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一咏三叹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1e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小学生读书,读懂了文字表面的意思,然而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的感情了吗?对华丽的文字容易读出感情,而对朴实、简单的文字能体会到深沉的情感吗?小学生们的容颜上似乎显现出感情了,但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了吗?在2007年广西“绿城之春”全国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来自北京的全国小语名师吴琳所上的《去年的树》一课以读代讲,一咏三叹,在如何引导学生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方面,给我们以诸多的启发,可以供我们借鉴。]
  教师出示填空题,学生根据语句的留空,通过读课文进行如下完形填空:
  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她天天唱歌给树听。
  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回来给树唱歌)。
  可是,第二年春天,鸟儿回来却发现(树不见了)。
  它到处寻访,问了(树根)、(门)和(小女孩)。最后找到了(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唱歌给灯火听)。
  师:课文几次写鸟儿唱歌给她的朋友听?找到相关的语段读给大家听。
  生:两次。第一次是鸟儿和树是好朋友……树呢,天天听鸟儿唱歌。
  师:第二次呢?
  生: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师:你读这两段话时感受一样吗?
  (大屏幕出示两个语段)
  生:读第一次是开心的,读第二次是悲伤的。
  师:是什么地方让你感到快乐?又是什么地方让你感到悲伤呢?让我们随着鸟儿的歌声回到去年,看看是哪些词语让你快乐和悲伤。自己轻声读一读第一个自然段。
  [教师运用完形填空的方式要求学生填空补白,学生要正确填补空白就必须认真阅读课文并进行内容概述。这就避免了繁琐的内容分析,同时能使学生自主地去读书。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读两次对话,这给了学生这样的启示:书是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读的,文章的感情是可以从读中去体会的。在让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时,教师“看看是哪些词语让你快乐和悲伤”的提示很自然地把“读”与“悟语”和“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自己读课文后回答)
  生1:从树和鸟儿是“好朋友”看出他们快乐。
  生2:“天天”这个词让我看出了小鸟寸步不离地给树唱歌,我感受到了一棵树和一只鸟儿的友谊。
  师:从“好朋友”和“天天”这些词中感受到了他们的快乐。这段描写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用朗读来再现它吧!
  (音乐起)
  师(引读):一棵树和一只鸟是好朋友,当春天来到树林里的时候……
  生(接读):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歌。
  师(引读):不论烈日炎炎,也不论冷风习习,鸟儿站在那儿……
  生(接读):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歌。
  师(引读):从春天唱到夏天,从夏天唱到秋天……
  生(接读):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歌。
  (音乐停)
  师:一边读课文一边在脑子里浮现画面,这是读书的好方法。你的脑子里浮现画面了吗?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呀?
  (学生回答略)
  [多精彩的一段朗读指导啊!教师用她的慧眼看到了“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歌”这句话背后隐藏的故事,于是运用逻辑引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一遍遍复读这短短的一句话。就在这一遍遍的复读中,画面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丰富。这画面不是老师直接授意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们在老师引读下,在反复品读中逐渐地画在自己心里的。]
  (教师出示离别的句子)
  师: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必须飞到很远很远的南方去。临别的时候,它们说了些什么?同桌的同学分别读一读它们的对话。
  (学生分别读树和鸟儿的话。)
  师:(问一生)小鸟,你愿意唱歌给我听吗?
  生1:愿意。明年春天我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
  师:多么深情地回答啊!
  师:(问另一生)小鸟,你愿意唱歌给我听吗?
  生2:(饱含深情地)愿意。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你等着我吧!
  师:(面向全体)鸟儿们,你们愿意唱歌给我听吗?
  生齐:愿意。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你等着我吧!
