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山风物(二篇)

来源 :辽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_h05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梦中的红豆杉
  我出生在东南沿海一个被称为纸山的地方,那里是纸的原料——竹子的家乡,也是南方红豆杉的家乡。
  我家附近青石垒砌的拱桥边上就有两棵高大的红豆杉。一南一北,隔溪相望,每每到深秋初冬之际,便红豆累累。寒暑易节,年年如此。
  我八岁那年,便在离家不远的小学堂里启蒙。学堂不知造于何年代,坑洼不平的地面,沧桑得布满皱纹的黑板,洞开的窗户,咿呀的读书声就在这样的教室里传将开去。我们的学堂在拱桥的南边,学堂和那两棵高大的红豆杉成了朝夕相处的近邻。小学堂没有围墙,操场也不大,手摇铃铃声一响,我们的心早已飞将出去。待到老师喊下课,我们就跑到操场上游戏,跑到边上的梯田里打滚,跑到竹林里爬竹子,荡秋千,也跑到红豆杉下的石桥上往桥下的小溪里扔石子看碧水荡漾。玩腻了,我们的兴趣也转移到了那两棵红豆杉上了。
  那时的我们尚小,加以山村消息闭塞,我们没见过世面,只觉得天下没有比这两棵红豆杉更大的树了,常常几个人张开双臂,猜测着那棵红豆杉有“几人”粗。有人说有“三人”粗, 也有人说得“四个娒儿”才能围得过来。议论了好一阵子,但是谁也无法亲身去测量那两棵红豆杉的身材如何,因为一棵长得离桥还有近一两米的距离,另一棵虽挨着拱桥,但是另一侧却悬空,下面便是幽清的水潭。争论了许久我们便不了了之。
  每每在半夜,常常从那冷清的石桥边、红豆杉树上传出声声猫头鹰的叫声,“咕咕—咕咕—”那声音在寂静的山村上头荡涤开来,传到每户人家,让人毛骨悚然。和喜鹊相反,纸山人把猫头鹰叫做“咕咕点”,他们觉得“咕咕点”叫起来,糟糕的事情也将来临了。大人的害怕却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们只想看清这猫头鹰是怎样的古灵精怪,但是囿于猫头鹰夜间活动,白天匿踪,我们总不能一睹庐山真面目。一日,来到学堂,有人说发现学堂边上的红豆杉上有个猫头鹰的窝,此时那几个曾捅过蜂窝抓过蛇的同学兴致高昂,他们很快找到一根长长的竹竿,经过几番努力,终于将那猫头鹰的窝给戳了下来。覆巢之下,几只可怜的幼小猫头鹰在瑟瑟发抖着,但是谁也不敢去动它们了,大人们对猫头鹰的惧怕已经早早传染给我们了!这之后,我再也没有看过“咕咕点”了。
  每到夏季炎热之时,两棵高大的红豆杉下的拱桥桥沿上常常是“座无虚席”,南来北往的农夫,扛竹子挑“刷”的纸农,挑麦芽糖换废旧的,卖咸鱼溪虾的,卖冰棍的……他们路过此地也都会歇脚纳凉片刻。
  在红豆杉繁茂的树枝荫盖下,凉风习习,伴着轻柔的溪流声,人们丝毫没能感到酷暑的难当。孩提时的我们也常常跑到桥头树下,买一根一角或者两毛的冰棍,吮着。耳朵听着村里长辈讲的熟悉的鬼怪故事,还有发生在山外新鮮的旧事新闻。也常常看到溪对门的“阿太”喝醉了酒摇摇晃晃的说自己的功夫如何了得,要和取笑他的年轻人比武单挑。看着那摇摆不定的身姿,听着语无伦次的酒话,我们笑得前俯后仰。
