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与不变:思路风格延续 核心素养彰显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li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1月举行的八省联考是一次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其命题思路、风格以及难易程度直接影响本年度的夏季高考,被看做新高考的风向标。探究2021年八省联考测试语文试题,可洞悉命题规律,管窥试题变化,提升学生的复习效率,为高考备考指明方向。
  一、变:凸显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强化综合考查的命题导向
  2021年八省联考语文测试题在总体平稳的前提下进行了局部调整,紧紧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命题,强调综合考查的命题思路,在题型、赋分、题目设计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这些细微变化应当引起我们重视。
  1.选择性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多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题目,体现学生个性;多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1]八省联考试题有向“可供选择”和“开放性”的题目上靠拢的趋势,其中第5题: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这是一道选择性的主观题,学生答题从被动变成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不同的答案,只要符合文意即可,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对于此类试题, 2020年天津高考也开始尝试:“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2020年北京卷高考试题更为明显,很多题都有选项设置,微写作有,大作文也有,就连新增的《红楼梦》试题也可“四选三”: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请从判词的画线部分选择三处。各举出原著中的一个具体情节加以印证。
  以前的高考试题也出现过选择性的试题,但没有引起重视。比如,2004年浙江卷第16題第(2)小题: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选择性试题主观性强,学生可以根据知识储备选择回答,既能考查学生的知识存储量,又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此类试题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2.开放性
  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变化大,灵活性较高。八省联考试题第17题名篇名句默写第(3)小题:古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展现宽阔胸襟,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唐代李商隐就写过许多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本题的答案有三个: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未谙沧海路,何处玉山岑。这道题虽然没有给出具体考查的篇目,很多考生可以通过“沧海”与李商隐这两个信息点明确《锦瑟》这首诗歌。题虽然简单,但折射出命题人的思路并不简单,这是基础性试题的一次跨越性尝试,也传递出一个信号,课堂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课内,还要关注课外,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外知识点的渗入,融会贯通,尤其是与课文密切相关的材料,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他人评价等,都有可能是命题的点。
  3.综合性
  综合性试题不再是单纯考查知识点,而是“围绕情景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和任务”[2]。八省联考试题全部围绕情景命题,呈现出材料的综合性、知识的综合性,这与核心素养要求的综合性,综合考查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是一致的。现代文阅读Ⅱ第7题,四个选项都对学生学科素养进行综合全面考查:A项考查“五四”精神,B项考查《老残游记》中大明湖听书一段,C项考查李清照《夏日绝句》一诗中的观点态度,D项考查鲁迅《朝花夕拾》题材与内涵。这四个选项都是选文中出现的信息,但命题人并未根据选文信息就题命题,而是由信息点辐射开来,隔牛打山,考查与之相关的知识,在整体知识网络下,要求学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综合性极强。这体现了“高考在核心价值引领下对知识的交叉、能力的复合、素养的融合的全方位考查”[3]。因此,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课堂,以课文为中心,向课外的阅读材料辐射。拓展阅读空间,开拓阅读视野,尽量做到以一篇带多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4.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作为新课程内容的重要学习任务,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阶段,“旨在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和思考”[4],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八省联考的现代文阅读Ⅱ第7题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考查学生对《老残游记》《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的情况。《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是初中语文的经典篇目,苏教版、鲁人版、沪教版、冀教版等都收录了这篇课文,所以考生并不陌生。《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性散文集,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都是经典名篇。虽然考得很浅显,但“整本书阅读”的命题思路开始浮出水面。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对“整本书阅读”做了很多尝试,考查方式也日益多元。从2018年独立考查《论语》后,2019年又以微写作的方式考查了《呐喊》《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边城》《红楼梦》六部著作的“整本书阅读”,2020年北京卷又深度考查了《论语》和《红楼梦》,实现了由广到专、由表及里的转变。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Ⅱ都未对“整本书阅读”这一课程内容进行考查,八省联考测试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这一重要的课程内容,必须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二、不变:思路风格延续相承,命题规律清晰可见
  2021年八省联考语文测试题在“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的背景下保持了较强的稳定性。
  1.试题数量
  八省联考语文测试题共有23道题,延续了2020年新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数量,总体趋于稳定。八省联考客观题共11道题,新高考Ⅰ卷10道题,新高考Ⅱ卷12道题,客观题数量介于两套新高考试题中间,相对稳定。除去作文试题,八省联考主观题共12道题,新高考Ⅰ卷11道题,新高考Ⅱ卷10道题,变化幅度也不大。   2.试题顺序
  八省联考语文测试题延续了2020年新高考语文试题的命题顺序,分别是: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Ⅰ、Ⅱ)、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
  3.试题结构
