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出的舒适与快慰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c66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文解字中,养字的含义是个由俗致雅的递进过程:首先是供给生活品,即常说的养家糊口,其次是饲养动物、培植花草,再次是抚养、教育,最后是使身心得到滋补和休息。养的境界逐步提升,从物质上升到精神,这在茶上表现地尤为突出。《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有力』说的是茶对身体的滋养,『悦志』是指喝茶会让人精神愉悦。茶桌上多一些玩物,颐养的正是自己的快慰。
  菖蒲与兰花
  菖蒲耐苦寒、安淡泊,清逸俊秀,挺拔如碧。素来为茶人倾慕。王大漾,一拳石斋主人,出版专著《文人壶》《镌刻》《蒲草》等,其中国画与壶刻艺术以及菖蒲文化的研究,在国内颇具影响,王大漾“玩”的最出名的是菖蒲,因为菖蒲养得好,得了一个“江南草圣”的称号。一拳石斋的后院院墙与屋外壁之间的背阴处,有一块专门的地儿就是用来种菖蒲的。从地上到几案上,再到凳上或竹架上,高高低低地摆着一百多盆大小不一的菖蒲。
  王大漾不愿听人说他菖蒲“玩得好”。“不是我在养蒲,而是她在养我;不是我施恩于她,而是她在成全我。面对真心喜爱之物,真的就如张爱玲所說:低到尘埃里去,但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中国人有一个理念,叫万物平等。我看菖蒲,她是有生命的,而且她的生命跟我是平等的。我每天要去看她长的开心不开心,观察她分析她;叶子有点蔫,是不是需要水;有点黄叶,肯定什么地方出问题了。我的心和她的心是一体的。她们也每天都有小变化,带给我小喜悦,这是一种渗透到生活缝隙里的欢喜。”
  菖蒲之外,茶人最好的是兰花。中国人历来把兰花看做是高洁典雅的象征,与“梅、竹、菊”并列,合称“四君子”。通常以“兰章”喻诗文之美,以“兰交”喻友谊之真。早在春秋末期,越王勾践已在浙江绍兴的诸山种兰。魏晋以后,兰花从宫廷栽培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并用来点缀庭园。唐代,兰蕙的栽培才发展到一般庭园和花农培植。
  兰花的高洁,更是茶的绝佳搭配。古人曾以兰质许茶,以兰入茶,且影响至深。明人张源在《茶录》中说:“香。茶有真香,有兰香,有清香,有纯香。雨前神具,日真香;火候均停,日兰香;不生不熟,日清香;表里如一,日纯香。”今天,种兰花、欣赏兰花的茶人越来越多。兰花香成为高档名茶品质优异的独特标志,具有天然兰香的茶是茶中珍品。
  紫砂
  紫砂典雅深沉的色调配上考究的中式古典棱角和线条,透射出一种内敛的高贵。那种贵气,深刻而不奢华遁人,只泛着幽幽的春华,它的美好,也许只有细心品味的人才懂得。如今,好的紫砂壶已经是一壶难求。特别是老紫砂,它沉淀着历史的光润与周正,很陕成了玩家们争相收藏的至宝。
  紫砂器之美除去器物塑造之美外,还有一份与人共生的趣味性,它的沁润以及变化,让多少人着迷。材质本身的优势让紫砂在茶器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而材质的广泛塑造性,又承载了诗、书、画的刻、画、嵌、塑等多种表现手法。一件器物可赏玩、可物用、可以礼相交,随着紫砂文化多年的积累与数代人的表现,已经到了一种文化的极盛时代。这时候,又该回归到紫砂本质上,学习茶课,理解茶的特性,才会知道什么样的器适合泡茶;什么样的器适合泡什么样的茶、怎样使用各种器物,才会知道怎样做一件茶人需要的器物。
  紫砂对茶的增益性众口一铄,而事茶人对于器物的要求是随自身的修养与觉性来决定的,不是所有的人都驾驭得了所有的壶,不是所有壶都能泡好一壶茶。但是所有人都想要一把好用的壶。哪怕岁月更迭,始终都会如一待它。
  为了使紫砂壶最佳使用状态,茶壶的保养尤为重要。专家建议,新买的壶在使用前,宜先放入茶汤中文火闷煮,接受一次浓厚的滋养;每次以开水沏茶时,可用湿毛巾擦拭壶体,反复多次;茶温稍降,亦可用手摩挲,人壶相亲有利于壶体的光润,如此坚持十天半月,新壶即光彩焕发。
  另外,不要将茶汤留在壶面,否则久而久之壶面上会堆满茶垢,擦拭以后会有浮光。喝完茶后,茶壶内的茶叶要倾倒干净。虽然紫砂壶确实有隔夜不馊的特点,但隔夜的茶,会有陈汤味。而且茶泡后放置10小时后再喝对身体很不利。此外,新壶长期搁置,或因疏忽未将剩茶叶倾倒出,发生霉变或者壶有异味,可将壶洗净后,注满开水倾出,立即没入冷水中,多次反复直至异味消除。
其他文献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宋人吴自牧在他的《梦梁录》中,为现代人描绘了一副宋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写照:焚一炉馨香,挂一幅字畫,插一瓶鲜花,品一壶香茗,与三五好友共聚一堂,这是最雅致之闲事。以闲养心、养性,追求逸趣,成为那个时代的“中国风”。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时期随着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茶为国饮已是大势所趋,以茶为核心,找寻更多样、更雅致的生活情趣已经
