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不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活动并不是可以自发而深刻地进行的,必须经过有效的强化才能得以充分开启。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教学中应积极发挥语言魅力,千方百计地拨动学生心底的情弦,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火,促进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情不自禁地走入文中,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进而促进理解与感悟,提升语文素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与作者对话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而且还应将学生带入文学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它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不同感悟。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这样才能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 但愿人长久 》这一课(苏教版,下同)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苏轼思念亲人的感情,教师首先简单地介绍这首词创作的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的心情以及所处的环境;然后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畅谈有关离别的经历,寻求与诗人情感的共鸣,从而感受诗人内心情感的起伏。通过这些情境创设,让学生与课文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2.精读多读,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读代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语文教师应将自己强烈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产生相近或相似的情感。情感传递的最便捷方式是教师的朗读和范读。为此,教师在备课时,用心体悟文本内涵,精确掌握情感基调,这样教师才能充满情感地进行朗读和范读。而这样的范读,可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例如,在《 泉城 》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这段话写出了珍珠泉泉水上涌的奇特和它变幻无穷的情景。这样的文字若学生不能仔细研读、品味,就很难体会出作者想表达的美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先用恰当的语调、语速示范朗读,再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同时还要激发学生一睹为快的欲望,促进他们产生喜欢泉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回味语言文字的优美韵味,而且能在欣赏语言文字的同时得到了美的熏陶。
3.结合实践,引领学生与学生对话
语文学习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地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使他们之间形成通畅的情感交流。比如,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既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情感,又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真情实感。例如,在教学《 会走路的树 》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自行分配角色,排演童话剧。通过排演,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幸福,在角色表演中领略童话的神奇。表演时,学生微微湿润的眼睛告诉我,他们的心中多了感动,多了友爱。有生命底蕴的文字是令人动容的,教师只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课本剧等实践活动,就能把文本中的情景转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从而让学生有真实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以情感体验为核心建构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文中之情,让文中之情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得到激发,让他们留下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在领略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作者单位:南通市城西小学,江苏 南通,226001)
1.创设情境,引领学生与作者对话
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识字、阅读与分析课文,而且还应将学生带入文学艺术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它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不同感悟。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这样才能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 但愿人长久 》这一课(苏教版,下同)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苏轼思念亲人的感情,教师首先简单地介绍这首词创作的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的心情以及所处的环境;然后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畅谈有关离别的经历,寻求与诗人情感的共鸣,从而感受诗人内心情感的起伏。通过这些情境创设,让学生与课文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2.精读多读,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读代悟,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语文教师应将自己强烈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才会产生相近或相似的情感。情感传递的最便捷方式是教师的朗读和范读。为此,教师在备课时,用心体悟文本内涵,精确掌握情感基调,这样教师才能充满情感地进行朗读和范读。而这样的范读,可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例如,在《 泉城 》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泉水从地下往上涌,好像一串串珍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那珠串忽聚忽散,忽断忽续,忽急忽缓,仿佛有一只神奇的手把它们拎到了水面上来。”这段话写出了珍珠泉泉水上涌的奇特和它变幻无穷的情景。这样的文字若学生不能仔细研读、品味,就很难体会出作者想表达的美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先用恰当的语调、语速示范朗读,再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同时还要激发学生一睹为快的欲望,促进他们产生喜欢泉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这样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充分回味语言文字的优美韵味,而且能在欣赏语言文字的同时得到了美的熏陶。
3.结合实践,引领学生与学生对话
语文学习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地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合作,使他们之间形成通畅的情感交流。比如,采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既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情感,又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语言文字所蕴含的真情实感。例如,在教学《 会走路的树 》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自行分配角色,排演童话剧。通过排演,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幸福,在角色表演中领略童话的神奇。表演时,学生微微湿润的眼睛告诉我,他们的心中多了感动,多了友爱。有生命底蕴的文字是令人动容的,教师只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课本剧等实践活动,就能把文本中的情景转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从而让学生有真实的情感体验。
总之,在以情感体验为核心建构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努力挖掘文中之情,让文中之情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的情感活动得到激发,让他们留下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在领略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作者单位:南通市城西小学,江苏 南通,22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