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雄文千古阁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5201314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霉运复霉运,坎坷复坎坷。
   王勃自16岁“对策高第,授朝散郎”,到27岁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12年间,一遭贬斥,逐出沛王府;一杀官奴曹达,死罪当诛,遇赦除名,几乎未过几年消停日子。
   王勃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王勃家学深厚,六岁善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世所瞻目,誉为神童。任朝散郎时,曾作《东岳颂》《乾元殿颂》,以献阙下,深受朝野赞誉。
   高宗之子沛王李贤闻其名,征为修撰,侍读左右。其时,王勃年仅17岁,可谓少年得志,风光无限。
   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相处甚洽,不时宴饮聚会,走马斗鸡。其时,天下大定,朝野上下,斗鸡取乐,几成风气。李贤有一只长腿利喙,羽毛金黄的雄鸡,闪展腾挪,扑挠啄叨,勇猛无比,与诸王所养之鸡交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被李贤誉为“无敌大将军”。
   英王李哲颇不服,用重金从民间购得一只能征惯战的芦花大公鸡,再巧加调教,相约与“无敌大将军”决战。
   阵势摆开,双方随从便驱鸡上阵。孰料那芦花公鸡与“无敌大将军”只一照面,便搭拉着翅膀逃开,一副甘拜下风之态。“无敌大将军”雄纠纠地追了数圈,刚露骄矜之色,没料芦花公鸡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来,在“无敌大将军”头上狠啄一口。“无敌大将军”尖叫一声,立刻头破血流。
   英王李哲及其随从,便鼓掌跺脚,齐声喝彩。
   “无敌大将军”何曾受此重创?四下瞄瞄,立刻怒不可遏,腾地一个飞扑,长长的利喙直叨芦花公鸡眼睛。那芦花公鸡只一闪,便躲过这致命一击,又继续绕场奔跑。然只要“无敌大将军”稍有松懈,便又一个飞扑杀来。直将“无敌大将军”啄挠得咯咯乱叫,羽毛零落。然“无敌大将军”毕竟久经战阵,初战虽显被动,然只要挠上芦花公鸡一爪,那芦花公鸡便也跌跌撞撞,皮开肉绽。几个回合过去,芦花公鸡的防守反击战术再难奏效,于是只得死撑着,与“无敌大将军”对啄对抓,对扑对挠,直斗得你死我活,血流如注,难解难分。
   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的随从也激奋起来,挥手攘臂,呐喊助威,互不相让。
   王勃兴起,找来一只木桶,用力敲击。“无敌大将军”似被嘭嘭的“鼓声”激励,愈跳愈高,愈扑愈勇,看看芦花公鸡就要败阵,英王李哲急忙上前,将两鸡分开,说:“击鼓助阵,有违规程,何况两鸡尚拼死相搏,胜负难期。今日暂以平局收场,十天半月,再斗如何?”
