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需求,因此现代教育理念应运而生。新课程要求开展探究式教学。探究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探究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表达、亲历、质疑、探究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初中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注重实践性,很多内容都可以用探究式教学开展,探究活动已成为物理课的主要活动。但有些教师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探究教学的实质与目的,存在一些误区。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误区谈谈自己的看法与体会。
误区一:探究活动过分强调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目的是鼓励学生亲自、独立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对所学知识进行尝试性的探究与了解,从而获取知识与技能。初中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还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探究教学中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探究教学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如某教师的公开课——“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师的出发点很好,让学生在完全自由的环境中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让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己设计方案,小组再进行实验,检验结论是否正确,最后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种完全放手的做法,虽然能给学生留出大量的思考时间,但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学过程也难以驾驭,致使有的学生甚至不明白教师的意图,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其实,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浪费一定的时间,也可能会走弯路,但离不开教师的适当、必要指导。对这节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设计方案,适当增加教师的指导,根据学生的猜想逐步实验、分析,及时交流、讨论,这样教师也成了探究者,教学效果会好很多。学生自主探究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实验等,找到很多有创意的方法,如有的学生用书上熟悉的字在平面镜中的像变得陌生,探究物像对称结论等,这样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欣喜。其实探究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很好地组织、引导,只有各自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才能有效开展探究活动。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误区二:探究活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探究教学中有些教师把探究活动设计得很好,形式很完整,但一切都是教师提前设计好的,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节奏走,使探究教学流于形式。如到猜想这个环节时,学生要思考、讨论,各自提出的猜想,课堂看起来非常热闹。但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教师处理得过于简单,如果与事先准备的一致或符合课本结果就给予肯定,如果不一致就不理睬,然后教师再列出事先准备好的探究内容,让学生去探究。这样下去学生会把猜想当形式,不再积极主动地猜想、探究,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教师以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引导学生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会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另外探究活动中验证过程也存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现象。探究活动中学生做出猜想后,如果不肯定自己的猜想或者其他同学对自己的猜想有疑问时,可以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迫切地想要证明,不管验证的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猜想,学生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有些教师安排好探究程序后,让学生按照程序进行探究,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探究,只能照着教师的话去做,这样谈不上自主探究,也就不会激发兴趣。
误区三:探究活动忽视其他知识的渗透
物理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培养现代创新型人才,需要学生认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在探究活动中他们对现象的判断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探究式教学中遇到学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释,应该采用何种态度来解决。有的教师本学科专业知识丰富,但对其他学科知识知之甚少,课堂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就简单地予以否定或者不理睬,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如探究活动中提出:为什么香槟酒瓶剧烈晃动后,瓶塞会一下子蹿出很高?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用气体对外做功后,内能减少的知识来做答的。但有的学生却用化学知识来做答:香槟瓶晃动后,瓶内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所以瓶塞会窜出很高。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告知学生课后再继续探讨。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不能常用课下再探讨来解决。从化学角度来看,香槟酒在封装前加入了酸类物质和碱,但化学反应是加入后就开始了,等打开瓶子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已经产生,只是瓶子密封时,压强较大,他们溶解在饮料中达到平衡。剧烈晃动后随着对气体做功,内能增大,很多二氧化碳气体从液体中分出来,瓶内的气体压强增大,对瓶塞做功,从而顶出瓶塞,而其他的内能则减少。因此,物理教师也要关注各学科的知识。
(特约编辑南宾)
误区一:探究活动过分强调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目的是鼓励学生亲自、独立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对所学知识进行尝试性的探究与了解,从而获取知识与技能。初中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还需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探究教学中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探究教学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如某教师的公开课——“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师的出发点很好,让学生在完全自由的环境中自主探究。即创设情景后,让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己设计方案,小组再进行实验,检验结论是否正确,最后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种完全放手的做法,虽然能给学生留出大量的思考时间,但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学过程也难以驾驭,致使有的学生甚至不明白教师的意图,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其实,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浪费一定的时间,也可能会走弯路,但离不开教师的适当、必要指导。对这节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来设计方案,适当增加教师的指导,根据学生的猜想逐步实验、分析,及时交流、讨论,这样教师也成了探究者,教学效果会好很多。学生自主探究再加上教师的指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实验等,找到很多有创意的方法,如有的学生用书上熟悉的字在平面镜中的像变得陌生,探究物像对称结论等,这样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为自己的发现欣喜。其实探究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很好地组织、引导,只有各自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才能有效开展探究活动。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自主探究,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误区二:探究活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探究教学中有些教师把探究活动设计得很好,形式很完整,但一切都是教师提前设计好的,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节奏走,使探究教学流于形式。如到猜想这个环节时,学生要思考、讨论,各自提出的猜想,课堂看起来非常热闹。但对学生提出的猜想,教师处理得过于简单,如果与事先准备的一致或符合课本结果就给予肯定,如果不一致就不理睬,然后教师再列出事先准备好的探究内容,让学生去探究。这样下去学生会把猜想当形式,不再积极主动地猜想、探究,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教师以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引导学生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会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另外探究活动中验证过程也存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现象。探究活动中学生做出猜想后,如果不肯定自己的猜想或者其他同学对自己的猜想有疑问时,可以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迫切地想要证明,不管验证的结果是否符合自己的猜想,学生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有些教师安排好探究程序后,让学生按照程序进行探究,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探究,只能照着教师的话去做,这样谈不上自主探究,也就不会激发兴趣。
误区三:探究活动忽视其他知识的渗透
物理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培养现代创新型人才,需要学生认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在探究活动中他们对现象的判断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探究式教学中遇到学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释,应该采用何种态度来解决。有的教师本学科专业知识丰富,但对其他学科知识知之甚少,课堂中遇到这样的问题就简单地予以否定或者不理睬,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如探究活动中提出:为什么香槟酒瓶剧烈晃动后,瓶塞会一下子蹿出很高?这个问题是想让学生用气体对外做功后,内能减少的知识来做答的。但有的学生却用化学知识来做答:香槟瓶晃动后,瓶内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所以瓶塞会窜出很高。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告知学生课后再继续探讨。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不能常用课下再探讨来解决。从化学角度来看,香槟酒在封装前加入了酸类物质和碱,但化学反应是加入后就开始了,等打开瓶子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已经产生,只是瓶子密封时,压强较大,他们溶解在饮料中达到平衡。剧烈晃动后随着对气体做功,内能增大,很多二氧化碳气体从液体中分出来,瓶内的气体压强增大,对瓶塞做功,从而顶出瓶塞,而其他的内能则减少。因此,物理教师也要关注各学科的知识。
(特约编辑南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