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对劳动和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创造性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被赋予了新动能、新方向、新内涵。广东省东莞市企石中学秉承“企足力行,求是至臻”的办学理念和“立德树人,止于至善”的育人理念,认真落实“五育”并举发展要求,凭借背靠粤港澳大湾区、位列广深科创走廊黄金节点、毗邻东莞生态产业园的地理位置和科创资源优势,根据劳动教育目标优化学校劳动教育规划,积极创设劳动教育场景和基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劳动教育之路。
一、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实施
创造性劳动是指凭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在劳动过程中发现并运用智慧创造性解决问题,产生创新性成果的一种劳动形式。新时代劳动的重点在于创新、创造,学校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场域,需要根据时代发展赋予劳动教育新的内容,将创造性劳动教育引入学校,为国家培养出更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对创造性劳动教育的认识,我校主要从常规劳动、项目式学习和现实课题研究三个层面来推动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开展。
(一)常规劳动推陈出新孕育创新意识
近些年来,我国劳动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出现了一些“弱化”“淡化”“轻视”劳动的现象,导致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此外,简单、重复且毫无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导致劳动教育创新能力不足。劳动教育绝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它应包括对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对学生的劳动品质进行培育和引领,以及在劳动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其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一方面,学校积极落实责任制,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常规劳动的积极性。就打扫卫生这个简单的劳动而言,如果只是像往常一样“大家一起扫”,就很容易出现互相推卸、扫不干净的现象。基于这种情况,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划分公共教室卫生保洁责任区和室外卫生保洁责任区,组建扫地责任小组,各小组又把具体任务落实到个人头上,从制度上进行创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參与卫生清洁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学校采用评比、展示等多元化的激励性评价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总是希望自己的才能得到别人的肯定、鼓励和赞许。奖励的次数越多,他们良好行为的重复率就越高。因此,在劳动教育中,学校要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价值,增强其动手动脑的积极性。比如在开展“最美教室”评比活动中,为了激励班级获得“最美教室”的荣誉称号,学校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鼓励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劳动,为自己班级的教室增添亮点,此举有效推动了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开展。
(二)项目式学习激发创造活力
所谓项目式学习,就是学生通过一个个项目自主解决问题、自主研发产品、自主发布研究报告,它是一个“做中学”的过程。未来,学习方式将从过去的传承性学习转变为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一方面,学校让学生亲历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环节。通过采用项目学习或者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有心意、有新意、有内容的作品,切实提高学生在劳动中研究和创造的能力。比如,“垃圾分类”项目学习过程让学生认知到垃圾分类的知识与现状,了解怎么实施垃圾分类,动手制作有储藏收纳功能的分类垃圾桶、涂鸦垃圾桶等创意作品,并以手抄报、宣传画等形式向同学、家人、社区宣传垃圾分类新时尚。
另一方面,学校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机会和环境支持。学校每学期开展以“劳动·科技·创造”为主题的科技实践活动,用真实的生活需求与现实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创造力,为劳动教育提供逼真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创造来实现心中的创想。比如水火箭比赛,这些由废弃可乐瓶制作成的水火箭在学生们的奇思妙想下拥有了腾飞的力量。在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们自主探索,认真制作,作品一个比一个新颖、独特。
(三)课题研究培育责任担当
课题研究使劳动教育不再是单纯地学习文化知识,而是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在科学探究、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过程中,体认劳动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造性劳动能力。
一方面,学校设置“身心旅行课”,提供创新机会。学校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设置“身心旅行课”,引导学生投身于“问题解决式”的课题研究这一深度劳动学习中,进而达到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效果。比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春耕助农,青春助力”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存在并参与其中,从而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兴奋,并对蕴含于其中的劳动价值进行思考。
