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版《红楼梦》开播以来,网友争议不断,更将其与旧版做比较,对其演员、音乐、造型等都不断“拍砖”。有网友甚至戏称之为“聊斋版《红楼梦》”,而相对的,喜爱新版者也积极为其正言。二者的讨论针锋相对,究竟哪个更令人信服?
看了新版《红楼梦》,最大的一个感觉就是难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有人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各个角度去解读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李少红认为自己是最忠实原著,实质上,那是她自己认为的“原著”,而不是大家看见的原著。有一种认识潜藏在大家的心里,这种感觉无法用繁缛的华贵去堆砌,无法用凡俗的艳丽去装饰,更无法用苍白的旁白来表达,但是它出现的时候,一定会引起大家的共鸣,那就是神韵,它会让大家眼前一亮,惊为天人!
味道是装不出来的,更是学不来的,同样的动作陈晓旭就韵味十足,为什么新版演员就如人家嚼过的甘蔗一样,索然无味?因为韵味来自心灵深处,来自于魂魄。在陈晓旭的骨子里,这一种美,只能仰视,只能怜惜,只能爱慕。这种美丽可以让意淫羞愧,让邪恶净化,让凶煞止步。
87版功夫用在戏外,从导演到演员无一不是怀着敬畏的心情,那个时期的演员,少功利而多责任,少虚华而多朴实,少卑劣而多厚德,因此演员对角色认知感就高,演起来就驾轻就熟,入戏深自然韵味就出来了。新《红楼梦》戏外不用功,与87版正好相反,因此对戏内人物没有认同感,在拍戏时拼尽全身力气上蹿下跳,也无法找到那种感觉,入戏不深,何来味道?
而李少红不明白这个道理,居然剑走偏锋,加入恐怖元素和超时空手法,甚至搞出个“黛玉裸死”这种意淫的低级噱头,她“花了很大精力来拍这场戏”,企图通过“很震撼、很现代”的场景,利用观众神秘的性渴望和猎奇心态,唤起人性最原始的冲动和恐惧来支撑收视率。挖掘人性丑陋的一面来到达自己的目的,既是对公众的小觑,也是对名著的亵渎,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负责任。
难道“无裸不成戏”就是李少红风格?拍古典名著,怎能没有一点古典情结,不尊重古人的生活习俗,不知道古人想什么?挖掘人性的负面情绪来吸引眼球,这正是当下中国文化界的通病,李少红也未能免俗,给新版《红楼梦》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其实当下的中国社会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一部现实版的《红楼梦》,歌舞升平却危机四伏,骄奢淫逸却“兜底都翻出来了”,这是“没有一个地方干净”的红楼大社会,所有的人都在梦中。陈晓旭注定要成为经典,她用生命诠释了一个现实版的林黛玉,她走了,也许是幸运的。■
不必对新版《红楼梦》太较真
小说《红楼梦》是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旧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又是古装影视剧中的经典之作,所以后人再翻拍这样的文学经典和影视经典,换了谁来拍,谁来演,都会引来争议。在先入为主的心理影响下,原著小说和旧版电视剧中的故事、人物等等,都已经在读者和观众心目中有了一个印象,形成了某种固定的认识,后来人无论拍得多好,演得多好,都会和观众原有的印象有冲突、有距离,所以引来争议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几年影视界翻拍成风,几乎所有的古典文学名著和影视经典作品都被翻拍了个遍,甚至出现过一部电视剧有三四个版本的事情。对于这些翻拍作品,往往都在公众中引起极大的争议,引起各方大打口水仗。其实以笔者的看法,对于这些影视剧作品,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这么认真,更没必要上纲上线,动辄以糟蹋经典、制造精神垃圾来批判它们。
说白了,它们不过就是一种精神产品,既然是产品,就有质量优劣之分。我们观众作为这些产品的消费者,如果觉得这个产品合自己的口味,那就多看两集,或者是从头看到尾也无妨;如果觉得它不合自己的口味,甚至觉得这就是一假冒伪劣产品,那就不看它,反正遥控器在你自己手里,买电影票的钱也在你手里,一切都由你自己做主。
如果观众对于影视剧制作过于挑剔,过分苛责,反而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影视剧的创新和发展。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年香港导演刘镇伟拍摄《大话西游》系列的时候,很多人也觉得这完全是胡闹,是在糟蹋经典,但是后来怎么样?这几部电影偏偏就成了电影史上的经典,受到无数年轻观众的推崇膜拜。
对于新版《红楼梦》,我们不妨宽容以待,多些理解,给影视制作者们更大的发挥空间,以求给我们提供更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
新红楼之七宗罪
李导演理解的红楼,原来是这般模样!新版红楼惊悚、鬼魅,以至我们不得不称之为新红聊斋。
新红楼七宗罪之一,背景音乐之鬼魅。这样的音乐,从开片一直持续,妖媚狐疑,将观众完全置于一个魅惑的世界里,如看鬼片,处处是悬疑。这样的音乐,完全可以放在类似聊斋这样的片子里,但放在红楼里,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
七宗罪之二,解说之无趣。旁白持续不断,这是要拍成一部电视剧呢,还是要拍成纪录片?为何不能让情节自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难道这是足球赛么?
