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心理帮困探微

来源 :教书育人·学术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los_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福全(河南南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社会各界对高校贫困生的关注多侧重于经济帮困,且忽视贫困生现实幸福生活的体验。贫困生群体对生活状态不满意的占79%,体会不到生活幸福的占65.85%。因此,探讨高校贫困生心理帮困机制,帮助贫困生完成思想上从不理解、不接受现实到勇于正视、坦然面对现实,最终以实际行动改变现实的转变,进而完成心理上从自卑到自尊、自强,最终用幸福衡量财富的视角转换,既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义务。
  
  一、正确认识现实,树立自强意识
  
  贫困大学生往往对大学生活的困难估计不足,对进入大学后自身的贫困现实不理解、不接受,容易产生一些不利于自身发展的想法和行为,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学业,阻碍身心健康发展,也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甚至诱发家庭和社会问题。
  现实一:高校“贫因生”群体出现的不可避免性。一是高校招生收费全面“并轨”,教育成本不断增加。二是市场经济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别加大,部分城镇职工下岗,家庭收入失去稳定,经济来源减少或中断。贫困地区经济基础更差。三是其他非人为因素,如父母双亡或单亲子女经济失去依靠;父母年事已高,家庭缺乏劳动力;家庭或本人遭到意外或不幸;家中有病人需长期治疗;家庭同时供养几个子女上学等。
  现实二:高校现行经济帮困体系的有限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高校贫困生问题,并基本形成了以“奖、贷、助、补、免”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帮困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现行的帮困体系是有限的,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如被称为“及时雨”的助学贷款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到2003年7月,全国高校已签订国家助学贷款合同的学生人数仅占申请人数的31%,贷款金额只占申请金额的37%,这与政府、社会及学生的期望相去较远。还有“贫困生”资格认定问题,“科学”的标准难以操作不说,部分贫困生由于心态原因还不愿接收资助,导致有限资金不能发挥最佳效益。
  
  二、坦然接受现实,摆脱不良心态
  
  “自卑”心理。应该说只有贫富差异的家庭而没有贫富差异的学生。让自尊找到自信的底座,用自己的能力营造自己的精神王国。贫困生完全可以换另一角度来思维:你们大可不必为你们所谓的时尚与前卫而沾沾自喜,我也不会为我的穿着老土而自卑,虽然我没有钱买CD,但这并不能阻止我对音乐的热爱;虽然我没有钱买手机,但一封家书也可以融入我浓浓亲情;虽然我没有钱买电脑,但图书馆知识的海洋照样能使我惬意地畅游;虽然我没有恋爱,但我更懂得爱的真谛,更知道如何去爱;虽然我没有钱上考研辅导班,但我照样可以考取研究生。
  焦虑与抑郁心理。贫困生本来就是一个非常自尊自爱的群体。但长时间的自卑易使一些贫困生慢慢转向抑郁。渴望摆脱贫困、改变命运,但又一时无法挣脱生活的困境,又使得他们在抑郁之外增添了焦虑。其实,有时实际存在的经济压力并不象贫困生想象的那么大,更没有必要对自己的生活丧失信心和意义,甚至走上极端。贫困并不可耻,歧视贫困才可耻。
  自我封闭与软性自卫。贫困生在从自卑到抑郁的心理转变过程中,往往由强装笑脸、抑郁寡欢到内心世界慢慢收敛闭合,自我封闭,或寻求虚幻的解脱。其实,家庭贫困并不决定一切,当下的贫困也并不意味着一生的贫穷,自己的物质条件虽不如别人,但自身也有坚韧、勤奋、吃苦耐劳等美德;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只要宽容待人、诚实、大度豁达,别人就愿意与你沟通,建立好的人际关系;学习能力的获得、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等都是学有所成的体现。
  依赖心理。有些贫困生面对贫困总指望政府、社会和学校的资助,把一切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依赖心理。在毫无依赖的情况下,又有些同学自暴自弃,生活上懒散自由,行为上放荡不羁,逃避现实,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其实,真正改变一个人的不是钱,而是他自己。
  
