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作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生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1cy0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布置作业时,一提到“作文”二字,全班学生就愁眉苦脸的情景。
  关于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过不少答案,然而具体到实踐中,不少人仍然为之困惑。深入研究之后,我发现习作教学的关键症结在于“为教而教,为写而写”——作为教者,我们很少站在学生“学”的角度,直面学生的真正疑难,指导他们经历完整的“写”的过程;作为学生,他们也很少经历基于生活需要的、发生在内心深处的真实习作——无论是否有经历体验,无论是否有表达欲望,学生一直都是被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习作任务,很少表达自己对真实世界的真正感知与深入思考。这样的“教”与“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际上是一种“伪教学”“伪习作”。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认真细读了课标以及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系统梳理出了小学阶段的习作内容与相关知识点,然后开始研究如何把系统的习作知识转化为真正的能力素养。我试图建构一个可视化的操作模型,让“教”和“写”变得简单、有效。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我提炼出了以“真实”为关键词的习作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问题,走进真实的场景,经历真实的习作,给予真实的引领,落实真实的评价,最后生成真实的作品。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依据学情在学生有需要的时候予以恰当的引领。
  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我开始尝试把“读”和“写”结合起来,把“思维发展”和“语言发展”结合起来,把“习作”和“生活”结合起来……建构了专门的习作课程。2019年,我带领着自己的名师工作室团队出版了一套习作课程丛书。这套丛书借鉴了统编本教材的进度规划,以思维发展和语言发展为编排线索,从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三个维度着眼,创新了实施的内容,也创新了实施的方式。我们给每个学期设置一个主题,小学6个学年共设12个主题,每个主题下设6~8个探究项目,一个项目夯实一个习作要素。先做分解练习,再做综合实践;先阅读经典习得方法,再完整经历习得过程;先参与评价的过程,再形成真正的作品……一个学期下来,形成对该项目的完整体验,获得系统认知以及多元思考。
  这套丛书的题目叫作《项目化习作进阶课程》。顾名思义,该课程是以“项目化学习方式”进行的。我希望在统编本教材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具体、更全面的习作过程引领,希望带给学生更加真实的探究体验,希望培养他们对生活、对世界的个性化思考,希望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力,让习作走向生活,走向运用,走向思考,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生活。在这门课程中,习作是学生与世界的思想邂逅,习作教学是师生携手共同完成的精神之旅。
其他文献
说起表格,大家都会想到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统计表格。的确,表格就是指按所需的内容项目画成格子,分别填写文字或数字的书面材料,便于统计查看。表格是人们表达解释事物性质所运用的数据传达形式,在经济领域或者统计活動中运用广泛。从表格的定义看,它和语文课文的理解没有多大关系。其实不然,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表格对于课文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可以为教师们找出一条金科玉律。在可能范围以内,一
【设计初想】  《水》是一篇记叙文,根据现代作家马朝虎先生的《饿水》改编。背景是从前一个缺水的偏僻村庄,家家户户建有水窖。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的生活情景,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课文回忆了作者儿时洗澡的不易,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采用反衬的写法,通过村民洗澡时的“痛痛快快”,舒服得“大呼小叫”,更衬托出水
从“诗性教学”到“诗慧课堂”再到“诗教语文”,这是一个语文教学改革者的探索轨迹,也是他身后的团队成长的足迹。郭剑波和他的团队经历了“教以诗”“以诗教”“诗教化”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是一个教育者对自己的身份反思,并赋予再认知的转化过程,是这个教学主张从萌芽到开花结果的演化过程,是对既定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再理解、再实践、再开发的进化过程。如果“思无邪”可以概括“诗教”的本质,那么一个“化”字正好可以
一、背景分析  长久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重于分析,重于理解,重于人文内涵的挖掘,却唯独忽略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这样教学造成的结果是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低下,表现为说话和写作能力的低下——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要改变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困境,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切实落实语用训练。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必然是在情境中对语言产生体验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广告、时刻表、地图、证书、票据清单、图解文字、传单、目录索引等组成,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的特点。  学会从文本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非连续性文本教学最关键的内容。姜正德老师的《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给了
“書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自从踏上教书育人的道路,我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视。  那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呢?阅读宜早不宜迟,0~7岁是儿童阅读启蒙的黄金期,阅读启蒙可以从绘本、简单的古诗儿歌开始。家长可以常带孩子去书店、图书馆,让他们感受被书本包围着的幸福,感受安安静静的图书馆,感受在角落看书的怡然自得,感受阅读的氛围,经常浸润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身上也会有一种书香气。  亲子阅读是一个
读完管建刚老师的《一线带班》,我不禁感慨,细微处能见真功夫,小细节皆是大学问。书中记录着一线带班的琐碎日常,语言虽朴实无华,大白话中却渗透着具体可行的带班举措,字里行间藏着满满干货,让一线教师有“法”可学,有计可用,经验不足的教师更是得以拨开云雾见明月。读此书时,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管老师居然这么懂“心”,他仿佛有一双火眼金睛,将家长的想法、学生的内心一览无余。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管理者,只有家长和学
一、行动方式的核心要义  朴素,即不华丽,不奢侈。这两个义项圈定了我在阅读上不追求运动式的轰轰烈烈,只把阅读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保证它每天自然而然地存在。稳定,即不在形式上做眼花缭乱的折腾,认准一个方式——不易不已。在指导读书上,我追求的境界如同丰子恺先生的那幅画——“草草杯盏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无需挑拣时日,也没有前期轰轰烈烈的大操大办,居家过日子的三两碟,看似家常,却最是隽永。无需奢华展
当“孩子王”是我一生都在追逐的梦。这个梦源于我敬爱的母亲。在那个遥远的山村小学,我在母亲的肚子里,倾听着她领着学生发出的读书声、唱歌声,以及那有节奏而响亮的铜钟声“当——当——”……这些声音伴随着我呱呱坠地并从此挥之不去。  我的童年是在部队大院里度过的,那真是一段无忧无虑、快乐无比的幸福时光。现在回想起来,我站在台阶或花坛上“号令三军”打娃娃仗、玩“老鹰抓小鸡”时我勇当母鸡奋不顾身的场景仍浮现在
课标中出现的多达20次的“美”,无一不在提示我们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辨识美、追求美。文本因体裁不同、取材不一,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美”也就这样悄悄地藏在其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以不一样的视角去解读文本,你会发现不一样的美。因此,作为师者,在文本解读时就应站稳“诗教语文”的审美立场,带上发现的眼睛,多角度挖掘文本中的“美”,通过“美”的方式传递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