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赤壁赋》里的心境

来源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BBCCPANJIAN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汉末年,壮烈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國雏形。自唐代以后,赤壁成为中国古代失意文人凭吊、抒发情感的理想之所。唐代有关赤壁的诗文,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晚唐诗人杜牧的《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早已传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了宋代,赤壁的声名,机缘巧合之下与苏轼联系在了一起,更加如雷贯耳。
  元丰二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政,被贬黄州。据史料记载,苏轼被贬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其实这是变相拘禁。薪俸也少得可怜,因为生计问题,苏轼不得不亲自开荒东坡,这才有了“东坡居士”的称号。被贬黄州期间,苏轼情感有所波动,乃人之常情。阅读作品,需要知人论世。也许为排解心中的苦闷,苏轼曾多次到赤壁游览,写下一系列与赤壁相关的诗词文赋,由于时代久远,或文卷散佚,苏轼写了多少有关赤壁的诗文,已不得而知。苏轼有关赤壁的诗文,如今最为世人关注的,是“一词两赋”,即《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
  古人凭吊历史古迹,常常怀古伤今,融合多种情怀,推人及己;正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凭吊王谢豪宅巨室更换主人的感悟,产生一种从繁华到幻灭的瞬间感悟。通常情况下,抒写吊古诗词时,心绪越复杂,越能写出意蕴深刻的作品,这也会让不同的读者产生不同的解读。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人们游览古迹,通常有三种心境:兴奋欢喜、悲伤、不喜不悲(波澜不惊)。《赤壁赋》写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秋,苏子与客泛舟赤壁。苏轼夜游赤壁,到底属于哪种心境,已不得而知。我们只能通过《赤壁赋》文本,间接分析苏轼的情感变化。人教版教学参考用书及坊间参考资料,都解读为“乐——悲——乐”的心情转变。这个解读不知源于何时,这种理解确有些道理,但细细思忖,又不尽合理。如果理解为“乐——悲——乐”的情感转变,文章虽有波澜,但也过于机械,可能看低了苏轼,看轻了《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应为同期作品,虽然不知写作时间是否早于《赤壁赋》,但无论前后,苏子的心情也应该不会太好。我们可以参照柳宗元的思想变化,柳宗元被贬永州,战战兢兢,写下《江雪》《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等一系列诗文名篇,表现出他的忧郁不得志之情。苏轼《承天寺夜游》写于元丰六年,早于《赤壁赋》,但依然表现其郁郁彷徨的心境,可以推测苏子元丰五年时仍然未获得解脱。因此,《赤壁赋》结尾的喜乐之情,可能只是苏子一次暂时的解脱。
  窃以为,《赤壁赋》深受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影响。譬如柳子开篇:“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直接写出其作为罪臣的恐惧心理。而苏子“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与柳子结尾“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何其相似也;又如“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与“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何其相似也!“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与柳子“引觞满酌,颓然就醉”,又何其相似也。因此,《赤壁赋》开篇苏子与客夜游赤壁,作者高兴的可能性不大,更多的是作者心存忧郁之情,才会去赤壁排解心情。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表述一种淡淡的哀伤。而作者经过荷塘时,得以获得暂时解脱;一旦离开荷塘归家,依然心情不宁静。从“颇不宁静”——寻找宁静——荷塘的片刻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这里属于一个圆形结构。而开篇一旦缺少了“这几天颇不宁静”的表述,文章虽然依旧能够一波三折,但失去了开篇的情感根基,就会显得有些突兀,顿失文章的摇曳之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因此,《赤壁赋》开篇的景物描写,我们也应该细细体会。“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表面写景,其实也暗示苏子当时的心境。“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赤壁的清风江水,也不能引起苏子的情趣波动,关键因为当时苏子心存忧虑。毕竟,身为朝廷罪臣,苏子心中有很多无法排解的幽情,必然会借酒消愁。在浩浩江水之上,苏子借着清风、明月,饮酒浇愁,感受到了暂时的快乐。也正因为苏子的这种欢乐是暂时的,一旦遭遇悲伤的介质,就会不胜悲凉,当听到“呜呜然”的箫声,就会产生乐极生悲的情怀。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里说,人生常有几个阶段:年轻的时候,大家都是入世哲学、儒家那一套,要求功名利禄,治国平天下;到了中年,大概受了挫折,官也丢了,或贬了,于是道家来了,点你一下,有所醒悟;到了最后,要解脱,超脱人生境界的时候,佛家就来了。过去中国人,拥有儒、道、释三个阶段并不冲突;在同一个人身上,这三样哲学都有,三者相生相克,互用互补。所以中国人既有出世,又有入世的态度。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我们的人生常有一种徘徊迟疑的态度。[1]
  司马迁《报任安书》有云:“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2]当落魄无助之时,人的心态就会复杂多变,此乃人之常情。而士子常常借抒写他人,以表达自我情怀。那么,黄冈的赤壁,未尝不是东坡的“西山”。人生没有永远不变的生活,最后都会随着时间而落幕。因此,聪明的人都会审时度势,郁闷的苏子于儒家、道家、佛家三教中汲取不同能量,最终在自然山水、清风明月中获得了精神慰藉,获得了暂时的解脱,又一次走向了喜乐之情。或如:“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无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正如贬谪永州的柳宗元,在山水中获得了精神解脱,才会有《始得西山宴游记》的横空出世。或许,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不可为而为之,只是苏轼融合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变得更加达观罢了。这才有了《赤壁赋》所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赤壁的东坡,最终得以借清风、明月而解脱,这与开篇“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可谓遥相呼应。而苏词《念奴娇》的情感依然如此,可谓一脉相承。开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结尾“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也相互呼应。也正因为苏轼在黄州复杂的心态,有关赤壁的美学思想才在后代影响深远,尤其对《红楼梦》(“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杨慎《临江仙》等影响最大。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后来就慨然写道:“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东坡善于著文,不论是饮酒还是吹笛,也不论是说几句嬉戏的话还是大声嘲骂之语,一经记录下来,都是绝妙好文。正如蒋勋所说:“最好的诗文,也许不是当下的理解,而是要在漫长的一生中去印证。”[3]
