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构建和谐的教育关系,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修养的提高,家校的沟通、社会舆论的公正,政府投入的增加,都是构建和谐教育关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和谐教育 构建 和谐师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教师的冲击力是相当大的。当下,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一说起职业烦恼,政治冷落,舆论挤压,经济寒碜,就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在上下齐心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构建和谐的教育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修养的提高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责任之大毋庸置疑。故在党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下,全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关注达到了空前。一个“崇尚教育,尊重教师”的良好社会风气已逐渐形成并且完善。因此,每位教师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法律意识。要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断地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坚持依法执教,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感染熏陶学生,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源头上减少师生之间的摩擦。
二、关注学生现状,合理进行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上的半成熟期,敏感好动,自尊心强,既渴望自主独立,又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的责任一方面就是向他们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就是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引领他们健康成长。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首先要想到这只是一个孩子不谙人事时的一事糊涂。其次要冷静分析、沉着思考、耐心关爱、真诚相助、积极开导,使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隐私,切忌简单粗暴处理。
1.心理沟通
心理沟通,能让师生之间彼此相容,互相接纳。让心与心互相接纳,消除心理上的对抗情绪。这样,就能顺利地搞好与学生的关系。因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不在于老师知识水平,而在于教师的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程度。
教师要有广阔的胸怀,能容得下学生的缺点。给学生纠正错误时,语气要委婉,解答学生问题时,态度要和蔼可亲,体现心理上的和平友好,促进教育的和谐。
2.评价要公正
在学生的眼里,老师是最权威的象征之一。父母的话有时可以不听,但老师的话总是要听的,特别是低年级。一旦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有所偏袒失实,那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会失去威信,师生间产生隔阂,就很难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因此,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上,必须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随时维护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形象。
3.思考时要换位
学生难免会有许多缺点,犯许多错误。在对学生的教育实践中,不能总站在老师的立场,以成人的目光来看问题,评价其:“那么简单都出错”,“这种事你也做得出来”,这些都会打击学生,更不能进行人格侮辱,甚至人身攻击。如果老师们常与自己的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想一想当初的自己,站在自己老师的立场进行指导,想一想自己的恩师,那么一切问题就会轻松愉快地解决。
当然,对于屡犯或违法的行为,进行适度的惩戒是必要的。但万事却要讲一个度,必须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心理承受能力,灵活实行。
三、注意学校、家庭的沟通
和谐的教育关系,需要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相配合相联系。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配合默契,教师与家长要经常地沟通,多多交流,定期分析总结学生的表现情况。目前,在这方面存在一些误区,即许多家庭错误地认为孩子送到学校以后,管理就完全是学校方面的事情。而教师呢?请家长来就是告状,诉说学生的不是。这样容易产生隔阂,一旦学生在校违纪,家长就振振有词地说自己的孩子在家如何诚实、听话,似乎问题就出在学校;而教师则认为是家长纵容、溺爱孩子的结果。因此,教师与家长沟通时要务实真诚,心平气和,坦诚交流。对学生问题,双方都有责任,共同教育引导,不可互相推诿。
1.教师要勤于沟通
(1)经常性家访
家访是了解更多学生的家庭情况,拉近与家长距离的有效手段之一,便于因人施教。可惜,由于许多家长忙于工作或不在家中,教师工作又忙等原因,最有利于沟通的家访越来越少。及时家访,在交谈中处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宽容,对家长的理解和体贴,体现出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体现出教师的修养,以真挚的感情和对学生的爱、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要争取家长配合,共同努力把学生教育好。
(2)勤打电话
开展《班级日志》活动。每一位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也都有不足之处,教师应该经常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及其表现,通过电话沟通,肯定孩子的进步和闪光点,及时指出不足之处,使他们不断进步。
2.让家长参与管理
