的学法,在回顾本册写景类文章基础上,联系五年级上册写景类文章,在比较中进一步发现写景类文本独特的写法。  3.结合“语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背景,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的十八个基本要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一是通过语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书写“铺”字;运用借助近义词、结合生活实际、借助熟字猜词义、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明朗”“熨帖”“凌乱”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喜欢的词语或句子体会水泥道的美。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5~8自然段,读出落叶和水泥道的美及作者愉悦的心情,体会作者对秋景的喜爱、赞叹之情。  4.懂得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增强发现美的意识。  教學过程:  
王勇燕老师在教学《白鹅》一课时,围绕“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单元教学目标,聚焦作家的“漫画式表达”,引导学生在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的基础上,感受作家的语言趣味,为单元要素的渐进落实打下了基础,也为学生习作“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试着写出特点”打开了思路。  一、引入漫画特点,初识语言风格  丰子恺先生是散文家、漫画大师。他的散文与漫画风格,神韵极为相似。在《绘画与文学·文学的写生》中,他指
偶然间瞥见英国克莱儿·麦克福尔的著作《摆渡人》,封面顶部题着一行字:“如果我真的存在,也是因为你需要我。”这句话如磁石般吸引了我,就像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魔力,令我忍不住伸手要去翻阅它。  书的封面设计显得神秘,蓝紫色彩的云影天光间,堆积着沉沉铅灰色的流云,簇簇金色的光线穿透过厚实的乌云层投射到一片平坦而静谧的湖面,湖水被染成了金黄,就这样在似有似无的波光粼粼的晃动中,整片的金黄明亮向远处蔓延;色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课标对词语教学的目标定位是: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词语教学,应从学科本位出发,引导学生在词、句、段、篇之间深入浅出、自由穿梭,探寻语言文字的魅力,促进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一、词与词联动  语言是横向的组合关系和纵向的聚合关系的合成。文本中的词语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关注词语与词
摘 要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问题是整个学习活动的起点和核心要素,其设计的好坏对学习效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结合大量实例探讨了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设计问题。  关键词 PBL;问题;设计;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89X(2006)12-0023-02  Research of Problem Design in Problem-based Lear
近日,我有幸到作文教学名师吴勇老师所在学校——南京市上元小学,听了四节习作训练微课,分别是三年级“特征组合写样子”、四年级“中心发散写具体”、五年级“捕捉动作写事情”以及六年级“曲折写故事”。每节课时长不超过30分钟,内容聚焦于一个训练点,属于微格习作训练课。四节课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主题突出,切口微格;选材灵活,趣学有格;指导精细,引导入格;自由练写,自然升格。  一、主题突出,切口微格  综观当
教学目标:  1.通过联系生活、字理识字、扩词等多种方式认识“沿、答”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会写“讲、观”等8个字。会写“坐井观天、井沿”等7个词语。  2.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着两个小伙伴来到了咱们的课堂上,它们
2011年版课标在“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提出“低年级阶段学生‘会认’与‘会写’的字量要求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多认少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不一定同时要求会写”。然而,在我听过的所有低年级的课中,难寻落实这一“教学建议”的课例。教学时,总是“认”“写”不分,一种学法(“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一个模式。  一、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