   沛王李贤急忙起身,点头应允,又着实将智勇双全的芦花公鸡夸奖一番。于是双方心平气和,面容欢悦,各归王府。
   然王勃兴犹未尽,援笔作《檄英王鸡》,对芦花公鸡大张挞伐。
   此文虽属游戏之作,然词情丰茂,巧用典故,雄辩滔滔,煽情斗狠,很有号召力。如:“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养成于栖息之时,发愤在呼号之际。望之若木,时亦趾举而志扬;应之如神,不觉尻高而首下。于村于店,见异己者即攻;为鹳为鹤,与同类者争胜。”“羽书捷至,惊闻鹅鸭之声,血战功成,快睹鹰鹯之逐。”
   二王读罢,均哈哈大笑,认为王勃委实有才,竟将斗鸡小事,写得如此英武超迈,生趣盎然,引人入胜,然唐高宗读了,却触动了心头最敏感的神经。
   大唐“玄武门之变”,兄弟争位,骨肉相残,血流成河,愁云惨雾,不堪卒睹。现王储诸子,耽于游乐,王勃身为修撰,不是力谏,反作檄文,以张其事。“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岂非明目张胆,挑拨离间,激化矛盾,败坏皇室和睦?于是立即下诏,废王勃官职,逐出沛王府。
   王勃为自己的年轻、幼稚付出了代价,只能怀着一颗孤苦无助之心,出游巴蜀。当年,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正当仕途順遂,意气风发之时,对朋友那种离乡别土,出任边地属官的愁苦、怅惘,全无体味,因此,诗句便有一种开阔爽朗,奋发昂扬之气。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如今轮到他出走巴蜀偏僻荒寂之地了。告别关中热土,眺望岷江两岸的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关山重重,苦水茫茫,举目无亲,王勃止不住泪落如雨。可谓此一时,彼一时,诗中再无往日那种高蹈超拔之气了。同是写离别,已是凄苦哀婉,情伤意沮。且读《别薛华》一诗。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久客巴蜀,王勃想念亲人,图谋振作,时时盼望回归家乡,回归主流社会。当金风送爽、黄叶飘零的秋日,辗转数年,一事无成的王勃,总算回来了,时年23岁,补了一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虢州参军。然地方官吏,资质志趣,与上层官僚殊异,习惯于高高在上,恃才傲物的王勃,无论如何也难融入其间,言谈处事,不免常生睥睨之态。久之,便为同僚所嫉,成为众矢之的。
   如王勃循规蹈矩,洁身自处,也还罢了。不幸的是,官奴曹达犯事,投奔王勃,王勃竟不知轻重,将其藏匿家中。同僚早已暗中盯着王勃,此事如何隐瞒得了?王勃惧祸,为封同僚之口,竟将曹达杀了。事情闹大,按律,王勃当处极刑,于是打入死牢,直待秋后行刑。不久,朝廷大赦天下,懵懂糊涂的王勃,遇赦除名,总算保住了一条小命。然王勃的父亲却因此连坐,由雍州司户参军,贬交趾(治所在今越南河内西北)县令。
   去国离乡,年迈多疾,王父时有客死他乡之虞。王勃不胜伤情,遂雇舟南下,前往交趾探视。舟行马当((今彭泽县),薄暮暂泊,未及落帆,朦胧间,似有水神立于波涛,朗声说:“滕王阁高会,汝当以雄文传世。此去南昌七百里,且助君一帆。”
   刹时,风起云涌,江风怒号,那舟竟风帆陡满,离岸而去,直趋南昌。
   待翌日天明,王勃疑惑上岸,只见赣江之滨,楼阁高耸,金碧辉煌,宽阔的阶台上,官员往来不绝,一片祥和喜庆之象。细一打探,原来洪州都督闫伯屿,重修滕王阁,时值重阳,新阁落成,遂宴集各方宾客、文士,重撰序文,以志庆贺。此时,王勃声名狼藉,迫切需要一次正名的机会,以洗刷耻辱,重塑名声。现天假机缘,王勃岂能轻易放过?遂将周遭山川形势细细看了,便整理衣冠,大步登楼。    都督闫伯屿身材高大,眦须浓密,一副志得意满之态,待宾客落座,方说:“新阁落成,不可无文以志,在座宾朋,均属饱学之士,辞章大家,望不吝笔墨,为滕王阁作序,以成千古之美。”
   话音刚落,便有侍从举文房四宝以献。然转了大半圈,均是一片谦让之声,没料至王勃前,王勃竟将笔墨纸砚接过,报了名姓,提笔就写。
   满堂宾客,便齐齐地望着王勃,一副惊愕、赞赏之态。
   王勃诗文“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早已誉满天下,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初唐四杰”。现王勃虽犯死罪遇赦,然大唐宽容、自信,绝不因人废言,因此,王勃为滕王阁作序,无人认为不妥。
   都督闫伯屿见状,却五味杂陈,一拂袖子,去了更衣室。本来,他已暗嘱女婿作文,只要众宾客谦辞,其婿便可因文彰名。现王勃挡道,闫伯屿岂能不恼?便对女婿说:“写一句报一句,倒要看这狂悖小子有何本事!若是文章不济,还有呈文机会。”
   须臾,首句传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闫伯屿满脸不屑:“陈词滥调!”
