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中英诗歌在意象选择、象征意义、宗教元素、回文性等方面来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并简要的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文化背景原因。同时通过对中英诗歌这些特点的对比,使读者对中英诗歌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中国古诗 英诗 意象选择 象征意义 宗教元素
诗歌是书写人类生活及情感的一种特殊工具,它伴随着人类文明出现,是中西文学中起源最早且相当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社会,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本文将对中英诗歌特点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
一、中英诗歌意象选择上的差异
在网上流传着一本所谓的“宋词宝典”,有位网友用技术手段统计出宋词中频率最高的意象词汇,只要熟记这些词汇,任何随机的词汇组合都可创作一首意境唯美的宋词。我们姑且不论这其中是否有真正意义的文学内涵,但至少反映了一个事实: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汉字是象形文字,很容易由字及形,见字犹如见画,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由此可见,汉字含义丰富,一字即一世界。以汉语写成的诗歌,含蓄简练,意象可直接拼合,字与字间的关联可由读者凭自己的理解与想象来填补。中国古代诗人常常在诗中排列众多的意象。如元剧作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短短二十八字排列着十种视觉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再来看英语诗歌使用意象的情况。英诗中像这样拼接使用视觉意象的情况并不多,多是采用多种意象使诗歌更为连贯紧凑。如文艺复兴时期托马斯·纳什(Thomas Nashe,1567-1602)的一首诗(以第一节为例)
Spring
Spring,the sweet spring,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
Cold doth not sting,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
the sweet spring是味觉意象,the year’s pleasant king属抽象意象;blooms each thing是视觉意象,cold doth not sting是触觉意象,the pretty birds do sing是听觉意象。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古汉语诗歌中除“西下”“在”之外,其他均为名词短语的拼合。但每一意象组合均是作者精心挑选,整首诗虽未一字直接言情,读者却可以深深体会到一种凄凉意境。反观英语诗歌,则略显累赘。当然,这也是中英双语的不同语言特点造成的。中国古典诗歌对英语诗歌的发展也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现代英美诗歌意象派提倡绝对不使用任何无益于表现的词,其代表诗人庞德深受中国诗歌影响,他甚至认为,“一个诗人一生成功描写一个意象胜过创作诗书万卷”。但意象派在英美诗歌史上仅仅是昙花一现,笔者认为这源于意象派诗歌不符合英语的语言特点。汉语,尤其是古汉语,意合因素往往大于形合因素,而英语正相反。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主语省略的情况非常普遍,可放到英语中,如果句中前后两个主语不一致,省略主语后就会变成病句。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不同语言诗歌各有特点,我们不必强求两者一定要符合对方的理论准则,而应顺应各自的语言环境。
二、中英诗歌在象征意义上的差异
中英诗歌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象征意义系统。有些意象为中英诗歌共有,但更多意象在两种文化代表了不同意义。本文选取水意象进行对比。
中国古诗中水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第一表时间流逝,如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白《古风》“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杜甫《少年行》“黄衫年少宜来数,不见堂前东逝波。”第二表忧愁,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第三表爱情,如乐府诗《古诗十九首》之十“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李之仪《卜算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第四表理想,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再看看英语诗歌水的象征含义。第一表生命毁灭与重生,如艾略特T.S.Eliot在《荒原》(Waste Land)所描绘:
A current under sea
Picked his bones in whispers.As he rose and fell
He passed the stages of his age and youth
Entering the whirlpool.
