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一堂生动的品德课如一支动人的乐曲,‘起调’应扣人心弦,‘主旋律’应引人入胜,‘终曲’应余音绕梁。”可见,巧妙的语言设计对于品德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生活语言,它是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的语言。教师运用这种语言去讲课,就能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点燃智慧的火花,开启情感的闸门,使学生的童真童趣溢满课堂,使整个品德课堂充满诗意的芬芳。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拨动心弦的课堂导入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四十分钟的授课中,教学的导入宛如一出话剧的“序幕”,起着引领全课的作用;又如一支乐曲的前奏,为整个乐章定下基调。精彩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和探索热情,它像磁石,牢牢地吸引学生;像发动机,启动学生的思维;像桥梁,引导学生走入未知的殿堂。
1.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动机
课的起始,教师如果能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同学习内容产生共鸣,便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学习《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浙教版,下同)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每天和太阳一同升起的是——五星红旗;在举世瞩目的奥运赛场上,中国健儿勇夺金牌后升起的是——五星红旗;在万里冰封的南极之巅,我国科考队员插上的是——五星红旗;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高高飘扬的还是——五星红旗!这节课,老师准备和小朋友们一起去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看一看。”教师同时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震撼人心的图片和充满激情的语言,将学生迅速地引入到教师预设的情感氛围之中,让他们得到了情感的陶冶,产生了继续学习的迫切心情。
2.设置悬念,激发探究欲望
悬念,就是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念和挂念,是对人们期待、渴望心理的强化。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若能利用学生的困惑设置悬念,无疑会激发学生探求答案的欲望。
例如,在上《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在黑板上板书“46=1”。然后说:“今天老师遇到一个数学成绩特别棒的小朋友,他告诉我一道算术题:46=1,你们说对吗?”学生一片哗然,都说“不对”。我故意用充满神秘的语气接着说:“可这位小朋友说一定没错!这是为什么呢?秘密就藏在我们接下来的活动中。让我们一起去揭开这个秘密吧!”整堂课,学生都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具体而真实的集体生活场景,领悟了集体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集体生活要遵循规则,知道集体的事要商量着办,集体决定的事要照着做,参加集体活动要互相配合。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活动中释疑解惑,体验到问题终于得到解决的快感,沉浸在愉悦的氛围中。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机智灵活的课堂调控语
品德教学是走进心灵,平等对话的艺术。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智慧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去感受,去领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讨论,大胆地交流,有创意地表述自己的真实想法,得到真正的发展。
1.独具匠心的启发语
一个优秀的课堂引领者,应该扮演好“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角色,把握好“牵引”和“对话”之间的度。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却是关键处的点拨,是教师的匠心所在。如在《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我们在集体中,就像一棵树在森林里一样。
(出示:每一棵树都是森林的一员)
师:这句诗是老师为这幅森林图写的,你们能学着我的样子说一说吗?
生:每一滴水都是大海的一员。
生:每一粒沙都是沙漠的一员。
生:每一颗星都是天空的一员。
生:每一个同学都是班集体的一员。
师:是呀!我们就像是一滴小水滴、一颗小星星、一粒小沙子,都是集体的一员!
(板书: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
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了情感画面,帮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点,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课堂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彼此联系起来,启发他们在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情。如此,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明白了每一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个人荣辱与集体息息相关的道理。
2.环环相扣的过渡语
过渡语可以是搭桥引路式的,让学生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体验成功的喜悦之情;可以是层层递进式的,把学生从这个浪尖带到那个波峰上去,以实现课堂环节的转换和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还可以是煽风点火式的,抓住激情点,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的渲染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正因为有了环环相扣的过渡语,才会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3.春风化雨的评价语
教师运用评价语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表扬不要过分,批评不要离谱。学生不喜欢老师尽是训诫和说教,他们期望和老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在使用评价语时尤其要讲究艺术。比如,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太小时评价:“说得很精彩,如果声音能再响亮点儿就更好了。”学生表演没有表情时评价:“你有当演员的天赋,要是加上表情就更精彩了。不信,你再试一试!”学生的感受出现偏差时评价:“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佩服你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这些评价突出了问题的焦点,语气婉转,却能一语点中问题,使学生对如何改进有明确的认识。教师使用评价语时,要让学生既能从中得到启发,又能融洽师生情感。让学生有一种期待——期待老师下一次评价语中每个暖心的字句。如此别出心裁的评价无疑是独具艺术魅力的,它能恰到好处地推动教学过程,使教学信息的传导风趣而高雅,又让学生感受到民主与平等,敢于说真话,表真情,有利于师生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与交流。
三、言有尽而意无穷——引人深思的课堂结束语
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在品德教学中,课堂结束语也恰似这余音缭绕的钟声,是丝毫不容忽视的。它能为课堂教学安上一个最动听的音符,又如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
1.画龙点睛,产生共鸣
精妙的课堂教学结束语,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教师在一堂课结束时用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语言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回味,就能使他们进入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曾听过一堂《筑起我们的血肉长城》的公开课,课的结尾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课即将结束,老师深情地述说:同学们,当我们站在这座丰碑前,让我们共同对他们也对我们自己说:
有一种精神叫自强!他蕴含着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甘屈辱!