   又传:“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闫伯屿依旧摇头:“老生常谈。”
   三传:“都督闫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写都督风雅,人望高瞻,胜友高朋,纷与盛会,甚合闫伯屿心意。闫伯屿便微微点头:“尚有见识!”
   于是,一句紧传一句,写滕王阁飞阁流丹,层峦耸翠;写渔舟唱晚,雁阵惊寒;写宇宙无穷,盈虚有数;写君子安贫,达人知命;写白首之心,老当益壮;写空怀壮志,报国无门;写父慈子孝,万里视亲;写登高作赋,临别赠言……清词丽句,溅珠迸玉,直让闫伯屿目不暇接,赞不绝口。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犹令闫伯屿激赏:“此真天才,当传不朽矣。”
   此二句如何如此打动闫伯屿?原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本自梁代庾信《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然王勃诗思玄妙,点铁成金,将“虹销雨霁,彩彻区明”的赣江秋景,描摹得溢彩流光,美不胜收:且看长天蔚蓝,秋水静谧,天光渐隐,水天一色。落霞晚照中,有孤鹜掠过,消失在遥远的天际。于是,静中有动,动中生变,各类斑驳的色彩汇集,交融,广袤的天宇,便呈现出一种异样的博大,美艳,神秘。閆伯屿身为都督,无数次身临其境,虽觉绝胜,却无法道出,现石破天惊,王勃将斯情斯景,写得那样清新,流畅,贴切,自然,怎能不令其钦敬有加?
   闫伯屿看看女婿。女婿苦笑,似难理解,一贯要打腹稿方能成文的王勃,此次仓促作文,如何就写得那样洋洋洒洒,情词并茂,警句迭出?
   原来,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书之,不易一字,时人谓之腹稿”。现王勃无须腹稿,便写得那般酣畅淋漓,看似有违常情,实则王勃是在用生命写作。
   打入死牢时,王勃惊惧悔痛,重压如山,几度晕厥。虽经抢救复苏,然胸区隐痛,一呼难接一吸。王勃自知来日无多,故思前想后,文思如潮,迫切想找个突破口,将心中的失意,忧郁,抱负,期望一一写出,以留存世间。现机会来了,王勃自然笔底风云,文采激荡,一泻千里。
   当闫婿自惭形秽,将袖中文稿投入纸箧时,又传来王勃四韵八句一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转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际流。
   闫伯屿带女婿走出,斟一满怀,敬献王勃。
   “雄文千古,楼阁千古。文因楼生,楼因文荣。本都督谢了。”
   王勃接过,一饮而尽。闫婿亦满敬王勃一杯。
   滕王阁上下,一片欢呼赞美之声。
   《滕王阁序》,当是王勃绝笔,亦是滕王阁序文的绝笔。纵令千秋万代,人们除望文兴叹,已无敢越此文一步了。
   程天保,作家,现居湖北武汉。
其他文献
断想与追忆  老是做恶梦。午休时在梦中被人全身肢解了,屠者还问我要不要亲自去看看我那副剩下的骨头,又问我是不是埋了,等我还未反应过来,自己那副尸骨的幻像已出现。一场惊吓便醒了过来,双臂竟是恶麻酥酥的。梦里觉着自己是怀着孕的。奇怪的是,人活着居然可以看到自己被肢解的骨头而一点也不觉吃惊。我无法从释梦学的角度去寻找某一原理来为自己获得一个圆满的解释。想,只能是心理的日益恐慌和情绪的压迫所致。  然则,
邓国伟,1944年生,广东广州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研究,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史》和《鲁迅研究》等课程。著有《回到故乡的荒野》(鲁迅论),《中华新文学史(上)》(合著),《触摸凝血的花纹》(鲁迅研究,合著),编有《南国诗潮》,《鲁迅散文精粹》等。现为中国鲁迅学会理事,广东鲁迅学会副会长,广东珠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全艳萍:邓老师,您好!您是多年来从事中国
现在,无论是在高考阅卷场上,还是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都存在着一个令人很尴尬的事实——学生写不好议论文。主要表现为思想幼稚偏激,思路打不开,堆积素材,分析不够深入,认识高度上不去等。于是,有人认为现在的高中生大多养尊处优,不问世事,对生活和人生的艰辛体验不深刻,大脑里缺乏深刻的思想和辩证法,所以写不好议论文。笔者认为,这样的说法也许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推卸责任的托词。实际上,问题主
