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幼儿园的教研工作越来越重视从传统的教学管理型教研向促进师幼共同成长的发展型教研转型。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发挥好一个“教师头儿”的核心角色,在带领教师队伍实现专业发展的同时,又能让幼儿获得真正发展的益处,从而更好地践行《纲要》与《指南》精神,这是值得每一位从事教研工作的管理者深入思考的话题。
教育家吉鲁说过:“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生活世界观”要求我们的课程设计走向现实生活,走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基于这样的课程观,我们以生活馆课程探究为切入点,希望通过真实的炊事活动,深入挖掘生活课程的深远价值,不断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那么,作为一个管理者,如何从“研”的角度来审视这一课程,如何带领老师以课程的视角认识它、理解它,并落在有效的教学行为上来实施它?基于这些问题,教研工作应该更加遵循科学的课程观,更加有实效。为此,我总结出三点关键经验,即“三个关注,三个确保”。
关注不同人群的亮点,确保人人参与
教研组是由很多个教师共同组成的,是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因此,每一位教师的全心参与非常重要。有效的教研应该能够激发和促进每一个人的参与。在开展生活馆课程研修过程中,我会兼顾不同层级教师的能力水平和发展需要,在教研过程中为她们创设不一样的专业成长平台。
以“泡菜的秘密”主题教研为例,对于骨干教师而言,她们需要在综合能力发展方面有更大的进步,因此,我会鼓励他们尝试年龄组的全面指导工作,或者主题活动的方案制定者、召集者,以期在引领和互动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专业经验。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她们则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来磨炼自身的专业性。为此,她们可以借助“泡菜主题活动的知识体系和价值梳理汇报”,以及具体活动的观摩课等机会来锻炼和展示自己。对于保育老师,我更倾向于他们的配班工作,例如是否能够辅助主班老师顺利完成教学、是否能够发现幼儿的个别需要、是否能够把握随机教育的时机等。
关注研与教的关联,确保有效价值
教研与教学绝对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园本教研既是基础,又是保障。基础在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或者困惑,从而更好地推进教学;保障则在于好的园本教研能够更好地支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进而促进师幼共同发展。因此,园本教研和教学过程应该是“教——研——教——研——教——研……”的无限循环、螺旋上升关系。那么如果能够更好地推进这种关联关系呢?结合生活馆课程的教研历程,我认为有三个必经阶段:
一是“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落实在于关注理性的思考。生活馆活动到底是什么?对于孩子的发展有哪些意义?我们可以锁定哪些活动内容?这些是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通过文献梳理、《指南》对接以及对已有活动中不足的反思,我们对生活馆活动的含义、内容、类别等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对不同年齡阶段的能力水平以及不同领域可能的发展目标有了系统的思考。这为我们接下来“如何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实践阶段”,这一阶段更加关注教育的实际过程。例如,为了更好地指导老师的儿童意识,我们开展了儿童视角的体验活动——《我喜欢的蔬果创意》,老师们通过自己动手,体验儿童游戏过程。同时从儿童视角总结梳理关于生活馆活动的共识,即好吃(活动的真实性体现)、好玩(活动的趣味性体现)、有收获(活动的发展性体现),三者缺一不可。
三是“反思阶段”,这一阶段关注点在于价值的落地。老师们通过对自己活动的反思能够清晰地呈现出一些闪光点,比如支持孩子大胆体验新工具,发现孩子能力发展的无限可能。再比如对于教师有效支持,老师们也有自己实践后的解读。
关注由浅入深的过程,确保问题聚焦
教学实践过程中问题的逐一解决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提升的过程。因此,如何有针对性的确立不同阶段的问题点是关键。在生活馆开放课程探究的过程中,我们的问题聚焦过程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分析已有内容的不足,聚焦“真游戏”。研修之初,我们针对已有的零散活动进行案例分析,并开展了“什么是真游戏”的探讨,正如老师们所思考的,如果没有适宜的工具,孩子们也只能选择轻轻泥作为替代来进行活动体验,这与生活馆活动的本质是相悖的;如果没有相应的时间安排和方案思考,各班的活动就会比较随意,甚至是零参与,教师的教育也会因为没有思考而显得过于“放手”,而这些问题对于孩子的发展是不公平的。因此,我们在解决硬件缺失问题的基础上,又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制定了更加科学的活动方案,并结合蔬菜、水果、面食和点心四大类活动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展,与食堂和保健医进行沟通,确保各种食材安全、健康、定量和可行。
