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抢救的临床效果和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70例进行分析,对所有患者根据病情,给予有效的心肺复苏抢救,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存活组患者在年龄因素与发病原因、合并疾病方面明显优于死亡组(P<0.05);存活组的除颤时间、心肺复苏时间与气管插管时间短于死亡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的效果和患者自身因素有密切相关性,必须对患者病情作准确判断,采取综合有效的抢救方案。使用规范心肺复苏操作,提高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心肺复苏;抢救效果;影响因素
心跳、呼吸骤停是因猝死、心脑血管疾病、创伤引发的危重心脏急症,因呼吸和心脏骤停,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使用心肺复苏(CPR)可将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但是据数据显示,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较低,除了与患者自身因素有关外,也与抢救的操作呈密切相关性[1]。本次研究为提高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对70例行心肺复苏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70例进行分析,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9~78岁,平均年龄(42.1±6.3)岁。发病原因:急性呼吸衰竭18例,急性中毒19例,心脏病骤发27例,脑血管意外11例,电击伤5例。合并症:高血压5例,糖尿病4例,恶性肿瘤3例。
1.2方法
对患者作准确意识评估,制定合理的心脏复苏方案。优先选择气管插管和电除颤。根据患者在电击除颤后情况,基于对经口喉镜引导下作紧急气管插管。心脏的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深度5cm,快速除颤,在行一次电复律后,需进行不间断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频率为8~10次/分。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根据《2010版最新急救指南》,输注增强节律性药物,腺苷为最佳选择,在治疗和诊断中,都可起到帮助。注射肾上腺素,做骨内注射,5min/1mg。随后根据情况使用胺碘酮、利多卡英、镁剂、阿托品等,对患者进行血气分析后,根据实际情况使用碳酸氢钠,纠正体内的水电解质失衡[2]。
1.3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X2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存活组患者在年龄因素、发病原因与合并疾病等方面明显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心脏和呼吸骤停是一重极为危急的心脏急症,一旦发生呼吸、心脏骤停,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据数据统计显示,国内外使用心肺复苏对心跳、心脏骤停患者抢救,心搏骤停1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在90%,4分钟内成功率约60%,8分钟成功率仅为20%。[3]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已经成为目前临床上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在医院的院前急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在行心肺复苏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影响因素,导致心肺复苏成功率下降[4]。
脑血管疾病史临床中常见的中老年疾病,我国老年人约40%-45%同时患有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同时具有很高致死与致残率,我国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年龄较大时,因自身体质较差,身体的各项机能衰退,在出现心脏骤停后难以快速复苏。年纪较小者,因为自身身体功能未完全发育,心脏的复苏能力差[5]。患有心脏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自身的心脏和呼吸功能较弱,在出现心跳与呼吸停止后,病灶的血氧供给更差,死亡率明显高于无并发症患者;突发性损伤患者,因外伤过重,其他器官出现严重损伤,导致预后结局普遍较差。若患者自身健康,再采取合理的心肺复苏计划,成功率一般较高[6]。
心肺复苏的抢救过程中,成功与否和抢救治疗呈密切相关性。在本组患者中,死亡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时间与除颤时间、器官插管时间明显较存活组长,可能和心肺复苏过程中,流程规范化,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升,操作能为合理,在抢救过程中,快速应对突发的紧急情况,从而将心肺复苏的时间和除颤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缩短。显示,在心肺复苏的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也与抢救成功率呈密切相关性。医护人员熟悉心肺复苏的整个流程,在抢救过程中,及时准备好出现危急情况时所需要的物品,各项抢救措施能够完美衔接,才能正确有效抢救时间,让患者能尽快恢复心脏跳动。
综合上述,及时消除对心肺复苏成功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消除,准确评估患者病情,采取有效地心肺复苏方案,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结局。
参考文献:
[1]王烁,武军元,李春盛等.自动体外除颤仪对猪心肺复苏的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0):1045-1049.
[2]张豪,梁实,陈清等.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效果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10):617-620.
[3]梁实,陈清,张文武等.对院前心肺复苏效果影响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21-25.
[4]张振新,林长春,张晓凡等.急救人员对院外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06(9):743-745.
[5]姚珊珊,杨林,李云芳等.采用高仿真综合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效果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4-37.