有一种精神叫团结!他蕴含着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同舟共济!
有一种精神叫牺牲!他蕴含着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前赴后继!
有一种精神叫坚韧!他蕴含着中华儿女百折不挠,抗争到底!
抗战精神永远不死!光照神州日月天地!铸就华夏钢铁长城!
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国歌,以告慰那些活着的与死去的抗日英雄!(国歌响起)
这样的结语使学生的心灵深受震撼,通过对抗战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审视,形成对伟大抗战精神的心灵积累与民族尊严的认知回归,让抗日英雄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永生难忘。
2.引发思考,展开想象
抓住课文的生成点,用教学语言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土壤,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激起学生新的思维兴奋点,是教师结课的又一亮点。如教学《动物、植物和我们》一课的最后环节,我向学生求救:“同学们,我们的动物朋友、植物朋友经常受到人类的伤害,我们该怎么帮助他们呀?”等学生交流各自的“金点子”后,我顺势引导:“给动植物朋友立警示牌,这个主意真不错。下面老师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保护动物、植物朋友的警示牌。首先要设计一句好听好记又能打动人的话,然后要设计新颖别致的警示牌样子,最后涂上漂亮的颜色。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最棒!”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思维灵感,同时也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挖掘深刻的思想内涵——保护动植物上,任其大胆想象,自由发挥,积极创造,见仁见智。出色的教学收尾艺术,会撩起“下一节还上品德课”之期盼情绪,让学生不忍离开课堂。
3.牵桥搭线,拓展延伸
品德课程的一个重要价值是帮助学生学会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教学《高峡出平湖》一课时,因本课知识性较强,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多次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分析、比较,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课结束时,我出示了课件:“1992年4月7日,三峡工程议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表决,赞成1767票,反对177票,弃权664票,未按表决器的有25人。赞成票占总票数的三分之二左右(67%)。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想法?准备如何去探究?”以此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课后去了解我国政府和人民在环保、文物保护、移民等方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在探究中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三峡工程是一个人与自然抗争的“和谐工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一堂生动有效的品德课,教学语言功不可没。如果说一堂品德课是一首动听的散文诗,那么勾人心弦的“起调”,引人入胜的“主旋律”,发人深思的“终曲”就是为它配上的美妙音乐。愿我们的品德课堂因智慧的教学语言而异彩纷呈!
(作者单位:湖州市吴兴区环球小学
浙江湖州 313000)
责任编辑徐向阳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拨动心弦的课堂导入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四十分钟的授课中,教学的导入宛如一出话剧的“序幕”,起着引领全课的作用;又如一支乐曲的前奏,为整个乐章定下基调。精彩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和探索热情,它像磁石,牢牢地吸引学生;像发动机,启动学生的思维;像桥梁,引导学生走入未知的殿堂。
1.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动机
课的起始,教师如果能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同学习内容产生共鸣,便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学习《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浙教版,下同)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每天和太阳一同升起的是——五星红旗;在举世瞩目的奥运赛场上,中国健儿勇夺金牌后升起的是——五星红旗;在万里冰封的南极之巅,我国科考队员插上的是——五星红旗;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高高飘扬的还是——五星红旗!这节课,老师准备和小朋友们一起去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看一看。”教师同时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欣赏。震撼人心的图片和充满激情的语言,将学生迅速地引入到教师预设的情感氛围之中,让他们得到了情感的陶冶,产生了继续学习的迫切心情。
2.设置悬念,激发探究欲望
悬念,就是给人们心理上造成一种强烈的想念和挂念,是对人们期待、渴望心理的强化。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若能利用学生的困惑设置悬念,无疑会激发学生探求答案的欲望。
例如,在上《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首先,在黑板上板书“46=1”。然后说:“今天老师遇到一个数学成绩特别棒的小朋友,他告诉我一道算术题:46=1,你们说对吗?”学生一片哗然,都说“不对”。我故意用充满神秘的语气接着说:“可这位小朋友说一定没错!这是为什么呢?秘密就藏在我们接下来的活动中。让我们一起去揭开这个秘密吧!”整堂课,学生都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通过具体而真实的集体生活场景,领悟了集体是由一个个个体组成的,集体生活要遵循规则,知道集体的事要商量着办,集体决定的事要照着做,参加集体活动要互相配合。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活动中释疑解惑,体验到问题终于得到解决的快感,沉浸在愉悦的氛围中。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机智灵活的课堂调控语
品德教学是走进心灵,平等对话的艺术。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智慧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去感受,去领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讨论,大胆地交流,有创意地表述自己的真实想法,得到真正的发展。
1.独具匠心的启发语
一个优秀的课堂引领者,应该扮演好“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角色,把握好“牵引”和“对话”之间的度。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却是关键处的点拨,是教师的匠心所在。如在《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一课中有这样一个环节:
师:我们在集体中,就像一棵树在森林里一样。
(出示:每一棵树都是森林的一员)
师:这句诗是老师为这幅森林图写的,你们能学着我的样子说一说吗?
