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特级教师季科平实践研究的“童真语文”,以其直面儿童、求真务实之道,在获得改革效应的同时也赢得了一定的美誉度。语文课堂教学,要实践以儿童成长为根基的真学,关键在于必须颠覆教师讲得太多的传统,真正为儿童腾出自学自得、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语文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真正落到实处。要做到这样,教师就必须在导学的“精准”上下功夫,即不可处处讲透、面面俱到。应当抓住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激发思维的两三个“靶点”用力。教师将阅读面上的“疏能走马”和靶点研讨时的“密不透风”相结合,方能皈依儿童的真学,达到提升儿童整体语文素养的要求。综观季老师《麻雀》一课的教学,就比较鲜明地体现了“童真语文”精准导学的特点。
一、以“聚焦点”直击语言文字运用
就一般而言,记事一类的课文教学,教师总是要从初读入手,按部就班地以记事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推进。即使是“略读”要求的课文,似乎也都如此。但在本案中教师没有这样做,由课始检查得知学生已将课文读过好多遍了,就充分利用了这个学情。引导学生在读懂猎狗动作的基础上,快刀直入地画出描写老麻雀动作的句子来感受。这是整个故事情节的矛盾聚焦点,无疑也是学生解读文本、激发思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中之重。抓住了这个“点”进行研磨,正是精准导学的目标所向。教师不仅出示句式,帮助交流有困难的学生,而且十分重视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现场生成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围绕老麻雀为救小麻雀而不顾庞大凶狠的猎狗,“像一块石头似的落下来”时,学生深入讨论“老麻雀怎么会像一块石头”。有的说,“因为老麻雀落下来的速度很快”;有的说,“因为它是很坚定地落下来的”;有的说, “因为它是从很高的地方落下来的”……可是当一个学生说到“因为母爱的力量很伟大”时,这显然还不足以描绘“像一块石头似的落下来”的直接形象,教师便让学生再体会再表达,从而纠正为“因为它充满了母爱,所以它落下来时的心情很急切”。当一学生说到“它落下来的时候还扇着翅膀”时,教师发现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出现了毛病,就马上点评:“扇着翅膀还像石头吗?”学生便立即修正了错误的表达:“它是笔直地落下来的。”……教师精准地选择导学点,摆脱处处想用力的习惯,于此可见一斑。
二、在“分解”中体悟语言文字运用
精准地把握导学点,目的是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古诗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为此,教师在精准选择导学点上,就要舍得花力气。怎么花?本案在这方面体现的是深入“分解”,引导学生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入乎其中”是将貌若普通的文句,作细细地分解,知晓它是“怎样写”的,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知其微”;“出乎其外”是在深入进去之后还得跳出来,在整体语境中体味“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道理。如季老师抓住了写猎狗动作的三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比较阅读,于是学生发现了三个句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思考为什么第一句用“放慢脚步”,第二句用了一个“慢慢地”,而第三句又运用了两个“慢慢地”。作如此分解比较,使学生读懂了其中的潜台词,体悟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力所在。而且读懂对猎狗的动作描写,为接下来读懂对麻雀的动作描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一课里,季老师紧紧聚焦的就是动作描写。后面抓住了描写麻雀动作的四句话,继续引导学生分解比较。在读懂麻雀的心的过程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奥秘所在。
三、用“思维导图”突破语言文字运用
有的课文在结构上颇具特色,表现出作者在文章构思方面的逻辑能力。阅读教学不仅要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还肩负着发展思维、建设精神家园的重任。而这两方面又都必须通过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研究来落实。为此,以课文整体的“思维导图”为载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季老师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归纳出了课文的结构图,然后季老师让学生凭借这个思维导图来说说这个故事。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简要复述,以此促使解读到位,又是一次很好的口语表达训练;同时,这样做还能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推演能力,实在是一举多得。季老师以此来提升导学的精准度,确实独具匠心。但是,笔者认为思维导图的作用还可以发挥得更充分些,在最后让学生 “真情表达”的那个环节,若能再次呼应思维导图,让儿童在三角形导图的中间,简要地写下自己的体会,如此一气呵成,能够显得更紧凑、更合理,也更精准,还可以避免本案结尾处过于偏重“说理”而被“套话”所捆绑的瑕疵。