第二表造物主的万能,如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在《古舟子咏》(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中根据情节的不同变化对海的变化所进行的描述。
第三表爱情,如斯宾塞《婚后曲》(Prothalamium)对泰晤士河的描写: Sweet Thames!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拜伦在《波河诗行》(Stanza To The Po)中拜伦寄情于滚滚波河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汉语古诗虽也有不少描绘水的宏恢气势,但绝大多数情况所描绘主体为江、河、湖、溪,水多呈现柔美之势,语言委婉优美,多用来形容爱人间的相思之苦,或怀才不遇之忧愁,或对时间流逝之怅惘。英语诗歌却恰恰相反,多描写其雄壮一面,所描绘主体多为波澜壮阔的海洋,所用语言也强烈有力,多用来形容人生进取,甚至毁灭与重生等。当然这也是中西不同的自然环境及风俗习惯在文化上的反映,中国国内名川大山,文人墨客多流连山水之间;而西方国家海航事业起步较早,领土又多临海,故催生了许多与海有关的诗歌。 三、中英诗歌中的宗教元素
相比西方国家,中国受宗教影响较小,故中国诗歌中的宗教元素相对要少很多。即使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尤其南北朝时期,佛教曾盛行一时。道教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下面我们看一下中国诗歌中的宗教元素。
从最简单的方式来看,中国许多古诗都提到诗人游历寺庙的经历,例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英诗宗教元素则更加的丰富,几乎从英国文学史的源头就可以看到基督教的影响。在西方国家有很多专业的宗教诗歌。王佐良教授在《英国诗史》中就明确归类出古英语时期的基督教宗教诗。宗教诗的主题大多源于《圣经》。以弥尔顿《失乐园》为例,其内容可简述为:撒旦被上帝战败,报仇心切,诱使上帝所创造的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上帝震怒把他们逐出了伊甸园。再如邓恩,他创作了两组十四行圣诗,中心主题有两个:第一,在上帝面前自惭形秽;第二,最后审判之可怕。“Batter my heart,three-person’d God(《撞击我的心吧》)就是一首有名的探索内心自我的宗教冥想诗:
Batter my heart,three-person’d God,for you
As yet but knock,breathe,shine,and seek to mend;
That I may rise and stand,o’erthrow me,and bend
Your force to break,blow,burn,and make me new.
从以上例子来看,宗教与中国诗歌相互融合,中国诗歌并无意于对神的描述,而是借用宗教元素,来表达自己的生平际遇及思想感情。相反,英诗往往依赖于圣经的语言和典故。虽然也有借宗教表达自己政治抱负及理想的作品,但也有极大一部分“专业宗教诗”,专门用来赞美上帝或对上帝忏悔的诗歌。从这里也能看出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深远影响。
四、汉语诗歌所独有的回文性
本文重在讲述中英诗歌的差异,但有一特点恐怕是汉语诗歌所独有的,即回文性。回文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回文诗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这种诗的形式变化无穷,能上下颠倒读,能顺读倒读,能斜读,能交互读。只要循着规律,都能读成优美诗篇。正如清人朱存孝说的:“诗体不一,而回文优异。” 回文有多种形式,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和环复回文。例如明末才女吴绛雪《四时山水诗》:
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这首十字回文诗,每句来回复读,可成一首七言绝句。四首绝句,也描写四时景色。读者不妨尝试一下。
那么英语是不是就一定没有这种回文性呢?也不尽然。例如下面两句。第一句“Madam,I’m Adam.”。我们注意到,如果要使这句具有回文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I am需使用缩写,不然倒着读时就会多出一个字母a;2.需把单词拆分,进行重新组合。如在回读时,Adam须与前面的I’m中的m相组合,这样才能构成原句中的Madam;3.需忽略语法,如在回读时会产生大小写问题等。类似英语句子还有“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严格说来,这两句都达不到汉语中真正意义的“回文性”,更不要说用英语来作回文诗。因此可以说,“回文性”是汉语诗歌独有的一大特点。
从以上分析来看,中英诗歌因其生长环境、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等不同,各有其特点。我们不应强求彼此遵循对方的文学价值标准,而应站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去欣赏,并互相借鉴学习,促使诗歌以更完美的形式抒写人类生存状态及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李友谊.浅论中西爱情诗歌之差异[J].东京文学,2009(5).
[2]百度百科.天净沙·秋思http://baike.baidu.com/view/188620.htm.
[3]新华网:“宋词宝典”重现人人网 引网友诗兴大发http://news.xinhuanet.com/yzyd/tech/20121123/c_113778005.htm (2012/11/23).
[4]罗良功.英诗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5]周运增.中国古典诗词与意象派诗歌的意象对比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17(3).
[6]胡赛龙.中英诗歌中水和风的自然意象对比[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7]陈晞.诗中的教义:纵观宗教与中英诗歌[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3,17(2).
[8]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
[9]陈嘉.英国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刁海新.约翰邓恩的诗歌主题分析[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4(1).
[11]百度百科.回文诗 http://baike.baidu.com/view/46546.htm.