生:每一滴水都是大海的一员。
生:每一粒沙都是沙漠的一员。
生:每一颗星都是天空的一员。
生:每一个同学都是班集体的一员。
师:是呀!我们就像是一滴小水滴、一颗小星星、一粒小沙子,都是集体的一员!
(板书:我们都是集体的一员)
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了情感画面,帮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点,唤醒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课堂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彼此联系起来,启发他们在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基础上做到言之有情。如此,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明白了每一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个人荣辱与集体息息相关的道理。
2.环环相扣的过渡语
过渡语可以是搭桥引路式的,让学生见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景,体验成功的喜悦之情;可以是层层递进式的,把学生从这个浪尖带到那个波峰上去,以实现课堂环节的转换和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还可以是煽风点火式的,抓住激情点,通过充沛的情感,用生动的渲染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正因为有了环环相扣的过渡语,才会如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3.春风化雨的评价语
教师运用评价语应该遵循这样一个原则:表扬不要过分,批评不要离谱。学生不喜欢老师尽是训诫和说教,他们期望和老师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教师在使用评价语时尤其要讲究艺术。比如,学生回答问题声音太小时评价:“说得很精彩,如果声音能再响亮点儿就更好了。”学生表演没有表情时评价:“你有当演员的天赋,要是加上表情就更精彩了。不信,你再试一试!”学生的感受出现偏差时评价:“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佩服你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这些评价突出了问题的焦点,语气婉转,却能一语点中问题,使学生对如何改进有明确的认识。教师使用评价语时,要让学生既能从中得到启发,又能融洽师生情感。让学生有一种期待——期待老师下一次评价语中每个暖心的字句。如此别出心裁的评价无疑是独具艺术魅力的,它能恰到好处地推动教学过程,使教学信息的传导风趣而高雅,又让学生感受到民主与平等,敢于说真话,表真情,有利于师生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与交流。
三、言有尽而意无穷——引人深思的课堂结束语
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在品德教学中,课堂结束语也恰似这余音缭绕的钟声,是丝毫不容忽视的。它能为课堂教学安上一个最动听的音符,又如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
1.画龙点睛,产生共鸣
精妙的课堂教学结束语,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教师在一堂课结束时用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语言引导学生细细咀嚼回味,就能使他们进入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曾听过一堂《筑起我们的血肉长城》的公开课,课的结尾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课即将结束,老师深情地述说:同学们,当我们站在这座丰碑前,让我们共同对他们也对我们自己说:
有一种精神叫自强!他蕴含着中华儿女不畏强暴,不甘屈辱!
有一种精神叫团结!他蕴含着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同舟共济!
有一种精神叫牺牲!他蕴含着中华儿女舍生忘死,前赴后继!
有一种精神叫坚韧!他蕴含着中华儿女百折不挠,抗争到底!
抗战精神永远不死!光照神州日月天地!铸就华夏钢铁长城!
最后让我们再次聆听国歌,以告慰那些活着的与死去的抗日英雄!(国歌响起)
这样的结语使学生的心灵深受震撼,通过对抗战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审视,形成对伟大抗战精神的心灵积累与民族尊严的认知回归,让抗日英雄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永生难忘。
2.引发思考,展开想象
抓住课文的生成点,用教学语言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土壤,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推进,激起学生新的思维兴奋点,是教师结课的又一亮点。如教学《动物、植物和我们》一课的最后环节,我向学生求救:“同学们,我们的动物朋友、植物朋友经常受到人类的伤害,我们该怎么帮助他们呀?”等学生交流各自的“金点子”后,我顺势引导:“给动植物朋友立警示牌,这个主意真不错。下面老师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保护动物、植物朋友的警示牌。首先要设计一句好听好记又能打动人的话,然后要设计新颖别致的警示牌样子,最后涂上漂亮的颜色。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得最棒!”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思维灵感,同时也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挖掘深刻的思想内涵——保护动植物上,任其大胆想象,自由发挥,积极创造,见仁见智。出色的教学收尾艺术,会撩起“下一节还上品德课”之期盼情绪,让学生不忍离开课堂。
3.牵桥搭线,拓展延伸
品德课程的一个重要价值是帮助学生学会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和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结合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教学《高峡出平湖》一课时,因本课知识性较强,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多次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分析、比较,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在课结束时,我出示了课件:“1992年4月7日,三峡工程议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表决,赞成1767票,反对177票,弃权664票,未按表决器的有25人。赞成票占总票数的三分之二左右(67%)。看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想法?准备如何去探究?”以此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课后去了解我国政府和人民在环保、文物保护、移民等方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在探究中得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三峡工程是一个人与自然抗争的“和谐工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一堂生动有效的品德课,教学语言功不可没。如果说一堂品德课是一首动听的散文诗,那么勾人心弦的“起调”,引人入胜的“主旋律”,发人深思的“终曲”就是为它配上的美妙音乐。愿我们的品德课堂因智慧的教学语言而异彩纷呈!
(作者单位:湖州市吴兴区环球小学
浙江湖州 313000)
责任编辑徐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