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心有恒 ”是孟子一直遵循的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用心读,寻找朗读的乐趣。二、开心读,感受母语的魅力。三、诗心读,感悟国学经典。四、个性读,激发阅读兴趣。
【关键词】专心有恒;朗读;用心读;开心读;诗心读
“专心有恒 ”是孟子一直遵循的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专心有恒,就要做到专心致志和持之以恒。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的过程,教是为学服务,学是教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动参加者,具有主观能动性,而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儿童而言,如何做到专心学习则是整个起始阶段最重要的的一个教学环节,而对于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课堂,我们该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让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所学的东西上,做到专心读,读中学。低年级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刚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阶段,心理上,习惯上都存在幼儿时期的散漫行,活跃但却难管理,课堂的气氛常常出现过分的“活跃”。各种不过良习惯一一存在,特别是在语文的朗读过程中就出现唱读,拖沓,混读等情况。一些孩子胆子小的则读不出声,一些孩子不认真看课文,往往出现想当然混读,囫囵吞枣,更有一些虽然大声朗读却常常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完以后对课文中的汉字没有掌握,完全不认识。所以在这我总结几点如何正确指导学生专心朗读课文的方法。
一、用心读,寻找朗读的乐趣
古人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在朗读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有出现唱读的现象,而造成这个现象的本身是来自幼儿阶段的学习习惯有关,在幼儿阶段学生往往学习的是儿歌和诗歌,教师不需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只要会读愿意读就好,于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往往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现在的朗读教学不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为了读懂而读,为了读透而读,所以在读的时候要让孩子把“心”放进去。在教学的过程中,记得学习一年级课文《北京》一文中,有许多优美词句,在朗读教学前,我现在埋下伏笔,让学生观看北京的部分视频,并在视频中出示文中的相关成语,绿树成荫,川流不息,名胜古迹……在孩子的大脑中形成初步的认知,于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会与刚刚的画面想结合,做到读而有心。而孩子对于课文枯燥朗读相对的是比较排斥的,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还必须让学生找到朗读的乐趣。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时,由于福建地区方言的影响,学生在H,F的发音上容易混淆,一开始朗读句子“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在这朗读的时候,孩子很容易读错,但是如果是一味的纠正批评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于是我就叫了班级中一个容易读错的孩子起来朗读,读完以后同学们则哄堂大笑,而我并没有批评读错的孩子,反而还表扬他有勇气,虽然错了但读的很响亮,而再要求其他的孩子将准确的读音读好,然后全班一起纠正这个孩子的读音,并告诉其如何准确发音,而后让孩子带着刚刚喜悦热闹的气氛去朗读课文的下一个自然段,迎接周总理的到来。语文课堂的教学应该是一个有趣而丰富的过程,在朗读教学中,更应该让学生敢于读,用心读,发现读的乐趣,从而读中学,乐中学。
二、开心读,感受母语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读的位置尤为重要,我们常常有误区就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只要把我会认的字掌握好就可以,而忽视了文本其实是很好的锻炼学生认真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所以在这里笔者要强调读就要专心读,读得字正腔圆。在朗读教学中,课文中的一字一顿都要做到准确,特别是低年级阶段刚刚接触汉语拼音,在朗读教学中可以复习巩固汉语拼音教学。同时,由于地区的差异,孩子的普通话水准也有所不同,准确地朗读课文对于纠正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也有很好的作用。而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强调孩子发音要清楚,响亮,培养学生读的自信心。在低年级教学阶段,我常常会遇到一些孩子,性格内向,发言总是支支吾吾,而如何改变孩子读不出声,读的太小声的习惯,这就需要在课文朗读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读的自信。曾经班级中有一个孩子,来自四川农村,每说一句话都带着方言,于是语言的学习就是她最大的障碍,她不愿意读,不愿意沟通,这样阻碍了她学习语文的能力。面对这个孩子,我找了与她来自同一个地区的同学做她的同桌,一个字一个字的和她一起练习,在课堂上,我尽可能的选择一些简单易读的字,词,句开始训练她大声读,一个字读准确了,大声了,就能读出这个字的组词,再读出含有这个词的文中的句子。做到由浅入深,鼓励学生读准确,大声读。而面对全体学生,我则及教育孩子们要有正确的朗读的姿势和发音方法,人要做端正,不提高嗓门的嘶喊,而是把课文的朗读当做是一堂有趣的发音练习课,让孩子们能听到自己清脆的声音,字正腔圆的曲调,感受到朗读的独特魅力。
