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分析了中学作文教学现状,提出了挖掘学生潜在动力,增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认为写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既要有对表象性的认识,又要对生活现象作深层次的探讨,这样才能迸射智慧的火花,激发创作的灵感,创作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精神产品。
关键词: 中学作文 激发兴趣 审题训练
当前学生作文除了从教师或者他人那里借鉴外,很少有自己的,作文创作缺少自我创造的内容。正如张志公所说:“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中恐怕算得上是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这个‘老大难’中的‘老大难’。”
中学作文教学这一“老大难”主要表现:一是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没能走出“精英教育”的思维模式,导致他们在作文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主体作为人的客观存在,把“人的价值沦为物的交换价值:分数、学历、称谓、头衔等”。简而言之,教师为了让学生获取高分,达到某些功利目的,在作文教学中一味强调“崇尚 光明”这一主题,导致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格调低俗、情调甜腻的问题。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以主流与直流的堂皇托词反对学生展示生活的全貌,包括对社会阴暗面和人性缺陷的展示,导致学生“对作文中所描写的生活形态和作者所经历的生活原生态之间的完全背离”,习作时在客观现实和虚拟生活之间徘徊,出现文学与人学、作文与做人的理论和现实的脱节。二是学生理性思考能力薄弱,生活阅历较浅,对生活缺少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从而使作文创作停留在生活表象的展示上,既不能“杂取种种”地浓缩生活内容,又无法挖掘表象背后的实质性的东西,导致作文显得平淡无奇。另外,为了迈向成功,学生只能以主流内容的写作内容受到评判者的青睐,久而久之,做人与作文相悖而行。
写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以“对生存意义的揭示去唤醒人类的灵魂,去洞见被遮蔽的生活底蕴”。作文教学应该是彰显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的一种有效载体,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逐渐成为自我完善的人的历程。作文教学要日趋进步,必须将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作为出发点和终结点。为了摆脱作文教学的困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写出有灵性的佳作,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根本入手,即从教育体制和作文评价体系入手,一心为学生,否则只能“治标不治本”。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新的尝试,得出了如下体会: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对学生少一些束缚,多一些自主。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我能写好”的意识信念,消除学生怕写的心理。
作文是什么?是对生活的本真理解,是尊重客观现实,融入创作者自身情感体验,从而产生的特有的感悟和思考。有人认为生活是酒,辛辣绵软,让人牵肠挂肚;有人认为生活是水滴,晶莹剔透,让人充满奇思幻想;有人认为生活是咖啡,苦涩淳厚,让人耽于这缠绵与悠长。基于此,怎能将五彩缤纷的生活概念化、模式化、理想化,扭曲生活的本来面目,编造“心中的生活”,以服务于写作呢?怎能一写父母便雨中送伞,一写老师便深夜窗前的缕缕灯光,一写好人好事便公交让座呢?“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针对的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但对于作文亦然,有一千个人就应该有一千种体验,有一千种思路,生发出一千种思考和感悟。由于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缺失,学生潜意识认为作文难,加上某些老师要求学生写带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章,导致学生的“我”意识得不到表达,思维被左右,怕因作文而使十年寒窗付之东流,从而影响人生轨迹,最终兴致缺缺,灵感全无,缩手缩脚,反而不利于写作。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探究意识,把他们培养成为独立的完整的个性张扬的人;满足他们的基本心理需求,让他们多剖析自己、表达自己,了解自己的存在价值,增强自信心,在作文中讲真话。抒真情。探真理,做更好的自己,正所谓“文章之道与立身异,立身须谨慎,文章且要放荡”。