另一方面,学校建立劳动基地,引导学生体验劳动并享受劳动成果。学校重视并深入推进创造性劳动教育,从师资、课程、制度以及硬件设施等方面,全力为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开展创造条件。比如,学校举办向日葵种植活动,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向日葵的文化内涵,生物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向日葵的品种分类、习性及种植条件,地理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土质对向日葵生长的影响,化学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向日葵不同生长期的施肥需求。之后,班主任带领学生开展向日葵种植活动,全程参与向日葵播种、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从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二、创造性劳动教育的评价
劳动评价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能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劳动活动。创造性劳动教育的评价需要学校周密考虑、多管齐下,这样才能凸显创造性劳动教育的价值。学校主要通过搭建展示平台、制定评价细则、树立榜样模范等途径进行创造性劳动教育的评价。
(一)搭建展示平台
学校通过搭建各种展示平台,营造了创新、创造的浓郁文化氛围。学校持续多年举办校园科技节、创客节等,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展示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成果或作品。通过这些平台,学校致力提升学生在劳动中的获得感,培育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体会各种劳动的酸与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
(二)制定评价细则
劳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学习体验活动,这种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学生与劳动情境的相互作用之中。因此,对于创造性劳动的效果评价应当以学生的参与式学习为中心,以劳动项目为载体,针对学生参与式学习的态度、过程及成果进行过程性检测和评定,并提出方法尝试、价值观转变等方面的改进建议,从而促进学生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获得进步。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每位学生在创造性劳动教育过程的表现进行全过程监测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中,作为学生学段综合评价之一。学校在关注学生平时表现的同时,又结合课内外的情况,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纳入评先和评优工作中。
(三)树立榜样模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要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蔚然成风,需要借助模范和榜样的力量。因此,学校在评选“劳动模范”“三好学生”时,将学期所开展的劳动技能考核和劳动实践评价作为必备的评选依据。学校每学期都会为评选出的“劳动模范”“三好学生”颁奖,举办隆重的颁奖典礼,号召其他学生向他们看齐,学习他们身上的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颁奖活动在校园内掀起了热爱劳动、践行劳模精神的正能量,形成了热爱劳动的校风、班风,有效带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创造性劳动教育是激发学生潜能、彰显劳动价值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确证自身幸福快乐的有效方式。创造性劳动教育既需要学校的组织、学生的行动,也需要家庭的配合、社会的支持,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要避免劳动教育实施“窄化”“片面化”“形式化”的问题,克服有劳动没有创新、有创新没有教育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未来,学校将沿着创造性劳动教育的道路继续深入探索,让创造性劳动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武模伟,广东省东莞市企石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 庭
一、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实施
创造性劳动是指凭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在劳动过程中发现并运用智慧创造性解决问题,产生创新性成果的一种劳动形式。新时代劳动的重点在于创新、创造,学校作为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场域,需要根据时代发展赋予劳动教育新的内容,将创造性劳动教育引入学校,为国家培养出更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对创造性劳动教育的认识,我校主要从常规劳动、项目式学习和现实课题研究三个层面来推动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开展。
(一)常规劳动推陈出新孕育创新意识
近些年来,我国劳动教育存在着不少问题,出现了一些“弱化”“淡化”“轻视”劳动的现象,导致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此外,简单、重复且毫无技术含量的体力劳动导致劳动教育创新能力不足。劳动教育绝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它应包括对学生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对学生的劳动品质进行培育和引领,以及在劳动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其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一方面,学校积极落实责任制,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常规劳动的积极性。就打扫卫生这个简单的劳动而言,如果只是像往常一样“大家一起扫”,就很容易出现互相推卸、扫不干净的现象。基于这种情况,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划分公共教室卫生保洁责任区和室外卫生保洁责任区,组建扫地责任小组,各小组又把具体任务落实到个人头上,从制度上进行创新,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參与卫生清洁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学校采用评比、展示等多元化的激励性评价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总是希望自己的才能得到别人的肯定、鼓励和赞许。奖励的次数越多,他们良好行为的重复率就越高。因此,在劳动教育中,学校要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价值,增强其动手动脑的积极性。比如在开展“最美教室”评比活动中,为了激励班级获得“最美教室”的荣誉称号,学校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鼓励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劳动,为自己班级的教室增添亮点,此举有效推动了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开展。