  到深秋季节,红豆杉便结满了红豆,黄豆般大小,圆圆的,深红透亮,点缀于细密的绿叶之中,如星辉般耀眼。这时也是我们小孩高兴的时节,我们常常想尽办法将那惹人的红果子摘下,当零食。低矮地方的红豆往往很早就被人摘完,那高处的红豆让小孩们可望而不可及,此时村里的大人也纷纷想办法,用上长长的竹竿将红豆挑下。小孩则在下面抢着,抢到后便将那红豆摘下,小心翼翼地放入口中,红豆的味道甜甜的。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时代真可以说是难得的山珍美味了。竹竿够不到处的红豆,除供鸟儿取食外,则自生自落。那段时间若西风过,则红雨沙沙;再看,石桥上,学堂的操场上,红果点点,红豆杉将它们的种子随风洒给了大地母亲。
  年复一年,看溪水涨落,看红豆孕盈,尝了十余年的甜果后,我离乡外出求学,后为稻粱谋,总错过摘红豆,尝红豆的时节。
  近年常常看到媒体报道红豆杉有神奇的药效功能,还说美国有个长寿村,整个村里人无人得癌症、糖尿病的。后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和村子附近的红豆杉林有关。如此等等,还有专家称红豆杉的根和红豆能提取抗癌的化学成分……
  我为家乡曾经只为我们遮阴纳凉,提供零食的红豆杉深感骄傲,如今的红豆杉一下子从众多似乎普通的杉树,松树中脱颖而出,他已经被神化,已远非松树、竹子等树木可比了,那两棵红豆杉已然明星,树身上挂着铭牌,写上树龄,属科,保护单位等等。并在一旁立上告示,禁止砍伐破坏,甚至禁止人们采摘我们熟悉的红豆。这似乎为曾经默默无闻的红豆杉打了广告似的,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了,他似乎一下子成为了明星,有人是来看热闹的,但也有人似乎另有企图。
  我也曾为家乡的这两棵红豆杉担忧,我深深担忧它有一日将不复存在,它南边让我启蒙的小学堂已三改面容了,如今已成为村中颇有气派的办公楼,北边老旧的教堂也早已不复存在,新落成的教堂可谓是气势辉煌,青石铺就的拱桥也已旧貌不再,溪旁的石板路也被拆了,唯留两棵红豆杉相看两不厌,但是我曾看到其中一棵红豆杉被挂上了吊瓶,就像医院里的病人得了疾病需要就诊一样,再仔细看,那棵红豆杉树叶枯黄无力。我真得担忧了!担忧它已不适应这个马不停蹄更地换面貌的时代了。
  如今又到红豆满枝的季节,前些天我在梦里又看到了石拱桥边的红豆杉,那硕果累累的样子引得我们举着常常的竹竿前去勾采甜甜的红豆,梦里的我们开心地笑了。
  醒来时,我问从故乡出来的母亲,今年红豆杉长红豆了没,在一边的父亲回答道,一棵长了,另一棵不长了!我陷入了沉思,红豆生南国,何时能再发呢!我盼望着,明年春天,或者来年……
  麦收时节
  “正月灯,二月鹞,三月麦杆作吹箫……”温州民谣这样唱着。农历三月时麦秆硬了,纸山山野间也便能看到孩童折一杆麦秆,用刀削出小孔做成精致的麦笛了。那村头巷弄多了呜呜的麦笛声,似乎也热闹了许多。
  经过整个冬天的孕育,春天雨水的滋润,将近到了能闻到粽子香的端午时候,那黄澄澄的麦子也要成熟了。纸山人民迎来了又一个丰收时节。   麦子不同于稻谷,那茎秆中空有节而挺立,麦穗长有长长的麦芒。直指着蓝天,丝毫不像稻穗那样一到秋季,作垂头丧气状,等着人们去收获。
  麦子成熟时,我们除了将它的茎秆取做麦萧外。还会想着各种办法取乐着,记得那时麦秆还可以制作雨伞状的小玩意儿。取一根粗粗的麦秆,将麦秆外层撕出一条条缝隙,然后往上一推。那麦秆就成了一把没有篷布的精致的伞骨架了,样子颇为可爱。