二、加强审题训练,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审好题精写作。
作文审题是否准确,关系到文章的成败,因此要引导学生审准题意。从命题的实际效果看,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限制性强,不利于学生发挥,因此近几年基本采用话题作文或者无主命题作文的形式。
1.命题作文。(1)从标题语法结构入手,切入标题的深层。命题作文标题有词语式、短语式和句子式,所以可以从语法结构入手探析命题意图,确定思维方向。(2)分析标题词语的内涵、外延和词语间的逻辑关系。词语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特殊情况下还有临时语义,所以要注意分析词语,把握命题者的思维。
2.材料作文。(1)分清类型。材料作文的材料有文字材料与图画材料。文字材料可分为两类:一类阐明对材料所述事实的看法,一类议论材料所隐射的现象。图画材料一般以夸张、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写作时不能就画论画。(2)推敲词句。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从中提取重要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对于抽象的话题,必须变抽象为具体,加以联想。(3)求同存异。这类通常为多材料作文,其必然有不同的关系,所以一定要辩证思维,深入分析,抓住关联点。
3.话题作文。近年来尽管降低了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和要求,但部分学生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原因在于对提示语的重视不够。话题作文审题要注意:一是研读材料,熟悉材料反映的现象和道理;二是领会要求,知晓写作范围;三是发散思维,加强分析;四是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中心。结合学生作文发现,学生往往不会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中心,一般地说,议论性文体的中心句是一个判断句,记叙性文体的中心是一个议论抒情味浓郁的句子。
4.无主命题作文。无主命题作文的要求相当宽泛,但是并不是没有限制,要符合题意,必须认真审题,确定材料的内容范围,确定文章的重点,具体为:审准话题材料、分析限制条件、把握写作要求、确定写作主旨。需要注意的是自选文体,不等于“混合”文体,确定了文体就要是该文体,不能随心所欲。
写作贵在坚持,应让学生通过写作实现“本我”的回归,让他们健康成长,作文与做人和谐統一。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陈斌.当代语文教育的改革及对策[M].天津师大学报,2001.1.8.
[3]梁惠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J].语文教学通讯,2002.3.28.
[4][苏]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与自我教育[M].北京出版社,1943.
[5]吴敬东.从两份高考模拟作文分数说起[J].语文教学通讯,2003.3.34.
关键词: 中学作文 激发兴趣 审题训练
当前学生作文除了从教师或者他人那里借鉴外,很少有自己的,作文创作缺少自我创造的内容。正如张志公所说:“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中恐怕算得上是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恐怕又是这个‘老大难’中的‘老大难’。”
中学作文教学这一“老大难”主要表现:一是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没能走出“精英教育”的思维模式,导致他们在作文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学生主体作为人的客观存在,把“人的价值沦为物的交换价值:分数、学历、称谓、头衔等”。简而言之,教师为了让学生获取高分,达到某些功利目的,在作文教学中一味强调“崇尚 光明”这一主题,导致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格调低俗、情调甜腻的问题。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以主流与直流的堂皇托词反对学生展示生活的全貌,包括对社会阴暗面和人性缺陷的展示,导致学生“对作文中所描写的生活形态和作者所经历的生活原生态之间的完全背离”,习作时在客观现实和虚拟生活之间徘徊,出现文学与人学、作文与做人的理论和现实的脱节。二是学生理性思考能力薄弱,生活阅历较浅,对生活缺少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从而使作文创作停留在生活表象的展示上,既不能“杂取种种”地浓缩生活内容,又无法挖掘表象背后的实质性的东西,导致作文显得平淡无奇。另外,为了迈向成功,学生只能以主流内容的写作内容受到评判者的青睐,久而久之,做人与作文相悖而行。