(二)项目式学习激发创造活力
所谓项目式学习,就是学生通过一个个项目自主解决问题、自主研发产品、自主发布研究报告,它是一个“做中学”的过程。未来,学习方式将从过去的传承性学习转变为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
一方面,学校让学生亲历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环节。通过采用项目学习或者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有心意、有新意、有内容的作品,切实提高学生在劳动中研究和创造的能力。比如,“垃圾分类”项目学习过程让学生认知到垃圾分类的知识与现状,了解怎么实施垃圾分类,动手制作有储藏收纳功能的分类垃圾桶、涂鸦垃圾桶等创意作品,并以手抄报、宣传画等形式向同学、家人、社区宣传垃圾分类新时尚。
另一方面,学校为学生提供劳动实践机会和环境支持。学校每学期开展以“劳动·科技·创造”为主题的科技实践活动,用真实的生活需求与现实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创造力,为劳动教育提供逼真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创造来实现心中的创想。比如水火箭比赛,这些由废弃可乐瓶制作成的水火箭在学生们的奇思妙想下拥有了腾飞的力量。在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们自主探索,认真制作,作品一个比一个新颖、独特。
(三)课题研究培育责任担当
课题研究使劳动教育不再是单纯地学习文化知识,而是运用多种学科知识来解决问题,在科学探究、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过程中,体认劳动价值,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品质,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造性劳动能力。
一方面,学校设置“身心旅行课”,提供创新机会。学校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设置“身心旅行课”,引导学生投身于“问题解决式”的课题研究这一深度劳动学习中,进而达到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效果。比如,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春耕助农,青春助力”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存在并参与其中,从而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兴奋,并对蕴含于其中的劳动价值进行思考。
另一方面,学校建立劳动基地,引导学生体验劳动并享受劳动成果。学校重视并深入推进创造性劳动教育,从师资、课程、制度以及硬件设施等方面,全力为创造性劳动教育的开展创造条件。比如,学校举办向日葵种植活动,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向日葵的文化内涵,生物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向日葵的品种分类、习性及种植条件,地理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土质对向日葵生长的影响,化学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向日葵不同生长期的施肥需求。之后,班主任带领学生开展向日葵种植活动,全程参与向日葵播种、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从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二、创造性劳动教育的评价
劳动评价是劳动教育的重要一环,它能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促进学生深度参与劳动活动。创造性劳动教育的评价需要学校周密考虑、多管齐下,这样才能凸显创造性劳动教育的价值。学校主要通过搭建展示平台、制定评价细则、树立榜样模范等途径进行创造性劳动教育的评价。
(一)搭建展示平台
学校通过搭建各种展示平台,营造了创新、创造的浓郁文化氛围。学校持续多年举办校园科技节、创客节等,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展示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成果或作品。通过这些平台,学校致力提升学生在劳动中的获得感,培育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体会各种劳动的酸与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
(二)制定评价细则
劳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学习体验活动,这种学习更多的是发生在学生与劳动情境的相互作用之中。因此,对于创造性劳动的效果评价应当以学生的参与式学习为中心,以劳动项目为载体,针对学生参与式学习的态度、过程及成果进行过程性检测和评定,并提出方法尝试、价值观转变等方面的改进建议,从而促进学生反思,并在此基础上获得进步。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每位学生在创造性劳动教育过程的表现进行全过程监测与评价,并将评价结果纳入综合素质档案中,作为学生学段综合评价之一。学校在关注学生平时表现的同时,又结合课内外的情况,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纳入评先和评优工作中。
(三)树立榜样模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要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蔚然成风,需要借助模范和榜样的力量。因此,学校在评选“劳动模范”“三好学生”时,将学期所开展的劳动技能考核和劳动实践评价作为必备的评选依据。学校每学期都会为评选出的“劳动模范”“三好学生”颁奖,举办隆重的颁奖典礼,号召其他学生向他们看齐,学习他们身上的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颁奖活动在校园内掀起了热爱劳动、践行劳模精神的正能量,形成了热爱劳动的校风、班风,有效带动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创造性劳动教育是激发学生潜能、彰显劳动价值的重要手段,是学生确证自身幸福快乐的有效方式。创造性劳动教育既需要学校的组织、学生的行动,也需要家庭的配合、社会的支持,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要避免劳动教育实施“窄化”“片面化”“形式化”的问题,克服有劳动没有创新、有创新没有教育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未来,学校将沿着创造性劳动教育的道路继续深入探索,让创造性劳动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武模伟,广东省东莞市企石中学党总支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