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盈教材:让学习自然发生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数、除法、比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数学概念,很多情况下它们是相同数量关系的不同表示形式。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各种版本的教材先后修订了前期的实验教材,最新修订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把原来实验教材“分数除法”和“比”合并成一个单元,毫无疑问,如此修订更有利于学生体会知识间的联系,构建模块化的知识系统。
  仔细比对两个版本教材中关于“比的意义”的编排,大同小异。修订版教材第一个例题主要教学两个同类量的比。并分别表示出小军和小伟走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在这两个例题的基础上,教材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讨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并通过交流,概括出比的意义。
  这样的教学过程也无可厚非,但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仅凭两个例子就试图概括比的意义比较牵强。在不改变知识本质的前提下,如何让例题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现实,利于学生自觉地抽象出数学知识与方法成为我再次执教“比的意义”一课的出发点与归宿。
  一、改换教材,让素材贴近学生
   “教材只是个例子”,这个例子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现实,但问题是现行的教材并不只是为某个地区、某个学校、某个班级学生量身定做的,为了兼顾使用范围更为广阔的地区的学生,它只能选取大众化的例子。这样的例子对生活背景、数学现实截然不同的学生而言,自然略显苍白。
  为了消除学生对呈现内容的素材的陌生感,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理应在关注学生现实的基础上,精当地改换成离学生生活、学习更近的例子。这在《比的意义》一课的教学中尤为突出。我在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两个例题进行了改换,将教材中关于果汁与牛奶的例子改换为班级男、女生人数,从学生人数之间的关系说起,一点也不突兀,在师生轻松的对话中首先认识了同类量的比。
  师:(出示芭蕾舞图片)同学们,看过芭蕾舞吗?芭蕾舞是一种高雅的舞台艺术,舞蹈演员在跳芭蕾舞时都很特别。
  生:踮着脚。
  师:对,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里面也蕴含了一些数学知识,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拉回我们的班级,课前老师调查了我们班的男女生人数。
  出示:男生18人,女生13人。
  师: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描述我们班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吗?
  生1:男生比女生多5人,女生比男生少5人。
  生2: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女生人数是男生的■。(板书两个分数)
  师:同学们反应特别迅速,这里“多5人、少5人”表示的是男女生人数之间的相差关系,而“■、■”则表示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数学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我们还可以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18比13”。
  课堂伊始,通过“芭蕾舞演员踮着脚跳舞”这一现象勾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同时准确找寻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描述我们班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吗”这一问题引领学生展开全课的学习,并顺承学生的思维,自然引出本节课的核心概念——比。这样,学生始终围绕身边的事例学习,倍感亲切,久而久之,数学那种惯有的高深感荡然无存。
  二、增删教材,让学习体验丰富
   由于教材受版面、篇幅等条件的限制,对于同一知识点不可能呈现更多的例子引领学生学习,一般都是一个例子承载一个知识点。但反观学生的学习过程,仅凭一个例子就希望学生能深刻地掌握某一知识技能显然不够现实。为此,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根据学情,适度增加一些例子,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比的意义》一课的教学,倘若在教材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就尝试归纳概括比的意义,看似也合情合理,但学生没有太多的感受,此时,“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只是一串无意义的文字符号,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如此处理略显单薄,概念本身的构建尚不牢固,更谈不上向相关联知识的衍生、拓展了。在反复的磨课中,我最终确定不急于引领学生去归纳比的意义,而在两个例题后增加了一些例子。
   其一,在本班男女生人数比后面增加一个六(2)班学生人数比,并与本班学生人数比进行比较。
  师:课前老师也调查了六(2)班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
  出示:六(2)班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
  师: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六(2)班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生:男生多。
  师:感觉真不错,确实是这样的。那比比“18:13”和“5:4”这两个比,你能不能就判断我们班的男生一定比六(2)班男生多呢?
  生:不能,这里的5和4不表示具体的人数,表示六(2)班总人数中,男生占5份,女生占4份。
  其二,在“南京南站”的文字材料后趁热打铁,连续呈现用“总价÷数量=单价”和“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两个数量关系解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一次次地与“比”不期而遇。
  师:前几天老师在网上浏览到这样一条信息:“京沪高铁南京南站”是亚洲最大的枢纽站,从南京到北京约1000千米的路程,原来大约要10小时到达,现在大约4小时就可以到达。
  师:从这条信息中,你能找到一些比吗?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
  生1:原来时间和现在时间的比是10:4。
  生2:现在时间和原来时间的比是4:10。
  师:眼力不错,一下子就找到了两个不同的比,不过老师从这条信息中还能找到新的比。一起来看—— (出示:1000:10)
  师:读读这个比,你知道这是谁与谁的比吗?