写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以“对生存意义的揭示去唤醒人类的灵魂,去洞见被遮蔽的生活底蕴”。作文教学应该是彰显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的一种有效载体,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逐渐成为自我完善的人的历程。作文教学要日趋进步,必须将发展学生的个性才能作为出发点和终结点。为了摆脱作文教学的困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写出有灵性的佳作,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从根本入手,即从教育体制和作文评价体系入手,一心为学生,否则只能“治标不治本”。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新的尝试,得出了如下体会:要让学生写好作文,就要对学生少一些束缚,多一些自主。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我能写好”的意识信念,消除学生怕写的心理。
作文是什么?是对生活的本真理解,是尊重客观现实,融入创作者自身情感体验,从而产生的特有的感悟和思考。有人认为生活是酒,辛辣绵软,让人牵肠挂肚;有人认为生活是水滴,晶莹剔透,让人充满奇思幻想;有人认为生活是咖啡,苦涩淳厚,让人耽于这缠绵与悠长。基于此,怎能将五彩缤纷的生活概念化、模式化、理想化,扭曲生活的本来面目,编造“心中的生活”,以服务于写作呢?怎能一写父母便雨中送伞,一写老师便深夜窗前的缕缕灯光,一写好人好事便公交让座呢?“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针对的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但对于作文亦然,有一千个人就应该有一千种体验,有一千种思路,生发出一千种思考和感悟。由于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缺失,学生潜意识认为作文难,加上某些老师要求学生写带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文章,导致学生的“我”意识得不到表达,思维被左右,怕因作文而使十年寒窗付之东流,从而影响人生轨迹,最终兴致缺缺,灵感全无,缩手缩脚,反而不利于写作。因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探究意识,把他们培养成为独立的完整的个性张扬的人;满足他们的基本心理需求,让他们多剖析自己、表达自己,了解自己的存在价值,增强自信心,在作文中讲真话。抒真情。探真理,做更好的自己,正所谓“文章之道与立身异,立身须谨慎,文章且要放荡”。
二、加强审题训练,精选作文体裁和题目,审好题精写作。
作文审题是否准确,关系到文章的成败,因此要引导学生审准题意。从命题的实际效果看,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限制性强,不利于学生发挥,因此近几年基本采用话题作文或者无主命题作文的形式。
1.命题作文。(1)从标题语法结构入手,切入标题的深层。命题作文标题有词语式、短语式和句子式,所以可以从语法结构入手探析命题意图,确定思维方向。(2)分析标题词语的内涵、外延和词语间的逻辑关系。词语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特殊情况下还有临时语义,所以要注意分析词语,把握命题者的思维。
2.材料作文。(1)分清类型。材料作文的材料有文字材料与图画材料。文字材料可分为两类:一类阐明对材料所述事实的看法,一类议论材料所隐射的现象。图画材料一般以夸张、讽刺的手法反映现实,写作时不能就画论画。(2)推敲词句。抓住材料的关键词句从中提取重要信息,准确把握命题意图,对于抽象的话题,必须变抽象为具体,加以联想。(3)求同存异。这类通常为多材料作文,其必然有不同的关系,所以一定要辩证思维,深入分析,抓住关联点。
3.话题作文。近年来尽管降低了话题作文的审题难度和要求,但部分学生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原因在于对提示语的重视不够。话题作文审题要注意:一是研读材料,熟悉材料反映的现象和道理;二是领会要求,知晓写作范围;三是发散思维,加强分析;四是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中心。结合学生作文发现,学生往往不会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中心,一般地说,议论性文体的中心句是一个判断句,记叙性文体的中心是一个议论抒情味浓郁的句子。
4.无主命题作文。无主命题作文的要求相当宽泛,但是并不是没有限制,要符合题意,必须认真审题,确定材料的内容范围,确定文章的重点,具体为:审准话题材料、分析限制条件、把握写作要求、确定写作主旨。需要注意的是自选文体,不等于“混合”文体,确定了文体就要是该文体,不能随心所欲。
写作贵在坚持,应让学生通过写作实现“本我”的回归,让他们健康成长,作文与做人和谐統一。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陈斌.当代语文教育的改革及对策[M].天津师大学报,2001.1.8.
[3]梁惠娟.形象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J].语文教学通讯,2002.3.28.
[4][苏]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与自我教育[M].北京出版社,1943.
[5]吴敬东.从两份高考模拟作文分数说起[J].语文教学通讯,200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