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确立起来。新课程的学生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和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学生学习成长中的合作者、协作者、引导者。
一、更新教学观念,做好角色转变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以及学生在探究性课题上的合作者,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其获得情感体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探究的内在需求,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
二、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新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化学科学知识,而且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例如,激励学生的技能、组织学生活动的技能、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技能、社会活动的技能、搜集教学资源的技能、评价技能等。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研究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
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方式工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应更加紧密地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形成一种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一起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与学生在沟通、合作、互动、交流中一起获得知识增长与精神丰富的分享,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四、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科书,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主宰,而应该是导演,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学习和探究的空间。因此就必须努力创设一些教学情境。
1.创设生活情景
设计来源于学生熟悉、熟知的生活现象,让枯燥的化学知识融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让学生真正感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回到生活”的理念。如:“怎样找出煤气管泄漏处?”“现在用PPR管代替了镀锌管做水管,它的优点何在?”
2.创设社会情景
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熟悉课本内容,而且要对社会热点有所了解。“西气东输”、“载人航天飞行”正是这样的好题材。
3.创设化学前沿的科学情境
“纳米材料”、“飞秒化学”这样的尖端科学技术在问题中的出现会使学生感到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也能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面。
4.创设问题情景
(1)利用化学史料设置问题
我国化学家傅鹰教授曾说:“化学给人以知识,而化学史给人以智慧。”由此可见,化学史料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慧。因此结合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必将有效地把学生引入已知与未知的不平衡状态之中。
(2)依据化学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
现代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无处不在,因此结合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将使学生产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感受,引发其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例如在《原电池》教学中,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型号的干电池,计算器、电子手表、音乐贺卡中使用的纽扣电池及蓄电池等。学生面对如此形形色色的电池是先惊讶后情绪激昂,此时老师将问题呈出:这些电池是怎样构成的?其化学原理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从实验与教材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3)揭示新旧知识的矛盾设计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须掌握的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例在高一年级的氧化—还原反应新授课中,先让学生判断某些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在所设计的练习中有意识地设置金属钠与氯气反应,实验室制取氯气等反应。这些反应学生虽熟知却无法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思维中的矛盾出现,新旧知识之间亦产生矛盾。此时,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来解决问题,教师应审时度势,顺水推舟将矛盾揭出,促使矛盾激化引出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使学生进入学习知识与解决问题状态之中。
(4)通过化学实验现象创设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内容丰富,现象千差万别,形象直观。实验能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设置疑问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如在《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教学中先做如下实验:氯化钡溶液分别与硫酸、硫酸钠、硫酸镁、纯碱溶液反应,当学生观察到四支试管中均产生白色沉淀时,首先产生一种惊讶,然后又产生疑问:为什么同种物质与四种不同物质作用均产生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是同种物质吗?此时,老师引发思维的火花,把学生引至设计好的问题之中。
五、运用多样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和技术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化学教学中教有很多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问题解决法、自学法、归纳法、演绎法。教师要讲究多种方法的共同使用,还要主义渗透启发式教学的思想。重视实验教学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和制作相应的教学辅助软件和直观性教具,有利于其有效实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为教学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Internet的发展使化学网络教学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六、寻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
评价既要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倡导评价多元化和多样化,要坚持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重点把握评价的参与原则、过程原则、综合原则和激励原则,建立全新的既兼顾成绩又能发现和发展学生潜能的评价体系,保证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一、更新教学观念,做好角色转变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转变,这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以及学生在探究性课题上的合作者,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其获得情感体验,知识积累,以及自我探究的内在需求,重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
二、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新课程的开放性特征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师不仅应有广博的化学科学知识,而且应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掌握一些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例如,激励学生的技能、组织学生活动的技能、使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技能、社会活动的技能、搜集教学资源的技能、评价技能等。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结构,将终身学习内化为自学行为,时刻保持研究的态度,力求成为一个学识渊博、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现代化信息素质的教育工作者。
三、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
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方式工作,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应更加紧密地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形成一种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一起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师与学生在沟通、合作、互动、交流中一起获得知识增长与精神丰富的分享,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四、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教师要重新认识教学、认识课堂、认识教科书,不断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新型师生互动关系中重建自己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主宰,而应该是导演,是学生学习的协作者。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学习和探究的空间。因此就必须努力创设一些教学情境。
1.创设生活情景
设计来源于学生熟悉、熟知的生活现象,让枯燥的化学知识融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让学生真正感到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体现“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回到生活”的理念。如:“怎样找出煤气管泄漏处?”“现在用PPR管代替了镀锌管做水管,它的优点何在?”
2.创设社会情景
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熟悉课本内容,而且要对社会热点有所了解。“西气东输”、“载人航天飞行”正是这样的好题材。
3.创设化学前沿的科学情境
“纳米材料”、“飞秒化学”这样的尖端科学技术在问题中的出现会使学生感到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也能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面。
4.创设问题情景
(1)利用化学史料设置问题
我国化学家傅鹰教授曾说:“化学给人以知识,而化学史给人以智慧。”由此可见,化学史料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慧。因此结合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必将有效地把学生引入已知与未知的不平衡状态之中。
(2)依据化学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
现代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无处不在,因此结合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将使学生产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感受,引发其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例如在《原电池》教学中,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型号的干电池,计算器、电子手表、音乐贺卡中使用的纽扣电池及蓄电池等。学生面对如此形形色色的电池是先惊讶后情绪激昂,此时老师将问题呈出:这些电池是怎样构成的?其化学原理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从实验与教材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3)揭示新旧知识的矛盾设计问题
学生解决问题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须掌握的新知识产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例在高一年级的氧化—还原反应新授课中,先让学生判断某些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在所设计的练习中有意识地设置金属钠与氯气反应,实验室制取氯气等反应。这些反应学生虽熟知却无法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思维中的矛盾出现,新旧知识之间亦产生矛盾。此时,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来解决问题,教师应审时度势,顺水推舟将矛盾揭出,促使矛盾激化引出问题,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其特征是什么,使学生进入学习知识与解决问题状态之中。
(4)通过化学实验现象创设问题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内容丰富,现象千差万别,形象直观。实验能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结合教学内容,通过实验,设置疑问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如在《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教学中先做如下实验:氯化钡溶液分别与硫酸、硫酸钠、硫酸镁、纯碱溶液反应,当学生观察到四支试管中均产生白色沉淀时,首先产生一种惊讶,然后又产生疑问:为什么同种物质与四种不同物质作用均产生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是同种物质吗?此时,老师引发思维的火花,把学生引至设计好的问题之中。
五、运用多样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和技术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化学教学中教有很多方法,如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问题解决法、自学法、归纳法、演绎法。教师要讲究多种方法的共同使用,还要主义渗透启发式教学的思想。重视实验教学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和制作相应的教学辅助软件和直观性教具,有利于其有效实施。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投影仪、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为教学现代化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Internet的发展使化学网络教学成为可能,从而有利于学生丰富知识,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六、寻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
评价既要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倡导评价多元化和多样化,要坚持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重点把握评价的参与原则、过程原则、综合原则和激励原则,建立全新的既兼顾成绩又能发现和发展学生潜能的评价体系,保证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