班级的有关规定,学校的有关规定,某项决定、某项决策,推行某种改革,坚持某些理念等,都应该通过召开家长会、发布《告家长书》和《给家长的一封》等方式让家长知晓。并大量征求家长意见,让家长为学校、班级建设献策献计。如此家长和教师之间必能和谐相处。
3.要办好家长学校
办好家长学校,让家长们把握教育的规律和走向,学会驾驭教育的方法和艺术,与教师一道,分担教育的痛苦和无奈,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和欢愉。
4.多开展有益活动
让活动成为连接家长和学校、教师的桥梁和纽带。比如及时召开家长、教师联谊会、学校教育一体化研讨会,举行学校工作发布会等。如此,教师和家长才能亲密相处,平等对话。
四、社会舆论要公正
社会要为构建和谐的教育关系创建良好的环境,营造公正、公平的舆论氛围。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专家、学者及有关媒体都应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去分析、宣传、报道有关教育事件。在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的同时,也要关注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切忌顾此失彼,更不可煽风点火,恶意弯曲。
现在,很多时候,一旦有事出来,不管真相如何,有关媒体、报纸、电视台的舆论就一边倒,对教师、学校实施挤压。不管谁对谁错,教师就成了众矢之的,一旦对簿公堂,没准还要承担全部责任。教师虽然具有职业的特殊性,但同时也是具体性的普通人,是具有常人一样的生物性、社会性和理性,也会犯错,社会应该能够接受教师在工作中出现的不足和遗憾。
所以,日常中,有些教师也就小心处事,办事如履薄冰,缩手缩脚也就在所难免,也就难怪有人叹“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
五、政府部门要增加投入
我国是“在穷国里办大教育”。目前,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城乡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也是事实。凡是具有科学发展观,有全局战略思想的领导人,都不会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故要尽力增加农村初中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构建正常的城乡教师有序流动制度,不断缩小城乡差别。逐步走上公平教育,切实解决教师收入,保障教师福利待遇。加大对学校的管理力度,尽力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多途径多措施地丰富教师生活。了解教师的家庭情况,关心职工的冷暖,切实解决教师生活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要让教师自觉地树立起“我爱教育,学校爱我,社会爱我”的观念,营造和谐积极的校园氛围。
同时,广大农村教师也要认识自身缺点,不断地自觉地加强学习,反省反思自己,努力克服人性上的缺陷,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掌握和应用排解压力的应对技术,提高解决心理压力的能力。要学会“忙里偷闲”,养成良好的休闲习惯,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打破“两点一线”的生活规律,拓展思维空间,消除倦怠感。更不可因一时的思想懈怠,一次行动上的马虎而留下骂名,从而亵渎“教师”这一个神圣的职业。
参考文献:
[1]洪勋.消除农村教师情绪障碍的对策.教师报,2006-9-3.
[2]栾成勇.农村中学文化建设谈.教师报,2006-6-4.
[3]张仑全.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之我见.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9.
[4]吕俊杰.以“大爱”促发展,以发展创和谐.温州教育,2007,7-8.
关键词: 和谐教育 构建 和谐师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教师的冲击力是相当大的。当下,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一说起职业烦恼,政治冷落,舆论挤压,经济寒碜,就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在上下齐心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构建和谐的教育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修养的提高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责任之大毋庸置疑。故在党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对教育事业的关心下,全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关注达到了空前。一个“崇尚教育,尊重教师”的良好社会风气已逐渐形成并且完善。因此,每位教师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法律意识。要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断地加强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坚持依法执教,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感染熏陶学生,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源头上减少师生之间的摩擦。
二、关注学生现状,合理进行教育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上的半成熟期,敏感好动,自尊心强,既渴望自主独立,又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其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的责任一方面就是向他们传授知识,另一方面就是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引领他们健康成长。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首先要想到这只是一个孩子不谙人事时的一事糊涂。其次要冷静分析、沉着思考、耐心关爱、真诚相助、积极开导,使他们充分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隐私,切忌简单粗暴处理。
1.心理沟通
心理沟通,能让师生之间彼此相容,互相接纳。让心与心互相接纳,消除心理上的对抗情绪。这样,就能顺利地搞好与学生的关系。因为,学生对老师的评价,不在于老师知识水平,而在于教师的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程度。
教师要有广阔的胸怀,能容得下学生的缺点。给学生纠正错误时,语气要委婉,解答学生问题时,态度要和蔼可亲,体现心理上的和平友好,促进教育的和谐。
2.评价要公正
