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
今年4月1日,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我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大学来讲,纲要明确提出要“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的理解是:大学生更要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读一些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名著,从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教育。习近平主席多次阐述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今年2月24日,他在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这样说:“牢固的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离开这个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斩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根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里站稳脚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本。今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召开的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中法 两国是有着独特文明的国度,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术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 中国的诸子百家学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诸子百家的“家”就是学派,形成了学派,有理论、宗旨、传承。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写了《论六家之要旨》,讲了六个学派的要点:阴阳家认为宇宙的根本力量在于阴阳的交流和相辅。儒家在中国历史上传承、创造中华文化,贡献很大,司马迁称其代表人物孔子为“至圣”,他在 《史记》里写了孔子弟子列传。墨家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名家,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逻辑学家,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系统的关于逻辑思想的研究和传播。法家主张以严刑峻法来统治国家。道家创始者是老子,发展者是庄子。除了这六家,到西 汉时期有人主张增加农家、杂家、纵横家、小说家,这十家号称“百家”。百家争鸣的形成反映了中华文化原创性文化的形成,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基因。我今天想着重介绍四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希望由此引起同学们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
读老子:感受探索宇宙和人生大智慧问题的勇气
老子姓李名耳,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老子曾经担任过东周王室管理图书的工作,学问渊博,思想深刻。他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朽名著,叫做 《道德经五千言》,简称《老子》书,总共五千字。老子有智慧、有勇气、有能力去探索世界的本源。老子认为千变万化的世界有一个来源,名叫“道”,人们看不清“道”是方的还是圆的,也看不清楚它的细节,它是“玄之又 玄,众妙之门”。老子不用神,不用“上帝”,也不用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去说明 我们的现实世界,而是用“道”去说明,用 智慧去把握世界的本质与来源,这是一个很深层的精神追求,这是中国哲学的开端。“道”如何转化为千变万化的世界呢?《老子》书说“道法自然”,“道”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纷纭复杂的世界。这反映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勇于探索大问题的伟大民族。老子还探讨了“道”是如何运动的?他认为“反者道之动”,“道”总向相反的方向去运动,最终回到它最初的起点上。“反者道之动”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深刻的辩证思维。强与弱,大与小,远和近、生与死、祸与福都在转化中。老子又说“弱者道之用”,认为“柔弱”才是人对“道”认识之后应当采取的一个态度:指任何事情不要武断,条件不够不要强求,不要妄为,不要自以为是,不要骄傲。老子提醒,一旦认为自己到了“顶点”就很危险了,“物极必反”嘛!你的学问越大,你应该越是谦虚,不要把事情做得绝对化。老子说“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要人们把眼睛向低层去看,向民间去看,“以百姓心为心”。老子讲“上善若水”,还指心还要像水那样清澈,交朋友 要像水那样相亲,语言要像水那样真诚,办事要像水那样清晰,正因为像水那样,所以它能够成功。
读庄子:感受人生的哲学,获取精神的力量
老子之后的战国中期产生了一位大哲学家,也是中国文学的先驱——庄子。庄子的书有内篇、外篇、杂篇,其中内篇是庄子自己写的。庄子书说的故事,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学道理。例如“朝三暮四”的故事就是庄子为了提醒世人,不要只看到差别,还要看不同事物的同一性。庄周梦蝶则反映了作为主体的人,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化成为客体。人有的时候是主体,有的时候是客体。庄子还说,秋天水涨,百川流入黄河,河神很高兴,自以为天下第一。他顺流东行,到了北海,不见边际。他这才醒悟,对海神说,我看到你是这样广大无边而难于穷尽,如果我不到你这里来,坐井观天,我肯定会被理解大道的人所耻笑呀。因而人应当不断追求与“大道”的合一,千万不可坐井观天。庄子还提醒世人: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人停止了对“大道”的追求,那就是“心死”了,值得警惕呀!