【关键词】中国古诗 英诗 意象选择 象征意义 宗教元素
诗歌是书写人类生活及情感的一种特殊工具,它伴随着人类文明出现,是中西文学中起源最早且相当重要的一种文学形式。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社会,都以其独特的魅力,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本文将对中英诗歌特点进行一个简单的比较。
一、中英诗歌意象选择上的差异
在网上流传着一本所谓的“宋词宝典”,有位网友用技术手段统计出宋词中频率最高的意象词汇,只要熟记这些词汇,任何随机的词汇组合都可创作一首意境唯美的宋词。我们姑且不论这其中是否有真正意义的文学内涵,但至少反映了一个事实: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汉字是象形文字,很容易由字及形,见字犹如见画,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由此可见,汉字含义丰富,一字即一世界。以汉语写成的诗歌,含蓄简练,意象可直接拼合,字与字间的关联可由读者凭自己的理解与想象来填补。中国古代诗人常常在诗中排列众多的意象。如元剧作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短短二十八字排列着十种视觉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再来看英语诗歌使用意象的情况。英诗中像这样拼接使用视觉意象的情况并不多,多是采用多种意象使诗歌更为连贯紧凑。如文艺复兴时期托马斯·纳什(Thomas Nashe,1567-1602)的一首诗(以第一节为例)
Spring
Spring,the sweet spring,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
Cold doth not sting,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
the sweet spring是味觉意象,the year’s pleasant king属抽象意象;blooms each thing是视觉意象,cold doth not sting是触觉意象,the pretty birds do sing是听觉意象。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古汉语诗歌中除“西下”“在”之外,其他均为名词短语的拼合。但每一意象组合均是作者精心挑选,整首诗虽未一字直接言情,读者却可以深深体会到一种凄凉意境。反观英语诗歌,则略显累赘。当然,这也是中英双语的不同语言特点造成的。中国古典诗歌对英语诗歌的发展也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现代英美诗歌意象派提倡绝对不使用任何无益于表现的词,其代表诗人庞德深受中国诗歌影响,他甚至认为,“一个诗人一生成功描写一个意象胜过创作诗书万卷”。但意象派在英美诗歌史上仅仅是昙花一现,笔者认为这源于意象派诗歌不符合英语的语言特点。汉语,尤其是古汉语,意合因素往往大于形合因素,而英语正相反。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主语省略的情况非常普遍,可放到英语中,如果句中前后两个主语不一致,省略主语后就会变成病句。从以上分析可看出,不同语言诗歌各有特点,我们不必强求两者一定要符合对方的理论准则,而应顺应各自的语言环境。
二、中英诗歌在象征意义上的差异
中英诗歌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象征意义系统。有些意象为中英诗歌共有,但更多意象在两种文化代表了不同意义。本文选取水意象进行对比。
中国古诗中水主要有以下几种含义。第一表时间流逝,如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李白《古风》“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杜甫《少年行》“黄衫年少宜来数,不见堂前东逝波。”第二表忧愁,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一剪梅》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第三表爱情,如乐府诗《古诗十九首》之十“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李之仪《卜算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第四表理想,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再看看英语诗歌水的象征含义。第一表生命毁灭与重生,如艾略特T.S.Eliot在《荒原》(Waste Land)所描绘:
A current under sea
Picked his bones in whispers.As he rose and fell
He passed the stages of his age and youth
Entering the whirlpool.
