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一、创设故事化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北师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0”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二、创设“真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充满数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数学与生活有效地融合、贯通,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数学味”与“生活味”融于一体时,一定要关注还原教育的“真诚味”。 比如:一位老师在上《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手托一个透明的容器,内装了许多奶糖。师:喜欢吃奶糖的同学请举手,伸进去感受一下,估计奶糖的颗数。生1:大约450颗;生2:大约380颗;生2:我觉得它特别多,我也估计不了……。师:有办法知道它有多少颗吗?生4:数一数。师:一颗一颗地数吗?生考虑一会,提出:这些奶糖太多了,一颗一颗数耽误我们上课的时间。师:如何较快地数出这么多的奶糖?我为每一组都准备了一份与我同样多的奶糖,不同的是,你们的每10颗装了一袋。组员分工,用最快的速度数出奶糖的颗数。哪一组方法好,数的正确,奶糖就送给你们,于是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数数……学生兴高采烈地投入到动手操作中,在课的最后这位老师肯定了这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成果,也共同分享了成功后的喜悦——把奶糖分给了学生。
三、融“情”入境,唤起情感
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唤醒。教师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创设情景,才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刺激多种感官,形成多个兴奋点,唤醒学生“我来学习,我要学习”的渴望。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的回答:“喜欢!”接着我又提问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东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4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此时,再抓住学生迫切求知心情,及时引导进入新课。心灵之花要靠情感之水浇灌,有了心灵之花,方能结出智慧之果。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情感,重视情感因素的渗入,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数学教学教学的目的,这是数学情感教学的最终归宿和实效。所以在数学教学要创“情”情境,激发情感,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强化教学交流,创设合作情境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合作情境,建立合作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例如在讲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时,由于这一法则的要点比较多,让学生讨论时不是能用一二个讨论题能解决的,因此教师要设计足量的讨论题,力求全面。这一点内容可设计如下讨论题:(1)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是按什么法则去除?(2)商的小数点如何处理?(3)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怎么办?(4)如果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怎么办?(5)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很容易在哪些地方发生差错?学生把上面5个讨论题解决了,这一计算法则也就理解了。又如在教学圆周率这一内容时,虽然这是六年级的内容,但是六年级的学生用“滚动法”和“绕线法”测圆的周长还是有难度的。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通过学生讨论操作,学生掌握了第一手可靠的数据,完成“每个圆的周长大约都是它的直径的几倍多一些”这一讨论题,就没有问题。
五、创设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有多么广阔,学习的天地就有多么广阔。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把数学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的思考。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知识”时,我在引入时创设了一个分铅笔的生活情境。分铅笔给3个同学,每人分2支,一共要分多少支?学生很快可以列出算式2+2+2=6(支),再把铅笔分给8个同学,每人分2支,一共分多少支?怎么列式?学生能列出8个2相加的算式,但已感到麻烦。随后我又提出如果这样分给全班的39个同学或全校的620个同学,要相加那不是更麻烦了嘛?这样学生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有困难了。怎么办呢?我告诉学生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引入新课题。这样新课堂一开始就产生了悬念,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新方法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乘法认识的欲望。
总之,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一、创设故事化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小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北师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一年级“0”的认识,例题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二、创设“真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让数学走进生活,让生活充满数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将数学与生活有效地融合、贯通,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数学味”与“生活味”融于一体时,一定要关注还原教育的“真诚味”。 比如:一位老师在上《千以内数的认识》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手托一个透明的容器,内装了许多奶糖。师:喜欢吃奶糖的同学请举手,伸进去感受一下,估计奶糖的颗数。生1:大约450颗;生2:大约380颗;生2:我觉得它特别多,我也估计不了……。师:有办法知道它有多少颗吗?生4:数一数。师:一颗一颗地数吗?生考虑一会,提出:这些奶糖太多了,一颗一颗数耽误我们上课的时间。师:如何较快地数出这么多的奶糖?我为每一组都准备了一份与我同样多的奶糖,不同的是,你们的每10颗装了一袋。组员分工,用最快的速度数出奶糖的颗数。哪一组方法好,数的正确,奶糖就送给你们,于是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数数……学生兴高采烈地投入到动手操作中,在课的最后这位老师肯定了这节课同学们的学习成果,也共同分享了成功后的喜悦——把奶糖分给了学生。
三、融“情”入境,唤起情感
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唤醒。教师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创设情景,才能调动学生的热情,刺激多种感官,形成多个兴奋点,唤醒学生“我来学习,我要学习”的渴望。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的回答:“喜欢!”接着我又提问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东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4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吗?”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此时,再抓住学生迫切求知心情,及时引导进入新课。心灵之花要靠情感之水浇灌,有了心灵之花,方能结出智慧之果。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情感,重视情感因素的渗入,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数学教学教学的目的,这是数学情感教学的最终归宿和实效。所以在数学教学要创“情”情境,激发情感,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强化教学交流,创设合作情境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合作情境,建立合作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例如在讲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时,由于这一法则的要点比较多,让学生讨论时不是能用一二个讨论题能解决的,因此教师要设计足量的讨论题,力求全面。这一点内容可设计如下讨论题:(1)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是按什么法则去除?(2)商的小数点如何处理?(3)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怎么办?(4)如果被除数的整数部分不够商1怎么办?(5)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很容易在哪些地方发生差错?学生把上面5个讨论题解决了,这一计算法则也就理解了。又如在教学圆周率这一内容时,虽然这是六年级的内容,但是六年级的学生用“滚动法”和“绕线法”测圆的周长还是有难度的。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通过学生讨论操作,学生掌握了第一手可靠的数据,完成“每个圆的周长大约都是它的直径的几倍多一些”这一讨论题,就没有问题。
五、创设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有多么广阔,学习的天地就有多么广阔。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数学对小学生来说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把数学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的思考。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知识”时,我在引入时创设了一个分铅笔的生活情境。分铅笔给3个同学,每人分2支,一共要分多少支?学生很快可以列出算式2+2+2=6(支),再把铅笔分给8个同学,每人分2支,一共分多少支?怎么列式?学生能列出8个2相加的算式,但已感到麻烦。随后我又提出如果这样分给全班的39个同学或全校的620个同学,要相加那不是更麻烦了嘛?这样学生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有困难了。怎么办呢?我告诉学生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引入新课题。这样新课堂一开始就产生了悬念,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新方法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乘法认识的欲望。
总之,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而且可以“以境生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内容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