三、诗心读,感悟国学经典
《新课标》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做了最合理的定性。我们的语文课要注重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知识点的落实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但更需要有情、有感、有美、有味。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课堂的广阔天地里,以一册薄薄的课本为导向,让学生去领略丰厚醇美的语文,唤醒精神的一次次品美。语文是诗意的:或情深意长,或含蓄隽永;或跌宕起伏,或涟漪微澜;或幽默诙谐,或深沉抑郁……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无数精美的名家名篇,耐人寻味的故事,让学生以语言为依托,在其中尽情地读、写、说、议、思、悟,让学生学会思想,感悟诗意,让语文之美静静地在每个学生心头流淌,便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鼓励学生多读古诗,《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在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还是存在幼儿初期的特点,用一些朗朗上口饿国学经典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是最佳的渠道。在本学期,学校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比赛的过程中,我就培养学生将诗歌与乐曲相结合的方式,将《游子吟》一文与歌曲《游子吟》想结合,吟唱歌曲之后,再将古诗中的内容演绎出来,并请孩子表演游子出行,母亲依依送别的场面,让学生入其境,感染古诗文化中的美与魂。而校园中开展的丰富多彩的诵读比赛,也激发了学生去搜集经典诗文的乐趣。一年一度的经典诗文比赛的过程中,我看到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的提升,也感受到这些诗歌的魅力。中华经典诗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也提高了语文素质。 四、个性读,激发阅读兴趣
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表演读来使课堂更活跃,并鼓励学生读自己想读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积累语言、内化语言,提高表达能力,为高一年级的写作打下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朗读若是一遍一遍的简单的重复,学生则会出现倦怠情绪,而若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的话,则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我们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孩子真的把自己切入课文中,入情入境,提高学生的兴趣。而如果遇到写景类的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这样学习课文的时候,我则让学生先做好课前的阅读准备,搜集关于香港的资料,让孩子介绍喜欢的地方,喜欢的美食介绍,配上文中的文字进行朗读。当介绍完香港的各种资料以后,再读课文,发现孩子激情四射,我采访他们:“今天怎么那么高兴?”有的回答我说:“我好激动啊,我觉得我到了香港。”有的则回答我说:“老师,福州也有这么美的地方吧!”还有的说:“老师,香港好吃的东西有不少吧,我好想去啊!”……一下子学习的氛围就调动了,看来读好一篇课文是多重要啊,有读的兴趣,才能有写的乐趣。于是我趁热打铁,说:“这个周末,我们啥也不做,我们去找福州美丽的景色在哪里,好吗?” 并抓住香港的夜景与福州的夜景做对比,并让孩子去看看,这下有的说要去江滨看草坪灯,有的说要去万达看绚丽多彩的广告,还有的说要去宝龙找立交桥……下课了还有学生跑来失望的问我:“老师,我爸爸没时间带我去找这么办呢?”我摸了摸他的脑袋说:“傻孩子,你站在自己家的阳台,看出去,我们的街道,我们的窗外的灯光,还有校园前的集贸市场,不过是也很亮吗?”孩子恍然大悟,一下子又开心起来了。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可以切入生活实际,有读的想法,有写的欲望,为将来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文学文本的教学主张主题对话式教学策略,让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在主题对话中体验人生的种种况味,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精神元素。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培养学生专心朗读的习惯则是读万卷书的启蒙阶段。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专心读的能力在整个漫长的学习中尤为重要。专心有恒,贵在坚持,正如郭沫若老先生说的:“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语文基础教学阶段的良好阶梯,为将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新课程标准》 《 教学心理学 》