期刊
去年年初,遥里茶事开业,到现在已经一年多时日。在一个城市里,茶空间就像是一个“精神堡垒”,由茶叶,技法,物件的逐渐发酵,到美学,文化的相互交融,最终影响到人的内心和生活态度。  成都是泡在茶里的,只是早年茶馆遍街的市井形态已悄然逝去,留下零星点缀,比如彭镇茶馆、鹤鸣茶社。去的人,与其说是追忆过去,不如说是过过“复古”的新鲜劲儿。更多新兴的茶空间赶着趟儿的逐渐兴起,风格各异,又少了那么些地气儿。  
期刊
2020年《茶道》马来西亚分场由紫藤文化集团及许玉莲茶道院联合承办,茶会形式采用目前茶界正热切推动的“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会欣赏会”来进行。地点是位于吉隆坡茨厂街附近的紫藤茶坊。  紫藤茶坊创立于1987年,是马来西亚第一家茶馆、紫藤文化集团的起点,亦是马来西亚现代茶文化滥觞之所在。品茗者陆续抵达茶会现场。此次茶会茶具、茶席、茶叶,皆由茶道艺术家本身亲自预备,不假手他人来做,这展现了泡茶师在选择原料
期刊
白居易的一生,琴不离手,茶不离口,悠游于俗世与山林之间,过着恬然安适的生活。像他这样既知音又知味的文人雅士,宋元、明清时代就更多了。  『焚香鼓琴,饮何雅也。』弦上之音,盏中之茶,炉内之香,就像三条彼此独立的丝线,从历史的最深处生发、游走,然后借文人之手,缠绕、交织成闲情雅致。  琴静心,茶清心,香息心,三者皆以心契入,或抚或听,或泡或饮,或燃或品,不论施与受,皆以实现涵养性情、治身修心为旨归,从
期刊
去年严冬一个晴暖的午后,暂把公事俗务撇到一边,去老友茗淑那里蹭茶偷得半日之闲。  既然友情够“老”,她每次请我喝的茶都不会“嫩”到哪里去,总是很慷慨,有次还把压箱底的“60年代绿印”给泡了,真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  “今天喝什么?”我承认,我是有“选择恐惧症”,但也从不挑茶,泡什么就喝什么。而且,我還知道,她一定不会随便抓个茶敷衍了事。  “试一下。”她把一只装有干茶的青花小茶碗放到我面前。从形态
期刊
2017年初冬,回乡小聚,甘肃名刊《丝绸之路》的马玉蕻主编得高铁之便,从兰州来天水小聚——多年以来,她与散文家薛林荣、诗人唐宏,还有我,像一个秘密小团体,交往甚深。可惜,薛林荣因公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木河乡等待省精准扶贫检查组的大驾光临,来不了天水市区,于是,我们一行三人欣然前往张家川。薛部长的安排很是惬意,第一站就是张家川民族博物馆。博物馆不大,两层,一楼看完马家塬遗址出土的文物后,就去二楼看馆藏
期刊
在日本街头,会看到一道特别的风景:走几步路就有色彩鲜艳的自动贩卖机。每次路过,都被花花绿绿的瓶子包装吸引,仔细一看会发现,这些贩卖机里,茶饮料占了三分之一,有纯茶也有奶茶,还分热饮和冷饮。即使下雪天,也可以走在路上喝到一杯热茶,心里想着就暖暖的。  日本年轻人为什么爱喝茶饮料?  日本茶饮料在年轻人中十分受欢迎,如果说随处可见的居酒屋是夜晚抚慰一天辛勤劳作者的栖息地,那各色茶屋就是白天给人们加油充
期刊
这是一座两进两护厝的古厝,在永春五里街镇埔头村的村庄里。在42岁的王新柏到来前,这座塌了屋顶的古厝,养鸡养鸭,还有一头猪、和周边人零零散散隔起来的竹鼠巢。  修葺过后的古厝,百年前鹅卵石铺地的天井处处苔痕,翠绿的草从石缝里挤出,四方竹种在天井里,攀到了乌黑的厝顶瓦沿,一阵风游进古厝,带来淡淡的竹香。明清的石狮,卧在竹边,抵着含苞欲放的茶花。  天籁将寂未寂的时候,霞陵溪水从屋前流过。美人榻处在天井
期刊
“朝九晚五,夜夜笙歌”这是我对曾经都市生活的总结。这样的生活让我总是在“压力”和“释放”两种形态下不断转变,却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灵魂。然而终于有一天,我放下了拿鼠标的手,拿起了竹筛(制茶工具),来到了大山,在这里一住就是八年。现在,我也可以用当下的身份,毫无掩饰地介绍自己,我是八零后制茶人——李旸。  我定义自己有颗不羁的灵魂,如果可以穿越,回到魏晋时期应该没有什么违和感。喜欢自然,性子野,路子
期刊
编者按  40年间,在改革开放的大舞台上,活跃着台湾同胞的身影。他们的作用是开创性的、持续性的,也是深层次的、多领域的。在中国改革开放前后,茶艺在台湾也是新生事物,当时在台湾有一位对茶十分感兴趣的学者,他就是范增平。  孜孜以求  青年时代的范增平一直有着改善社会,完善人间的美好愿望,多少年后,他选择用“茶”来完成他的心愿。为此,他费尽心思,去图书馆从中国古典文学诗词中寻找资料,去茶山向茶农请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