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记》是先秦儒家教学经验的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它对“讲授式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精微而透彻的论述,依然富有启示作用,我们应认真继承、弘扬并付诸教学实践。
关键词:《学记》;教学法;现代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8-033-2
《学记》是儒家经典《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它以言简意赅的文字、生动鲜明的比喻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原则、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问题。它是我国先秦儒家教学经验的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体系相当严谨的教育学专著,对其后的教育史乃至当今的学校教育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下面笔者就《学记》中阐述的教学方法谈谈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讲授式教学法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学记》反对“满堂灌”、“填鸭式”的讲授方法:教师进行教学时,只知道诵读课本,大量地灌输知识,只顾赶进度,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消化,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也不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种“施之也悖”的教学方法势必造成学生“求之也拂”,最终“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学生厌恶学习,埋怨老师,只感到学习的困苦而不知道学习的好处,即使勉强结束学业了,学的东西也很快就忘掉了。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教师如果全无真才实学,只满足于靠一点现学现教的知识来对学生进行讲授的话,也不能担负起教师的责任。“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首先具备一桶水”。这样,教师的“源泉”之嘴才能不竭地流出“知识的溪流”。“知识的溪流”是流出来了,那么,是呜咽低沉的哀靡之音,还是清澈明朗的高亢之音呢?《学记》中提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就进一步对教师讲授时的语言提出了要求。优秀的教师总是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跟着他们的思路走。他们的语言简练而又透明,说理微妙而又精善,举例不多而诱导得体。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自愿地学习。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具备较好的语言修养,才能引领学生在美的语言艺术中自觉地、快乐地学习、求知,并达到开启心智,陶冶情操的目的。
因此,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讲授中,富含激情,充满感情,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更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启迪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问答式教学法
《学记》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及解答之法也做了探讨:善于发问的老师,就像是砍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从容易的地方砍起,然后砍那关节的部分,经过相当时间,关节自会迎刃而解,不善于发问的恰恰相反;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老师如同撞钟一样,敲得轻些,音响就小,敲得重些,音响就大,利用其悠扬不绝的声波,反复吟味,以尽其绪,不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恰恰相反。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接受能力以及现有知识储备等方面的情况,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提出有针对性和价值性的问题,而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也能做到有理有节,“答不躐等”。
“问答法”是该讲究循序渐进的原则的。荀子《劝学》中写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教师的提问应有一个合适的切合点,然后再逐层深入,让学生在立足消灭新旧知识的差距的愉悦情绪体验中感受到提问的快乐,并能在这种情绪体验的激发下积极思考,主动提出个性化的、为他人所忽视的问题。此外,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把握好“小鸣”和“大鸣”的度,按相应的方式作出或简要或详细的解答,不要在超越学生理解能力范围的前提下“侃侃而谈”,而应“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这样,学生便能在恰如其分的问答式教学中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当今课堂上,很多教师为了显示自己和学生的交流互动环节,往往采取“满堂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各种或简单过头或复杂不堪的问题。一节课下来,学生因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而劳累不堪,教师也没有很好地达到其以问答法来互动的目的。因此,站在有针对性,有价值性的角度来进行问答式教学,对调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三)启发式教学法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喻”,是“晓喻”的意思,即采用诱导启发的方式,使学生通晓事理。这段话的意思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但不是牵着学生走;要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是强迫学生学;要开个端倪启发学生,但不是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就能和睦;严格要求而不施加压力,学生就不视学习为畏途;开个端倪启发学生而不是和盘托出,就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不视学习为畏途而又能独立思考,这才算是善于诱导了。
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人”的价值,着力把师生关系打造成为“平等的对话者”,构建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有独立思维的个人。教师在知识传授及智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善于启发,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增强他们发散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无涯学海中破浪前行。
《学记》对启发式教学还提出了“比物丑类”的要求:“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表面上看来没有关系,但实际上事物之间都是存在联系的。只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联系的眼睛,就能通过事物之间的类比,触类旁通,从一事物的本质认识另一事物的本质,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引以为用,拓展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思维。