在学生的眼里,老师是最权威的象征之一。父母的话有时可以不听,但老师的话总是要听的,特别是低年级。一旦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有所偏袒失实,那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会失去威信,师生间产生隔阂,就很难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因此,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上,必须遵循公正、客观的原则,随时维护好老师在学生心中的崇高形象。
3.思考时要换位
学生难免会有许多缺点,犯许多错误。在对学生的教育实践中,不能总站在老师的立场,以成人的目光来看问题,评价其:“那么简单都出错”,“这种事你也做得出来”,这些都会打击学生,更不能进行人格侮辱,甚至人身攻击。如果老师们常与自己的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想一想当初的自己,站在自己老师的立场进行指导,想一想自己的恩师,那么一切问题就会轻松愉快地解决。
当然,对于屡犯或违法的行为,进行适度的惩戒是必要的。但万事却要讲一个度,必须符合学生的特点和心理承受能力,灵活实行。
三、注意学校、家庭的沟通
和谐的教育关系,需要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相配合相联系。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配合默契,教师与家长要经常地沟通,多多交流,定期分析总结学生的表现情况。目前,在这方面存在一些误区,即许多家庭错误地认为孩子送到学校以后,管理就完全是学校方面的事情。而教师呢?请家长来就是告状,诉说学生的不是。这样容易产生隔阂,一旦学生在校违纪,家长就振振有词地说自己的孩子在家如何诚实、听话,似乎问题就出在学校;而教师则认为是家长纵容、溺爱孩子的结果。因此,教师与家长沟通时要务实真诚,心平气和,坦诚交流。对学生问题,双方都有责任,共同教育引导,不可互相推诿。
1.教师要勤于沟通
(1)经常性家访
家访是了解更多学生的家庭情况,拉近与家长距离的有效手段之一,便于因人施教。可惜,由于许多家长忙于工作或不在家中,教师工作又忙等原因,最有利于沟通的家访越来越少。及时家访,在交谈中处处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宽容,对家长的理解和体贴,体现出教师良好的道德品质,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体现出教师的修养,以真挚的感情和对学生的爱、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要争取家长配合,共同努力把学生教育好。
(2)勤打电话
开展《班级日志》活动。每一位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也都有不足之处,教师应该经常向家长汇报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及其表现,通过电话沟通,肯定孩子的进步和闪光点,及时指出不足之处,使他们不断进步。
2.让家长参与管理
班级的有关规定,学校的有关规定,某项决定、某项决策,推行某种改革,坚持某些理念等,都应该通过召开家长会、发布《告家长书》和《给家长的一封》等方式让家长知晓。并大量征求家长意见,让家长为学校、班级建设献策献计。如此家长和教师之间必能和谐相处。
3.要办好家长学校
办好家长学校,让家长们把握教育的规律和走向,学会驾驭教育的方法和艺术,与教师一道,分担教育的痛苦和无奈,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和欢愉。
4.多开展有益活动
让活动成为连接家长和学校、教师的桥梁和纽带。比如及时召开家长、教师联谊会、学校教育一体化研讨会,举行学校工作发布会等。如此,教师和家长才能亲密相处,平等对话。
四、社会舆论要公正
社会要为构建和谐的教育关系创建良好的环境,营造公正、公平的舆论氛围。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专家、学者及有关媒体都应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去分析、宣传、报道有关教育事件。在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的同时,也要关注教师、学校的合法权益,切忌顾此失彼,更不可煽风点火,恶意弯曲。
现在,很多时候,一旦有事出来,不管真相如何,有关媒体、报纸、电视台的舆论就一边倒,对教师、学校实施挤压。不管谁对谁错,教师就成了众矢之的,一旦对簿公堂,没准还要承担全部责任。教师虽然具有职业的特殊性,但同时也是具体性的普通人,是具有常人一样的生物性、社会性和理性,也会犯错,社会应该能够接受教师在工作中出现的不足和遗憾。
所以,日常中,有些教师也就小心处事,办事如履薄冰,缩手缩脚也就在所难免,也就难怪有人叹“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
五、政府部门要增加投入
我国是“在穷国里办大教育”。目前,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城乡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拉大也是事实。凡是具有科学发展观,有全局战略思想的领导人,都不会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故要尽力增加农村初中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构建正常的城乡教师有序流动制度,不断缩小城乡差别。逐步走上公平教育,切实解决教师收入,保障教师福利待遇。加大对学校的管理力度,尽力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多途径多措施地丰富教师生活。了解教师的家庭情况,关心职工的冷暖,切实解决教师生活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要让教师自觉地树立起“我爱教育,学校爱我,社会爱我”的观念,营造和谐积极的校园氛围。
同时,广大农村教师也要认识自身缺点,不断地自觉地加强学习,反省反思自己,努力克服人性上的缺陷,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掌握和应用排解压力的应对技术,提高解决心理压力的能力。要学会“忙里偷闲”,养成良好的休闲习惯,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打破“两点一线”的生活规律,拓展思维空间,消除倦怠感。更不可因一时的思想懈怠,一次行动上的马虎而留下骂名,从而亵渎“教师”这一个神圣的职业。
参考文献:
[1]洪勋.消除农村教师情绪障碍的对策.教师报,2006-9-3.
[2]栾成勇.农村中学文化建设谈.教师报,2006-6-4.
[3]张仑全.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之我见.全国优秀教育教学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9.
[4]吕俊杰.以“大爱”促发展,以发展创和谐.温州教育,20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