  八省联考语文测试题每道题的题目结构相对稳定。与2020年新高考题目结构大体一致。现代文阅读Ⅰ——3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现代文阅读Ⅱ——2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2020新高考Ⅱ卷中3道客观题,1道主观题);文言文阅读——3道客观题,2道主观题;古诗歌阅读——1道主观题,1道客观题;名篇名句默写——3道主观题。试题结构更加稳定,基本没有变化。
  4.试题选材
  新课标指出:“选用的语言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5]
  八省联考语文测试题延续了去年新高考语文试题的特点,选材注重当下,贴近学生。现代文阅读Ⅰ选取了当下热点“人工智能”,既具有时代性又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2020年新高考卷Ⅰ选取的“历史地理学”这一学术理论,表面与时代性脱钩,和学生生活关系不大,实际上是对我国当下“一带一路”的学术阐释,关注这一国家战略建设,“历史地理学”一定绕不开,具有极强的时代性。
  八省联考语文测试题作文选取的是抗美援朝的材料,从国家大事角度选题,延续了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的命题思路,意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关注当下,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彰显高考育人功能的体现。
  5.情境任务
  以情景任务设题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八省联考语文测试题与2020年新高考語文试题在情景任务题设置上高度一致,全部以情景任务作为试题的主要载体,不再单纯考查知识点和静态的知识,转变为综合性的测试模式,全部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与材料密切联系、直指核心素养的问题和任务。
  2021年八省市联考试题虽然是一次模拟演练,但命题原则、思路、风格、意图等因素会影响到2021年夏季高考的命题趋势和走向,研究八省联考模拟试题,在“变”与“不变”中探寻其规律,这对指导高三备课有着重要的意义。
  注释:
  [1][2][4][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49页,第48页,第11页,第49页。
  [3]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33页。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
其他文献
【阅读导引】  本文节选自当代青年小说家王威廉的中篇小说《你的边际》。作品中反复提到的“边际”既是现实生活中有形的边际,更是生命个体内在世界里无形的边际。脑科医生王然在科学求真的过程中,对作为客观存在的物自体的生命形成了愈发明晰的认识,这是从物理层面对人类和生命的边际进行的某种意义上的探索。诗人石冬心持续的文学创作活动则意味着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形而上层面展开对生命边际的思考。十年后,当王
期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清时期,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分为国家政府层面与民间海商层面两种发展路径。国家政府层面的海上丝绸之路,即“朝贡制度及其朝贡贸易”。近现代以来,它备受指责。这种指责,除了近代以来中国遭到东西方列强的侵略从而备受蔑视的政治因素之外,从学术视角来审视,无疑混淆了外交关系与经济贸易的界限。明清的“朝贡
期刊
文言文中的“文言”不是一串孤零零的文字符号,其有着明确的所指(语义)。它们或传播思想、开启智慧,或分享特定时刻下的人生体验和别致情绪,或不满现实、裨补时阙,或展现中华民族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性格和崇高精神等,这些是文言文中的“文章”之所在,是从“写了什么”的层面来谈的。然而,在明确了文言文所写内容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立意、同样的选材,不同的作者会向我们传递出不同的审美感
期刊
许多人会将市场营销理解为一个简单的概念,认为它是简单的一个部门或工作岗位,并把它同销售、推销混为一谈,但实际并非如此,“所谓营销,是指在销售前,由专业的营销人员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消费需求、竞争数据,将数据反馈给研发部门以研发出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最后以销售手段推向市场。在这个过程中,营销是销售的指导思想,而销售是营销的最终目的”[1]。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在这个
期刊
【教学设想】  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阅读主题为“修身正己”。该单元所选的课文,包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中所写人物的身上,也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初一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这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来说,如何才能做到“修身正己”呢?教材中,既有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也有小人物的精彩故事。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该单元就是要了解古今仁人志士的嘉言懿德,树
期刊
东汉末年,壮烈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國雏形。自唐代以后,赤壁成为中国古代失意文人凭吊、抒发情感的理想之所。唐代有关赤壁的诗文,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晚唐诗人杜牧的《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早已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了宋代,赤壁的声名,机缘巧合之下与苏轼联系在了一起,更加如雷贯耳。  元丰二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政,被贬黄州。据史料记载,苏轼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
期刊
曾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陆地上有一条河流,这条河流想要到海洋里去。可是,到达海洋必须要经过一片沙漠,当河流到达沙漠的时候就已经枯死了。这时候,河水开始哭起来,她觉得自己一辈子都到不了海洋了。云朵看见哭泣的小河,问道:“你为什么哭呢?”小河说:“我马上就要到沙漠里去了,到了沙漠我就要死了,我再也去不了海洋了。”云朵笑了,他说:“到了沙漠,你就变成水蒸气啦,那时你就会变成像我一样的云朵,风会把我们吹
期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
期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一篇经典名作,被收入部编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版初中教材以及沪教版小学教材之中。除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以外,其他版本的语文教材都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放在单元之首的显著位置。自新课改以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展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可以采取哪些改进措施?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笔者收集了12则具有代表性的课例(9篇教学设计、1篇课堂实录和2篇说课稿)
期刊
一、“类题”:高考古诗类选文的“语文本体”概观  自2017年新高考始至2020年,全国三套语文卷古诗类命题选文共12篇,具体如下:  综观可知,古诗命题选文呈现出以下特点:1.题材丰富。选文涉及社会历史生活的各个领域,既有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又有平民百姓的本真生活,还有文人雅士的艺术情操。2.主题多样。选文或探索自然,或体验感悟人生,或体察认识社会,激发学生认识自然、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兴趣。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