(四)实践教学法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这句话是说:即使有了美好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无从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深远的道理,不经过学习钻研就领会不到它的奥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深悟实践之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课程教学必须处理好“时教”、“正业”和“退息”、“居学”的关系,大致可以理解为相当于今天的课堂学习和课外实际训练。课本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精神食粮,但随着学生日益成长的心理需要,他们不满足在书本的世界里固步自封。课外教学机制势必会引入教学当中。丰富的课外实践犹如为课堂教学注入一股活水,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切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吸取课外知识,参与生活实践,将课堂学习和课外练习很好地结合起来,让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交相辉映,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与“习”的全面进步。
此外,实践法也不应忽视学生的基本训练。学习过程是一个从难到易,由粗入精,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给学生一些夯实基础的训练,正如《学记》中所说的“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五)讨论式教学法
“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记》强调“观摩”,即让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达成一个好的学习目的。如果一个人只知独自学习,不和朋友分享心得,交流意见,就会见解狭隘,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一滴水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当它汇入大海时却能成就一翻波澜壮阔的美丽。同样,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往往能在教育中产生巨大的作用。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并让学生虚心接受别人的正确思想,“相观而善”,“见贤思齐”。
讨论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无禁区”的舞台。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个人,由于家庭环境、思维方式、思考角度等方面存在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必然不同。教师应善于把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鼓励“七嘴八舌”的讨论,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平台,在不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思想水平。
《学记》中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述精微透彻,时至今日,依然闪烁着思想光芒,对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我们应予以继承、弘扬并付诸教学实践,让素质教育改革的路子越走越好,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刘震.《学记》释义[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2]高时良.《学记》评注[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3]高叶魁.谈《学记》中的教学方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1).
[4]张秀红.论《学记》所反映的教学辩证法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5]周婷.《学记》教育智慧·品读[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学记》;教学法;现代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8-033-2
《学记》是儒家经典《礼记》四十九篇中的一篇。它以言简意赅的文字、生动鲜明的比喻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制度和原则、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问题。它是我国先秦儒家教学经验的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体系相当严谨的教育学专著,对其后的教育史乃至当今的学校教育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下面笔者就《学记》中阐述的教学方法谈谈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讲授式教学法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学记》反对“满堂灌”、“填鸭式”的讲授方法:教师进行教学时,只知道诵读课本,大量地灌输知识,只顾赶进度,不考虑学生能否接受消化,不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也不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种“施之也悖”的教学方法势必造成学生“求之也拂”,最终“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学生厌恶学习,埋怨老师,只感到学习的困苦而不知道学习的好处,即使勉强结束学业了,学的东西也很快就忘掉了。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师”。教师如果全无真才实学,只满足于靠一点现学现教的知识来对学生进行讲授的话,也不能担负起教师的责任。“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首先具备一桶水”。这样,教师的“源泉”之嘴才能不竭地流出“知识的溪流”。“知识的溪流”是流出来了,那么,是呜咽低沉的哀靡之音,还是清澈明朗的高亢之音呢?《学记》中提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这就进一步对教师讲授时的语言提出了要求。优秀的教师总是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跟着他们的思路走。他们的语言简练而又透明,说理微妙而又精善,举例不多而诱导得体。这样,学生就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自愿地学习。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具备较好的语言修养,才能引领学生在美的语言艺术中自觉地、快乐地学习、求知,并达到开启心智,陶冶情操的目的。
因此,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讲授中,富含激情,充满感情,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更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启迪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
(二)问答式教学法
《学记》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及解答之法也做了探讨:善于发问的老师,就像是砍伐坚硬的木头一样,先从容易的地方砍起,然后砍那关节的部分,经过相当时间,关节自会迎刃而解,不善于发问的恰恰相反;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老师如同撞钟一样,敲得轻些,音响就小,敲得重些,音响就大,利用其悠扬不绝的声波,反复吟味,以尽其绪,不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恰恰相反。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接受能力以及现有知识储备等方面的情况,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提出有针对性和价值性的问题,而在回答学生的问题时,也能做到有理有节,“答不躐等”。
