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做春雨润 诗教以化人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i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诗性教学”到“诗慧课堂”再到“诗教语文”,这是一个语文教学改革者的探索轨迹,也是他身后的团队成长的足迹。郭剑波和他的团队经历了“教以诗”“以诗教”“诗教化”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是一个教育者对自己的身份反思,并赋予再认知的转化过程,是这个教学主张从萌芽到开花结果的演化过程,是对既定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再理解、再实践、再开发的进化过程。如果“思无邪”可以概括“诗教”的本质,那么一个“化”字正好可以作为我对“诗教语文”的体悟。
  一、化陈出新
  数十年语文教学的经历,尤其自新课程改革已来,所见到的语文旗号已经很多,但有广泛实践意义的不是很多,然而,“诗教语文”却让人眼前一亮。它源自祖国语文教育传统,被历代教育者认可、实践而且确认成效卓著的“诗教”,但不是简单地把“诗教”和“语文”做组合或叠加,而是把“诗教”的教育精髓抽取出来用以指导当下的语文教学。“诗教语文”的视野广阔,除了关注诗歌教学,还关注其他文体,还关注写字教学、课外阅读……只要是语文的就是它关注的,只要是语文的就是它要以“诗教”思想来尝试改进和完善的。经过几千年检验过的教育教学真理被重新捧起,在当下教育土壤生发新枝、结出新果,真是值得欣慰。传统和现代的美好邂逅,是多么富有诗意!“詩教语文”,是对文化自信的注解,是教育自信的宣言,是这个团队研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结晶。
  二、化师为伴
  人是情感的动物。诗歌的情感属性决定了文本能够和读者发生交集。以诗歌为内容的教学必然把师生双方统一起来。诗歌是语言作品中的珍珠,诗教是借助诗歌开展教育教学。用诗教的理念、策略、手段来指导、开展语文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就会得到较好的沟通。此时,师生关系就发生了转变。在“诗教语文”的情境中,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经验告诉我们,伙伴教育是容易取得成效的。教师成为学伴,教学相长真正发生。以诗意相传,以感情为纽,以趣味相投,以心性相照,这种状态也就是《孔子游春》中师生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状态,这是多么美好的场景啊!
  三、化教为学
  教学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博弈历久弥新: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抑或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抑或学为主导、教为主体,甚至出现“教学双主体”的论说……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似乎都有道理,又似乎都值得商榷。于此,“诗教语文”的旗手郭剑波反而来得果断:在教学关系上他向来强调“儿童是首席”:“‘诗教语文’是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学习之旅。‘诗教语文’课堂中坚守以儿童为本的思想,建构适合儿童学习心理的环境,让儿童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让儿童站在学习场的中央。”观察“诗教语文”的课堂教学,教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生疑、自主解决、自我展示基础上的教,教师教得少、精、准,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学习的权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任务、学习的期待和学习的收获,每个学生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这一方面正应了陶行知的“先生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思想。“化教为学”——教会学生学,激发学生学,是教学活动的本质。“诗教语文”已经在此方面获得了具体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四、化苦为乐
  说句实实在在的学习体会:学习是真的辛苦啊!所以,国外兴起一种“快乐学习”的思潮深得人心。但是,这个美好的想法屡屡撞在现实的南墙上:降低学习目标、放松学习要求、无视纪律规范带来的所谓“快乐”终究与育人成才的教育目的相背。然而,“快乐学习”可以给我们教育者提供一扇打开的窗——为提高教育教学质效,我们可以发挥教师主体作用,趣化课程组织形式,发掘课程内容的“乐趣”,让苦学变得不那么苦,或者那么乐。而这正是“诗教”的一个重要特征——“顺应天性的嬉游”也。王阳明先生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有这样的话:“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大概意思就是诗教可以形式多样地吟诵表演活动,陶冶儿童性情,避免逆反心理。“诗教语文”吸收诗教的“乐学”精髓,通过契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游戏活动,让诗意伴随画面形象,让诗理贴近生活面容,让诗趣在游戏中绽放,学生兴味盎然,学习之苦荡然无存。这就是“诗教语文”化苦为乐的艺术。受“诗教语文”启发,我以为:“诗人”其实就是“诗意之人”;所谓快乐学习就是“有诗意的学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富有意味的“雅言赞赏”让学习充满乐趣和诗意。
