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在独立阅读时比有同学和老师帮助时有更快的速度。以河北省中考试卷为例,在总时间为两小时的考试时间内,作文一般要占去约40分钟的时间,前面的积累题、课内文言文阅读题大约又要花去20分钟的时间。这样三个现代文阅读语段(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每个语段平均只有20分钟的答题时间。在这短短的20分钟时间里学生要读几百字甚至上千字的文章,再笔答后面的问题。而这些阅读题并不因为时间的短促而降低些许难度,正相反有许多还是十分刁钻古怪。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平时学习课文却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老师和同学共同参与的情况下一篇文章很少有用一节课学完的,一般都要用两到三课时完成。
这是为什么?同样的文章为什么拿到试卷上学生就能只用课上五分之一的时间完成阅读?是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还是我们的方法出了问题?是平时上课把学生的能力低估了还是考试时把学生的能力高估了?我更倾向于前者,看看平时我们教师在课上提的那些琐碎的问题吧,看看我们在课堂上是如何把一篇篇美文掰开揉碎弄得味同嚼蜡的吧,所有的这些都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做了个试验:我想,能不能在学课文时把要解决的知识点设计成阅读题式的,看学生能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比如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初读后我为第一部分设计了如下阅读题:
1、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哪里?(1分)
2、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说明“我”对平桥村的印象。(2分)
3、“我”在这里为什么受到“优待”?(2分)
4、“我”在这里从事的活动主要有哪些?(2分)
5、为什么说这里是“我的乐土”?(3分)
上面这五道里总分值为10分,各题的难度逐渐加大。第1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细心研读课文的习惯,因为总有学生把“我”的家乡鲁镇误以为是故事发生的地点。2题主要是考察学生对词语的感受能力3、4、5题则是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提炼能力。这些题解决后学生就会知道“看社戏”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了。对后来“我”强调对社戏的难忘和吃豆经历的难忘就会有更好的理解。
从实际做题来看学生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几道题,和考试时做阅读题的速度差不多。和平时授课相比节省了讨论、答疑、订正、讲解的时间,效率大为提高。
初步尝试成功后我又做了进一步尝试。读完第二、三部分后,我又设计了15分的阅读题:
1、把每二部分分成四层,并分别拟一个小标题。(4分)
2、请分析以下几个人物的特点。
双喜:(3分)
阿发:(2分)
六一公公:(2分)
3、文章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可实际上,在看社戏时,“我”和小伙伴们并没有看到很多精彩的情节,最后是因为戏实在不好看被气跑回去的。吃的豆也是在黑夜里仓促煮熟的,也并不见得多好吃,那文章为什么还要这样说?(4分)
说实在的,这几道题相对于前面那10分的题难度加大了不少,我真的担心学生们会不知所云,可学生们的表现又让我大吃一惊,多数同学解答的分数在12分左右(达到了优秀)。
我再次感到,我们平时的教学有很多时候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或者说我们平时很多时候在做着弱化学生能力的事。而我这节课的一个小小尝试,不但节省了时间,又煅练了学生的能力,还扩大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面,让所有学生都得到了进步。难道这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作者单位:068450河北省围场县第二中学)
这是为什么?同样的文章为什么拿到试卷上学生就能只用课上五分之一的时间完成阅读?是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还是我们的方法出了问题?是平时上课把学生的能力低估了还是考试时把学生的能力高估了?我更倾向于前者,看看平时我们教师在课上提的那些琐碎的问题吧,看看我们在课堂上是如何把一篇篇美文掰开揉碎弄得味同嚼蜡的吧,所有的这些都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做了个试验:我想,能不能在学课文时把要解决的知识点设计成阅读题式的,看学生能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比如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初读后我为第一部分设计了如下阅读题:
1、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哪里?(1分)
2、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说明“我”对平桥村的印象。(2分)
3、“我”在这里为什么受到“优待”?(2分)
4、“我”在这里从事的活动主要有哪些?(2分)
5、为什么说这里是“我的乐土”?(3分)
上面这五道里总分值为10分,各题的难度逐渐加大。第1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细心研读课文的习惯,因为总有学生把“我”的家乡鲁镇误以为是故事发生的地点。2题主要是考察学生对词语的感受能力3、4、5题则是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提炼能力。这些题解决后学生就会知道“看社戏”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了。对后来“我”强调对社戏的难忘和吃豆经历的难忘就会有更好的理解。
从实际做题来看学生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几道题,和考试时做阅读题的速度差不多。和平时授课相比节省了讨论、答疑、订正、讲解的时间,效率大为提高。
初步尝试成功后我又做了进一步尝试。读完第二、三部分后,我又设计了15分的阅读题:
1、把每二部分分成四层,并分别拟一个小标题。(4分)
2、请分析以下几个人物的特点。
双喜:(3分)
阿发:(2分)
六一公公:(2分)
3、文章最后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可实际上,在看社戏时,“我”和小伙伴们并没有看到很多精彩的情节,最后是因为戏实在不好看被气跑回去的。吃的豆也是在黑夜里仓促煮熟的,也并不见得多好吃,那文章为什么还要这样说?(4分)
说实在的,这几道题相对于前面那10分的题难度加大了不少,我真的担心学生们会不知所云,可学生们的表现又让我大吃一惊,多数同学解答的分数在12分左右(达到了优秀)。
我再次感到,我们平时的教学有很多时候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或者说我们平时很多时候在做着弱化学生能力的事。而我这节课的一个小小尝试,不但节省了时间,又煅练了学生的能力,还扩大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面,让所有学生都得到了进步。难道这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作者单位:068450河北省围场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