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在线协作学习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就协作团队分组、协作意识建立、协作工具应用和协作效果评价四方面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网络教育;在线协作学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18-0036-04
一、前言
协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协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1]这种学习方式主要是以学生互动协作为教学活动取向的,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活动。
当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把计算机技术和协作学习过程相结合的研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 Suppo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CSCL),尤其是在线协作学习(Online Collaborative Learning)成为远程学习中的重要形式。[2] 本文针对在线协作学习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就协作团队分组、协作意识建立,协作工具应用和协作效果评价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
2.远程在线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关怀难以深入地触及每个学生
教师在协作学习中扮演的是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而国内的远程教育学院的师生比例普遍较低,教师不能与每位学生深入交流,个别化指导。反之,教师常常采用信息发布,论坛留言或者网上集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这种方式往往较难取得很好的关怀效果。
3.远程学生之间在线协作的交往不平衡
有些较为外向活跃的学生敢于在网络交流中展示自己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就可能得到较多的锻炼,获得指导者和其他同学的较多关怀;而某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却容易被忽视,甚至对协作学习产生抵触的情绪。学生性格和交往能力上的差异将导致协作学习的效果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4.协作学习中的“搭便车”现象
所谓“搭便车”,就是一个学习小组中部分较懒惰、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将自己的任务推给能力较强的学生,造成小组分工失调,小组协作学习参与性和积极性降低,影响了最终成绩评定的可信度。
5.协作学习效果评估的准确性不够
协作学习的成绩主要是以小组最终作业作为评定依据。这样,常常让学习小组把注意力放在完成最终作业上,而忽视了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的交流。
三、在线协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针对在线协作学习的上述特点和存在问题,笔者这里提出一些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协作学习效率,改善协作学习效果。
1.策略一:智能分组向导
远程学生之间在线协作的交往不平衡和协作学习中的“搭便车”现象的产生,很大的原因是在线协作学习小组中学习者的地域、性别、年龄、专业、兴趣、成绩、信息技术熟练程度,责任心等等都存在差异,如果没有科学地进行学习小组分组,这些差异将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协作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借助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学习者的特征进行智能分组。我们可以把这些学习者的特征因子概括为三类:分别是认知能力、学习方式和学科背景。认知能力是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包括其学历,以往在学习中的表现情况、成绩等。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学习中倾向使用的学习途径和方法,譬如,场独立型的学习者与场依存型学习者在学习方法上将有着很大的区别。学科背景主要是指学习者过去所学习的学科或者所从事的职业背景。许多研究都表明,学习者的学科背景与他们在协作学习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关系。按照学习者特征的这三个类别,我们可以建立三维笛卡儿坐标系,分别以认知能力、学习方式和学科背景作为坐标轴(如图1所示)。在协作学习分组之前收集信息,并测量学习者的特征,据此,我们得出每个用户的特征坐标,确定了参与协作学习的学生在坐标轴的具体位置。如图1中的陈刚,其认知能力为3,学科背景为5,学习方式为9,可在空间中明确标示出来。所有参与协作的学习者在坐标系中标示出来以后,离散度越高的点之间的异质度越高,也就是这些点所表示的那部分学生越适合组成异质小组。这样,就保证了小组成员之间较均衡的差异,使每个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智能分组向导的使用方式可以有两种,一种将以上过程完全交由计算机处理,由计算机自动执行生成协作分组方案。另一种方法是由计算机提出分组建议,然后由学生和教师协调分组。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智能分组向导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分组的科学性和小组成员搭配的合理性,为解决协作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
2.策略二:团队协作意识的建立
团队协作意识是影响协作学习效果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一个协作学习小组能够建立起团队意识,那么在线学习产生孤独感、交往不平衡、“搭便车”等问题可以减少。团队协作意识的建立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
(1)对目标的明确界定
在协作学习之前,教师应该对小组的学习目标作出明确的指示,然后由小组成员内部讨论确立各阶段任务、每个组员的个人目标、每个组员所负责的任务或者所扮演的角色,并且明确协作的规则。只有每个人都明确了个人的职责以及自己所在团队的目标和运作方式,协作学习小组才会有一个清晰的前进方向和学习目标并按照计划进行协作学习。