  五、化繁为简
  头绪繁多是语文课程的一大特征。曾经流行的“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多少道出了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任务繁杂的感慨。而语文教学的方法更是不胜枚举,有人计算过对于“读”这一项,就有出声读、默读;浏览、精读;大声读、轻声读;指读、扫读;吟诵、演读、背诵等十多种含义,每个含义就指向一个训练点。如果教师囿于语文教学烦琐的井中,迟早会成为失去方向的旅人。而反观“诗教”,其教学手段大体也就重视朗读和涵泳,讲求会意和感悟。“诗教语文”充分悟解“诗教”的教学精髓,在教学中删繁就简,扣住“核心素养”这个核心,提出“继承优秀传统,放大诗歌的母语教育作用”,在充分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开发“1 X”诗教课程,培养学生诗性思维,注意回归本真学法。我把他们的课堂模式概括为“三读模式”。三读,即为“读准、读懂、读活”。“准”“懂”“活”这三者的关系是:“准”是学生能够认准字形、读准语音,是基本要求,“懂”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体验正确到位,“活”则是语言文字在学生心田发芽生根。如果一堂语文课是三层楼房,则第一层是“读准”,第二层是“读懂”,第三层是“读活”。三层步步为营,层层递进,在读中经历语言文字的浸润,与语言文字会心会意。当然,需要提醒注意的是,“读活”这个环节可以有多种内涵:读美、读新、创读、改编、表演……且看教学流程:   活动一:读准
  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有困难的在小组里请教同伴。
  小组汇报,全班展示。
  小结收获。
  活动二:读懂
  借助注释、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某些词、句、段的意思。
  笔答文后习题,独立思考,克服困难。
  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协商解决。小组无法解决,提请全班解决。
  汇报读懂的内容,全班展示。
  小结收获。
  活动三:读活
  自由诵读,用自己的朗读方法方式表达课文的特定意蕴:“壮”。
  班级展示,积极评点。
  总结收获。
  六、化成为变
  毋庸讳言,我们的語文课程所学的材料都是既成的。这样就让语文课程具备两个最显著的特征:理解与记忆。这也就带来思维训练不足、创新意识和能力欠缺、个性语言系统构建障碍三大问题。每一个有情怀的语文教师都有责任来探索解决之路。从“诗教语文”的实际操作看,他们在进行着尝试,也有收获。比如,他们的诗歌教学有三个改变:(1)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自学后交流。(2)变教师讲解为学生凭借学习资源和人际交流解决疑难。(3)变默写和翻译为品读欣赏、体味意境、讲述感受。前面的两个改变为最重要的第三个变化做基础:促进“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整体感知能力”“创造力”。而对于思维训练不足的问题,郭剑波团队已经有了解决之道:(1)以想象促思维生发。在实际教学中,将文中的文字描述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对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以促进思维生发,让学生在享受文字的意境中提高审美能力,萌发对诗意生活的追求。(2)以表达促言语生成。阅读作品后,引导学生开发潜能,进行由意到言的形式表达。(3)以迁移促精神生长。每一篇佳作都映射着作家的人格、修养、志向,学习这些作品只是第一步,还有“学以致用”一步必须走到: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由书本到生活、由文中人及自己身,学会生活,学会应变,学会发展。对学生不太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规律的作品,他们围绕某个内容或某个主题精心设问,调动学生思维,让学习真实发生,让诗性思维充溢课堂。问在难处,读文字之意;问在深处,悟文章之旨;问在同类处,得道德之范。随着研究和探索的深入,“诗意语文”的“求变”欲望将会越来越强这是保持生命力的良方。
  七、化文为质
  诗教,发端于孔子,绵延数千年,以培养“文质彬彬”的贤德人才为目的。文,是表面可见的语言、行为、环境、纹饰、衣着等外在美;质,是指心灵、思想、道德等内在美。这是“诗教”的教育目的。今天,我们国家的教育在于立德树人。“诗教语文”这面旗帜指向哪里呢?我赞成郭剑波的这些表达:(1)诗教,侧重于教育,是“育”和“化”的过程。(2)诗教以“诗”为教,有“教育”之意,更是“教化”之意。教化,更强调感化、浸化、染化、润化。(3)“诗教语文”注重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育人策略转化到现代中国人可践行的“立德”行上,侧重于从人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行为的“善”进行伦理教育,培育人独立、健全、向上、向善的人格。“诗教语文”则把“学语文”作为手段或途径,着眼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学习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最终造就有家国情怀、有世界眼光、有理想抱负、有担当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这就是“化文为质”,也就是“化文为人”,是“诗教语文”的旨归!
