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成败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q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物通讯是报刊、广播、电视上最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它展现了各种英雄、模范、先进人物乃至普通百姓的风采,弘扬了社会正气,拉近了媒体与读者的距离,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本文提出了人物通讯写作中细节决定成败的观点,并结合实例加以阐释。
  【关键词】人物通讯 写作 细节
  
   人物通讯,是指以反映新闻人物为目的的通讯,它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人物通讯旨在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近年来,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彰显,各种英雄、模范、先进人物乃至普通百姓相继登上荧屏或报纸版面,这些通讯报道弘扬了社会正气,拉近了媒体与读者的距离,起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如何做好人物通讯,对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愈发重要。笔者从自己多年新闻从业经验中得出一条经验:人物通讯写作,细节决定成败。
  人物通讯无论是写先进典型还是凡人小事,都要力求塑造出一个鲜活的、真实可信的人物。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必须做到“见物、见人、又见思想”,读后能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行,如聆其心;听其言,察其行,见其心,从而与新闻人物同呼吸,共感受,深受感动、启迪和教育。而要做到真实可信,鲜活可亲,就必须精确把握细节,通过细节来再现新闻场景,彰显人物个性。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一篇好的人物通讯,常常要有几根支柱,这就是能够展现人物精神面貌的几个精彩的细节,让读者读后久久不能忘记那几个细节。有了这几根支柱,这篇通讯就立起来了。可想而知,细节在人物通讯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人物通讯有了细节,就可以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特征,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典型,使作者笔下的人物丰满、细腻、生动。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还有助于增强通讯的可读性。经济日报总编辑庹震说,人物写作,细节决定成败,报道要感染读者,必须用细节说话, “滴水折光、小中见大”。艾丰说过,采访一个人,报道他的事迹,并不是给他写传记——写传记也只是记述那些有意义的事情。记者则更应该只截取他经历中最有特点、最有现实意义、最有新闻价值的那个阶段来深入挖掘。抓不住这个最有特色的阶段,其他方面费再多工夫,也会是过犹不及。抓住了这个阶段,深挖、细觅,就可以挖到最有特色的材料,以少许胜多多。有特点的细节在通讯写作中起到的作用,有时真可谓是“一细顶千粗”。
  曾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特别奖的《公仆本色——追记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同志》是一篇成功运用细节的好人物通讯。“郑培民一上任就问:‘哪个村子最穷啊?’随后,就去了叭仁村。”“妻子去湘西看他,一进屋,地上扔的是一双粘满泥巴的胶鞋,唯一一套出国时置办的西装,在柜子里已被虫子蛀满了洞。郑培民拦住要帮他刷鞋的妻子:天天都要穿,一出门,还是要粘泥的……”这几个细节着墨不多,却令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看见了一个一心扑在工作上,下基层、办实事,关心群众疾苦的州委书记(郑培民时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州委书记)。
  笔下有神,终究得“胸有成竹”。真实可信感人的细节,需要记者从采和写两个方面下功夫。记者的功夫,“三分写,七分采”。要想笔下的新闻人物真实饱满,精气神十足,就得做足采访功夫。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采访前就得做足准备功夫。我为什么要采访这个人?他有什么先进事迹?他有什么“闪光点”?我写他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起到什么作用?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一般来说,记者确定的采访对象,通常都是那些具有突出的典型性特点的人物。在采访中,就要挖细节,挖出那些有特点的细节。这是一项艰苦的劳动,需要记者有过硬的作风、敏锐的观察,坚韧的耐心。北大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泓深有感触地提到做人物采访时需要时间,不能急功近利,她的作品集《大人物 小人物》中许多人物的采访都不是一次性成功,一般都是经过了一定的时间,有些采访对象甚至成为了她多年的朋友。