(2)小组成员之间陌生感的消除
协作小组成员之间的熟悉需要一定的过程。由于远程学员彼此很少见面,更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活动才能逐渐互相了解。可以在协作学习开始前让学员在网上进行广泛的聊天活动,话题不局限于学习交流,还可以是茶余饭后的闲聊。以此让学习者之间彼此熟悉起来,从而建立起友谊和信任。这为他们将来开展广泛的协作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营造了一种友好亲切的氛围,提高了他们协作交流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远程学生协作学习中的孤独感。
(3)为协作学习建立情境线索
情景线索的作用在于使协作团队中的每个参与者都能时刻感知群体的存在,并且能够感知到自己也在被群体所感知。成员在团队中将有着如协作、竞争、伙伴等各种的关系,情境线索能不断提醒成员自己的角色以及自己在团队中的职责,以此形成一种群体的归宿感和凝聚力,增强团队意识。
3.策略三:借助各种网上交流工具进行协作学习
目前网上存在许多的交流工具,如维客(Wiki)、博客(Blog)、播客(Podcast)、电子公告版(BBS)、网上论坛(Forum),还有形形色色的聊天工具,如QQ、ICQ、网易POPO、MSN等,这些工具为协作交流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很好的技术支持。在线协作学习小组和教师若能把握这些工具的特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适当地使用,可以提高协作学习效率,改善协作学习效果。
Wiki是能够为用户提供协同创作环境的超文本系统。[3]它是非常好的群体协作学习工具,协作小组的组员们可以针对某一主题作外延式和内涵式的扩展。从而把小组的智慧结晶以共享的方式整理出来。学习者可以在每次小组讨论过后,将主要观点整理在Wiki上,每个成员都可以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改,最终形成该次讨论的总结。
Blog提供一个个性化的信息空间。用户可以发表自己的文章,也可以针对别人的文章发表评论,还可以通过RSS来订阅Blog内容。Blog强调的是个性化、个人知识的积累和共享。[4] 每个成员不但可以将Blog作为自我观点的展现平台,同时也可以通过Blog来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展和心得;而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学生的Blog,及时指导学生。这样有助于协作学习的更加深入,也有助于各种类型的学习者得到较平等的关注。另外,由于每个学习者的个人努力都可以从Blog上表现出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搭便车”的现象。BBS和论坛都属于群体写作工具,学习者可以在不同的专题下发表文章和评论别人的文章,以达到聚集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进行讨论或学习的目的。
各种聊天工具为我们提供了实时交流和离线留言的功能,甚至不少聊天工具已经把个人聊天、群体聊天、视频会议、博客、论坛集成一体化。科学地把各种网上交流工具结合起来用在在线协作学习过程中,可以提供多元化的交流平台,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
4.策略四:合理评价标准的建立
协作学习通常不以个人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而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的标准。这种机制旨在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促使小组内部的协作,使学生在各自小组中尽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但是,这种成绩评定方式却导致了“搭便车”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有时候让协作小组将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完成最终作业,而忽视了协作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交流。
因此对协作学习效果的评价最好对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譬如,先评价出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再以个人成绩的50%加上小组成绩的50%,得出最终成绩作为该学生在协作学习中的评定。结合个人和小组的综合评定,将有助于更加客观有效地评价协作学习的效果。
而且,评价协作学习不仅要考虑绩效,还要关注过程,考虑个体在小组学习进程中的收获、对小组的贡献、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为推动小组学习研究所起的作用等等;因此,笔者建议除了教师对个人进行评价外,还要结合个人自评,组员互评价,从三方面进行评价。这里,提供一组的评价表以供参考(如表1、表2)。
四、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在线协作学习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就远程学生在协作过程中容易产生孤独感、教师的关怀难以深入地触及每个学生、远程学生之间在线协作的交往不平衡、协作学习中的“搭便车”现象、协作学习效果评估的准确性不够等问题,提出了四个相应的策略——智能分组向导、团队协作意识的建立、借助各种网上交流工具进行协作学习、合理评价标准的建立,并对这些策略的内涵以及如何使用这些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今后将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些教学策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不断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Aronson, Elliot, Chapter 1 in The Social Animal. 9th ed. New York, NY: Worth Publishers, 2004, pp. I-xviii, 453-548, and 1-9. Front Matter (pp. I-xviii).
[2]雷钢.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探讨[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3]刘巍.基于wiki的协作学习探讨[J].教学研究,2006,9.
[4]汤富源.基于Blog构建教学平台的一些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6,6.