  师:读得好,读出了感情。下面我们再按男、女对话的形式读读这段话,读出依依惜别的感情。
  (男、女声对读)
  [这是感情的又一个高潮。分别的场面是感人的,如何读出这依依惜别的深情呢?教师在上段逻辑引读的基础上采用“问读”的方式,这样的“问”营造了对话的情境,学生用“读”来回答也就有了对象。这样设计的精妙在于:教师用怎样的语势问,学生就会用怎样的语势“答”;教师“问”的情有多深,学生“答”的情就有多深。运用“问读”,使“以读代讲”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师:今年春天,鸟儿真的飞回来了,又来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请读读课文写今年的部分,看看又会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自由读,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生1:我感到很悲伤。
  生2:我替小鸟着急。
  生3:我感到很难过。
  师:是什么地方让你们越读越悲伤,越读越难过呢?请大家读读下面这些对话,再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出示对话)
  “立在这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
  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那边山谷里去了。”
  鸟儿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大门回答说:“树么,在厂子里被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完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请六个同学分角色读,然后请学生评议;对读得比较有感情的学生,教师还让他说说朗读的体会)
  师:这六位同学都读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读书不但要读出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读出文字背后蕴含的感情。这几句话看似很简单,都是鸟儿问,但是鸟儿都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问的呢?怎样才能体会得更深刻一些呢?再看看老师给你们的这几句对话,你能填上适当的表示情态的提示吗?
  [常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者十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会,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受。如果仅此而已,那么学生的感受还是比较肤浅的,教师的指导性也是弱化的。教师要求学生读书“不但要读出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读出文字背后蕴含的感情”的提示以及下面的“填词朗读”,就把如何读出感情引向了深入,真正地凸现了教师的指导性。]
  (出示句子,让学生填写后进行朗读)
  “立在这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 呀?”鸟儿( )问树根。
  鸟儿( )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鸟儿( )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生1:……鸟儿(难过地)问树根。
  师:你填写的是“难过的”,你能“难过的”读一次吗?(学生读)是有一些难过了,能读得更“难过”一些吗?(学生再读,语调显得更“难过”了)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补足如下的提示语;然后均如上例,让学生按所填的提示语进行感情朗读)
  生2:鸟儿(焦急地)问大门……
  生3:鸟儿(奇怪地)问树根……
  生4:鸟儿(着急地)问女孩……
  生5:鸟儿(怀着最后一丝希望)问女孩……
  师:这些词按照感情发展的顺序填,应该怎么给它们排列顺序呢?
  生:“奇怪”——“着急”——“怀着最后一丝希望”
  师:把这几个词按照顺序填上去,然后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学生自读)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添加上自己认为合适的提示语,然后依据提示语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这样的“添词朗读”真是一个绝妙的好办法,既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在读的感情上贴近文本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添词”后的朗读,才会产生一种“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效果。反观当前的语文教学,一些教师一味地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机械地模仿老师的读法,这样的“以读为本”只能是表面的“繁荣”而已,实际上学生的感情依然是苍白的。]
  师:奇怪也罢,焦急也罢,失望也罢,树根听到了,门先生听到了,小女孩听到了,只有树永远听不到了。让我们怀着各自体会到的心情再问一问树根——
  (学生齐读鸟儿与树根的对话)
  师:再问一问门先生——
  (学生齐读鸟儿与门先生的对话)
  师:再问一问小女孩——
  (学生齐读鸟儿与小女孩的对话)
  [让学生“怀着各自体会到的心情”再问树根,再问门先生,再问小女孩,进一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收结时,使用教师“引问”、学生“读文”的方式。既使本课“以读代讲”的特色一以贯之,又使本课悲剧的色彩显得更加浓厚,有利于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总评]
  吴琳老师在课后的反思中说,一节有效的课要看它“是否体现了学科的本质,是否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手段是否有效,是否有较强的资源意识,是否充满个性”。这五个“是否”说出了吴琳老师所言的“课堂寻求的方向”,这节课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五个“是”。
  本篇课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作者较多地运用白描手法。语言朴实无华,省略了大量的对鸟儿心理描写和情态描写,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吴琳老师洞悉这一点,她在教学时,尊重学生独特感受,通过填补语词等方式,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凸显了学生们阅读感受的多元性。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是多层面的感情,有对大自然的爱,有朋友之间的友情,有真挚的思念等。吴老师在引领学生读书中对这几种思想情感都涉及到了,并且紧紧地抓住“承诺”这一主线进行深挖。所以,虽然学生们感受是“多元”的,但是整节课教学围绕“真正的友谊源自诚信”这一情感主线,把其他层面的情感作为副线,形成“一元带多元”情感的教学脉络。