  挖掘细节的方式,可以借用传统中医看病的方法,“望、闻、问、切”。四种方式综合运用,不可分离。这就要求记者深入现场,贴近采访对象,与采访对象交朋友、交心,切实打开对方的“心扉”,掏出他的真心话,实心话,力求写出他们的真实情感和思想。记者要善于提问,要会设计问题。要把直接观察、口头访问、亲身体验、查阅资料等方法结合使用。优秀的记者必须像高明的“导演”,善于通过自己的话语,把对方引导到“戏”(采访对象向记者叙述的事实的场景)中去,使其在鼓励下淋漓尽致地叙说出动人的细节。记者还要带着“慧眼”去采访,要深入现场,仔细观察,用心捕捉,尽力从采访对象的一举一动中捕捉有特色有个性的东西。要力争在与采访对象的接触中,发现其在工作劳动生活中的特征和细节。因为采访对象不可能像记者那样按照新闻的要求留心细节,他们说的并不一定完全符合记者的需要。甚至有时候为了某种需要或者顾忌,他们还会故意忽略或者隐瞒一些细节和故事,这时候就更需要记者用心观察,通过言语、语气、表情、常识做出准确的判断,分辨真伪。此外,只有深入现场,深入采访对象,与他们交心,才可能理解他们的感受,写出真实情感。徐泓还有一句话让笔者印象深刻,“记者就是行动着的职业,行动的目标就是现场。”新闻是具体的、实在的、感性的。当记者的要多留意、多观察,要有“洞悉细微”的本领,有“知冷知热”的敏感。只有深入现场、仔细观察、切身体验,才能准确把握细节,精彩地再现场景,描绘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深入的采访,与采访对象的深入接触还有一个显著的优点,那就是让记者切实体会采访对象的感受,深入他们的内心,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情感。这样,记者笔下的人物才会有鲜明的情感注入。即便不发议论,字里行间自然也会融进记者的感情,褒贬自现。情感运用的准确,不仅会作为一种感受、力量,影响受众心理,而且在报道中会表现为一种鲜明生动的特色,成为一种风格。“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苏联一位著名记者曾经说过:“带着感情的泪水去写带泪的新闻人物,才能催人泪下”。加里宁也说过:“如果你想使自己的通讯感动别人,那么你就应当在其中注入自己的血液”。正如一位新闻界同行所说的:“感情,农民播撒在田野上,工人抒发在机器中,记者流泻在作品里。”是的,记者的感情,记者的泪水,读者都会感到、听到、看到的。只有记者流泪了,读者才会流泪;只有记者感动了,读者才会感动,宣传也才真正有了价值。如果记者不是到第一现场去听、去看、去问、去甄别,记者所感受和感悟到的东西就不会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不体会和感受一个人丰富的情感层次,就很难真实地把握住一个人精神和情感的内核,就无法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有了深入的采访,在写作时就只需提炼主题,组织文字了。案头功夫,自是记者的基本功夫。大部分名家在写人物通讯时,都信奉“文无定论”,认为大可不必限于文体,自可不拘一格,只求文字最大限度地真实再现场景和细节,精确刻画人物即可。有些记者擅长运用散文式笔调书写场景,有些记者则用白描方法讲述故事和情节。各成文体,各有特色。一篇人物通讯要吸引读者阅读,要有见思想、见行为的事实。关键是两条,一要有事的“细节”、二要有文采。要把采访中捕捉到的感人细节妥帖地剪切进去。如何取舍、使用那些辛辛苦苦搜集来的素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才能更好地刻画人物?如何将新闻人物身上那些平凡的点点滴滴真实地描摹出来,让读者感到可信、可亲?这里面要学会一个运用“减法”原则,尽量选用最能表现人物个性和本色的细节,求简、求真。不妨借用画家作画的技法,重点部分不遗余力精雕细琢,其它留白或者粗略带过。对关键性的情节、对能彰显人物个性和思想的细节要不惜精雕细刻,着意渲染,对于一般的情节则可一笔带过,以求精练。选用的细节要符合文章的总体要求,符合宣传需要,符合时代特征,能深化人物的主题,切合人物的身份。同时语言力求简练、叙事流畅、篇幅更集中。删剪掉不必要的装扮,尽量运用与人物形象身份相吻合的语言把人物写真、写活。语言要起到吸引读者的目的,而不是影响读者、妨碍读者。
  仍以《公仆本色——追记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同志》对细节的选取运用为例。在表现郑培民的爱民、亲民方面,记者选用了郑培民与双目失明的司法干部曾令超的交往, “见了面,郑培民一把抱住了什么都看不见的曾令超:‘你摸摸我,咱俩高矮胖瘦差不多!’他又摸摸曾令超脸上的伤疤:‘阴天下雨会疼吗?’热茶倒好,先放在一边。等到不烫了,郑培民才端到老曾手上,‘现在可以喝了。’”这样的细节描写,让读者自然领会了“郑培民与普通的百姓,压根是长在一起的,他的心为他们而快乐,为他们而疼痛。■
  
  参考文献
   ①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人民日报出版社,2007