关键词:网络教育;在线协作学习;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18-0036-04
一、前言
协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协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1]这种学习方式主要是以学生互动协作为教学活动取向的,它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的活动。
当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把计算机技术和协作学习过程相结合的研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 Suppos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CSCL),尤其是在线协作学习(Online Collaborative Learning)成为远程学习中的重要形式。[2] 本文针对在线协作学习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就协作团队分组、协作意识建立,协作工具应用和协作效果评价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
2.远程在线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关怀难以深入地触及每个学生
教师在协作学习中扮演的是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而国内的远程教育学院的师生比例普遍较低,教师不能与每位学生深入交流,个别化指导。反之,教师常常采用信息发布,论坛留言或者网上集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指导,这种方式往往较难取得很好的关怀效果。
3.远程学生之间在线协作的交往不平衡
有些较为外向活跃的学生敢于在网络交流中展示自己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就可能得到较多的锻炼,获得指导者和其他同学的较多关怀;而某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却容易被忽视,甚至对协作学习产生抵触的情绪。学生性格和交往能力上的差异将导致协作学习的效果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
4.协作学习中的“搭便车”现象
所谓“搭便车”,就是一个学习小组中部分较懒惰、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将自己的任务推给能力较强的学生,造成小组分工失调,小组协作学习参与性和积极性降低,影响了最终成绩评定的可信度。
5.协作学习效果评估的准确性不够
协作学习的成绩主要是以小组最终作业作为评定依据。这样,常常让学习小组把注意力放在完成最终作业上,而忽视了在协作学习过程中的交流。
三、在线协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针对在线协作学习的上述特点和存在问题,笔者这里提出一些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协作学习效率,改善协作学习效果。
1.策略一:智能分组向导
远程学生之间在线协作的交往不平衡和协作学习中的“搭便车”现象的产生,很大的原因是在线协作学习小组中学习者的地域、性别、年龄、专业、兴趣、成绩、信息技术熟练程度,责任心等等都存在差异,如果没有科学地进行学习小组分组,这些差异将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的协作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借助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根据学习者的特征进行智能分组。我们可以把这些学习者的特征因子概括为三类:分别是认知能力、学习方式和学科背景。认知能力是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包括其学历,以往在学习中的表现情况、成绩等。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学习中倾向使用的学习途径和方法,譬如,场独立型的学习者与场依存型学习者在学习方法上将有着很大的区别。学科背景主要是指学习者过去所学习的学科或者所从事的职业背景。许多研究都表明,学习者的学科背景与他们在协作学习中的表现有很大的关系。按照学习者特征的这三个类别,我们可以建立三维笛卡儿坐标系,分别以认知能力、学习方式和学科背景作为坐标轴(如图1所示)。在协作学习分组之前收集信息,并测量学习者的特征,据此,我们得出每个用户的特征坐标,确定了参与协作学习的学生在坐标轴的具体位置。如图1中的陈刚,其认知能力为3,学科背景为5,学习方式为9,可在空间中明确标示出来。所有参与协作的学习者在坐标系中标示出来以后,离散度越高的点之间的异质度越高,也就是这些点所表示的那部分学生越适合组成异质小组。这样,就保证了小组成员之间较均衡的差异,使每个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智能分组向导的使用方式可以有两种,一种将以上过程完全交由计算机处理,由计算机自动执行生成协作分组方案。另一种方法是由计算机提出分组建议,然后由学生和教师协调分组。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智能分组向导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分组的科学性和小组成员搭配的合理性,为解决协作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
2.策略二:团队协作意识的建立
团队协作意识是影响协作学习效果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一个协作学习小组能够建立起团队意识,那么在线学习产生孤独感、交往不平衡、“搭便车”等问题可以减少。团队协作意识的建立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
(1)对目标的明确界定
在协作学习之前,教师应该对小组的学习目标作出明确的指示,然后由小组成员内部讨论确立各阶段任务、每个组员的个人目标、每个组员所负责的任务或者所扮演的角色,并且明确协作的规则。只有每个人都明确了个人的职责以及自己所在团队的目标和运作方式,协作学习小组才会有一个清晰的前进方向和学习目标并按照计划进行协作学习。