  三、努力改变现实,追寻幸福人生
  
  1.树立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相统一。人不但是生物性存在、社会性存在,也是精神性存在。幸福既不是超然的纯粹的精神体验,也不是单纯的肉体感官的满足。作为人除了外在的物质生活之外,还有内在的精神生活。要想获得现实意义上的幸福,不单要有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需要有精神境界的追求,因为幸福是作为对生活的整体性感受和评价,它总是根植于现实又关注着人所追求的目标和理想。理想和目标越崇高,精神的领域和内容就越宽广,精神的感受就越快乐,在前进道路上体验到的幸福就越强烈、深刻。
  享受和创造相统一。人的幸福蕴含着享受和创造两个基本方面,且创造是享受的前提,享受是创造的结果,享受的层次的高低也由创造性的劳动所决定。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更创造了能领悟幸福的精神境界的主体。只有在创造中,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唯有创造才是幸福真正的源泉。只有创造才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才能给人以精神的最高享受。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其基础是人的实践。人的幸福的获得,不是也不可能是某种外在力量的给予,而是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改造外部环境,是我们本身创造和争得的。人的幸福体现在人实践活动中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活动,客体的变化及其对主体欲望的满足,表现为客体向主体的生成。任何幸福的获得都不是无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人追求幸福的“所欲”所指向的对象或满足,而这个“对象”相对于个人来说,则具有自在与客观的性质。幸福同样也需要必要的物质基础。
  个人利益实现与整体利益实现相统一。物质利益是个体追求幸福的保证。但只追求个人利益,视个人利益为一切行为的目的和归宿,则导致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个人利益的一味追求也必然导致个人私欲膨胀,社会整体利益遭损,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没有效率,还会迷失方向。整体利益是每个人的共同利益的集体,是社会每个人长远利益、根本利益的体现,它能肯定个人正当利益的合理追求,并积极创造条件满足个体利益的发展;个人利益的合理追求又为整体利益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2.树立“知识就是快乐”的知识价值观
  知识就是快乐,不是物质欲望得到满足后的自然性、即时性的快感,而是超越感官快乐与物质快乐的精神愉悦体验。
  知识作为结果的快乐。人是有缺陷的动物,人生于世上,必然有许多困惑,遭受许多限制,而人生来又渴望自由。人只有获得对已对人对自然对社会的深刻认识,才能自由,只有获得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知识,我们才能超越“有形”看到“无形”,超越“有限”走向相对的“无限”,才能“随心所欲不逾矩”,才能真正快乐。知识作为一种思维工具,给了我们思考的自由,给了我们解释与解决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武器。知识改变命运,拥有知识,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幸福。
  知识作为过程的快乐。即求知的快乐。求知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不经过苦便没有收获的快乐。古今中外成大事者,无不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他们又以过程为乐,以体验为乐。对于贫困生,也许现在物质的相对缺乏不能暂时改变,但我们照样可以在对知识的渴求中体验求知的快乐。而且,也为以后拥有丰厚的物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3.正确处理才、力、命、德与欲的关系
  才,即个体的聪明、才智。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正常人都是在某些方面富有天资、聪明和创造性的。我们要追求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对自己的才智聪明有充分的了解。力,即后天的努力。没有努力,即便天资很高也不会有成功而获得幸福。才是一种“潜能”,这种潜能要转化为“显能”,只有靠努力,一个人越努力,他所追求的幸福就越容易实现。命,是指一个人所遭遇的自己不可改变的事变、环境、机遇。比如你生在一个富裕家庭,而我生在贫困家庭,这就是命。因此又有顺境、好命和逆境、坏命之说。一般来说,顺境、好命容易使人实现幸福。但逆境、坏命也不会成为堵塞个人成才和现实幸福的障碍。一个人命不好而身处逆境,在一定条件下(更大的努力和目标的转移),反倒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和幸福。身处逆境,也可能给他的其他潜能的实现开辟了道路,并且赋予他一种激励和锻炼,使他更加发奋努力,从而实现这些潜能,取得也许更加伟大的成就。德,即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一个人既有才,又努力并且机遇好,但如果品德败坏,人人唾骂,势必处处碰壁、事事难成,也不可能获得成功和幸福。因为人是社会动物,他的生存、幸福都是社会和他人给予的。欲,即欲望,指个人想得到某种东西或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个人欲望的满足通常是快乐的,但快乐不等同于幸福。人的欲望可能正确地也可能片面、膨胀甚至错误、歪曲地反映自身的客观需要,这就很容易造成有的人在追求满足某些欲望时,不但没有给自己带来幸福,反会导致自身的不幸和痛苦。