  课堂上,吴琳老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给我们留下的记忆是极其深刻的。我们知道,指导感情朗读要注重一个“情”字,课文的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的情感,是学生情感的“发源地”。如何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理念?如何在角色情感、作者情感、学生情感之间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呢?在教学过程中,吴琳老师带领学生自主读文、角色对话、添加提示语朗读、逻辑引读等,可谓一咏三叹,余音绕梁,凸现了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和以读代讲的特质。把她对新美南吉的文章所作的精要评价,用来评价吴琳老师的教学也是当之无愧的:解读深刻、朴素自然、感情真挚。
  (评析指导:广西师院小学教师培训部特级教师黄亢美)
其他文献
高悠悠柳江滨矗立着一座现代化的百年老校——柳州市景行小学,它如同一株粗壮的大树,见证历史的风云,荫庇一方龙城大地。多年来,学校秉承“让孩子的明天赛过今天”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大胆探索,奋勇向前,使学校的教育质量不断得到提升。尤其是近两年,学校提出了“做德才兼备之师,育合格特长学生,创规范特色学校”的办学目标,在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莘莘学子
期刊
全县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讨会上展示的是由覃小平老师执教的一节“倍数和因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70页)课,教学实录如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视野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它要求教师用变化、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在预设方案的设计上,要求教师为课堂教学留出足够的空间,让师生有充分对话、交流、评价的机会,宽容学生思考的突发性和偶然性,促成课堂教学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为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埋下“伏笔”;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上,要求教师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点,在,尊重预设方案的
期刊
学生说:我们喜欢听她的课,她的课生动活泼,她是一位好老师。  老师说:她是一位科研型加实干型的校长,跟着她干我们心里踏实。  老同事说:她影响了我的人生道路,她是我永远的老师。  玉林市陆川县第一小学教师罗聪就是这样一位让人尊敬和爱戴的教师。  罗聪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是:“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参加教育教学工作二十二年来,她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刻苦
期刊
近日,我接到一个学生家长的电话。在电话里,这位家长哭哭啼啼地数落他儿子几大“罪状”:不按时回家、成天泡吧、不做家务、顶撞家长等等。进一步了解后,我才知道这孩子是她早年收养的,过去一直把他当作亲生孩子一样宠他、惯他。后来,她自己又生了个女孩,并把全部的精力都花在女儿身上,忽略了对这个收养孩子的关心。男孩心里落差过大,渐渐变了……  对此我思考了很多,觉得在子女的教育引导方面,有几个问题值得家长们好好
期刊
教育的万能与无能    冉亚辉、易连云在《教育学报》上撰文说,当前部分教育理论局限于教育自身范围。在教育理论构建时仅仅听凭教育内部理念层面的逻辑要求,对于现实社会和教育以外的因素考虑甚少,此种教育理念不只是缺乏实践性。而且可能引起教育实践不相符而造成的深深的焦虑和压抑,从而给教育自身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负面的理想教育观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完美主义教育观。完美主义教育观在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表现形
期刊
10多年前,李兆丰是北流市一位青年小学数学教师。当时他参加了“八五”全国教育科研重点课题“小学学科活动导学”等教育科研活动,教学富有个性和特色,成效显著。很快,他被破格评定为特级教师和中学高级教师。后来他担任北流市新芝小学校长。依靠教育科研成长起来的他,依然应用教育科研实施学校管理。现在,新芝小学成为玉林市首批教育科研实验学校。李兆丰成为一位具有鲜明学校管理特色的小学校长。  在校长的工作岗位上,
期刊
[语文教学倡导简朴、凸显本色,是当前小语教坛讨论的热点问题。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学薛法根在杭州所上阅读课《心田上的百合》的教学,就在简单、简朴、简洁上作了很好的尝试。]  师:今天我们学习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林清玄的散文文笔清新,题目非常有诗意,让我们把这种诗意读出来。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依据自己的体会感情朗读课题)  师:这篇文章的诗意不仅体现在题目上,更多地是体现在文章的语
期刊
我在参加广西新课改第二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会及五地教改成果交流活动中,有幸观摩了香港陈溢小学龙瑞莲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锐角和钝角》一课。观摩这节课,我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堂上,龙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像春风化雨,滋润万物,点点滴滴,渗入学生心田。  粗略一看,龙老师的课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多数听课者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很普通,根本就是一节常态课嘛!但细细
期刊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与“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部分内容。它是在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是今后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笔者曾以这个单元为内容,与其他教师深入研讨,积累了一些独到的感悟。    一、对单元主题图“深加工”,将教材“化蛹成蝶”    任何一本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