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是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语文学科都有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近几年来,对于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儿童整体发展的问题,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不断的实践。
一、突破“唯知识”教学,用高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的心灵
重知识的教学,但不“唯知识”教学,是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的重要特点。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儿童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要充分发掘教材思想道德方面的内涵,或者说人文方面的内涵,去影响学生 ,促进儿童的心灵向美好的方向发展。
《狼牙山五壮士》中有这样的文字:“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我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壮士们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学生甲说:“‘斩钉截铁’反映了班长决策的坚决、果断,丝毫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学生乙说:“ 战士们明明知道自己将要和敌人同归于尽,但他们毫不畏惧,这是因为战士们想到为了保护群众牺牲自己也值 得。”学生丙说:“班长只说一个‘走’字,战士们就‘紧跟’在后,说明他们想法一致,行动一致,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学生丁接着说:“尽管只有五个人,但他们是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到他们不仅懂得了词语的意思,而且已经被五壮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他们推敲语言文字,不仅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认知水平,而且受到了英雄们的理想美、信念美、行为美的强烈感染。这种感情的感染留在他们心灵中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二、重过程,让儿童在主动参与中发展智能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问不完的问题,学生有答不完的问题,人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在这种貌似活跃的状态中,学生实际上却处于被动地位。这对于学生智能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还有的教师问题刚提出,多数学生脑子还没转过弯来,就让个别学生回答,甚至急不可待地自己抢先作答,一吐为快。试想,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让学生参与思考的实践,智能的发展从何而来?
以《劳动的开端》重点段的教学为例,我先要求学生反复默读,体会“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然后让学生交流。在交流中,一个学生提出:“课文中为什么要四次写到‘肩头’?”显然这是个经过思考的很有价值的问题,立即激起了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举 手要求发言。学生甲:“挑煤要用肩,所以四次写到‘肩头’。”学生乙:“肩头的变化最能反映担子的重量。”接着,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找出描绘肩头变化的词句:“压得生疼”、“肩也肿了,皮也破了”、“跟滚水 烫过一样疼”、“一压上红肿的肩头,头上直冒冷汗”等,从中体会到了“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在简短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积极参与了,他们很快就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课文的内涵。学生不仅对课文中的“我” 挑起超负荷的重担的艰辛如同身受,有了深刻的感受,而且经历了一次智能训练。
三、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习惯要“习”然后能“惯”,所以反复练习是必要的,而且在每次练习前必须让学生明确具体要求与操作程序。我教《手术台就是阵地》时,按由浅入深的顺序提出要求,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读第一遍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读第二遍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白求恩做手术?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读第三遍要求学生思考:白求恩同志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手术的?并划出有关的句子。读第四遍要求学生思考:从描写“情况”的句子中和描写白求恩“表现”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什么?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对课文从大致了解达到深刻理解,从而懂得了要学好语文必须养成这种习惯。这样就激发了他们训练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固然离不开教师的教,但是严格地说,习惯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严格有序,并持之以恒的训练中形成的。
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
学生的各种素质必须在亲身的实践中才能获得发展和完善,离开实践这个中介,任何发展都不可想象。实践与困难总是形影相随的。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要鼓励并帮助他们战胜困难,而成功的喜悦往往又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如在《草地夜行》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第14、第15自然段,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先写“我 掉进泥潭里了”而先写“小鬼快离开我”?为什么要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为什么两次提到“快离开我”?随即我引导学生总 结发现问题的一些思考角度:(1)词句的顺序安排上有何可推敲之处?(2)可用可不用的词为什么要用?(3)重复出现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然后让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并按上述思考角度去发现问题。这个要求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不多久,学生们作出了满意的回答,并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什么两次提到要“记住革命”?“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的句序是否可以颠倒?成功的喜悦荡漾在学生的脸上,也荡漾在我的心头。学生欲罢不能,纷纷要求再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让他们再次感受克服困难之后的喜悦。
