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充分利用教育智慧,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从而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铺平道路。
关键词:中职语文; 学习动机; 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113-001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有激发行为、行为定向、维持行为三种作用。”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能够激发学生产生某种学习活动,使其对与学习有关的刺激表现出渴望求知的迫切愿望,激起其探索活动;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认真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专心致志,甚至废寝忘食的学习毅力,能够经受时间、寂寞、成功与失败等的考验,最终达到学习目标,取得学业成功。”[1]可见,培养、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保证有效教学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课堂教学应促使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发生兴趣,使之产生内部动机,同时调动外部动机,使二者互相配合,共同发挥激励作用,才能最有效、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体能力。毋庸讳言,由于初中学习阶段的消极学习体验,社会上对职业教育持有的偏见、中职课程内容枯燥、实用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等多种原因,使许多中职生普遍存在厌学倾向。从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看,内部动机明显不足,因此导致外部动机不够,所以,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教学实践表明,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悬念引入、情境对话、自学质疑、教师引问)和问题训练(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欲达彼岸”的悬念,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如:笔者在教《林黛玉进贾府》(职教第二册)一文时,就通过成功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课堂教学中,我充满神秘地对学生说,“同学们,有人说,贾宝玉天生是一个‘情种’,不知你们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证据说明。”学生在一片哄笑后展开了积极的思考,相互讨论后,很快就从文本中找出了证据,从“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这些句子中的“有情”、“多情”、“万种情思”,可以肯定地说,贾宝玉是一“情种”。
二、设置适当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进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3]教与学的需求错位,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4]教学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但又能够接受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教学内容过深,学生畏而却步,会降低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过浅,唾手可得,也会丧失学习兴趣。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注意深浅得当,同时为他们创设成功、体验成功的机会。
如:在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职第三册)一文时,笔者将学习目标之一确立为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谈谈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和低分后走在回家的路上,不同心境下看到的景物特点。接着引入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理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5]再介绍作者郁达夫的小说和散文中或多或少都带有伤感甚至颓废色彩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最后,抛出问题,作者描写了故都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从这些景物中折射出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作者为什么不选取像火一般的红叶、透明的秋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也只是一笔带过,原因何在?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一步步达成学习目标——自然景物的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情绪的巧妙融合,掌握了课文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的艺术特点。
三、开展竞争——合作性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争是激发学生學习动机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争,能够唤起学生的高昂斗志,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会变得非常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不断增强。而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认知活动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合作学习更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6]竞争-合作性互动是指两者的交叉渗透和互相转化。
因此,在课堂上,可以采取竞争-合作性互动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形成“学习共同体”以产生整体效应。例如:可以把学生分组,提出的问题让各个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后选出代表分别解答,然后给每个小组评分,得分最高的给予表扬,并记录到平时的成绩档案,甚至可以准备一些小奖品进行物质鼓励,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0.105.595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
[3]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4
[4]王国维著,吴洋注释.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85.60
关键词:中职语文; 学习动机; 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6-113-001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动机有激发行为、行为定向、维持行为三种作用。”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学习动机能够激发学生产生某种学习活动,使其对与学习有关的刺激表现出渴望求知的迫切愿望,激起其探索活动;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认真的学习态度、高涨的学习热情、专心致志,甚至废寝忘食的学习毅力,能够经受时间、寂寞、成功与失败等的考验,最终达到学习目标,取得学业成功。”[1]可见,培养、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保证有效教学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课堂教学应促使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发生兴趣,使之产生内部动机,同时调动外部动机,使二者互相配合,共同发挥激励作用,才能最有效、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体能力。毋庸讳言,由于初中学习阶段的消极学习体验,社会上对职业教育持有的偏见、中职课程内容枯燥、实用性不强、教学方法单一等多种原因,使许多中职生普遍存在厌学倾向。从目前中职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看,内部动机明显不足,因此导致外部动机不够,所以,要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
“认知好奇心是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核心,是一种追求外界信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驱力。”教学实践表明,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思考,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悬念引入、情境对话、自学质疑、教师引问)和问题训练(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欲达彼岸”的悬念,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如:笔者在教《林黛玉进贾府》(职教第二册)一文时,就通过成功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课堂教学中,我充满神秘地对学生说,“同学们,有人说,贾宝玉天生是一个‘情种’,不知你们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证据说明。”学生在一片哄笑后展开了积极的思考,相互讨论后,很快就从文本中找出了证据,从“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这些句子中的“有情”、“多情”、“万种情思”,可以肯定地说,贾宝玉是一“情种”。
二、设置适当的学习目标,鼓励学生的自我强化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进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3]教与学的需求错位,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4]教学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但又能够接受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教学内容过深,学生畏而却步,会降低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过浅,唾手可得,也会丧失学习兴趣。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注意深浅得当,同时为他们创设成功、体验成功的机会。
如:在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职第三册)一文时,笔者将学习目标之一确立为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风格。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谈谈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和低分后走在回家的路上,不同心境下看到的景物特点。接着引入国学大师王国维的理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5]再介绍作者郁达夫的小说和散文中或多或少都带有伤感甚至颓废色彩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最后,抛出问题,作者描写了故都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从这些景物中折射出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作者为什么不选取像火一般的红叶、透明的秋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也只是一笔带过,原因何在?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一步步达成学习目标——自然景物的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情绪的巧妙融合,掌握了课文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的艺术特点。
三、开展竞争——合作性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开展竞争是激发学生學习动机和争取优异成绩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争,能够唤起学生的高昂斗志,学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会变得非常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不断增强。而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积极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认知活动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合作学习更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6]竞争-合作性互动是指两者的交叉渗透和互相转化。
因此,在课堂上,可以采取竞争-合作性互动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形成“学习共同体”以产生整体效应。例如:可以把学生分组,提出的问题让各个小组成员通过合作后选出代表分别解答,然后给每个小组评分,得分最高的给予表扬,并记录到平时的成绩档案,甚至可以准备一些小奖品进行物质鼓励,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0.105.595
[2]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1997
[3]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4
[4]王国维著,吴洋注释.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8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