  生:1000:10是路程与时间的比。
  (出示:路程:时间)
  师:说得不错,我们知道路程与时间有这样的相除关系(出示:路程÷时间=速度),通常我们把路程除以时间又说成路程与时间的比。受老师的启发,现在你还能从这条信息中找到新的比吗?   生:1000:4。
  师:这是谁与谁的比呢?
  生:路程与现在时间的比。
  师:其实,除了在“路程÷时间=速度”这一数量关系中我们能找到比,在我们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中,同样能找到比。比如——
  出示:
  师:解决这样的问题,你能想到什么数量关系式?
  生:总价÷数量=单价。
  师:从中你能找到比吗?
  生:足球总价与数量的比是240:3。(出示:总价:数量=240:3)
  接着出示:
  师:从这幅图中你又想到什么数量关系式呢?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那么你又能想到什么比呢?
  生:长方形面积和长的比是60:10。(出示:面积:长=60:10)
  师:(屏幕集中出示所有例子)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比的例子。现在你觉得两个数的比就表示两个数之间怎样的关系?
  生: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师:确实,两个数相除又可以叫作两个数的比。(板书)。
  这里改编例题,从班级男女生人数到一则网络信息,在巩固同类量比的同时,巧妙地引出不同类量的比,课堂教学一气呵成,层层深入,逐步完善学生对比的认识,真正感悟到比的意义,使学生对比的理解既丰富又透彻。
  至此,学生积累了丰富的有关比的认识,比的意义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呼之欲出,当屏幕再次呈现学生经历的所有比,并追问“你觉得两个数的比就表示两个数之间怎样的关系?”时,学生感受非常深刻,不难想象,在如此丰富的经历中建构起来的“比的意义”一定会更加坚固。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课都需一味地增加素材,有些课中,我们可以将部分重复的练习删除,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三、重组教材,让知识自然生长
   教材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的一般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应从学生角度,用学生的思维和已有经验去思考:怎样才能更贴切地反映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使学生“再创造”知识的过程真实自然。其实,就教材而言,其内容呈现的顺序,在许多时候若能进行适当的调整,可能更适合学生头脑中知识的链接、衍生。
  上述教学中,在揭示比的意义后,组织学生对比、分数和除法进行了对比,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统一了认识:a:b=a÷b=■(b≠0),但我总觉得就此打住有点意犹未尽,反复斟酌后,我大胆重组了教材,将下节课有关“比的基本性质”的内容有机融合到练习中。课上,当我出示“在作业本上画△和○,使△个数与○个数的比为2:1”时,学生并未能感知到什么,只是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出2:1,一共出现了三种方法。随后,我以“△△○”为例,又出示了一组,学生自然会看出4:2,接着我再出示一组,学生异口同声地报出:“6:3。”与此同时,已经有学生抢着说:“后面是8:4。”也有学生开始叽叽喳喳:“就是2:1。”我不置可否,而是继续出示“△△○△△○△△○……△△○”,这一回打破了大部分学生固有的思维,也再次推动了所有学生的思维,不一会儿,“2:1”的声音响彻教室。这一环节,学生主动感知了“比的基本性质”,虽说这不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但这一练习引领学生主动地再创造着“比的基本性质”,有了这样的经历,下节课学生系统探究“比的基本性质”时定会更为顺畅,轻松实现了知识的自然生长。在学生理性认识比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创造比,进一步认识比的内涵,深化学生对比的理解。在特殊的情境中,学生感知着“比的基本性质”,在进一步沟通比、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的同时大大丰富了学生对比的认识,学生的思维也在这样的过程中得以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的调整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绝不能为重组而重组,打破原教材的整体性。只要我们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讲授教材上的知识时所用的方法应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丰盈教材内容,让学生的学习更自然地发生。
