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文化导向下的思维及相关母语知识的积极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且与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干扰共存,这就会在英语教学中产生教学困境。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合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在母语思维下形成良性的母语策略,把握好母语文化特性的正确导向,从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多元文化;母语文化;英语教学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对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二语言的发展出现在不同于母语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社会文化不同,第二语言的发展毫无疑问会受到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的影响。同理,语言是本民族文化的体现,非本民族语言在其他地方自然会受到本地文化的影响,这也就是说会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所以,包括英语在内的外语学习其实就是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而且,伴随同时期的交际教学法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和直接教学法 (The Direct Method)的出现,这些理论不约而同地强调了,语言首先是一种交际体系,语言教学的最重要的目的是目的语的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二语习得理论同时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起着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的作用。
相对于二语习得理论,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来考虑社会交互和语言发展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明确的是,社会文化环境和心理语言过程是一个整体,社会化和语言习得并不会从语言的交互环境中单独分离出来。社会文化理论因此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认为个人和社会融為一体,文化和语言知识的使用不可分离。对二语习得者来说,语言发展产生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在社会交往中二语学习者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并通过该过程习得第二语言。因此,在母语思维影响下,适时发挥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尽量避免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作用,是英语教学中备受关注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母语文化对二语习得及学习者的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文化适应过程是动态的过程。母语文化对于二语习得及学习者都会产生长时期的伴随影响。
1.母语文化对于二语习得及学习者影响的理论依据。依据舒曼(Schumann) 的“文化合流理论”(Acculturation Theory),文化适应程度主要取决于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群体相互接触的程度,后者是指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距离。距离越近,第二语言就越容易获得。“第二语言习得是文化合流的一个方面,一个人能将自己的文化与第二文化合流多少决定了一个人获得第二语言的成败。”舒曼所指出的“自己的文化”,当然就是母语文化,不论外语学习者的水平高低,都会很自然地依赖母语帮助思维和理解。文化合流理论力图说明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对第二文化的认同感对于语言习得的关键作用。
在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著名语言学家金·丘明斯(Jin Cummins)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针对某些英语专业的学生,例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专业的双语学生,在学业上的不良表现很可能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极力试图隐去或除去母语而带来的后果,并不是人们经常认为的是在大脑中并存了两个语言系统而带来的混乱和干扰。因为在双语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在强制失去母语策略下,缺乏文化上的认同而产生了语言和智力发展滞后的现象。也因此,丘明斯提出了母语策略正迁移的论断,即“深层共有水平假说”(Common Underlying Proficiency Hypothesis),“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与目的语的语言认知能力是相互依存的,母语与目的语的语言认知能力在第二语言的发展中是作为认知基础而存在的,也就是说,根据母语的读写能力情况可以预测学习者将来第二语言的认知能力的高低。母语在概念范畴基础方面越好,就越有可能获得与母语水平近似的第二语言的能力。”
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如果学习者对于第二文化有亲近感和认同感的话,就容易习得第二语言。对于第二文化的好感可能来自语言本身的魅力,也可能来自家庭的、社会的价值观。语言的因素很难控制,只有通过提高文化适应程度才有可能提高语言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母语文化对于二语习得者的影响是深刻的。学习者适应目的语,即英语的群体文化的程度将制约学生获得英语习得的程度。根据舒曼的理论,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四个阶段,即兴奋期、文化冲击、逐渐恢复期和完全恢复期。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或一门外语的过程中,尤其在初期,不可能抛开已经拥有的母语知识和母语文化系统,不论外界条件如何,即使是在全英语的环境中,语言迁移现象也会存在。母语体系是随着人自身的成长逐渐完善的,这也因此而产生了在二语习得中的母语保护系统。
2.母语文化对于二语习得及学习者在思维、语言学习、心里进程等方面的影响。母语保护系统与二语习得成反比内阻关系,也就是说,母语保护系统形成的越完善,则在学习第二外语的内在阻力就越大。德国著名语言教学法教授沃尔夫冈·布兹卡姆 (Wolfgang Butzkamm) 在谈到母语与二语习得的关系时形容到“母语不是一件外衣,学习者在踏进外语教室之前可以将其脱下而弃之门外。正好相反,不论母语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影响,都会随着学习者在不同的阶段以它自己的方式发挥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学习者在认知处理过程往往依赖母语文化下的思维方式去学习的倾向,并同时存在母语正迁移和负迁移两个方面。在英语学习中,母语对英语能够起促进作用,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是正迁移;反之,母语对英语学习所起的干扰或阻碍作用,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迁移是始终伴随一个人的学习过程的,迁移在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时,运用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并对学习新知识产生影响。