读孔子:感受仁爱精神,明晰“君子”之意
儒者是春秋时期对西周的礼制十分熟悉、深有感情的那些人,他们对西周礼乐文化身体力行。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西周时代,“官学”以吏为师,是为了培养贵族子弟,使其拥有知识文化,从而世代做官的。针对此,孔子挺身而出,办私学,倡导“有教无类”,不分贫贱亲疏,都可以受到教育,打破了西周以来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为诸子百家的人才做了准备。孔子作为中国教师的代表当之无愧,后人要继承他这样的精神。我认为应该把孔子的生辰日——9月28日定为教师节,作为后人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开私学的老师的纪念。孔子是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他说自己15岁志于学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很高的人生境界了。办好教育一定要有好的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普通人培养成为有道德修 养、有文化、有理想的“君子”。“君子”有道德修养,有文化修养,也有理想。孔子引导学生们做君子不做小人,产生了巨大的思想文化影响。孔子还把西周以来的文化典籍诗、书、易、礼、春秋进行了整理,作为教科书,使它们流传下来,教育后代。他对“五 经”加以整理,提炼出“仁者爱人”的做人准则。什么叫爱人呢?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250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代代辈辈能记住的一句话,经过努力就能够办得到的。今天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觉得要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起,不断提升自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第二个层次,你自己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你自己想发达,也要让别人也发达,这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做得到的。孔子想的不只是他个人,而是整个社会。第三个层次则是孔子回答他的学生时所说:一是“老者安之”,希望在社会上老人要得到照顾;二是“朋友信之”,朋友之间要讲究信用,讲究友善,诚实相待;三是“少者怀之”,使少年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些经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采访人们对家训、家教的看法,起了很好的作用。今天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放在重要位置上,要讲仁义礼智信。
读孟子:感受“民本”与人性,让内心更加坚强
孟子和庄子同处战国中期。孟子对梁惠王说,老百姓如果没有恒产,就不会有恒心,很难安定下来。要统一天下就必须让百姓有固定的收入,能够赡养他的父母,抚养他的妻儿。孟子建议分给每家农户5亩地,四周再种上桑树,这样50岁以上的人就有棉袄可以穿了,70岁以上老人可以吃上肉了,这还不够,还要开办启蒙学校,让少年儿童都能够读书。孟子提出的政治思想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这是中国古代宝贵的“民本”理念。孟子怎么看人性的问题?孟子说人性和兽性差别就那么一点点,就在于人有而动物没有,只有人性还不够,还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把先天的人性发扬起来,使之巩固。孟子认为,人性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但是只有善的人性是不够的,后天的教育是不可少的。孟子还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乐使人沉迷不醒,忧患使人头脑清楚,奋发有为,因而君子应当有忧患意识。由此他归纳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让人们在克服困难中变得更加坚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我们的先哲早已离开世间,但是他们的精神追求,也就是传统文化的成果依然存在。在我国,从西汉时起建立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共同文化体,即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学习,构成中华文化的整体,构筑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体现出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中华儿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从自己的精神家园中找到克服困难和奋勇前进的 力量和智慧。中华文化包含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也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我们还要有鉴别地汲取人类的优秀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深沉精神,感受深层的精神追求。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减)
今年4月1日,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我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大学来讲,纲要明确提出要“引导大学生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的理解是:大学生更要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读一些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名著,从中吸收精神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教育。习近平主席多次阐述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今年2月24日,他在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这样说:“牢固的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离开这个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斩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住脚跟的根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里站稳脚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本。今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巴黎召开的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中法 两国是有着独特文明的国度,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术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 中国的诸子百家学术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年)。诸子百家的“家”就是学派,形成了学派,有理论、宗旨、传承。西汉时期,史学家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写了《论六家之要旨》,讲了六个学派的要点:阴阳家认为宇宙的根本力量在于阴阳的交流和相辅。儒家在中国历史上传承、创造中华文化,贡献很大,司马迁称其代表人物孔子为“至圣”,他在 《史记》里写了孔子弟子列传。墨家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名家,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逻辑学家,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系统的关于逻辑思想的研究和传播。法家主张以严刑峻法来统治国家。道家创始者是老子,发展者是庄子。除了这六家,到西 汉时期有人主张增加农家、杂家、纵横家、小说家,这十家号称“百家”。百家争鸣的形成反映了中华文化原创性文化的形成,后来的中华文化都可以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中找到自己的文化基因。我今天想着重介绍四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希望由此引起同学们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和力。
