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要用“爱心”勤加浇灌,坚持做好学生思想的引领,坚持做好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教学效率的关键。
【关键词】爱心,思想的引领,角色改变,激发,兴趣,良好习惯
农村学生的学习意识淡漠、自觉性差、学习全靠教师的监督和步步紧逼,假学习现象特别严重。如何关注农村留守学生、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下面我就个人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仅供参考。
1.教师要用“爱心”勤加浇灌,坚持做好学生思想的引领,坚持做好教师角色的改变,用教师的博爱去孕育桃李满天下
1.1 教师的工作不仅要做好教书育人,还应加大情感的投入,倾注全部爱心,用教师关心、关爱和细心呵护来弥补学生家庭温暖的缺失,特别是针对“双差生”、学习和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爱。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无微不至的爱,感受到学校生活中的温暖和快乐,让学生在学校把教师当成父母、当成良师益友;让学生在校有家的感觉、有家的温暖。
1.2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间去,从权威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的角色,不但做学生的良师,而且做他们的益友。实践证明:只有从心理上被认同的教师,学生对这位教师所教科目才会产生很大的兴趣。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还应通过家长会或家访,对家长宣传学习的重要性,争取家长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让家长做好学校教育的配合,共同做好“家校共育”工作。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1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关爱双差生,尤其不能歧视那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只要讲究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取得进步。
2.2 融合数学于生活中,体现数学学习意义。农村学生由于社会环境、文化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见识浅薄,学习意识淡漠,认为学习无用论。所以,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让生活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通过教学活动,要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3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渲染数学教学气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初中数学教学中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现代教学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特别是针对农村中学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学好有关的数学知识。
3.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近代,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由于农村学生大多都是留守儿童,由于过分娇惯、溺爱,长期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在性格和习惯上存在很大的问题,这成为制约农村数学学习成绩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3.1 要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习惯。
(1)抓好新知识的学习环节。公式和定理的引入、发现,推理、剖析及论证,结论的得出、规范严谨的描述和书写,这些过程能教给学生都交给学生,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绝不代劳。改变传统的教师填鸭式教学,由于知识的发现和得出是学生完成的,教师仅仅只是做了引导、引领作用,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才更加透彻、到位。
(2)抓好练习活动环节。首先教师做好例题的引领示范作用,精讲,把握解题的要点和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次,培养学生大胆练习和实践的习惯,让学生敢于面对错误困惑,有不服输、勇于挑战、迎难而上的好习惯;最后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互动探究意识,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与反思,用心去学习,用心落实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3.2 要养成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多年以来我发现,农村学生完成作业怕思考、怕动脑,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由于学生长期的不良习惯,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付诸东流,数学教学效率低下,数学成绩难以提高。所以,教师首先要培养作业字迹工整、格式书写规范的习惯;其次,要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独立认真完成作业、仔细检查、一步一回头的习惯;最后,培养学生养成及时反思和总结、错误及时、认真更正的好习惯。
3.3 要养成不耻下问、合作探究交流意识,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农村的学生遇到问题基本上不问老师,也不太喜欢像别的学生请教,和老师的距离特别远。所以,拉近师生距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和师生间互动式交流探究,是形成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可以让一些尖子生成为班级的小老师,成立兴趣小组,分片包扶。
以上是我十几年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一线的做法和体会,通过实践的证明和摸索,个人觉得这些做法还是可行的,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也参考其他同志的观点作法,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陈永明.《基础教育改革案例》天津教育出版社.
[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爱心,思想的引领,角色改变,激发,兴趣,良好习惯
农村学生的学习意识淡漠、自觉性差、学习全靠教师的监督和步步紧逼,假学习现象特别严重。如何关注农村留守学生、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下面我就个人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大家分享一下,仅供参考。
1.教师要用“爱心”勤加浇灌,坚持做好学生思想的引领,坚持做好教师角色的改变,用教师的博爱去孕育桃李满天下
1.1 教师的工作不仅要做好教书育人,还应加大情感的投入,倾注全部爱心,用教师关心、关爱和细心呵护来弥补学生家庭温暖的缺失,特别是针对“双差生”、学习和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关爱。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无微不至的爱,感受到学校生活中的温暖和快乐,让学生在学校把教师当成父母、当成良师益友;让学生在校有家的感觉、有家的温暖。
1.2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间去,从权威者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的角色,不但做学生的良师,而且做他们的益友。实践证明:只有从心理上被认同的教师,学生对这位教师所教科目才会产生很大的兴趣。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还应通过家长会或家访,对家长宣传学习的重要性,争取家长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让家长做好学校教育的配合,共同做好“家校共育”工作。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1 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关爱双差生,尤其不能歧视那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只要讲究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取得进步。
2.2 融合数学于生活中,体现数学学习意义。农村学生由于社会环境、文化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见识浅薄,学习意识淡漠,认为学习无用论。所以,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让生活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得具体、生动、直观。通过教学活动,要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3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渲染数学教学气氛。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初中数学教学中正确选择和使用教学现代教学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更好地启迪学生的思维。特别是针对农村中学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帮助他们学好有关的数学知识。
3.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近代,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由于农村学生大多都是留守儿童,由于过分娇惯、溺爱,长期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在性格和习惯上存在很大的问题,这成为制约农村数学学习成绩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3.1 要养成良好的数学课堂学习习惯。
(1)抓好新知识的学习环节。公式和定理的引入、发现,推理、剖析及论证,结论的得出、规范严谨的描述和书写,这些过程能教给学生都交给学生,学生力所能及的教师绝不代劳。改变传统的教师填鸭式教学,由于知识的发现和得出是学生完成的,教师仅仅只是做了引导、引领作用,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才更加透彻、到位。
(2)抓好练习活动环节。首先教师做好例题的引领示范作用,精讲,把握解题的要点和关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次,培养学生大胆练习和实践的习惯,让学生敢于面对错误困惑,有不服输、勇于挑战、迎难而上的好习惯;最后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互动探究意识,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考与反思,用心去学习,用心落实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3.2 要养成良好的数学作业习惯。多年以来我发现,农村学生完成作业怕思考、怕动脑,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由于学生长期的不良习惯,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付诸东流,数学教学效率低下,数学成绩难以提高。所以,教师首先要培养作业字迹工整、格式书写规范的习惯;其次,要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独立认真完成作业、仔细检查、一步一回头的习惯;最后,培养学生养成及时反思和总结、错误及时、认真更正的好习惯。
3.3 要养成不耻下问、合作探究交流意识,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农村的学生遇到问题基本上不问老师,也不太喜欢像别的学生请教,和老师的距离特别远。所以,拉近师生距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和师生间互动式交流探究,是形成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可以让一些尖子生成为班级的小老师,成立兴趣小组,分片包扶。
以上是我十几年在农村中学数学教学一线的做法和体会,通过实践的证明和摸索,个人觉得这些做法还是可行的,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也参考其他同志的观点作法,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陈永明.《基础教育改革案例》天津教育出版社.
[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