  当麦穗长到颗粒饱满时,更有恶作剧的男孩,将那麦穗硬生生地从麦秆上折下,然后会将那麦穗藏在了手心,不让你发现,然后进行着他们的恶作剧——夏秋之际,纸山孩子们还都穿着长长的裤子,有的还是冬季过来的外裤,于是,那调皮的男孩会将这麦穗偷偷地放入你的裤管。麦穗蓬松处朝下。此时,那麦穗似一只钻进了岩洞的母鸡,不能倒退,只能一个劲地向前进。当那被捉弄的孩子发现时,麦穗已窜到他的膝盖上,若急了蹬脚,那麦穗则迅速向上,直往腰间裆部去。弄得你非要扒裤才能取出。这时一旁的孩子则捂着肚子哈哈大笑,那被捉弄的孩子则急得咬牙切齿。此时恶作剧的孩子却不知身处何方了。
  我家的麦田在上潘垄边的一个叫门前岭的地方。那是我家的主要粮食生产地。秋收稻谷,夏收麦子。每当秋收结束,父亲便赶牛将那稻田耙成了麦地。撒上麦种。那麦子在深冬季节时,已能长出嫩嫩的苗子。若是逢了大雪,来年麦子也便能丰收了。应了“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农谚。一开春,那麦田似乎睡醒了般,欣欣然,麦苗也愈发油绿了。拔麦草是我们孩子干的事情,那时父亲上班忙,我们总会帮着父亲将那长长的缠绕在麦稈边的草一缕缕拔下。那麦草则能当做家猪的饲料,真是一举能两得。
  麦收后,纸山人民则千方百计让那麦子发挥着它的各种功能,麦子磨成粉,直接下锅能做成麦条。当我们在漫长的夏季午后腹中辘辘时,那麦条加一些房前屋后种的瓜菜,便是一道很温馨的点心了。麦粉还可制作麦饼,供纸山人民外出干活充饥之用。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将那麦粉做成面条。那时纸山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家麦粉制作的面条。若逢年过节,或是客人来到,面条,自家的腌肉,土鸡蛋,黄花菜,便组合成了一道味道鲜美的点心了。客人也便欢欣而归。记得那时,每当我夜晚睡觉盗汗时,母亲便会将用麦子加红枣,薏仁米用木柴烧一铅锅的“麦茶”给我服用,那加了糖的麦子红枣茶甜甜的确实好喝,至今仍让我回味。茶喝好了,我的盗汗的毛病似乎也都能收敛一段时间。
  记得给四年级的孩子们上《麦收时节》这篇课文,我明知孩子们没有看过麦田却问孩子们有没有看过麦子。孩子们“咯噔”了一下后,有几位孩子居然信心十足地举起了手说看过了。我也纳闷,我也似乎有二十余年没有见过田里的麦子了,那孩子们能见过麦田里的麦子吗?我好奇地又问孩子们在什么时候看过呢?那学生说,秋天!我知道孩子们确确实实把那田野中少见的稻谷看成了麦子。我笑了!
  当纸山的梯田边的农家里又迎来了翩飞的燕子。此时的梯田上耕者已如凤毛麟角。已不见了曾经那忙碌的耕种景象。荒芜的田地到处是没牛头的杂草。麦收时节也不见似针尖的麦芒了,麦萧声也只能在记忆中寻找。
  意外的是,那天回纸山老家,我闲着无事,于是驱车往纸山林垟五凤那边看山野之景去,见五凤垟后边便是丽水的青田。于是驱车下去。在绵绵纸山的后背,发现了几处梯田泛黄,一看竟是二十余年没有看到的麦田了。走进那麦田,那麦子似乎没人打理,杂草丛生样。再看看周边,竟是些破败的老屋,院里也是荒芜一片,许久没有人迹了。
  抑或这样的麦田来年也见不到了!
