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从动机走向目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不断丰富习作素材,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学生平时日记的训练,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 兴趣 观察 日记 引导 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总目标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我明确了写作教学的方向,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做了如下探究:
一 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从动机走向目的
兴趣是写作最重要的内驱力。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乐于去写,只要写了,就会有收获,写作能力就会有提高。那么怎样让学生乐于表达呢?
1,探索新的作文教学模式。目前,那种封闭的、僵化的、‘教师讲一学生写”的作文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此,我采取生活再现、表演课本剧、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
2,鼓励学生写自己愿意写的内容。从目前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看,80%的学生对写作没兴趣。这与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空间有很大关系。社会是多方面的,大自然是多彩的,只要有所感悟,写什么都行,文由心声,不必拘泥于哪些内容。学生有了充分的表达自由,写作兴趣就会增加。
3,品尝收获,成就动机。开辟多种园地,让学生分享写作的快乐。如在班内办黑板报,定期选抄优秀习作。选送作品到红领巾广播站广播,每周一次的作文评价进行佳作欣赏,定期举行手抄报比赛——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 引导学生观察,丰富习作素材
平时,学生们害怕写作文,是因为没有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而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材料的主要渠道。
1,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在小学生的生活中,没有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经历的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小题材。一颗小草,一件小事,一点感想,心中的一点小秘密等,他们往往认为这些不是写作的素材,不值得写。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他们从生活实际出发去寻找材料。
2,有目的组织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多彩的生活才能带给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比如春天来了,可组织学生春游,到郊外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学生们到了田野里,心情愉快,视野开阔。他们有的说春天在小河里,有的说春天是小草的嫩芽,还有的说春天是柳树姑娘的长发,更有的学生还能从看到的古树身上,想到古树沧桑的岁月,说它是历史的见证,还有的学生从小树的身上想到了生命的活力。
观察活动使学生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他们有见有闻,有感有悟,有评有论,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的,没有大量的阅读作为原始的知识积累,也就谈不上写出好文章。在学生的作文中,我常常感到文章的语言贫乏,内容空洞,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没有恰当的词语来形容,感觉所塑形象没有活生生的概念。那么,是学生没有阅读材料吗?不,学生手中拥有大量可读之物。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步发现,原来学生们根本就不会阅读,吸收不了别人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写作的培养。选人语文课本中的文章篇篇都是佳作,可以利用手中的统一教材内容进行阅读教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活用自己学的知识。
2,教会学生看作品。学生看作文,往往囫囵吞枣,看不出门道。看了之后,没有什么收获。我利用黑板报一星期抄一篇好文章,用一节课的时间师生共同阅读作品。让学生精读,找出好词好句,说出文章中哪些片段可以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什么样的写法可以借鉴,让学生更多地学会吸收,变为己用。
另外,在班内设立图书角,利用学生自己提供的书源,开展读书活动。交流读书心得、读书经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获取更多的写作知识。
四 抓小练笔——日记的训练
作文能力是靠多练练出来的,练得最有效的形式就是小练笔——日记。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么多年的写作训练让我摸索出了一条捷径,那就是重视学生日记的训练。日记这种体裁可以形式多样,可长可短,让学生有自由的选择空间。
1,每天写一篇日记,题目是随机性的。可以自由命题,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定题目。
2,日记不限内容,不限字数。可以自由表达内心的情感、所见所闻、所听所感、或喜获悲、人生品味等。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没有条框的规定,没有中心的限制。开放式的日记使学生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挑选好的日记,公开选读。其目的是既让不会写日记的知道怎样选择材料,又能让写得好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日记的训练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词语积累,丰富了写作材料,一旦写作文时需要,就可以随手拈来,灵活运用,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新课程教学的教学理念,需要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地渗入。以上的探究只是在摸索中的一点感受。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我将孜孜以求,取得更好的成绩。
关键词 兴趣 观察 日记 引导 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总目标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我明确了写作教学的方向,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做了如下探究:
一 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从动机走向目的
兴趣是写作最重要的内驱力。学生的写作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乐于去写,只要写了,就会有收获,写作能力就会有提高。那么怎样让学生乐于表达呢?
1,探索新的作文教学模式。目前,那种封闭的、僵化的、‘教师讲一学生写”的作文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为此,我采取生活再现、表演课本剧、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
2,鼓励学生写自己愿意写的内容。从目前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看,80%的学生对写作没兴趣。这与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空间有很大关系。社会是多方面的,大自然是多彩的,只要有所感悟,写什么都行,文由心声,不必拘泥于哪些内容。学生有了充分的表达自由,写作兴趣就会增加。
3,品尝收获,成就动机。开辟多种园地,让学生分享写作的快乐。如在班内办黑板报,定期选抄优秀习作。选送作品到红领巾广播站广播,每周一次的作文评价进行佳作欣赏,定期举行手抄报比赛——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二 引导学生观察,丰富习作素材
平时,学生们害怕写作文,是因为没有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而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材料的主要渠道。
1,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在小学生的生活中,没有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们经历的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小题材。一颗小草,一件小事,一点感想,心中的一点小秘密等,他们往往认为这些不是写作的素材,不值得写。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引导他们从生活实际出发去寻找材料。
2,有目的组织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多彩的生活才能带给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比如春天来了,可组织学生春游,到郊外去寻找春天的足迹。学生们到了田野里,心情愉快,视野开阔。他们有的说春天在小河里,有的说春天是小草的嫩芽,还有的说春天是柳树姑娘的长发,更有的学生还能从看到的古树身上,想到古树沧桑的岁月,说它是历史的见证,还有的学生从小树的身上想到了生命的活力。
观察活动使学生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他们有见有闻,有感有悟,有评有论,写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的,没有大量的阅读作为原始的知识积累,也就谈不上写出好文章。在学生的作文中,我常常感到文章的语言贫乏,内容空洞,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没有恰当的词语来形容,感觉所塑形象没有活生生的概念。那么,是学生没有阅读材料吗?不,学生手中拥有大量可读之物。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步发现,原来学生们根本就不会阅读,吸收不了别人的知识,更谈不上运用。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
1,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写作的培养。选人语文课本中的文章篇篇都是佳作,可以利用手中的统一教材内容进行阅读教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训练学生活用自己学的知识。
2,教会学生看作品。学生看作文,往往囫囵吞枣,看不出门道。看了之后,没有什么收获。我利用黑板报一星期抄一篇好文章,用一节课的时间师生共同阅读作品。让学生精读,找出好词好句,说出文章中哪些片段可以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什么样的写法可以借鉴,让学生更多地学会吸收,变为己用。
另外,在班内设立图书角,利用学生自己提供的书源,开展读书活动。交流读书心得、读书经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获取更多的写作知识。
四 抓小练笔——日记的训练
作文能力是靠多练练出来的,练得最有效的形式就是小练笔——日记。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么多年的写作训练让我摸索出了一条捷径,那就是重视学生日记的训练。日记这种体裁可以形式多样,可长可短,让学生有自由的选择空间。
1,每天写一篇日记,题目是随机性的。可以自由命题,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定题目。
2,日记不限内容,不限字数。可以自由表达内心的情感、所见所闻、所听所感、或喜获悲、人生品味等。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没有条框的规定,没有中心的限制。开放式的日记使学生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挑选好的日记,公开选读。其目的是既让不会写日记的知道怎样选择材料,又能让写得好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日记的训练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词语积累,丰富了写作材料,一旦写作文时需要,就可以随手拈来,灵活运用,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新课程教学的教学理念,需要在作文教学中不断地渗入。以上的探究只是在摸索中的一点感受。在以后的作文教学中,我将孜孜以求,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