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各个社会民族都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交际和思想交流。因此,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离不开语言。外语教育必然与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教育密不可分。从大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特点两方面考虑,教师应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结合起来,使学习者在学到一门外语的同时,能较好地了解以此为载体的文化。但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英语教学比较注重形式及意义的讲解,而较少涉及文化。偏重语法训练使得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一定的强化,但是实践交际却存在一定的障碍。虽然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得不错,但在具体语境中进行交际时,却难以启齿、语不达意、不得体等,从而造成难堪,甚至误解。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既要重视学生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又要重视目的语文化的教学。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所谓“文化”,在英文中为“culture”一词,有耕作、文化的意思;在汉语中的“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这是《辞海》中对“文化”一词的注释。而今天“文化”的运用远远超过了当时注释的范围,它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而从社会学角度讲“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财产不仅仅包括价值、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所有群体和社会,人们共享非物质文化-抽象和无形的人类创造。人們也共享物质文化-物质对象的主体,它折射了非物质文化的意义。人类学家泰勒为文化给了一个经典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我们不难看出,文化与语言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语言学习,就是文化学习,因为语言与文化是共生的,相依的,语言不但是文化的重要而突出的组成部分,而且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离开了语言所依托的背景,语言也就没有了生命。所以,对一种语言的习得和教学,就离不开对这种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的了解。
二、英语课堂上充分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在学生掌握词语概念、意义的基础上,挖掘词汇内部的文化因素。两种语言的一般常用词汇中完全对等的词较少。表面对应的词,可能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因此,在讲解词汇时应注意挖掘词义中的文化内涵。这些做法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恰当地使用词汇。词汇的联想最能反映出文化差异。如英语中的 “dragon”与汉语中的“龙”给西方人和中国人的感觉就不同。在中国,龙是人们想象中超自然力的力量、威猛、智慧、运气、喜庆、美感,而在西方文化中,它总是代表邪恶,恐怖甚至战争。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对含有文化典故的词进行讲解,使它们突出,激发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兴趣。如“Prometheus”(普罗米修斯) “Cordial Know”(戈尔迪结)等反映神化传说的文化词,这样的文化词语大都有典故可以追溯,有故事可讲,而且故事性很强。
相比较而言,有些文化词就不那么“现眼”。如我们常把“peasant”译作农民,而在英语口语中“peasant”意指“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人,粗野的人。学生在介绍家庭时常用:“My parents are peasants。”.此处的“peasants”用得不恰当,英美国家的人听了会以为中国农民地位低下,此处得当的词应为“farmer”。可见,教师如果只限于交给学生词、句的表层孤立的意义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常会出现语用错误。
三、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语言材料、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中都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有必要把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在语言教学中教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展现英语国家独特的社会风貌,揭示与之相关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使学生在对异域文明的把握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和领悟。
在讲授Merry Christmas 时我们可以介绍西方基督教国家里的最大节日--Christmas的起源、习俗、对英美人的意义等。同时我们也可以对比一下我们“春节”的来历以及我们中国人是如何过年的。通过对比,学生知道两个节日的文化习俗差别。诸如此类,几乎每篇课文都在某一方面同某种社会和文化背景有关,因而完全可以用来作为介绍英美文化的素材。
四、设定具有交际意义的情景
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明白两国对话的差异,加深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使之养成得体的语言习性。比如,练习“打电话”“商场购物”“看病”“女雇员碰到一位外国客人,和他去交谈”等一些具有交际意义的情景活动,让学生对比两种文化中的语言习惯,体会汉语和目的语交流方式的不同。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目的语文化的习得。
此外,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对英语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它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电视、幻灯、录像、图片、报纸、杂志等大量介绍外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教师还可聘请外教定期举办有关文化知识的讲座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就文化的某一侧面,结合课文给学生开个小讲座,时间充裕可以多讲一些;另外教师们可以分工合作,分专题研究对比不同的文化层面,办讲座,集中给学生讲解。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外来文化的细微之处。