  温儒敏先生这样语重心长地说:“要改变我们语文课的文学教育,特别是诗歌教学的沉闷局面,有必要从中国传统的‘诗教’中汲取智慧。”鉴于此,我以为郭剑波的团队擎起的“诗教语文”旗帜具有时代意义和示范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其他文献
人民教育出版社特邀顾问、特约编审顾振彪先生在《关于新课标中作文教学目标的对话》中谈到,新课程标准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而我国当前的作文教学,教师一味地在语言形式上下功夫,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出现“语言表达混乱,表述不具体,中心不突出”等现象。实践证明,这种现象其实是很多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遇到的“常态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其中很重要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以及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借鉴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界定,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
作文是运用文字符号、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它集中体现了人们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语文水平,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对于这种基本能力的培养,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一、二年级重点指导学生看图写话,这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三、四年级侧重于“段”的训练,重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要求学生逐步做到内容真实具体、语句通顺连贯;五、六年级则集中训练学生谋篇布局、选材立意的技
由于疫情,今年的寒假格外漫长,我们团队跨校学习的实践研修该何去何从?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个“加长版”寒假,通过线上研修,切实提升团队成员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家学习也能高效?我们03团队和10团队将线上的研修目光聚焦到群书阅读上。  群书阅读,对比群文阅读的概念可知,就是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书籍,进行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群文阅读要求教师阅读多篇文章,整书阅读要求教师读整本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感受阅读绘本的乐趣,有主动阅读的愿望。  2.了解阅读绘本的基本  方法:图文结合、仔细观察、展开想象。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游历城堡  师:亲爱的小朋友,我是书姐姐,来自孩子们都喜爱的书香城堡。今天呀,见到这么多可爱的小朋友,我特别高兴,想邀请你们去城堡里走一走,看一看。你们愿意吗?那就跟我来吧!(戴上头饰)瞧——(出示)  师:新华书店书如海,书  香城
经过两周的入学教育,孩子们对学校的一些规则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主观上,他们愿意按规则做事,以期赢得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认同与赞赏。但客观上,由于自我控制力弱,他们又会常常违反规则,受到老师、家长的批评,有时也会受到同学的指责。这是孩子从他律到自律的一个必然过程。本周的绘本读写课,在继续发展适应性的基础上,引导儿童从不同的图画细节中去读懂人物。  ——第三周题记  《大卫上学去》是《大卫,不可以》的姐
【设计理念】  童话故事《树和喜鹊》是统编本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讲述了一棵树和一只喜鹊从孤单到快乐的变化过程。根据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文识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表达的含义,继而结合语境,学写生字。我以唐婉老师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站在儿童的视角,因势利导,引领学生在经历中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在“语”中学“文”,在“文”中用“语”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认
很巧,最近周蓉祯老师和我都整理出了各自的一节低年级阅读课的课堂实录,里面都运用了同一本绘本《小猪变形记》。这两节课,一节是自己上的,一节是参与评课的。反思两节课,回顾之前的点点滴滴,我有了写点什么的冲动。  周老师是新都区特殊教育学校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既承担学校教务处工作,又担任听障班语文教师,工作量是很大的。特殊教育学校和其他学校一样,有师资缺乏之困,有教师发展之难,并且更甚。如何克服困难,带
说起表格,大家都会想到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统计表格。的确,表格就是指按所需的内容项目画成格子,分别填写文字或数字的书面材料,便于统计查看。表格是人们表达解释事物性质所运用的数据传达形式,在经济领域或者统计活動中运用广泛。从表格的定义看,它和语文课文的理解没有多大关系。其实不然,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表格对于课文的理解有着重要的作用。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可以为教师们找出一条金科玉律。在可能范围以内,一
【设计初想】  《水》是一篇记叙文,根据现代作家马朝虎先生的《饿水》改编。背景是从前一个缺水的偏僻村庄,家家户户建有水窖。叙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爱水、盼水、节水的生活情景,突出了水的无比珍贵。课文回忆了作者儿时洗澡的不易,下雨时,在雨水中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采用反衬的写法,通过村民洗澡时的“痛痛快快”,舒服得“大呼小叫”,更衬托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