第二表造物主的万能,如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在《古舟子咏》(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中根据情节的不同变化对海的变化所进行的描述。
第三表爱情,如斯宾塞《婚后曲》(Prothalamium)对泰晤士河的描写: Sweet Thames!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拜伦在《波河诗行》(Stanza To The Po)中拜伦寄情于滚滚波河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汉语古诗虽也有不少描绘水的宏恢气势,但绝大多数情况所描绘主体为江、河、湖、溪,水多呈现柔美之势,语言委婉优美,多用来形容爱人间的相思之苦,或怀才不遇之忧愁,或对时间流逝之怅惘。英语诗歌却恰恰相反,多描写其雄壮一面,所描绘主体多为波澜壮阔的海洋,所用语言也强烈有力,多用来形容人生进取,甚至毁灭与重生等。当然这也是中西不同的自然环境及风俗习惯在文化上的反映,中国国内名川大山,文人墨客多流连山水之间;而西方国家海航事业起步较早,领土又多临海,故催生了许多与海有关的诗歌。 三、中英诗歌中的宗教元素
相比西方国家,中国受宗教影响较小,故中国诗歌中的宗教元素相对要少很多。即使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尤其南北朝时期,佛教曾盛行一时。道教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下面我们看一下中国诗歌中的宗教元素。
从最简单的方式来看,中国许多古诗都提到诗人游历寺庙的经历,例如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英诗宗教元素则更加的丰富,几乎从英国文学史的源头就可以看到基督教的影响。在西方国家有很多专业的宗教诗歌。王佐良教授在《英国诗史》中就明确归类出古英语时期的基督教宗教诗。宗教诗的主题大多源于《圣经》。以弥尔顿《失乐园》为例,其内容可简述为:撒旦被上帝战败,报仇心切,诱使上帝所创造的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上帝震怒把他们逐出了伊甸园。再如邓恩,他创作了两组十四行圣诗,中心主题有两个:第一,在上帝面前自惭形秽;第二,最后审判之可怕。“Batter my heart,three-person’d God(《撞击我的心吧》)就是一首有名的探索内心自我的宗教冥想诗:
Batter my heart,three-person’d God,for you
As yet but knock,breathe,shine,and seek to mend;
That I may rise and stand,o’erthrow me,and bend
Your force to break,blow,burn,and make me new.
从以上例子来看,宗教与中国诗歌相互融合,中国诗歌并无意于对神的描述,而是借用宗教元素,来表达自己的生平际遇及思想感情。相反,英诗往往依赖于圣经的语言和典故。虽然也有借宗教表达自己政治抱负及理想的作品,但也有极大一部分“专业宗教诗”,专门用来赞美上帝或对上帝忏悔的诗歌。从这里也能看出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深远影响。
四、汉语诗歌所独有的回文性
本文重在讲述中英诗歌的差异,但有一特点恐怕是汉语诗歌所独有的,即回文性。回文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回文诗是一种按一定法则将字词排列成文,回环往复都能诵读的诗。这种诗的形式变化无穷,能上下颠倒读,能顺读倒读,能斜读,能交互读。只要循着规律,都能读成优美诗篇。正如清人朱存孝说的:“诗体不一,而回文优异。” 回文有多种形式,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和环复回文。例如明末才女吴绛雪《四时山水诗》:
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这首十字回文诗,每句来回复读,可成一首七言绝句。四首绝句,也描写四时景色。读者不妨尝试一下。
那么英语是不是就一定没有这种回文性呢?也不尽然。例如下面两句。第一句“Madam,I’m Adam.”。我们注意到,如果要使这句具有回文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I am需使用缩写,不然倒着读时就会多出一个字母a;2.需把单词拆分,进行重新组合。如在回读时,Adam须与前面的I’m中的m相组合,这样才能构成原句中的Madam;3.需忽略语法,如在回读时会产生大小写问题等。类似英语句子还有“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严格说来,这两句都达不到汉语中真正意义的“回文性”,更不要说用英语来作回文诗。因此可以说,“回文性”是汉语诗歌独有的一大特点。
从以上分析来看,中英诗歌因其生长环境、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等不同,各有其特点。我们不应强求彼此遵循对方的文学价值标准,而应站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去欣赏,并互相借鉴学习,促使诗歌以更完美的形式抒写人类生存状态及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李友谊.浅论中西爱情诗歌之差异[J].东京文学,2009(5).
[2]百度百科.天净沙·秋思http://baike.baidu.com/view/188620.htm.
[3]新华网:“宋词宝典”重现人人网 引网友诗兴大发http://news.xinhuanet.com/yzyd/tech/20121123/c_113778005.htm (2012/11/23).
[4]罗良功.英诗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5]周运增.中国古典诗词与意象派诗歌的意象对比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1,17(3).
[6]胡赛龙.中英诗歌中水和风的自然意象对比[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7]陈晞.诗中的教义:纵观宗教与中英诗歌[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3,17(2).
[8]王佐良.英国诗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
[9]陈嘉.英国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刁海新.约翰邓恩的诗歌主题分析[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4(1).
[11]百度百科.回文诗 http://baike.baidu.com/view/46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