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数感”,就是对数学的感觉、感受、感悟乃至感情。2001版《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将培养“数感”确定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再次指出“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而且两者都在“总体目标”等部分作出“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等阐述。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良好的“数感”,学会“数学地思考”,进而达成发展数学思维、提升数学素养的目标。
一、在观察中感觉,逐步唤醒“数感”
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因为,离开生活的数学是一片没有魅力的‘死海’!” 因此,培养学生“数感”应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观察熟悉事物,在观察中感觉,逐步唤醒“数感”。
例如:无论是认识整数、小数,还是认识分数、百分数,我总是在上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生活调查、报刊查阅和上网搜索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并与家人交流“数”的认识;在上课时,组织学生通过说一说、想一想、猜一猜和议一议等活动了解“数”的特征,并与同学探讨“数”的意义;在上课后,安排学生通过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等训练理解数学知识,从而逐步建立“数”的模型。
二、在体验中感受,渐次形成“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培养学生“数感”应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发现数学奥秘,体验学习愉悦,在体验中感受,渐次形成“数感”。
例如:教学“8和9的认识”时,我先后安排了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猜一猜、比一比、分一分、写一写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和实践活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全过程,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在应用中感悟,逐渐发展“数感”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数感”应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应用中感悟,逐渐发展“数感”。
教学“体育中的数学”后,我设计了如下练习:“学校将举办第26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如果要求我们班的同学组成一个体操表演队到开幕式上一展风采,你认为要怎样排列队形呢?”生活化的现实问题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竟然提出了“排成‘7×8’的长方形队伍,多出来的3人,1人喊操,2人领操”的这种“创新”构想,并“一石激起千层浪”地产生了许许多多新奇的排列方法。通过这种练习,学生不但掌握了问题解决的策略,加深了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得到了创新精神的浸染。
四、在反思中感知,渐进优化“数感”
荷兰数学家、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过:“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益的方面。”因此,培养学生“数感”应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精神借鉴他人经验,反思学习得失,在反思中感情,渐进优化“数感”。
例如:教学“千克和克”后,有位学生找来一个问题:1筐苹果连筐重10千克,苹果拿出一半后连筐重5500克,苹果筐重多少克?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意义,就拿到班上让全体学生共同解决。不一会儿各种解法相继出炉:①5500×2=11000(克)、10千克=10000克、11000-10000=1000(克);
②10千克=10000克、10000-5500=4500(克)、5500-4500=1000(克)……这时我马上引导学生辨析讨论哪种方法最好?学生在讨论中不但理解了解题方法,找到了最佳方案,而且学会了借鉴反思,增强了数学情感。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切实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断积累“数感”、不断沉淀“数感”和渐进发展“数感”,真正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东新小学)
一、在观察中感觉,逐步唤醒“数感”
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因为,离开生活的数学是一片没有魅力的‘死海’!” 因此,培养学生“数感”应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观察熟悉事物,在观察中感觉,逐步唤醒“数感”。
例如:无论是认识整数、小数,还是认识分数、百分数,我总是在上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生活调查、报刊查阅和上网搜索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并与家人交流“数”的认识;在上课时,组织学生通过说一说、想一想、猜一猜和议一议等活动了解“数”的特征,并与同学探讨“数”的意义;在上课后,安排学生通过基础练习、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等训练理解数学知识,从而逐步建立“数”的模型。
二、在体验中感受,渐次形成“数感”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培养学生“数感”应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发现数学奥秘,体验学习愉悦,在体验中感受,渐次形成“数感”。
例如:教学“8和9的认识”时,我先后安排了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猜一猜、比一比、分一分、写一写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操作和实践活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全过程,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在应用中感悟,逐渐发展“数感”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数感”应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应用中感悟,逐渐发展“数感”。
教学“体育中的数学”后,我设计了如下练习:“学校将举办第26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如果要求我们班的同学组成一个体操表演队到开幕式上一展风采,你认为要怎样排列队形呢?”生活化的现实问题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他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竟然提出了“排成‘7×8’的长方形队伍,多出来的3人,1人喊操,2人领操”的这种“创新”构想,并“一石激起千层浪”地产生了许许多多新奇的排列方法。通过这种练习,学生不但掌握了问题解决的策略,加深了数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得到了创新精神的浸染。
四、在反思中感知,渐进优化“数感”
荷兰数学家、教育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也说过:“如果没有了反思,他们就错过了解题的一次重要而有益的方面。”因此,培养学生“数感”应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精神借鉴他人经验,反思学习得失,在反思中感情,渐进优化“数感”。
例如:教学“千克和克”后,有位学生找来一个问题:1筐苹果连筐重10千克,苹果拿出一半后连筐重5500克,苹果筐重多少克?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意义,就拿到班上让全体学生共同解决。不一会儿各种解法相继出炉:①5500×2=11000(克)、10千克=10000克、11000-10000=1000(克);
②10千克=10000克、10000-5500=4500(克)、5500-4500=1000(克)……这时我马上引导学生辨析讨论哪种方法最好?学生在讨论中不但理解了解题方法,找到了最佳方案,而且学会了借鉴反思,增强了数学情感。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切实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断积累“数感”、不断沉淀“数感”和渐进发展“数感”,真正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东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