  ②庹震:《怎样采写新闻》,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③庹震:《怎样当记者》,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④徐泓:《大人物 小人物》,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湖南永州日报社)
  责编:周蕾 实习编辑:尹恒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国内访谈类节目的形态谈起,归纳、总结出访谈类节目中倾听环节的重要作用,并探寻了如何搭建主持人与受访嘉宾沟通的桥梁。笔者认为,要做好访谈类节目就需要在人文关怀精神的指引下,听闻于耳、思考于脑、感受于心,不断提升访谈类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素质,为被访者提供情感展示的平台,进一步展现被访者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倾听 访谈节目 主持人 嘉宾 桥梁    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蓬勃发展,访谈类节目
1
期刊
【摘要】随着相亲类节目的火爆,受众对其关注程度的提高,在社会中引发了婚恋观、价值观以及一些社会问题的讨论。本文以江苏卫视的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为个案,试从相亲类节目火爆的原因、对女性形象形成潜在的贬低、媒体应警惕的几个问题等反思当今媒体之责任。  【关键词】相亲类节目 媒体 责任    近段时间以来,婚恋交友节目异常火爆,占据电视荧屏的半壁江山。江苏卫视的婚恋交友节目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飚升,
【摘要】关于旱情的新闻报道中,预测性报道占有不可低估的分量。本文以新浪“多省出现严重旱情”专题的“最新消息”栏目中1月1日至2月20日的新闻报道为对象,对其中的预测性报道进行分析,认为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服务、监督和引导三个方面。  【关键词】预测性报道 旱灾 网络专题    中国北方一些地区自2008年10月以后就没有降雨,日积月累,旱灾酿成。这场大旱灾,中国拉响了史上第一次I级抗旱警报,可见灾情之
【摘要】据事说理,是说评式故事类新闻节目的形式,也是其一大特色。本文分析了该类节目的制作流程,思考其发展空间。  【关键词】新闻 故事 评说    近几年,说评式故事类新闻节目在电视节目中异军突起,发展迅速。它把视角聚焦在平民身上,受到老百姓的欢迎,随之而来的还有较高的收视率。分析整个制作流程,从选择故事、调查采访、后期制作到播放,这个在发展中不断壮大的新闻类节目,有着不可低估的生命力,当然也存在
训导主任的铁拳
期刊
【摘要】BT 类网站因没有许可证被关闭。广电总局出台《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加强对网站的打击力度,背后有其深层次的原因。本文从BT china网站被关闭谈起,对BT网站发展中的问题及规范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BT类网站 视听许可证 知识产权保护    2009年12月5日,国内最大BT资源网站BT China接到通知因没有“视听许可证”,被工信部删除备案号,关闭网站。“视听许可证”指《互
【摘要】辽宁广播电视台资讯广播新闻评论节目《金鱼说话》开播以来反响日渐强烈。该节目恪守新闻规律,坚持新闻价值原则,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节目融合相声、演绎、调侃等多种形式创新话语体,用娱乐的形式和主持人的个性魅力提高新闻节目舆论引导能力,注重娱乐尺度的把握和媒体责任的坚守,为提高新闻媒体公信力探索了新路。  【关键词】舆论引导 娱乐化 话语体系 标题公信力    《金鱼说话》是2
【摘要】伴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博客受到了众多网民的青睐,其迅速融入并逐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引入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将博客视为一个场域,运用传播学中的符号与话语理论分析博客场域的内部规则与博客场域内部各种资本对话语权的争夺。  【关键词】博客 场域 符号 话语权    随着网络的普及,博客作为Web2.0时代的传媒形态,得到了相当数量网民的青睐。博客的迅速崛起引起了人们的
【摘要】本文尝试以斯蒂芬·芬克的危机阶段理论,即按照危机潜在期、危机突发期、危机蔓延期、危机解决期四个阶段,分析上海“11·15”特大火灾中的政府危机传播模式,以期对政府相关部门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危机传播 危机处理 传播模式    在互联网时代,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在传统媒体赶赴现场之前,微博、校内等各种社交媒体便会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并以链接、转载、分享等方式迅速蔓延开来,对政府形成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