  因此,《赤壁赋》里苏子的情感,并非如很多教参所说的“乐——悲——喜”如此简单,而应具有更加复杂多变的情感。我们如果从《赤壁赋》开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写景入手,细细探究苏子情感深处的忧思,就可以得出如下情感线索变化:苏子作为罪臣无法排解的幽情(夜游赤壁)——借酒消愁的暂时解脱(江上喝酒)——获得暂时的快乐(江上风月)——乐极生悲(听客箫声)——再次获得启示(清风明月)——再次解脱的喜乐(洗盏更酌)。
  只有把握这样的情感变换,或许我们才能真正体会苏子当时复杂多变的心境,才能真正理解《赤壁赋》行文的跌宕起伏与丰富内蕴。
  注释:
  [1]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46页。
  [2](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岳麓书社,1995年,第1502页。
  [3]蒋勋:《灭烛,怜光满》,《读者》,2011年第21期,第55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弘扬中学)
其他文献
古语有云:“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与时俱进,改变不适应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学习方式,探索新课改形势下适合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学习路径,是语文人的当务之急。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基于此,高中语文学习方式究竟要实现怎样的变革与路径转向呢?  一、从孤立的知识学习向“联系”的
期刊
一、以问题和发展需求为导向明确建构思路  最近,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因其浓郁的时代特征、鲜明的文化态度和明确的价值导向,《意见》受到各方热议,理论界与批评界日益形成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中文艺评论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的广泛共识。《意见》明确,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
期刊
【阅读导引】  你是否相信,所有的事情都能在人生中找到因果,所有的决定在作出之前就有了伏笔?你是否相信,那些凝望着转瞬即逝的星空和火苗的人,仍坚定着一份对世界上所有物体命运的永恒深情?  《悟净出世》与《悟净叹异》一并被收录于中岛敦的第二部作品集《南岛谭》中,《悟净叹异》中的悟净形象出自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西游记》,抛却神话的外壳,作者在讲的,其实是一个逐渐发现自我的故事。艺术化的悟净可谓是中岛敦笔
期刊
1  这一年,是1910年的9月。每年的这个季节,大量猎人涌入位于中国东北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满洲里,开始大规模捕猎一种被称为“旱獭”的动物。  旱獭,学名“Marmota bobak”,是松鼠科中体型最大的一种——用我们比较熟悉的称呼,就是“土拨鼠”。旱獭的肉是可食的,脂肪可以入药,但最珍贵的,还是它身上的毛皮。  旱獭的毛皮皮质好,坚实耐磨,经过加工后可以和貂皮媲美,所以在20世纪初的国际市场上很
期刊
作文是学生非常害怕的一块内容。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曾流传这样一句话:“中学生学语文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甚至也有部分一线教师认为:“语文,特别是作文,是没办法教的。学生考场能否写得好,全靠他的语文积累,全靠他的语言能力。作文是教不会的。”这确实是当今语文教学实践存在的现象之一。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笔者认为,作文是可以教好的;教得好,学得好,作文分数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期刊
【阅读导引】  本文节选自当代青年小说家王威廉的中篇小说《你的边际》。作品中反复提到的“边际”既是现实生活中有形的边际,更是生命个体内在世界里无形的边际。脑科医生王然在科学求真的过程中,对作为客观存在的物自体的生命形成了愈发明晰的认识,这是从物理层面对人类和生命的边际进行的某种意义上的探索。诗人石冬心持续的文学创作活动则意味着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从形而上层面展开对生命边际的思考。十年后,当王
期刊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清时期,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分为国家政府层面与民间海商层面两种发展路径。国家政府层面的海上丝绸之路,即“朝贡制度及其朝贡贸易”。近现代以来,它备受指责。这种指责,除了近代以来中国遭到东西方列强的侵略从而备受蔑视的政治因素之外,从学术视角来审视,无疑混淆了外交关系与经济贸易的界限。明清的“朝贡
期刊
文言文中的“文言”不是一串孤零零的文字符号,其有着明确的所指(语义)。它们或传播思想、开启智慧,或分享特定时刻下的人生体验和别致情绪,或不满现实、裨补时阙,或展现中华民族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性格和崇高精神等,这些是文言文中的“文章”之所在,是从“写了什么”的层面来谈的。然而,在明确了文言文所写内容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同样的立意、同样的选材,不同的作者会向我们传递出不同的审美感
期刊
许多人会将市场营销理解为一个简单的概念,认为它是简单的一个部门或工作岗位,并把它同销售、推销混为一谈,但实际并非如此,“所谓营销,是指在销售前,由专业的营销人员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消费需求、竞争数据,将数据反馈给研发部门以研发出最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最后以销售手段推向市场。在这个过程中,营销是销售的指导思想,而销售是营销的最终目的”[1]。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在这个
期刊
【教学设想】  部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阅读主题为“修身正己”。该单元所选的课文,包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文中所写人物的身上,也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初一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这是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来说,如何才能做到“修身正己”呢?教材中,既有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也有小人物的精彩故事。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该单元就是要了解古今仁人志士的嘉言懿德,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