【关键词】专心有恒;朗读;用心读;开心读;诗心读
“专心有恒 ”是孟子一直遵循的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专心有恒,就要做到专心致志和持之以恒。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的过程,教是为学服务,学是教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动参加者,具有主观能动性,而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儿童而言,如何做到专心学习则是整个起始阶段最重要的的一个教学环节,而对于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课堂,我们该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让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所学的东西上,做到专心读,读中学。低年级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刚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阶段,心理上,习惯上都存在幼儿时期的散漫行,活跃但却难管理,课堂的气氛常常出现过分的“活跃”。各种不过良习惯一一存在,特别是在语文的朗读过程中就出现唱读,拖沓,混读等情况。一些孩子胆子小的则读不出声,一些孩子不认真看课文,往往出现想当然混读,囫囵吞枣,更有一些虽然大声朗读却常常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完以后对课文中的汉字没有掌握,完全不认识。所以在这我总结几点如何正确指导学生专心朗读课文的方法。
一、用心读,寻找朗读的乐趣
古人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在朗读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有出现唱读的现象,而造成这个现象的本身是来自幼儿阶段的学习习惯有关,在幼儿阶段学生往往学习的是儿歌和诗歌,教师不需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只要会读愿意读就好,于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往往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现在的朗读教学不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为了读懂而读,为了读透而读,所以在读的时候要让孩子把“心”放进去。在教学的过程中,记得学习一年级课文《北京》一文中,有许多优美词句,在朗读教学前,我现在埋下伏笔,让学生观看北京的部分视频,并在视频中出示文中的相关成语,绿树成荫,川流不息,名胜古迹……在孩子的大脑中形成初步的认知,于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会与刚刚的画面想结合,做到读而有心。而孩子对于课文枯燥朗读相对的是比较排斥的,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还必须让学生找到朗读的乐趣。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时,由于福建地区方言的影响,学生在H,F的发音上容易混淆,一开始朗读句子“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在这朗读的时候,孩子很容易读错,但是如果是一味的纠正批评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于是我就叫了班级中一个容易读错的孩子起来朗读,读完以后同学们则哄堂大笑,而我并没有批评读错的孩子,反而还表扬他有勇气,虽然错了但读的很响亮,而再要求其他的孩子将准确的读音读好,然后全班一起纠正这个孩子的读音,并告诉其如何准确发音,而后让孩子带着刚刚喜悦热闹的气氛去朗读课文的下一个自然段,迎接周总理的到来。语文课堂的教学应该是一个有趣而丰富的过程,在朗读教学中,更应该让学生敢于读,用心读,发现读的乐趣,从而读中学,乐中学。
二、开心读,感受母语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读的位置尤为重要,我们常常有误区就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只要把我会认的字掌握好就可以,而忽视了文本其实是很好的锻炼学生认真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所以在这里笔者要强调读就要专心读,读得字正腔圆。在朗读教学中,课文中的一字一顿都要做到准确,特别是低年级阶段刚刚接触汉语拼音,在朗读教学中可以复习巩固汉语拼音教学。同时,由于地区的差异,孩子的普通话水准也有所不同,准确地朗读课文对于纠正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也有很好的作用。而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强调孩子发音要清楚,响亮,培养学生读的自信心。在低年级教学阶段,我常常会遇到一些孩子,性格内向,发言总是支支吾吾,而如何改变孩子读不出声,读的太小声的习惯,这就需要在课文朗读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读的自信。曾经班级中有一个孩子,来自四川农村,每说一句话都带着方言,于是语言的学习就是她最大的障碍,她不愿意读,不愿意沟通,这样阻碍了她学习语文的能力。面对这个孩子,我找了与她来自同一个地区的同学做她的同桌,一个字一个字的和她一起练习,在课堂上,我尽可能的选择一些简单易读的字,词,句开始训练她大声读,一个字读准确了,大声了,就能读出这个字的组词,再读出含有这个词的文中的句子。做到由浅入深,鼓励学生读准确,大声读。而面对全体学生,我则及教育孩子们要有正确的朗读的姿势和发音方法,人要做端正,不提高嗓门的嘶喊,而是把课文的朗读当做是一堂有趣的发音练习课,让孩子们能听到自己清脆的声音,字正腔圆的曲调,感受到朗读的独特魅力。