我们的社会需要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一代新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也就是为了造就一代新人在这方面应有的品格。
一、突破“唯知识”教学,用高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的心灵
重知识的教学,但不“唯知识”教学,是素质教育不同于应试教育的重要特点。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儿童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要充分发掘教材思想道德方面的内涵,或者说人文方面的内涵,去影响学生 ,促进儿童的心灵向美好的方向发展。
《狼牙山五壮士》中有这样的文字:“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 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我抓住“斩钉截铁”、“热血沸腾”、“紧跟”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壮士们在生死关头,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舍生取义的崇高境界。学生甲说:“‘斩钉截铁’反映了班长决策的坚决、果断,丝毫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学生乙说:“ 战士们明明知道自己将要和敌人同归于尽,但他们毫不畏惧,这是因为战士们想到为了保护群众牺牲自己也值 得。”学生丙说:“班长只说一个‘走’字,战士们就‘紧跟’在后,说明他们想法一致,行动一致,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学生丁接着说:“尽管只有五个人,但他们是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到他们不仅懂得了词语的意思,而且已经被五壮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所感动;他们推敲语言文字,不仅提高了对语言文字的认知水平,而且受到了英雄们的理想美、信念美、行为美的强烈感染。这种感情的感染留在他们心灵中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二、重过程,让儿童在主动参与中发展智能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问不完的问题,学生有答不完的问题,人们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在这种貌似活跃的状态中,学生实际上却处于被动地位。这对于学生智能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还有的教师问题刚提出,多数学生脑子还没转过弯来,就让个别学生回答,甚至急不可待地自己抢先作答,一吐为快。试想,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让学生参与思考的实践,智能的发展从何而来?
以《劳动的开端》重点段的教学为例,我先要求学生反复默读,体会“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然后让学生交流。在交流中,一个学生提出:“课文中为什么要四次写到‘肩头’?”显然这是个经过思考的很有价值的问题,立即激起了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举 手要求发言。学生甲:“挑煤要用肩,所以四次写到‘肩头’。”学生乙:“肩头的变化最能反映担子的重量。”接着,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找出描绘肩头变化的词句:“压得生疼”、“肩也肿了,皮也破了”、“跟滚水 烫过一样疼”、“一压上红肿的肩头,头上直冒冷汗”等,从中体会到了“我”第一次挑煤的艰辛。在简短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积极参与了,他们很快就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了课文的内涵。学生不仅对课文中的“我” 挑起超负荷的重担的艰辛如同身受,有了深刻的感受,而且经历了一次智能训练。
三、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良好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习惯要“习”然后能“惯”,所以反复练习是必要的,而且在每次练习前必须让学生明确具体要求与操作程序。我教《手术台就是阵地》时,按由浅入深的顺序提出要求,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读第一遍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读第二遍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白求恩做手术?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读第三遍要求学生思考:白求恩同志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手术的?并划出有关的句子。读第四遍要求学生思考:从描写“情况”的句子中和描写白求恩“表现”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什么?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对课文从大致了解达到深刻理解,从而懂得了要学好语文必须养成这种习惯。这样就激发了他们训练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固然离不开教师的教,但是严格地说,习惯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严格有序,并持之以恒的训练中形成的。
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
学生的各种素质必须在亲身的实践中才能获得发展和完善,离开实践这个中介,任何发展都不可想象。实践与困难总是形影相随的。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要鼓励并帮助他们战胜困难,而成功的喜悦往往又会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如在《草地夜行》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读第14、第15自然段,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不先写“我 掉进泥潭里了”而先写“小鬼快离开我”?为什么要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为什么两次提到“快离开我”?随即我引导学生总 结发现问题的一些思考角度:(1)词句的顺序安排上有何可推敲之处?(2)可用可不用的词为什么要用?(3)重复出现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然后让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并按上述思考角度去发现问题。这个要求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不多久,学生们作出了满意的回答,并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如:为什么两次提到要“记住革命”?“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的句序是否可以颠倒?成功的喜悦荡漾在学生的脸上,也荡漾在我的心头。学生欲罢不能,纷纷要求再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让他们再次感受克服困难之后的喜悦。
我们的社会需要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的一代新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也就是为了造就一代新人在这方面应有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