其他文献
天垂泪了,一滴一滴  跌落,抓著我的头发  滑到脸上,舍不得擦去  用思想穿起来,挂在胸前  跪在坟前的我,用木棍挑起人间  舞动的烟火,跟父亲对话  火的温度烤熟了灵魂,穿越厚厚  黑土的漆黑,把驰念送达  清明的雨声,是乡音的小调和弦  唤醒了,山坡上花的香、草的绿  这雨,也湿润了铺满乡愁的路  路的湿,拂去了我回家的风尘  清明,一位慎终追远的长者  穿着长衫,为你我布施  清明是长寿的,
期刊
一个词,用着用着  就没了。比如,母亲  她曾经装满慈爱与恩惠,装满  时间 顺承与反转,装满  坎坷的夜月,起伏的苦难,饥饿的露珠  她曾经的草茎 春风吹  而今,不再生  坐在晨曦的耳鸣里,堆柴禾的父亲  一截一截矮了,矮到土里,成为堆  而母亲的望眼,从此刻,从了灰暗  那些闪烁的,是青春的火焰  照耀着爱情 照耀着吻,还将照耀  母亲的后半生  那些停滞的,是羁绊,是疼痛,是硬块  是母亲
期刊
春分过后,雨水活跃在屋脊  河水又开始上涨  漩涡中的那株野草  选择退避三舍  它暗暗地将一滴泪,铸成拦河堤坝  鸟儿归隐丛林,没有丝毫回音  一朵花的红用雪染成  不用梳妝不用打扮  突然想起  这个蓬头垢面的春天
期刊
轮换工:上世纪八十年代胜利油田在油区或山东的贫困地区招的临时性用工。最早的一批轮换工应该是1984年,起初全是钻井工。后来也招作业工、汽车司机等工种。轮换工,顾名思义就是这批到期另一批来替换,用工合同规定到期不能续签(其实不然)。  小苟看着一个班的弟兄们都爬上了卡车,卡车的气喇叭鸣叫了两声,算是和小苟告别,井场上只剩下孤零零的小苟自己,看着卡车远去,小苟只想哭。  小苟来自垦利县一个叫苟家屋子的
期刊
再近一点  再靠近一厘米  就接近春天了  正如一座桥  我要走很久很久  依然看不到尽头  每个清晨或黄昏  我会用火柴棍  一邊划下,一边点燃  一月、二月、三月……  每划下一次,就会流一次泪  每点燃一次,心就会流一次血  偶尔,也会轻轻  默念一些发旧发烫的词语  男人、女人、导演、医生……  这些化为灰烬透明的事物  会随着今春的樱花  在时间以外的地方,蔓延、生长吗  更多时候,枝头
期刊
从一朵花叫醒另一朵 开始  鸟的翅膀  就从夜晚飞出  三月的暖  治愈了一月寒冷和二月的疼痛  第一聲鸟鸣  被叫醒的生命  就像这个刚刚醒来的水声  漫过春天
期刊
旱了一季,南方的井也干了  投一枚石子,没有回响  这眼黑月亮  思念绿油油的春雨  和波心的桃花  中秋夜,蟬啼剪破了井口  清辉似水滚滚泻落  黑月亮哭了  以为雨季归来  沉寂的夜长得可怕  架一盏古琴来对话  悲凉或清欢,都在你弦上  弦弦掩抑  独斟苦丁茶,一盏黑月亮  悄悄爬心上
期刊
最苦的日子,太阳的颜色最红  那个季节的风并没有遗忘每一个村庄  母亲,是痛苦和希望的化身  当第一声啼号来临  你和母亲一起,发出了那一声裂肺的呐喊  远方的亲人,还没有熟悉你纯情的影子  你便嬉戏在所有的山岗  咀嚼着早春的苦菜花,日夜奔跑  追逐着南归的大雁,你忘记了回家的路  鲁中大地已是青黄不接  因饥饿而瘦弱的地站在那条大河的源頭  你和伙伴等待着远方  怪石嶙峋的群山之巅,飘过六色的
期刊
冰封的梦中,试着  往外跳。风,穿梭在  长夜,背负星矢的重  月弦,时断时续  半隐于幕后。荒草蓬勃  春分  陰霾,倒春寒被  一一击退,百花如期  披好嫁衣,风是岁月的  吹鼓手,小草却是  三月的轿夫。这沉默  太久的尘世,终于又  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一半  谎言,被三月的雨  淘洗得终于水落石出  还有一半隐藏太深,影子  将继续在黑暗里疯长,而我  微驼的身躯  正努力从长夜中  拔出
期刊
天高地厚翱翔  或栖居烈日或漆黑的林中  大雨滂沱寄于檐下  春夏鸟儿欢唱百鸟争鸣呼声四起  秋冬鸟儿低鸣形单影只  忽然槍声响起  打破了平静的夜  鸟儿各奔西东  枪声过后一切如故  只剩下散落一地的  荒凉和孤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