语文课堂教学首先要求执教者的心里要有“学贵在疑”的基本思想,并把这个基本思想贯穿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具体说来,就是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关于提问,我认为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堂设问的科学性    课堂设问的科学性,指执教者首先要了解教学对象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教育对象的生活阅历、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认知能力及水平,根据教学文本的材料实际,系统地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疑问,达到通过课堂问题的
确定今天的题目,我头脑里首先想起我两次上庐山的经历。庐山在中国的江西九江,是非常著名的风景胜地。第一次去是1991年,我记得庐山上的别墅很多,大多是民国时期的建筑,建筑风格是一个小联合国,什么风格都有;第二次是前几年去的,留下的印象仍然是房子,十年之间庐山上冒出来好多新的房子,新房子的主要特点一个是大量使用新型材料,另一个特点就是丑陋和平庸。大家一定注意到了,我的两次庐山之旅,说的是山上的房子,没
我们正处在信息社会之中。眼下,从“校校通”到“班班通”,从“远程教育”到“农远工程”,我国的基础教育网络建设正快速发展。伴随着新一轮教学改革浪潮,教师接受现代教育技术的热情空前高涨,多媒体技术正被广泛用于课堂之中。  毋庸置疑,较之其他教学手段,多媒体有其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以图像的魅力、音效的张力、视频的魔力呈现一个个独特而精彩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做了明确要求:扩大学生阅读面,提高学生阅读品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但从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学生由于学业繁重,各科作业训练量大,几乎无暇书山一览,开卷一阅。再加上语文教学本身是一种渐进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如数理化训练讲解时效性强,所以一般情况下都不太重视语文学科,语文被认为是“大科中的小科”。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则更是被边缘化,几乎处于
《散步》入选中学课本感动了多少读者,不仅是因为它真实的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责任”,而且它平易朴实、内涵丰富、耐人寻味的语言中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也让读者百读不厌。品味文中的语言如同吃橄榄一般,越嚼越觉得有滋味。笔者在教读这一课时感到文章开端的第一句话就值得细细咀嚼。  文章的开端是这样写的: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看似平常的一行字不仅向读者传达了“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笔者认为,语言的外部特征是语言的外壳,剥开“语言的外部特征”这一外壳,就能触摸到作者的思维脉络,感受到作者深挚的情感,领略到作者深邃的思想。语文教学从语言的外部特征入手,能够回归语文本真,使语文教学真正具有“语文味”,从而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台湾著名作家、诗人余光中先生在《逍遥游》后记里曾说:“我倒当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来。我尝试把中
中国园林艺术运用“造景”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记叙文要写得耐看,也可以参考园林艺术,在体式完备的基础上设计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可采用如下四对策略来使文章跌宕多姿。  一.悬与决  障景,是在游览路径上或景点上设置山石、照壁和花木等,挡住视线,从而吸引游人游兴的造景手法。《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布置:“开门前去,只见一带翠嶂挡在前面……”贾政道:“非此一山,一进园中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