读老子:感受探索宇宙和人生大智慧问题的勇气
老子姓李名耳,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老子曾经担任过东周王室管理图书的工作,学问渊博,思想深刻。他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朽名著,叫做 《道德经五千言》,简称《老子》书,总共五千字。老子有智慧、有勇气、有能力去探索世界的本源。老子认为千变万化的世界有一个来源,名叫“道”,人们看不清“道”是方的还是圆的,也看不清楚它的细节,它是“玄之又 玄,众妙之门”。老子不用神,不用“上帝”,也不用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去说明 我们的现实世界,而是用“道”去说明,用 智慧去把握世界的本质与来源,这是一个很深层的精神追求,这是中国哲学的开端。“道”如何转化为千变万化的世界呢?《老子》书说“道法自然”,“道”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纷纭复杂的世界。这反映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勇于探索大问题的伟大民族。老子还探讨了“道”是如何运动的?他认为“反者道之动”,“道”总向相反的方向去运动,最终回到它最初的起点上。“反者道之动”是中华民族创造的深刻的辩证思维。强与弱,大与小,远和近、生与死、祸与福都在转化中。老子又说“弱者道之用”,认为“柔弱”才是人对“道”认识之后应当采取的一个态度:指任何事情不要武断,条件不够不要强求,不要妄为,不要自以为是,不要骄傲。老子提醒,一旦认为自己到了“顶点”就很危险了,“物极必反”嘛!你的学问越大,你应该越是谦虚,不要把事情做得绝对化。老子说“上善若水”,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要人们把眼睛向低层去看,向民间去看,“以百姓心为心”。老子讲“上善若水”,还指心还要像水那样清澈,交朋友 要像水那样相亲,语言要像水那样真诚,办事要像水那样清晰,正因为像水那样,所以它能够成功。
读庄子:感受人生的哲学,获取精神的力量
老子之后的战国中期产生了一位大哲学家,也是中国文学的先驱——庄子。庄子的书有内篇、外篇、杂篇,其中内篇是庄子自己写的。庄子书说的故事,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学道理。例如“朝三暮四”的故事就是庄子为了提醒世人,不要只看到差别,还要看不同事物的同一性。庄周梦蝶则反映了作为主体的人,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化成为客体。人有的时候是主体,有的时候是客体。庄子还说,秋天水涨,百川流入黄河,河神很高兴,自以为天下第一。他顺流东行,到了北海,不见边际。他这才醒悟,对海神说,我看到你是这样广大无边而难于穷尽,如果我不到你这里来,坐井观天,我肯定会被理解大道的人所耻笑呀。因而人应当不断追求与“大道”的合一,千万不可坐井观天。庄子还提醒世人: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人停止了对“大道”的追求,那就是“心死”了,值得警惕呀!
读孔子:感受仁爱精神,明晰“君子”之意
儒者是春秋时期对西周的礼制十分熟悉、深有感情的那些人,他们对西周礼乐文化身体力行。孔子是儒家的开创者。西周时代,“官学”以吏为师,是为了培养贵族子弟,使其拥有知识文化,从而世代做官的。针对此,孔子挺身而出,办私学,倡导“有教无类”,不分贫贱亲疏,都可以受到教育,打破了西周以来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为诸子百家的人才做了准备。孔子作为中国教师的代表当之无愧,后人要继承他这样的精神。我认为应该把孔子的生辰日——9月28日定为教师节,作为后人对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开私学的老师的纪念。孔子是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他说自己15岁志于学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很高的人生境界了。办好教育一定要有好的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普通人培养成为有道德修 养、有文化、有理想的“君子”。“君子”有道德修养,有文化修养,也有理想。孔子引导学生们做君子不做小人,产生了巨大的思想文化影响。孔子还把西周以来的文化典籍诗、书、易、礼、春秋进行了整理,作为教科书,使它们流传下来,教育后代。他对“五 经”加以整理,提炼出“仁者爱人”的做人准则。什么叫爱人呢?孔子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2500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代代辈辈能记住的一句话,经过努力就能够办得到的。今天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觉得要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起,不断提升自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第二个层次,你自己站得住,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你自己想发达,也要让别人也发达,这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做得到的。孔子想的不只是他个人,而是整个社会。第三个层次则是孔子回答他的学生时所说:一是“老者安之”,希望在社会上老人要得到照顾;二是“朋友信之”,朋友之间要讲究信用,讲究友善,诚实相待;三是“少者怀之”,使少年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些经过努力是可以做到的。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采访人们对家训、家教的看法,起了很好的作用。今天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放在重要位置上,要讲仁义礼智信。
读孟子:感受“民本”与人性,让内心更加坚强
孟子和庄子同处战国中期。孟子对梁惠王说,老百姓如果没有恒产,就不会有恒心,很难安定下来。要统一天下就必须让百姓有固定的收入,能够赡养他的父母,抚养他的妻儿。孟子建议分给每家农户5亩地,四周再种上桑树,这样50岁以上的人就有棉袄可以穿了,70岁以上老人可以吃上肉了,这还不够,还要开办启蒙学校,让少年儿童都能够读书。孟子提出的政治思想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这是中国古代宝贵的“民本”理念。孟子怎么看人性的问题?孟子说人性和兽性差别就那么一点点,就在于人有而动物没有,只有人性还不够,还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把先天的人性发扬起来,使之巩固。孟子认为,人性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但是只有善的人性是不够的,后天的教育是不可少的。孟子还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安乐使人沉迷不醒,忧患使人头脑清楚,奋发有为,因而君子应当有忧患意识。由此他归纳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让人们在克服困难中变得更加坚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我们的先哲早已离开世间,但是他们的精神追求,也就是传统文化的成果依然存在。在我国,从西汉时起建立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共同文化体,即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学习,构成中华文化的整体,构筑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的精神家园,其中体现出民族的智慧、民族的价值尺度、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中华儿女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从自己的精神家园中找到克服困难和奋勇前进的 力量和智慧。中华文化包含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也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我们还要有鉴别地汲取人类的优秀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优秀文化蕴含的深沉精神,感受深层的精神追求。
(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