  (刘正松,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210019)
  责任编辑:赵赟
其他文献
人们常用“高射炮打蚊子”这句话来形容大材小用,认为高射炮打飞机才是顺理成章的事。而“高射炮打冰雹”恐怕是不务正业,甚至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吧?  在我们内陆、山区及中高纬度地区,确有专门打冰雹的高炮部队。这个部队不穿军装,分散作业,他们的司令部、指挥部就设在气象台,他们的侦察员就是雷达。  降雹是我国西南、西北地区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比如甘肃省每年有150万~200万亩农田遭受雹灾。唐古拉山附近的黑
一、孙思邈医德思想研究的文献综述  孙思邈被世界医学界称之为与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齐名的三大医德名人之一.国内对其医德思想进行研究的愈来愈多。许多专家认为。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的历史条件:隋唐的统一以及开放的文化交流,佛、道兴盛以及前代医学医德思想经验的积累,为其形成奠定了基础;唐代政治经济的发达。为孙思邈医德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还有唐朝的政策和医学教育制度等等.都为孙思邈研
RA改装车展成了商务MPV的天下,同时展会现场围绕房车周边的配套厂商也一下子比去年多了起来:尤其以座椅厂商居多,有专门生产电动窗帘的,有专门供应皮料的,还有设备厂商。产业繁荣的背后是产业链的成熟,这届RA展会真正拉开了汽车定制设计竞赛的序幕。虽然展车的品质、设计、材料、工艺提升了一大截,但这中间也有不少问题。就拿商务定制改装来说,车内设计一个比一个奢华,色彩一个比一个丰富,一圈下来很难记住哪家是哪
摘 要:小学生习作难的重要原因在于习作没有成为儿童学习和生活的真实需要。“交际语境”写作理念认为写作是为了达成特定的交际目的,针对某个话题、面向明确或潜在读者进行的意义建构和书面交流。通过还原话题、角色、对象、目的和方式等语境要素,儿童可以明了“为什么写”和“如何写”,进入真实写作的状态,解决动机激活、意识形成、知识学习、习惯养成等问题。小学阶段,“交际语境”理念引领下的习作课堂应该努力做到:灵活
一    2006年春天,大四最后一个学期,每个人都开始忙着投放简历、为一份合适的工作四下奔波时,我正忙着满世界借钱,正确地说,是筹集资金,为我的“仙女的小屋”。  我一定要做这件事,我对所有认识的人说,不然,我会不甘心,永远都不甘心。  说白了,我不过是想开个小店,“仙女的小屋”是我从小就为这个梦想取好的名字。它很漂亮,如仙女的宫殿,里面摆满所有自己喜欢的物品,展览并出售。我确定所有女孩子都有着
恋爱中的人,总是以为谁先离开,谁的伤口就会好得快一点。因为做了主动选择的一方,所以比较体面。其实,谁先离开并不重要,最可怕的是千万不要以为你自己离开了,过了很久你才发现,你其实是留下的那一方。   昨天看小说《夜北京》,里面有这样的一段话,而《失恋33天》的开头展示的也是各种分手现场。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时却也很实在地道出了分手这件事情谁先开口,谁就占尽了上风。   先说出这两个字的人终归是有着主
我的母亲是一位性情刚烈的女性,和一般形容出来的“慈母”、“三春晖”,再文雅点的说“萱堂”、“令慈”这样的尊仰不怎么联系得上。她有时也“手中线”为我补帽子,缝衣裤上挂破了的三角破绽,“缭”被脚趾顶透了的鞋,然而这印象不深,每逢忆及,她常常没有握针,而是擦枪——一堆的枪机零件摆在桌子上,各种颜色油污了的破布条、棉纱,还有“鸡(机)油”,擦拭了一件一件再嘁里喀喳组合着“对”起来,魔术般地又复原了:一杆闪
2012年4月,应该在《汽车之友》的历史上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月份,因为这个月里我们开始了与读者们的亲密接触,先是举办了读者日卡丁车大赛,而后也在这个春意盎然的4月里,联合了中商国旅“奇迹商旅俱乐部”组织了将近20名读者共赴欧洲,来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欧洲汽车文化之旅。从出发之前那天的陌生,到旅程结束后的依依惜别,仿佛还历历在目。短短十几天的旅行,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成为亲密的一家人,一趟跑下来,发现我
明人杨文定在狱中十余年,家人供食,经常断粮。还因为上命不可测,说不定哪天,死刑命令就会突然下达,他每天都与死亡相邻。   但是,他仍然精神振作,读书不停止。   同监狱犯人劝他:你都已经这样了,随时都可能死掉,读书还有什么用呢?杨文定回答:朝闻道,夕死可矣。   就这样,五经诸子,他通读了好几遍。   后来被释放,晚年拜阁老,朝廷每有大事,文件都出自他手。   这不能不说生命不息,閱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