其次,分析过程中的问题,聚焦“真实践”。随着班级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对于真实地食材,孩子们期初的兴趣还是比较浓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活动中的表现变得比较机械,虽然都能够认真的参与整个过程,但却少了些“兴奋”。孩子的回应是对我们开展教育活动最直接的评价。对此,我们进行了研讨与分析,实现了问题的二次聚焦——游戏过程不充分、教师准备不充分。游戏过程不够充分,使得孩子的游戏体验就像走过场;教师准备不充分,导致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原有经验解读不够,游戏过程中的教育质量不高。比如,在择油菜的活动中过于注重择菜的动作技能,对于孩子们在操作现场生成的真实问题(例如“油菜茎能不能吃”“油菜心要不要扔”“垃圾应该如何处理”)或避而不答,或蜻蜓点水。然而,这些恰恰是可以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兴趣点和教育契机。对此,我们再次进行研讨,针对如何为孩子们呈现“好吃、好玩、有收获”的生活馆活动形成了有效的策略:一是在时间安排方面打破已有的常规安排,更加重视活动本身的教育价值。二是在活动准备方面做足功夫,教师要结合活动目标、幼儿水平、食材操作难易程度、工具适宜性等多方面进行充分备课,以便更好地支持幼儿游戏。三是在活动过程方面,注意与幼儿的有效互动和及时互动,教师要有帮助幼儿提升新经验的教育敏感性,要善于把握随机教育的契机,让体验“活”起来,让孩子“乐”起来。
再次,在“重复”中推进质量,聚焦“真提升”。在前期问题剖析和制定策略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了集中观摩的教研形式,鼓励老师们对曾经做过的活动进行重新反思、重复实践,而教研的目的则是向“重复”的实践要质量。这样一轮观摩活动结束后,老师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比如老师在活动中更加注重情境创设、分组合作,结合年龄特点注重多种形式的体验方式,注意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还能结合孩子的具体表现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儿童是生活的,生活是儿童的。真正有意义的课程应该能够实现儿童与生活的统一。作为业务干部,这也是我们应该通过扎实的教研过程不断传递给老师们的。当我们的观念、我们的课程、我们的日常工作时刻着眼于幼儿的发展时,我们的教研才是对的,我们才能真正无愧于“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称谓。研究总是永无止境的,但只要肯开始、肯用心,就一定会获得启示,一路向前。希望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做一名幸福的学习者和专业的传递者,带给老师们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从;多一些反思,少一些盲目;共同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新区实验幼儿园)
教育家吉鲁说过:“课程与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生活世界观”要求我们的课程设计走向现实生活,走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基于这样的课程观,我们以生活馆课程探究为切入点,希望通过真实的炊事活动,深入挖掘生活课程的深远价值,不断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那么,作为一个管理者,如何从“研”的角度来审视这一课程,如何带领老师以课程的视角认识它、理解它,并落在有效的教学行为上来实施它?基于这些问题,教研工作应该更加遵循科学的课程观,更加有实效。为此,我总结出三点关键经验,即“三个关注,三个确保”。
关注不同人群的亮点,确保人人参与
教研组是由很多个教师共同组成的,是每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加油站”。因此,每一位教师的全心参与非常重要。有效的教研应该能够激发和促进每一个人的参与。在开展生活馆课程研修过程中,我会兼顾不同层级教师的能力水平和发展需要,在教研过程中为她们创设不一样的专业成长平台。
以“泡菜的秘密”主题教研为例,对于骨干教师而言,她们需要在综合能力发展方面有更大的进步,因此,我会鼓励他们尝试年龄组的全面指导工作,或者主题活动的方案制定者、召集者,以期在引领和互动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的专业经验。对于年轻教师而言,她们则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来磨炼自身的专业性。为此,她们可以借助“泡菜主题活动的知识体系和价值梳理汇报”,以及具体活动的观摩课等机会来锻炼和展示自己。对于保育老师,我更倾向于他们的配班工作,例如是否能够辅助主班老师顺利完成教学、是否能够发现幼儿的个别需要、是否能够把握随机教育的时机等。
关注研与教的关联,确保有效价值
教研与教学绝对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园本教研既是基础,又是保障。基础在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或者困惑,从而更好地推进教学;保障则在于好的园本教研能够更好地支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进而促进师幼共同发展。因此,园本教研和教学过程应该是“教——研——教——研——教——研……”的无限循环、螺旋上升关系。那么如果能够更好地推进这种关联关系呢?结合生活馆课程的教研历程,我认为有三个必经阶段:
