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设想】
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阅读主题为“修身正己”。该单元所选的课文,包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中所写人物的身上,也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初一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这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来说,如何才能做到“修身正己”呢?教材中,既有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也有小人物的精彩故事。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该单元就是要了解古今仁人志士的嘉言懿德,树立人生标杆,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他宦海沉浮,屡遭贬谪,虽政治失意,但却在文学上展示了杰出的才华。其《陋室铭》是脍炙人口的古文典范,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自己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他的诗继承了大历诗风而予以新变,善于用典却文气畅达,词采丰美又笔致流利,尤其是诗中洋溢着豪健之气,矫拔之至,别具一种深长的韵味,白居易誉称他为“诗豪”。
铭,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10字,与格言颇相似。此文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期间在当地居住的简易房子。此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至“惟吾德馨”):文章开篇四句,简洁有力。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与日常生活。第三层(“南阳诸葛庐”至“何陋之有”):运用类比手法,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此文运用了类比、用典等手法,骈散结合,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给人一种一曲既终,犹有余音绕梁的感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音韵美。《陋室铭》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作者高洁隐逸的情怀。理解托物言志的文章,要引导学生从物象的特征入手,理解“物”的特点,也就类比出作者的感受或思想了。这是一个由实到虚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陋室铭》的作者借‘陋室’表达了自己的志趣。他笔下的陋室,是‘苔痕上阶绿’,读者从淡雅之色中可以感触作者的恬淡之心;是‘草色入帘青’,淡雅中又生机盎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生活状态;而‘素琴’‘金经’则暗示了质朴高雅的情趣。自然环境、生活情境,共同构建了一个鲜明生动的‘陋室’,也就凸显了一个鲜明生动的‘吾’(作者),从而使‘德馨’的含义变得具体可感了。”[1]在此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赏析文意,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还要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从而加强学生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以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教学目标】
该单元的导读部分已言明“该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2]。这就要求老师要重视学生道德情操的熏陶。单元导读还提出了“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3]的目标要求。纵观该单元,每篇课文后都配有针对文章内容谈感想和启发的题目。根据教材编者意图、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课标当中对本学段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诵读课文,感受铭文的画面美和骈散结合的音韵美。
2.积累文言词句。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领悟作者的高尚志向和情操。
4.体会文章意蕴,拓展“德馨”的内涵,加强学生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领悟作者高尚的志向和情操。
教学难点:感受铭文的画面美和骈散结合的音韵美,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并将之运用于自己的写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显: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34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值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被召回长安,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又被贬到连州。这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57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的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郎指的是谁?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洛阳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參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等地刺史。晚年回到长安,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有《刘梦得文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文章《陋室铭》。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让学生了解作者坎坷经历、领悟作者高洁志趣做铺垫,让他们通过学习此文更加了解作者,并通过此活动积累更多的古诗文,加深学生的古诗文底蕴。)
二、解题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期间在当地居住的简易房子。铭,古代文体名,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的文字;一类是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也就是墓志铭。此文属于第一类。学生第一次接触“铭”的文体,我们应对这种文体知识有所介绍,让学生了解“铭”的分类和铭文的特点。 三、诵读,初识陋室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正音:馨(xīn)、痕(hén)、儒(rú)、牍(dú)、蜀(shǔ)。
2.朗读指导,明确节奏划分。(教师范读,明确朗读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全班齐读课文,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明确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语言特点:以骈句为主,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4.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音、节奏、语调。
明确:语调舒缓,韵脚读出延长音。
5.默读课文,参照课下注释,并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圈出疑难处,小组合作解决。
(1)积累名、灵、馨、鸿儒等重点词语。
(2)结合课后积累拓展第五题补充“之”的几种用法:①宾语前置的标志。②助词(“的”)。③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④代词。⑤代词。