三、诗心读,感悟国学经典
《新课标》中提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做了最合理的定性。我们的语文课要注重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知识点的落实和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但更需要有情、有感、有美、有味。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课堂的广阔天地里,以一册薄薄的课本为导向,让学生去领略丰厚醇美的语文,唤醒精神的一次次品美。语文是诗意的:或情深意长,或含蓄隽永;或跌宕起伏,或涟漪微澜;或幽默诙谐,或深沉抑郁……大量优秀的古典诗词,无数精美的名家名篇,耐人寻味的故事,让学生以语言为依托,在其中尽情地读、写、说、议、思、悟,让学生学会思想,感悟诗意,让语文之美静静地在每个学生心头流淌,便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鼓励学生多读古诗,《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在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还是存在幼儿初期的特点,用一些朗朗上口饿国学经典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是最佳的渠道。在本学期,学校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比赛的过程中,我就培养学生将诗歌与乐曲相结合的方式,将《游子吟》一文与歌曲《游子吟》想结合,吟唱歌曲之后,再将古诗中的内容演绎出来,并请孩子表演游子出行,母亲依依送别的场面,让学生入其境,感染古诗文化中的美与魂。而校园中开展的丰富多彩的诵读比赛,也激发了学生去搜集经典诗文的乐趣。一年一度的经典诗文比赛的过程中,我看到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的提升,也感受到这些诗歌的魅力。中华经典诗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也提高了语文素质。 四、个性读,激发阅读兴趣
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表演读来使课堂更活跃,并鼓励学生读自己想读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积累语言、内化语言,提高表达能力,为高一年级的写作打下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朗读若是一遍一遍的简单的重复,学生则会出现倦怠情绪,而若采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的话,则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我们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孩子真的把自己切入课文中,入情入境,提高学生的兴趣。而如果遇到写景类的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这样学习课文的时候,我则让学生先做好课前的阅读准备,搜集关于香港的资料,让孩子介绍喜欢的地方,喜欢的美食介绍,配上文中的文字进行朗读。当介绍完香港的各种资料以后,再读课文,发现孩子激情四射,我采访他们:“今天怎么那么高兴?”有的回答我说:“我好激动啊,我觉得我到了香港。”有的则回答我说:“老师,福州也有这么美的地方吧!”还有的说:“老师,香港好吃的东西有不少吧,我好想去啊!”……一下子学习的氛围就调动了,看来读好一篇课文是多重要啊,有读的兴趣,才能有写的乐趣。于是我趁热打铁,说:“这个周末,我们啥也不做,我们去找福州美丽的景色在哪里,好吗?” 并抓住香港的夜景与福州的夜景做对比,并让孩子去看看,这下有的说要去江滨看草坪灯,有的说要去万达看绚丽多彩的广告,还有的说要去宝龙找立交桥……下课了还有学生跑来失望的问我:“老师,我爸爸没时间带我去找这么办呢?”我摸了摸他的脑袋说:“傻孩子,你站在自己家的阳台,看出去,我们的街道,我们的窗外的灯光,还有校园前的集贸市场,不过是也很亮吗?”孩子恍然大悟,一下子又开心起来了。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可以切入生活实际,有读的想法,有写的欲望,为将来的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而发灵光。文学文本的教学主张主题对话式教学策略,让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在主题对话中体验人生的种种况味,激发学生的情感渴望,点燃学生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心灵鸡汤、精神元素。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培养学生专心朗读的习惯则是读万卷书的启蒙阶段。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专心读的能力在整个漫长的学习中尤为重要。专心有恒,贵在坚持,正如郭沫若老先生说的:“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是语文基础教学阶段的良好阶梯,为将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新课程标准》 《 教学心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