[6]郭剑虹,吴妙桓,陈雪华等.对中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方法与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268-270.
关键词:心肺复苏;抢救效果;影响因素
心跳、呼吸骤停是因猝死、心脑血管疾病、创伤引发的危重心脏急症,因呼吸和心脏骤停,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使用心肺复苏(CPR)可将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但是据数据显示,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较低,除了与患者自身因素有关外,也与抢救的操作呈密切相关性[1]。本次研究为提高心肺复苏的抢救成功率,对70例行心肺复苏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70例进行分析,男性38例,女性32例,年龄9~78岁,平均年龄(42.1±6.3)岁。发病原因:急性呼吸衰竭18例,急性中毒19例,心脏病骤发27例,脑血管意外11例,电击伤5例。合并症:高血压5例,糖尿病4例,恶性肿瘤3例。
1.2方法
对患者作准确意识评估,制定合理的心脏复苏方案。优先选择气管插管和电除颤。根据患者在电击除颤后情况,基于对经口喉镜引导下作紧急气管插管。心脏的按压频率为100次/min,深度5cm,快速除颤,在行一次电复律后,需进行不间断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频率为8~10次/分。快速建立静脉通道,根据《2010版最新急救指南》,输注增强节律性药物,腺苷为最佳选择,在治疗和诊断中,都可起到帮助。注射肾上腺素,做骨内注射,5min/1mg。随后根据情况使用胺碘酮、利多卡英、镁剂、阿托品等,对患者进行血气分析后,根据实际情况使用碳酸氢钠,纠正体内的水电解质失衡[2]。
1.3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X2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存活组患者在年龄因素、发病原因与合并疾病等方面明显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心脏和呼吸骤停是一重极为危急的心脏急症,一旦发生呼吸、心脏骤停,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据数据统计显示,国内外使用心肺复苏对心跳、心脏骤停患者抢救,心搏骤停1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在90%,4分钟内成功率约60%,8分钟成功率仅为20%。[3]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已经成为目前临床上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在医院的院前急救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在行心肺复苏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影响因素,导致心肺复苏成功率下降[4]。
脑血管疾病史临床中常见的中老年疾病,我国老年人约40%-45%同时患有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高,同时具有很高致死与致残率,我国每年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年龄较大时,因自身体质较差,身体的各项机能衰退,在出现心脏骤停后难以快速复苏。年纪较小者,因为自身身体功能未完全发育,心脏的复苏能力差[5]。患有心脏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自身的心脏和呼吸功能较弱,在出现心跳与呼吸停止后,病灶的血氧供给更差,死亡率明显高于无并发症患者;突发性损伤患者,因外伤过重,其他器官出现严重损伤,导致预后结局普遍较差。若患者自身健康,再采取合理的心肺复苏计划,成功率一般较高[6]。
心肺复苏的抢救过程中,成功与否和抢救治疗呈密切相关性。在本组患者中,死亡组患者的心肺复苏时间与除颤时间、器官插管时间明显较存活组长,可能和心肺复苏过程中,流程规范化,医护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升,操作能为合理,在抢救过程中,快速应对突发的紧急情况,从而将心肺复苏的时间和除颤时间、气管插管时间缩短。显示,在心肺复苏的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也与抢救成功率呈密切相关性。医护人员熟悉心肺复苏的整个流程,在抢救过程中,及时准备好出现危急情况时所需要的物品,各项抢救措施能够完美衔接,才能正确有效抢救时间,让患者能尽快恢复心脏跳动。
综合上述,及时消除对心肺复苏成功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消除,准确评估患者病情,采取有效地心肺复苏方案,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从而改善患者预后结局。
参考文献:
[1]王烁,武军元,李春盛等.自动体外除颤仪对猪心肺复苏的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0):1045-1049.
[2]张豪,梁实,陈清等.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效果的多因素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10):617-620.
[3]梁实,陈清,张文武等.对院前心肺复苏效果影响的多因素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21-25.
[4]张振新,林长春,张晓凡等.急救人员对院外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1,06(9):743-745.
[5]姚珊珊,杨林,李云芳等.采用高仿真综合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效果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4,(1):34-37.
[6]郭剑虹,吴妙桓,陈雪华等.对中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方法与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268-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