参考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觉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4]
(设计意图:在老师给予一定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反复诵读,并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扫清阅读障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感受铭文的韵律美。)
四、品读“陋室不陋”
1.品读前六句,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芬芳馥郁,从而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2.品读中间八句,让我们化身为陋室主人,描绘一下室外景、室中人、室内事的画面并赏读。
明确:室外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幽雅)
室中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友高雅)
室内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清雅)
通过赏读课文,学生可以感受陋室的画面美,感受刘禹锡的恬淡之心,感受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生活状态,从而让“徳馨”的刘禹锡在脑海中鲜明生动起来。
3.品读最后三句,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明确:“文章最后三句运用类比手法,连举三位古人來证明‘陋室’不陋。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屋舍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和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己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和才能。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更具有雄辩的力量。‘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即此文开头所说的‘惟吾德馨’。”[5]
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扬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这种通过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的志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五、审读,升华感情
1.面对淤泥,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他到红尘边上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周敦颐选择生长,哪怕是淤泥之中,依旧可以长成高洁独立的荷花。你认为刘禹锡选择的是哪种方式?紧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背景链接: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垂柳青青将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讲述刘禹锡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时被县令刁难的故事:半年内三次搬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而刘禹锡却不计较居室的大小,甘于淡泊,不为物役,安贫乐道。从而让学生走进刘禹锡的心灵深处,领悟其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如果你是刘禹锡,你在当时被排挤的情况下会怎么做?
目标升华:
刘禹锡——他虽然有着“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贬谪境遇,但依然有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豁达和高洁傲岸,有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铮铮傲骨和满腹豪情,有着“暂凭杯酒长精神”的安贫乐道和理想坚守。他自喻仙龙,自比诸葛子云,想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和文学上流芳千古的高远志趣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
不管世风有多浮华,不论人生有多坎坷,都要给自己撑一片蓝天,留一方净土!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教化功能,在情境应用中,建构起相关的人文知识体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仿写《陋室铭》。作一篇《XX铭》,题目自拟,可以参考以下题目:《教室铭》《宿舍铭》《吾家铭》《朋友铭》《学习铭》《旅游铭》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以读促写,升华学生的人文素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古文,要让学生去感知它的美,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诵读了。初读感知韵律美,再读感知画面美,三读感知情感美。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一遍一遍地读,让学生读懂大意,读出诗意,读出诗情。在朗读的设计上有一定梯度,要求由易到难,对文本的理解由浅入深。通过品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進作者内心。学生反复诵读之后,会对文中的“陋室”留下深刻的印象,心中产生许多优美的画面;同时他们还会情有所动,深切感受到作者的“德馨”。这就是古文的感染力所在。
在文本处理上,我也是循序渐进,力求让教学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开始时正音、划分节奏,通过朗读疏通文意,让学生初步认识“陋室”。在此基础上把上课重心放在品读语句上,通过赏析课文的清幽景、不俗人、高雅事,让学生加深对作者情感的感受,从优美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情操,并让学生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然后通过审读的环节,拓展延伸,深入挖掘文本意蕴,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链接写作背景,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通过提问“如果你是刘禹锡,你在当时被排挤的情况下会怎么做?”来角色代入,升华情感,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的境界。
最后布置两个作业,涉及到积累和写作两个方面。布置学生背诵并默写《陋室铭》,可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这样文质兼美的古文也能加深学生的古文底蕴。仿写,借鉴课文的比兴、托物言志等方法,把学习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践写作中,以实践来迁移写作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教学内容偏多,时间略为仓促,品读时老师讲授过多。之后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取舍,合理安排,尽量给学生多留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
注释:
[1][4][5]《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202页,第208页,第201页。
[2][3]见《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四单元导语内容。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