【关键词】多元文化;母语文化;英语教学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对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二语言的发展出现在不同于母语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社会文化不同,第二语言的发展毫无疑问会受到不同国家或者地区的影响。同理,语言是本民族文化的体现,非本民族语言在其他地方自然会受到本地文化的影响,这也就是说会受到母语文化的影响。所以,包括英语在内的外语学习其实就是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而且,伴随同时期的交际教学法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和直接教学法 (The Direct Method)的出现,这些理论不约而同地强调了,语言首先是一种交际体系,语言教学的最重要的目的是目的语的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二语习得理论同时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起着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的作用。
相对于二语习得理论,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来考虑社会交互和语言发展的关系,可以进一步明确的是,社会文化环境和心理语言过程是一个整体,社会化和语言习得并不会从语言的交互环境中单独分离出来。社会文化理论因此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认为个人和社会融為一体,文化和语言知识的使用不可分离。对二语习得者来说,语言发展产生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在社会交往中二语学习者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并通过该过程习得第二语言。因此,在母语思维影响下,适时发挥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尽量避免母语负迁移对英语学习的作用,是英语教学中备受关注的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母语文化对二语习得及学习者的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文化适应过程是动态的过程。母语文化对于二语习得及学习者都会产生长时期的伴随影响。
1.母语文化对于二语习得及学习者影响的理论依据。依据舒曼(Schumann) 的“文化合流理论”(Acculturation Theory),文化适应程度主要取决于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群体相互接触的程度,后者是指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由于情感因素造成的距离。距离越近,第二语言就越容易获得。“第二语言习得是文化合流的一个方面,一个人能将自己的文化与第二文化合流多少决定了一个人获得第二语言的成败。”舒曼所指出的“自己的文化”,当然就是母语文化,不论外语学习者的水平高低,都会很自然地依赖母语帮助思维和理解。文化合流理论力图说明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对第二文化的认同感对于语言习得的关键作用。
在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著名语言学家金·丘明斯(Jin Cummins)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针对某些英语专业的学生,例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专业的双语学生,在学业上的不良表现很可能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极力试图隐去或除去母语而带来的后果,并不是人们经常认为的是在大脑中并存了两个语言系统而带来的混乱和干扰。因为在双语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在强制失去母语策略下,缺乏文化上的认同而产生了语言和智力发展滞后的现象。也因此,丘明斯提出了母语策略正迁移的论断,即“深层共有水平假说”(Common Underlying Proficiency Hypothesis),“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与目的语的语言认知能力是相互依存的,母语与目的语的语言认知能力在第二语言的发展中是作为认知基础而存在的,也就是说,根据母语的读写能力情况可以预测学习者将来第二语言的认知能力的高低。母语在概念范畴基础方面越好,就越有可能获得与母语水平近似的第二语言的能力。”
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如果学习者对于第二文化有亲近感和认同感的话,就容易习得第二语言。对于第二文化的好感可能来自语言本身的魅力,也可能来自家庭的、社会的价值观。语言的因素很难控制,只有通过提高文化适应程度才有可能提高语言水平。由此可以看出,母语文化对于二语习得者的影响是深刻的。学习者适应目的语,即英语的群体文化的程度将制约学生获得英语习得的程度。根据舒曼的理论,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四个阶段,即兴奋期、文化冲击、逐渐恢复期和完全恢复期。学习者在习得英语或一门外语的过程中,尤其在初期,不可能抛开已经拥有的母语知识和母语文化系统,不论外界条件如何,即使是在全英语的环境中,语言迁移现象也会存在。母语体系是随着人自身的成长逐渐完善的,这也因此而产生了在二语习得中的母语保护系统。
2.母语文化对于二语习得及学习者在思维、语言学习、心里进程等方面的影响。母语保护系统与二语习得成反比内阻关系,也就是说,母语保护系统形成的越完善,则在学习第二外语的内在阻力就越大。德国著名语言教学法教授沃尔夫冈·布兹卡姆 (Wolfgang Butzkamm) 在谈到母语与二语习得的关系时形容到“母语不是一件外衣,学习者在踏进外语教室之前可以将其脱下而弃之门外。正好相反,不论母语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影响,都会随着学习者在不同的阶段以它自己的方式发挥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学习者在认知处理过程往往依赖母语文化下的思维方式去学习的倾向,并同时存在母语正迁移和负迁移两个方面。在英语学习中,母语对英语能够起促进作用,产生积极影响的迁移是正迁移;反之,母语对英语学习所起的干扰或阻碍作用,产生消极影响的迁移称为负迁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迁移是始终伴随一个人的学习过程的,迁移在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时,运用以前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并对学习新知识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