“童真语文”坚持“以童为本”“以真为先”“以语为要”“以趣为力” 的理念,一直致力于实践“让儿童真学”。此案例的价值就在于让我们看到“童真语文”的研究又更上了一个台阶:童本真学要在“精准”上下功夫!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和畅堂校区 312000)
一、以“聚焦点”直击语言文字运用
就一般而言,记事一类的课文教学,教师总是要从初读入手,按部就班地以记事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来推进。即使是“略读”要求的课文,似乎也都如此。但在本案中教师没有这样做,由课始检查得知学生已将课文读过好多遍了,就充分利用了这个学情。引导学生在读懂猎狗动作的基础上,快刀直入地画出描写老麻雀动作的句子来感受。这是整个故事情节的矛盾聚焦点,无疑也是学生解读文本、激发思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重中之重。抓住了这个“点”进行研磨,正是精准导学的目标所向。教师不仅出示句式,帮助交流有困难的学生,而且十分重视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现场生成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围绕老麻雀为救小麻雀而不顾庞大凶狠的猎狗,“像一块石头似的落下来”时,学生深入讨论“老麻雀怎么会像一块石头”。有的说,“因为老麻雀落下来的速度很快”;有的说,“因为它是很坚定地落下来的”;有的说, “因为它是从很高的地方落下来的”……可是当一个学生说到“因为母爱的力量很伟大”时,这显然还不足以描绘“像一块石头似的落下来”的直接形象,教师便让学生再体会再表达,从而纠正为“因为它充满了母爱,所以它落下来时的心情很急切”。当一学生说到“它落下来的时候还扇着翅膀”时,教师发现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出现了毛病,就马上点评:“扇着翅膀还像石头吗?”学生便立即修正了错误的表达:“它是笔直地落下来的。”……教师精准地选择导学点,摆脱处处想用力的习惯,于此可见一斑。
二、在“分解”中体悟语言文字运用
精准地把握导学点,目的是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古诗云:“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为此,教师在精准选择导学点上,就要舍得花力气。怎么花?本案在这方面体现的是深入“分解”,引导学生既能“入乎其中”,又能“出乎其外”。“入乎其中”是将貌若普通的文句,作细细地分解,知晓它是“怎样写”的,让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知其微”;“出乎其外”是在深入进去之后还得跳出来,在整体语境中体味“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道理。如季老师抓住了写猎狗动作的三句话,引导学生展开比较阅读,于是学生发现了三个句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思考为什么第一句用“放慢脚步”,第二句用了一个“慢慢地”,而第三句又运用了两个“慢慢地”。作如此分解比较,使学生读懂了其中的潜台词,体悟到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力所在。而且读懂对猎狗的动作描写,为接下来读懂对麻雀的动作描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这一课里,季老师紧紧聚焦的就是动作描写。后面抓住了描写麻雀动作的四句话,继续引导学生分解比较。在读懂麻雀的心的过程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奥秘所在。
三、用“思维导图”突破语言文字运用
有的课文在结构上颇具特色,表现出作者在文章构思方面的逻辑能力。阅读教学不仅要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还肩负着发展思维、建设精神家园的重任。而这两方面又都必须通过对语言文字运用的研究来落实。为此,以课文整体的“思维导图”为载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季老师抓住这一点引导学生归纳出了课文的结构图,然后季老师让学生凭借这个思维导图来说说这个故事。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简要复述,以此促使解读到位,又是一次很好的口语表达训练;同时,这样做还能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推演能力,实在是一举多得。季老师以此来提升导学的精准度,确实独具匠心。但是,笔者认为思维导图的作用还可以发挥得更充分些,在最后让学生 “真情表达”的那个环节,若能再次呼应思维导图,让儿童在三角形导图的中间,简要地写下自己的体会,如此一气呵成,能够显得更紧凑、更合理,也更精准,还可以避免本案结尾处过于偏重“说理”而被“套话”所捆绑的瑕疵。
“童真语文”坚持“以童为本”“以真为先”“以语为要”“以趣为力” 的理念,一直致力于实践“让儿童真学”。此案例的价值就在于让我们看到“童真语文”的研究又更上了一个台阶:童本真学要在“精准”上下功夫!
(浙江省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和畅堂校区 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