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阅读主题为“修身正己”。该单元所选的课文,包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中所写人物的身上,也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初一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这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来说,如何才能做到“修身正己”呢?教材中,既有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也有小人物的精彩故事。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该单元就是要了解古今仁人志士的嘉言懿德,树立人生标杆,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字梦得。他宦海沉浮,屡遭贬谪,虽政治失意,但却在文学上展示了杰出的才华。其《陋室铭》是脍炙人口的古文典范,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自己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他的诗继承了大历诗风而予以新变,善于用典却文气畅达,词采丰美又笔致流利,尤其是诗中洋溢着豪健之气,矫拔之至,别具一种深长的韵味,白居易誉称他为“诗豪”。
铭,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10字,与格言颇相似。此文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期间在当地居住的简易房子。此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陋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至“惟吾德馨”):文章开篇四句,简洁有力。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第二层(“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描写居室环境与日常生活。第三层(“南阳诸葛庐”至“何陋之有”):运用类比手法,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此文运用了类比、用典等手法,骈散结合,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给人一种一曲既终,犹有余音绕梁的感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音韵美。《陋室铭》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作者托物言志,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作者高洁隐逸的情怀。理解托物言志的文章,要引导学生从物象的特征入手,理解“物”的特点,也就类比出作者的感受或思想了。这是一个由实到虚的过程,也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陋室铭》的作者借‘陋室’表达了自己的志趣。他笔下的陋室,是‘苔痕上阶绿’,读者从淡雅之色中可以感触作者的恬淡之心;是‘草色入帘青’,淡雅中又生机盎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生活状态;而‘素琴’‘金经’则暗示了质朴高雅的情趣。自然环境、生活情境,共同构建了一个鲜明生动的‘陋室’,也就凸显了一个鲜明生动的‘吾’(作者),从而使‘德馨’的含义变得具体可感了。”[1]在此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赏析文意,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还要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从而加强学生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以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教学目标】
该单元的导读部分已言明“该单元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2]。这就要求老师要重视学生道德情操的熏陶。单元导读还提出了“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3]的目标要求。纵观该单元,每篇课文后都配有针对文章内容谈感想和启发的题目。根据教材编者意图、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情况以及课标当中对本学段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诵读课文,感受铭文的画面美和骈散结合的音韵美。
2.积累文言词句。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领悟作者的高尚志向和情操。
4.体会文章意蕴,拓展“德馨”的内涵,加强学生个人修养和行为规范,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语,领悟作者高尚的志向和情操。
教学难点:感受铭文的画面美和骈散结合的音韵美,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并将之运用于自己的写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显: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34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值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被召回长安,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又被贬到连州。这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57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的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郎指的是谁?
作者介绍: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字梦得,有“诗豪”之称,洛阳人。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永贞元年(805),与柳宗元等參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等地刺史。晚年回到长安,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有《刘梦得文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刘禹锡的文章《陋室铭》。
(设计意图: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面让学生了解作者坎坷经历、领悟作者高洁志趣做铺垫,让他们通过学习此文更加了解作者,并通过此活动积累更多的古诗文,加深学生的古诗文底蕴。)
二、解题
“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期间在当地居住的简易房子。铭,古代文体名,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或警诫劝勉的文字;一类是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也就是墓志铭。此文属于第一类。学生第一次接触“铭”的文体,我们应对这种文体知识有所介绍,让学生了解“铭”的分类和铭文的特点。 三、诵读,初识陋室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正音:馨(xīn)、痕(hén)、儒(rú)、牍(dú)、蜀(shǔ)。
2.朗读指导,明确节奏划分。(教师范读,明确朗读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全班齐读课文,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明确韵脚: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语言特点:以骈句为主,骈散结合,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
4.指名学生朗读,注意读音、节奏、语调。
明确:语调舒缓,韵脚读出延长音。
5.默读课文,参照课下注释,并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圈出疑难处,小组合作解决。