  因此,贫困生幸福的实现,关键取决于才、力、命、德与欲望的关系:若欲望超过才、力、命、德,则虽然所希求的幸福大、多、高,却不能实现而陷入大、多、高的不幸;若欲望低于才、力、命、德,则幸福虽会实现,但失之低、少、小;只有欲望与才、力、命、德相称一致,幸福才会完美实现。
其他文献
王虹昙葛银茂吴卫玲(青岛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青岛分院航空军械火控系)    在海军新型院校体系中,大部分院校由原来承担培养干部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承担各类岗位任职教育为主。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的转变,是军事人才培养体制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军事变革,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军事教育经验,全面提高军事人才能力素质的必然选择。任职教育属于成人教育范畴,是按照部队任职需要,给予受教育者岗位任职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
张卫国吴晓岚李曼(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增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在综合素质中居于重要地位,在教育活动中,要把对它的培养放在首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
邹家权(黑龙江工程学院)    一、大学生文化情感的主要体现    中国大学生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生存土壤,这片特殊的土壤孕育、产生和积淀着中国特有的文化,形成其特有的文化情感。  1.人文传统与科学精神从冲突到融合对大学生的文化折射  在西方,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争论和对立持续了几百年。在中国,科学精神实际上是在人文传统的轻视下不屈不挠地存在了几千年。可以看到的是,在当代教育中,长期处于矛
张祥明(福建教育学院教育系)     一、增强公共教育理论课的吸引力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责任    公共教育理论课在高师院校所有本专科专业中是一门公共必修课,面对的是所有专业的本专科生,这个讲坛很大,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育理论公共课的教学往往不被教师和学生所重视。实际上公共教育理论课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新知识形态的不断崛起,世
一、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rn第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面对新世纪的严峻挑战,现代教育观念的核心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
成亚林(江西财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    一、大学校园中的自杀传染现象    2005年4月22日,一名北大中文系大二女生自理科2号楼9层跳下,经抢救无效身亡。同年5月7日,北大数学系一名男博士从同样地点跳下,当场身亡。同年5月13日,北大医学部大三学生张金金在成都双流机场跳天桥自杀。同年7月25日晚8时,北大心理学系02级本科一男生从5楼宿舍跳下身亡。2004年4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一名研究生
背景: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极易导致猝死、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衰等并发症,具有发病急,
冀花2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选育,1998年3月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准予推广。 该品种为疏枝、普通型、中大果、早熟品种。株高40厘米左右,总分枝7~8
谭锦花(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04级研究生)    一    自杀不仅是一个社会和心理问题,更是一个道德问题。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把自杀看作一种道德病态。对于承载着民族期望、时代使命的我国当代大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杀更多的体现了他们在道德心理方面存在的某些缺陷。  1.道德认知的偏差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高涨,人生观和价值观趋于稳固的发展时期。“心理上的断乳”使他们在面对新事物时心怀一种强烈的冲
目的: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Streptozocin,STZ)诱发、建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模型;观察中药复方益肾汤对实验性DM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对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