总之,课堂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观。掌握英语,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除了抓住语言因素外,还应注意非语言因素,即具有敏锐的文化意识。入乡随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英语水平,从而恰当地去完成各种语境下的言语行为。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所谓“文化”,在英文中为“culture”一词,有耕作、文化的意思;在汉语中的“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这是《辞海》中对“文化”一词的注释。而今天“文化”的运用远远超过了当时注释的范围,它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而从社会学角度讲“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财产不仅仅包括价值、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所有群体和社会,人们共享非物质文化-抽象和无形的人类创造。人們也共享物质文化-物质对象的主体,它折射了非物质文化的意义。人类学家泰勒为文化给了一个经典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我们不难看出,文化与语言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语言学习,就是文化学习,因为语言与文化是共生的,相依的,语言不但是文化的重要而突出的组成部分,而且又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离开了语言所依托的背景,语言也就没有了生命。所以,对一种语言的习得和教学,就离不开对这种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的了解。
二、英语课堂上充分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在学生掌握词语概念、意义的基础上,挖掘词汇内部的文化因素。两种语言的一般常用词汇中完全对等的词较少。表面对应的词,可能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因此,在讲解词汇时应注意挖掘词义中的文化内涵。这些做法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恰当地使用词汇。词汇的联想最能反映出文化差异。如英语中的 “dragon”与汉语中的“龙”给西方人和中国人的感觉就不同。在中国,龙是人们想象中超自然力的力量、威猛、智慧、运气、喜庆、美感,而在西方文化中,它总是代表邪恶,恐怖甚至战争。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对含有文化典故的词进行讲解,使它们突出,激发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兴趣。如“Prometheus”(普罗米修斯) “Cordial Know”(戈尔迪结)等反映神化传说的文化词,这样的文化词语大都有典故可以追溯,有故事可讲,而且故事性很强。
相比较而言,有些文化词就不那么“现眼”。如我们常把“peasant”译作农民,而在英语口语中“peasant”意指“乡下人、庄稼人、乡巴佬”,一般指未受过教育的人,粗野的人。学生在介绍家庭时常用:“My parents are peasants。”.此处的“peasants”用得不恰当,英美国家的人听了会以为中国农民地位低下,此处得当的词应为“farmer”。可见,教师如果只限于交给学生词、句的表层孤立的意义是远远不够的,这样常会出现语用错误。
三、加强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语言材料、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中都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因此,有必要把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在语言教学中教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展现英语国家独特的社会风貌,揭示与之相关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使学生在对异域文明的把握中加深对其语言现象的理解和领悟。
在讲授Merry Christmas 时我们可以介绍西方基督教国家里的最大节日--Christmas的起源、习俗、对英美人的意义等。同时我们也可以对比一下我们“春节”的来历以及我们中国人是如何过年的。通过对比,学生知道两个节日的文化习俗差别。诸如此类,几乎每篇课文都在某一方面同某种社会和文化背景有关,因而完全可以用来作为介绍英美文化的素材。
四、设定具有交际意义的情景
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明白两国对话的差异,加深对目的语文化的认识,使之养成得体的语言习性。比如,练习“打电话”“商场购物”“看病”“女雇员碰到一位外国客人,和他去交谈”等一些具有交际意义的情景活动,让学生对比两种文化中的语言习惯,体会汉语和目的语交流方式的不同。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目的语文化的习得。
此外,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大众传媒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应用已经对英语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多媒体辅助教学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它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电视、幻灯、录像、图片、报纸、杂志等大量介绍外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教师还可聘请外教定期举办有关文化知识的讲座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可以就文化的某一侧面,结合课文给学生开个小讲座,时间充裕可以多讲一些;另外教师们可以分工合作,分专题研究对比不同的文化层面,办讲座,集中给学生讲解。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外来文化的细微之处。
总之,课堂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价值观念,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观。掌握英语,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除了抓住语言因素外,还应注意非语言因素,即具有敏锐的文化意识。入乡随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英语水平,从而恰当地去完成各种语境下的言语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