(1)积累名、灵、馨、鸿儒等重点词语。
(2)结合课后积累拓展第五题补充“之”的几种用法:①宾语前置的标志。②助词(“的”)。③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④代词。⑤代词。
参考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显得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觉到简陋了。苔痕蔓延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说说笑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4]
(设计意图:在老师给予一定指导的情况下让学生反复诵读,并通过相互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扫清阅读障碍,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感受铭文的韵律美。)
四、品读“陋室不陋”
1.品读前六句,作者要写的是陋室,为什么开头却先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山可以不在高低,水可以不在深浅,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芬芳馥郁,从而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2.品读中间八句,让我们化身为陋室主人,描绘一下室外景、室中人、室内事的画面并赏读。
明确:室外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幽雅)
室中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友高雅)
室内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情趣清雅)
通过赏读课文,学生可以感受陋室的画面美,感受刘禹锡的恬淡之心,感受恬淡中充满生机的鲜活生活状态,从而让“徳馨”的刘禹锡在脑海中鲜明生动起来。
3.品读最后三句,理解“孔子云:何陋之有?”。
明确:“文章最后三句运用类比手法,连举三位古人來证明‘陋室’不陋。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屋舍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和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己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和才能。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更具有雄辩的力量。‘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即此文开头所说的‘惟吾德馨’。”[5]
小结:作者先运用起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扬雄相提并论,陋室才见其不陋。这种通过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的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章的品读,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作者的志趣,并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五、审读,升华感情
1.面对淤泥,陶渊明的选择是远离,他到红尘边上去寻找一片净土。而周敦颐选择生长,哪怕是淤泥之中,依旧可以长成高洁独立的荷花。你认为刘禹锡选择的是哪种方式?紧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背景链接: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垂柳青青将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讲述刘禹锡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时被县令刁难的故事:半年内三次搬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而刘禹锡却不计较居室的大小,甘于淡泊,不为物役,安贫乐道。从而让学生走进刘禹锡的心灵深处,领悟其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如果你是刘禹锡,你在当时被排挤的情况下会怎么做?
目标升华:
刘禹锡——他虽然有着“二十三年弃置身”的贬谪境遇,但依然有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乐观豁达和高洁傲岸,有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铮铮傲骨和满腹豪情,有着“暂凭杯酒长精神”的安贫乐道和理想坚守。他自喻仙龙,自比诸葛子云,想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和文学上流芳千古的高远志趣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
不管世风有多浮华,不论人生有多坎坷,都要给自己撑一片蓝天,留一方净土!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的教化功能,在情境应用中,建构起相关的人文知识体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仿写《陋室铭》。作一篇《XX铭》,题目自拟,可以参考以下题目:《教室铭》《宿舍铭》《吾家铭》《朋友铭》《学习铭》《旅游铭》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拓展延伸,以读促写,升华学生的人文素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古文,要让学生去感知它的美,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诵读了。初读感知韵律美,再读感知画面美,三读感知情感美。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一遍一遍地读,让学生读懂大意,读出诗意,读出诗情。在朗读的设计上有一定梯度,要求由易到难,对文本的理解由浅入深。通过品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進作者内心。学生反复诵读之后,会对文中的“陋室”留下深刻的印象,心中产生许多优美的画面;同时他们还会情有所动,深切感受到作者的“德馨”。这就是古文的感染力所在。
在文本处理上,我也是循序渐进,力求让教学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开始时正音、划分节奏,通过朗读疏通文意,让学生初步认识“陋室”。在此基础上把上课重心放在品读语句上,通过赏析课文的清幽景、不俗人、高雅事,让学生加深对作者情感的感受,从优美的语言中感受到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情操,并让学生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然后通过审读的环节,拓展延伸,深入挖掘文本意蕴,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通过链接写作背景,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通过提问“如果你是刘禹锡,你在当时被排挤的情况下会怎么做?”来角色代入,升华情感,提升学生道德修养的境界。
最后布置两个作业,涉及到积累和写作两个方面。布置学生背诵并默写《陋室铭》,可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背诵这样文质兼美的古文也能加深学生的古文底蕴。仿写,借鉴课文的比兴、托物言志等方法,把学习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践写作中,以实践来迁移写作能力。
美中不足的是教学内容偏多,时间略为仓促,品读时老师讲授过多。之后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取舍,合理安排,尽量给学生多留一些自主学习的时间。
注释:
[1][4][5]《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202页,第208页,第201页。
[2][3]见《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第四单元导语内容。
(作者单位:江西省丰城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