七宗罪之三,场景、服装之灰暗。从开场,浓重的灰暗气氛就笼罩着影片,没有显示出一丝富贵大家庭的锦绣华丽。开始就是浓重的灰暗,那么随着情节的展开,贾府衰败又将以何种面貌出现?
七宗罪之四,台词之背诵。完全不带任何感情的背诵,而不是融入角色后发自人物内心的语言!几乎每个演员的语言全都底气不足,有气无力。这是演员该具备的素质吗?
七宗罪之五,人物之干瘪。曹雪芹书中之人物,个个丰满。到了这里,怎么就干瘪得一如柴火棍?剧中的凤姐,像未嫁之女儿,哪里像一个主事的主子?而黛玉是装出来的有气无力,那个细腻清高的才女哪里去了?再看宝玉,俨然一个乳臭未干的娃娃。
七宗罪之六,发型之奇特。其实,铜钱头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太太、奶奶、小姐都是铜钱头,没有身份的区别,是不是很滑稽?
七宗罪之七,只能远观不可亵玩。新红楼是远远地演绎别人的故事,根本不允许观众融入剧中。所以到最后,只能让人云里雾里,乱猜一气。
总而言之,新版的问题多多。这里似乎批评过狠,姑且算是爱之深恨之切的缘故罢。■
正方:《红楼梦》寄托了无数中国人的文化理想,并成为一个永恒的文化情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红楼梦》。鲁迅就这样评价《红楼梦》:“经学家看见义,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小说家看见才子佳人,革命家看的是排满,流言家看的是宫闱秘事。”关于《红楼梦》的研究专著更是汗牛充栋,再加上87版《红楼梦》早已深入人心,《红楼梦》获得了穿越时空的文化力量。可惜的是,新版《红楼梦》一味迎合所谓“时代潮流”,尽管画面唯美,但文化内涵却在无形之中显得神秘化、空洞化了。从一定意义上说,李少红期望再造经典,反而成为这个商业时代下的又一个牺牲品。
反方:自然,许多人是拿老版《红楼梦》来做对比,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我们不能因为经典而迷信经典。时代在进步,譬如《本草纲目》是经典,可拿
《本草纲目》来治疗现在的疾病,可行么?过去的经典代表着过去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也代表着过去的美好。但现在的时代,需要的是新的审美和新的经典。李少红的电视剧充满了性感、暴力、阴谋、谋杀、暗算这些喧嚣的元素,但组合在一起后,却总归是很有味道。
看了新版《红楼梦》,最大的一个感觉就是难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有人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各个角度去解读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李少红认为自己是最忠实原著,实质上,那是她自己认为的“原著”,而不是大家看见的原著。有一种认识潜藏在大家的心里,这种感觉无法用繁缛的华贵去堆砌,无法用凡俗的艳丽去装饰,更无法用苍白的旁白来表达,但是它出现的时候,一定会引起大家的共鸣,那就是神韵,它会让大家眼前一亮,惊为天人!
味道是装不出来的,更是学不来的,同样的动作陈晓旭就韵味十足,为什么新版演员就如人家嚼过的甘蔗一样,索然无味?因为韵味来自心灵深处,来自于魂魄。在陈晓旭的骨子里,这一种美,只能仰视,只能怜惜,只能爱慕。这种美丽可以让意淫羞愧,让邪恶净化,让凶煞止步。
87版功夫用在戏外,从导演到演员无一不是怀着敬畏的心情,那个时期的演员,少功利而多责任,少虚华而多朴实,少卑劣而多厚德,因此演员对角色认知感就高,演起来就驾轻就熟,入戏深自然韵味就出来了。新《红楼梦》戏外不用功,与87版正好相反,因此对戏内人物没有认同感,在拍戏时拼尽全身力气上蹿下跳,也无法找到那种感觉,入戏不深,何来味道?