“问答法”是该讲究循序渐进的原则的。荀子《劝学》中写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教师的提问应有一个合适的切合点,然后再逐层深入,让学生在立足消灭新旧知识的差距的愉悦情绪体验中感受到提问的快乐,并能在这种情绪体验的激发下积极思考,主动提出个性化的、为他人所忽视的问题。此外,面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把握好“小鸣”和“大鸣”的度,按相应的方式作出或简要或详细的解答,不要在超越学生理解能力范围的前提下“侃侃而谈”,而应“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这样,学生便能在恰如其分的问答式教学中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当今课堂上,很多教师为了显示自己和学生的交流互动环节,往往采取“满堂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各种或简单过头或复杂不堪的问题。一节课下来,学生因持续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而劳累不堪,教师也没有很好地达到其以问答法来互动的目的。因此,站在有针对性,有价值性的角度来进行问答式教学,对调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三)启发式教学法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喻”,是“晓喻”的意思,即采用诱导启发的方式,使学生通晓事理。这段话的意思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但不是牵着学生走;要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是强迫学生学;要开个端倪启发学生,但不是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师生关系就能和睦;严格要求而不施加压力,学生就不视学习为畏途;开个端倪启发学生而不是和盘托出,就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师生关系融洽,学生不视学习为畏途而又能独立思考,这才算是善于诱导了。
启发式教学尊重学生“人”的价值,着力把师生关系打造成为“平等的对话者”,构建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有独立思维的个人。教师在知识传授及智力培养的过程中,应善于启发,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增强他们发散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无涯学海中破浪前行。
《学记》对启发式教学还提出了“比物丑类”的要求:“古之学者,比物丑类。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一事物与另一事物表面上看来没有关系,但实际上事物之间都是存在联系的。只要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联系的眼睛,就能通过事物之间的类比,触类旁通,从一事物的本质认识另一事物的本质,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引以为用,拓展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思维。
(四)实践教学法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这句话是说:即使有了美好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无从知道它的美味,即使有深远的道理,不经过学习钻研就领会不到它的奥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深悟实践之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课程教学必须处理好“时教”、“正业”和“退息”、“居学”的关系,大致可以理解为相当于今天的课堂学习和课外实际训练。课本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精神食粮,但随着学生日益成长的心理需要,他们不满足在书本的世界里固步自封。课外教学机制势必会引入教学当中。丰富的课外实践犹如为课堂教学注入一股活水,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切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吸取课外知识,参与生活实践,将课堂学习和课外练习很好地结合起来,让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交相辉映,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与“习”的全面进步。
此外,实践法也不应忽视学生的基本训练。学习过程是一个从难到易,由粗入精,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给学生一些夯实基础的训练,正如《学记》中所说的“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五)讨论式教学法
“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学记》强调“观摩”,即让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取长补短,共同达成一个好的学习目的。如果一个人只知独自学习,不和朋友分享心得,交流意见,就会见解狭隘,学识浅薄,见闻不广。一滴水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当它汇入大海时却能成就一翻波澜壮阔的美丽。同样,一个人的知识水平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往往能在教育中产生巨大的作用。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因此,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开放式的讨论,并让学生虚心接受别人的正确思想,“相观而善”,“见贤思齐”。
讨论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维无禁区”的舞台。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个人,由于家庭环境、思维方式、思考角度等方面存在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必然不同。教师应善于把握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鼓励“七嘴八舌”的讨论,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平台,在不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思想水平。
《学记》中关于教学方法的论述精微透彻,时至今日,依然闪烁着思想光芒,对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我们应予以继承、弘扬并付诸教学实践,让素质教育改革的路子越走越好,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刘震.《学记》释义[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2]高时良.《学记》评注[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3]高叶魁.谈《学记》中的教学方法[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1).
[4]张秀红.论《学记》所反映的教学辩证法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6).
[5]周婷.《学记》教育智慧·品读[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