(2)小组成员之间陌生感的消除
协作小组成员之间的熟悉需要一定的过程。由于远程学员彼此很少见面,更是需要通过一定的活动才能逐渐互相了解。可以在协作学习开始前让学员在网上进行广泛的聊天活动,话题不局限于学习交流,还可以是茶余饭后的闲聊。以此让学习者之间彼此熟悉起来,从而建立起友谊和信任。这为他们将来开展广泛的协作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营造了一种友好亲切的氛围,提高了他们协作交流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远程学生协作学习中的孤独感。
(3)为协作学习建立情境线索
情景线索的作用在于使协作团队中的每个参与者都能时刻感知群体的存在,并且能够感知到自己也在被群体所感知。成员在团队中将有着如协作、竞争、伙伴等各种的关系,情境线索能不断提醒成员自己的角色以及自己在团队中的职责,以此形成一种群体的归宿感和凝聚力,增强团队意识。
3.策略三:借助各种网上交流工具进行协作学习
目前网上存在许多的交流工具,如维客(Wiki)、博客(Blog)、播客(Podcast)、电子公告版(BBS)、网上论坛(Forum),还有形形色色的聊天工具,如QQ、ICQ、网易POPO、MSN等,这些工具为协作交流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很好的技术支持。在线协作学习小组和教师若能把握这些工具的特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适当地使用,可以提高协作学习效率,改善协作学习效果。
Wiki是能够为用户提供协同创作环境的超文本系统。[3]它是非常好的群体协作学习工具,协作小组的组员们可以针对某一主题作外延式和内涵式的扩展。从而把小组的智慧结晶以共享的方式整理出来。学习者可以在每次小组讨论过后,将主要观点整理在Wiki上,每个成员都可以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改,最终形成该次讨论的总结。
Blog提供一个个性化的信息空间。用户可以发表自己的文章,也可以针对别人的文章发表评论,还可以通过RSS来订阅Blog内容。Blog强调的是个性化、个人知识的积累和共享。[4] 每个成员不但可以将Blog作为自我观点的展现平台,同时也可以通过Blog来了解其他同学的学习进展和心得;而教师也可以通过阅读学生的Blog,及时指导学生。这样有助于协作学习的更加深入,也有助于各种类型的学习者得到较平等的关注。另外,由于每个学习者的个人努力都可以从Blog上表现出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搭便车”的现象。BBS和论坛都属于群体写作工具,学习者可以在不同的专题下发表文章和评论别人的文章,以达到聚集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进行讨论或学习的目的。
各种聊天工具为我们提供了实时交流和离线留言的功能,甚至不少聊天工具已经把个人聊天、群体聊天、视频会议、博客、论坛集成一体化。科学地把各种网上交流工具结合起来用在在线协作学习过程中,可以提供多元化的交流平台,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
4.策略四:合理评价标准的建立
协作学习通常不以个人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而是以各个小组在达成目标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与奖励的标准。这种机制旨在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促使小组内部的协作,使学生在各自小组中尽其所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但是,这种成绩评定方式却导致了“搭便车”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有时候让协作小组将注意力过于集中在完成最终作业,而忽视了协作学习过程中的交互交流。
因此对协作学习效果的评价最好对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譬如,先评价出个人成绩和小组成绩,再以个人成绩的50%加上小组成绩的50%,得出最终成绩作为该学生在协作学习中的评定。结合个人和小组的综合评定,将有助于更加客观有效地评价协作学习的效果。
而且,评价协作学习不仅要考虑绩效,还要关注过程,考虑个体在小组学习进程中的收获、对小组的贡献、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为推动小组学习研究所起的作用等等;因此,笔者建议除了教师对个人进行评价外,还要结合个人自评,组员互评价,从三方面进行评价。这里,提供一组的评价表以供参考(如表1、表2)。
四、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在线协作学习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就远程学生在协作过程中容易产生孤独感、教师的关怀难以深入地触及每个学生、远程学生之间在线协作的交往不平衡、协作学习中的“搭便车”现象、协作学习效果评估的准确性不够等问题,提出了四个相应的策略——智能分组向导、团队协作意识的建立、借助各种网上交流工具进行协作学习、合理评价标准的建立,并对这些策略的内涵以及如何使用这些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今后将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些教学策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不断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Aronson, Elliot, Chapter 1 in The Social Animal. 9th ed. New York, NY: Worth Publishers, 2004, pp. I-xviii, 453-548, and 1-9. Front Matter (pp. I-xviii).
[2]雷钢.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探讨[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3]刘巍.基于wiki的协作学习探讨[J].教学研究,2006,9.
[4]汤富源.基于Blog构建教学平台的一些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