而李少红不明白这个道理,居然剑走偏锋,加入恐怖元素和超时空手法,甚至搞出个“黛玉裸死”这种意淫的低级噱头,她“花了很大精力来拍这场戏”,企图通过“很震撼、很现代”的场景,利用观众神秘的性渴望和猎奇心态,唤起人性最原始的冲动和恐惧来支撑收视率。挖掘人性丑陋的一面来到达自己的目的,既是对公众的小觑,也是对名著的亵渎,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不负责任。
难道“无裸不成戏”就是李少红风格?拍古典名著,怎能没有一点古典情结,不尊重古人的生活习俗,不知道古人想什么?挖掘人性的负面情绪来吸引眼球,这正是当下中国文化界的通病,李少红也未能免俗,给新版《红楼梦》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其实当下的中国社会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一部现实版的《红楼梦》,歌舞升平却危机四伏,骄奢淫逸却“兜底都翻出来了”,这是“没有一个地方干净”的红楼大社会,所有的人都在梦中。陈晓旭注定要成为经典,她用生命诠释了一个现实版的林黛玉,她走了,也许是幸运的。■
不必对新版《红楼梦》太较真
小说《红楼梦》是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旧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又是古装影视剧中的经典之作,所以后人再翻拍这样的文学经典和影视经典,换了谁来拍,谁来演,都会引来争议。在先入为主的心理影响下,原著小说和旧版电视剧中的故事、人物等等,都已经在读者和观众心目中有了一个印象,形成了某种固定的认识,后来人无论拍得多好,演得多好,都会和观众原有的印象有冲突、有距离,所以引来争议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几年影视界翻拍成风,几乎所有的古典文学名著和影视经典作品都被翻拍了个遍,甚至出现过一部电视剧有三四个版本的事情。对于这些翻拍作品,往往都在公众中引起极大的争议,引起各方大打口水仗。其实以笔者的看法,对于这些影视剧作品,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这么认真,更没必要上纲上线,动辄以糟蹋经典、制造精神垃圾来批判它们。
说白了,它们不过就是一种精神产品,既然是产品,就有质量优劣之分。我们观众作为这些产品的消费者,如果觉得这个产品合自己的口味,那就多看两集,或者是从头看到尾也无妨;如果觉得它不合自己的口味,甚至觉得这就是一假冒伪劣产品,那就不看它,反正遥控器在你自己手里,买电影票的钱也在你手里,一切都由你自己做主。
如果观众对于影视剧制作过于挑剔,过分苛责,反而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影视剧的创新和发展。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年香港导演刘镇伟拍摄《大话西游》系列的时候,很多人也觉得这完全是胡闹,是在糟蹋经典,但是后来怎么样?这几部电影偏偏就成了电影史上的经典,受到无数年轻观众的推崇膜拜。
对于新版《红楼梦》,我们不妨宽容以待,多些理解,给影视制作者们更大的发挥空间,以求给我们提供更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
新红楼之七宗罪
李导演理解的红楼,原来是这般模样!新版红楼惊悚、鬼魅,以至我们不得不称之为新红聊斋。
新红楼七宗罪之一,背景音乐之鬼魅。这样的音乐,从开片一直持续,妖媚狐疑,将观众完全置于一个魅惑的世界里,如看鬼片,处处是悬疑。这样的音乐,完全可以放在类似聊斋这样的片子里,但放在红楼里,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
七宗罪之二,解说之无趣。旁白持续不断,这是要拍成一部电视剧呢,还是要拍成纪录片?为何不能让情节自主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难道这是足球赛么?
七宗罪之三,场景、服装之灰暗。从开场,浓重的灰暗气氛就笼罩着影片,没有显示出一丝富贵大家庭的锦绣华丽。开始就是浓重的灰暗,那么随着情节的展开,贾府衰败又将以何种面貌出现?
七宗罪之四,台词之背诵。完全不带任何感情的背诵,而不是融入角色后发自人物内心的语言!几乎每个演员的语言全都底气不足,有气无力。这是演员该具备的素质吗?
七宗罪之五,人物之干瘪。曹雪芹书中之人物,个个丰满。到了这里,怎么就干瘪得一如柴火棍?剧中的凤姐,像未嫁之女儿,哪里像一个主事的主子?而黛玉是装出来的有气无力,那个细腻清高的才女哪里去了?再看宝玉,俨然一个乳臭未干的娃娃。
七宗罪之六,发型之奇特。其实,铜钱头本身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太太、奶奶、小姐都是铜钱头,没有身份的区别,是不是很滑稽?
七宗罪之七,只能远观不可亵玩。新红楼是远远地演绎别人的故事,根本不允许观众融入剧中。所以到最后,只能让人云里雾里,乱猜一气。
总而言之,新版的问题多多。这里似乎批评过狠,姑且算是爱之深恨之切的缘故罢。■
正方:《红楼梦》寄托了无数中国人的文化理想,并成为一个永恒的文化情结,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红楼梦》。鲁迅就这样评价《红楼梦》:“经学家看见义,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小说家看见才子佳人,革命家看的是排满,流言家看的是宫闱秘事。”关于《红楼梦》的研究专著更是汗牛充栋,再加上87版《红楼梦》早已深入人心,《红楼梦》获得了穿越时空的文化力量。可惜的是,新版《红楼梦》一味迎合所谓“时代潮流”,尽管画面唯美,但文化内涵却在无形之中显得神秘化、空洞化了。从一定意义上说,李少红期望再造经典,反而成为这个商业时代下的又一个牺牲品。
反方:自然,许多人是拿老版《红楼梦》来做对比,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我们不能因为经典而迷信经典。时代在进步,譬如《本草纲目》是经典,可拿
《本草纲目》来治疗现在的疾病,可行么?过去的经典代表着过去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也代表着过去的美好。但现在的时代,需要的是新的审美和新的经典。李少红的电视剧充满了性感、暴力、阴谋、谋杀、暗算这些喧嚣的元素,但组合在一起后,却总归是很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