一是“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落实在于关注理性的思考。生活馆活动到底是什么?对于孩子的发展有哪些意义?我们可以锁定哪些活动内容?这些是我们首先要弄清楚的。通过文献梳理、《指南》对接以及对已有活动中不足的反思,我们对生活馆活动的含义、内容、类别等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对不同年齡阶段的能力水平以及不同领域可能的发展目标有了系统的思考。这为我们接下来“如何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实践阶段”,这一阶段更加关注教育的实际过程。例如,为了更好地指导老师的儿童意识,我们开展了儿童视角的体验活动——《我喜欢的蔬果创意》,老师们通过自己动手,体验儿童游戏过程。同时从儿童视角总结梳理关于生活馆活动的共识,即好吃(活动的真实性体现)、好玩(活动的趣味性体现)、有收获(活动的发展性体现),三者缺一不可。
三是“反思阶段”,这一阶段关注点在于价值的落地。老师们通过对自己活动的反思能够清晰地呈现出一些闪光点,比如支持孩子大胆体验新工具,发现孩子能力发展的无限可能。再比如对于教师有效支持,老师们也有自己实践后的解读。
关注由浅入深的过程,确保问题聚焦
教学实践过程中问题的逐一解决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提升的过程。因此,如何有针对性的确立不同阶段的问题点是关键。在生活馆开放课程探究的过程中,我们的问题聚焦过程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
首先,分析已有内容的不足,聚焦“真游戏”。研修之初,我们针对已有的零散活动进行案例分析,并开展了“什么是真游戏”的探讨,正如老师们所思考的,如果没有适宜的工具,孩子们也只能选择轻轻泥作为替代来进行活动体验,这与生活馆活动的本质是相悖的;如果没有相应的时间安排和方案思考,各班的活动就会比较随意,甚至是零参与,教师的教育也会因为没有思考而显得过于“放手”,而这些问题对于孩子的发展是不公平的。因此,我们在解决硬件缺失问题的基础上,又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制定了更加科学的活动方案,并结合蔬菜、水果、面食和点心四大类活动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展,与食堂和保健医进行沟通,确保各种食材安全、健康、定量和可行。
其次,分析过程中的问题,聚焦“真实践”。随着班级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对于真实地食材,孩子们期初的兴趣还是比较浓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活动中的表现变得比较机械,虽然都能够认真的参与整个过程,但却少了些“兴奋”。孩子的回应是对我们开展教育活动最直接的评价。对此,我们进行了研讨与分析,实现了问题的二次聚焦——游戏过程不充分、教师准备不充分。游戏过程不够充分,使得孩子的游戏体验就像走过场;教师准备不充分,导致对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原有经验解读不够,游戏过程中的教育质量不高。比如,在择油菜的活动中过于注重择菜的动作技能,对于孩子们在操作现场生成的真实问题(例如“油菜茎能不能吃”“油菜心要不要扔”“垃圾应该如何处理”)或避而不答,或蜻蜓点水。然而,这些恰恰是可以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兴趣点和教育契机。对此,我们再次进行研讨,针对如何为孩子们呈现“好吃、好玩、有收获”的生活馆活动形成了有效的策略:一是在时间安排方面打破已有的常规安排,更加重视活动本身的教育价值。二是在活动准备方面做足功夫,教师要结合活动目标、幼儿水平、食材操作难易程度、工具适宜性等多方面进行充分备课,以便更好地支持幼儿游戏。三是在活动过程方面,注意与幼儿的有效互动和及时互动,教师要有帮助幼儿提升新经验的教育敏感性,要善于把握随机教育的契机,让体验“活”起来,让孩子“乐”起来。
再次,在“重复”中推进质量,聚焦“真提升”。在前期问题剖析和制定策略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了集中观摩的教研形式,鼓励老师们对曾经做过的活动进行重新反思、重复实践,而教研的目的则是向“重复”的实践要质量。这样一轮观摩活动结束后,老师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比如老师在活动中更加注重情境创设、分组合作,结合年龄特点注重多种形式的体验方式,注意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还能结合孩子的具体表现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儿童是生活的,生活是儿童的。真正有意义的课程应该能够实现儿童与生活的统一。作为业务干部,这也是我们应该通过扎实的教研过程不断传递给老师们的。当我们的观念、我们的课程、我们的日常工作时刻着眼于幼儿的发展时,我们的教研才是对的,我们才能真正无愧于“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称谓。研究总是永无止境的,但只要肯开始、肯用心,就一定会获得启示,一路向前。希望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做一名幸福的学习者和专业的传递者,带给老师们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从;多一些反思,少一些盲目;共同促进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新区实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