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校园歌谣曾经是我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无忧无虑、快乐美好的少年时光的记忆和见证。然而曾几何时,校园歌谣却失去了往日的单纯、清澈和明朗,变得混乱、浑浊和黯淡,变成一种沉重的灰色歌谣。有人因此而责怪学生,有人把矛头指向教师和学校教育,有人则在追问整个社会环境;有人把它视为洪水猛兽,有人把它看作鸡毛蒜皮。但不管怎样,灰色歌谣本身至少是一个信号,一个警示,提醒我们一些新的变化,交给我们一些新的问题。而这些变化、这些问题,恰恰关系到我们的希望和未来。
“精神鸦片”侵蚀学生
“小弟弟,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咔嚓咔嚓咬死你!”正值中午放学时分,在省城花园路上,记者遇到一群放学的孩子,嘴里念叨着被篡改后的《老鼠爱大米》歌词。
“小朋友,这首歌不是这样唱的吧?”看到记者饶有兴趣,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卖弄起来,“我们会改好多歌呢”。《望庐山瀑布》改成《望炉中烤鸭》:“日照香炉烤鸭店,遥看烤鸭挂窗前,口水留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成龙的《真心英雄》,也在这些“小编剧”手里演变成了“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补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不到一分钟时间,这些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流行歌曲就被彻底改头换面了。
记者在走访了多家中小学后发现,此类校园“时尚”童谣大体可以分为:改编自唐诗宋词、改编自流行歌曲和网络串烧而形成的自编打油诗。据粗略统计,小学四年级以下,有28%的孩子传唱过“灰色童谣”;初中阶段,有80%的学生传唱过“灰色童谣”。一些学生甚至认为“不会这些时尚童谣会显得很老土”。
童谣是孩子始于摇篮时的教育,是陶冶幼小心灵的音符。优秀童谣,能让孩子稚嫩纯真的岁月丰盈和灿烂,承载他们一个个阳光般的希望,伴随着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时下在校园流传甚广的“灰色童谣”,表面上看是学生无聊的恶作剧,实则是他们排解心头压力的无奈之举。
什么“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等,让老师和家长们忧心忡忡。
在文化路某中学特长班的几位孩子的家长告诉记者,当今的孩子们之所以对“灰色童谣”津津乐道,大多是通过调侃来消除内心的“烦、闷、累”,也有部分是为了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因此,简单地对待甚至粗暴地禁止,都于事无补。只能尝试着和他们多沟通,并适当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缓解心中压力,再慢慢引导。
“将已成名的诗词或歌曲进行改编,成为新的流行歌谣,这也足以说明,这些孩子的智商是相当高的。”郑州市二七区外国语小学校长卢庆山认为,近年来,在中、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从幼儿园开始直至高中,许多学校往往重智育轻德育,德育仅仅是作为教育的一种“搭头”,让孩子们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成人的无限期望,当压力过大时,他们需要宣泄,而“灰色童谣”便成为发泄的渠道。
“去年我们学校召开的元旦联欢会上,许多学生演唱的是《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双节棍》《我是女生》、《被爱捉弄》等流行歌曲,只有一名学生演唱了《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结果还引起同学们的一阵哄笑。”卢校长举例告诉记者,中小学生尚不具备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缺乏自主意识,模仿能力很强,一旦个别学生开始传唱,其他同学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模仿。而在繁重的教育压力下,学校、家长、社会往往忽视了对孩子主观意识的引导,也很少与孩子进行心灵交流,孩子在面对压力时就显得无助和迷茫,于是“灰色童谣”乘虚而入。网络、影视等传媒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则为“灰色童谣”的传播推波助澜。
记者在对一些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采访中发现,孩子们认为喜欢这些“灰色童谣”是因为其内容“好玩、搞笑、流行、顺口、时髦”。原有的童谣或老酒换新瓶,缺少新内容、新情趣;或枯燥乏味,脱离实际,思想性太强,缺乏韵律的“说教式”,儿童不愿传唱。加上电视、网络、手机短信、不良书刊等影响,孩子们耳濡目染的便是暧昧颓废,甚至是充满暴力、色情的信息。孩子需要“童谣”滋养,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灰色童谣”便乘虚而入,也恰恰迎合了当代孩子的心理,弥补他们内心的渴望,以他们熟悉的内容和形式,幽默、通俗、上口的语言充斥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谈及“灰色童谣”,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的李老师一头雾水:”我真不知道,学校对孩子们做了什么,居然可以让他们把《上学歌》改成这个样子。”
学生们这些篡改的灵感主要来自于网吧和小书摊,稍加改编后便开始传诵。这些绕口的灰色童谣,给孩子们的心灵蒙上了不健康的影子,也会影响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歌谣中的“黑色幽默”会让他们产生消极的世界观,缺乏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增强反叛心理;暴力和色情童谣就更可怕了,在孩子们还没有打好心理预防针的时候,这些“先入为主”的低级歌谣将直接影响他们性格的养成。
听着越来越奇异的童谣,看着越来越叛逆的孩子,许多家长和老师心急如焚。采访中,许多家长和老师纷纷表示:要改变“灰色童谣”大行其道的局面,需要加强家长、学校与孩子的心灵交流,为孩子进行“心理减负”。
河南省教育学院心理教育教授陈纪方告诉记者:“‘灰色童谣’的流行,恰恰说明了儿童需要健康童谣的滋养和哺育。孩子的心灵是一片净土,没有鲜花在上面开放,杂草便会丛生。如果没有优秀童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阵地,’灰色童谣’势必会占领这一领地,严重阻碍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情趣。因此,对这种’灰色童谣’,科学的做法不是简单粗暴地去扼杀,而是应投其所好,将功夫下在贴近儿童生活、健康向上的新童谣的创作上。儿童文学作家和学校老师应该创作出更多反映孩子身边生活的绿色歌谣,指引他们摆脱成长的烦恼。更重要的是,成人要多注意了解和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努力为他们消除心灵上的阴云,铲除‘灰色童谣’生存的土壤。”
河南财经学院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宋新谱教授建议,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可适当设立童谣课程或者童谣兴趣班,让孩子们尝试自己写歌。同时,建立激励与表彰机制,让更多的专业和业余人士拿起手中的笔,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童谣。她说:“对于孩子,对于这些祖国的希望和未来,童谣是他们成长期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是任何动画、玩具所不可替代的‘精神食粮’。让孩子远离腐蚀心灵的‘灰色童谣’,别让‘灰色童谣’玷污了他们的精神家园,这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来源:河南商报)
“痞子童谣”和青少年幽闭
文/蔡方华
尽管“痞子童谣”的内容是不健康的,却接近孩子的真实心态,宣泄了他们心中的负面情绪,这些情绪是在现实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既无法向成年人诉说,又难以寻找到答案的。
发生在不同地区的事件或现象,经常存在着某种奇怪的关联。比如,合肥地区的报纸报道说,当地的小学里正在流行一种“痞子童谣”,这些童谣语言俚俗,夹杂着粗鄙的骂人话,宣泄着稚嫩的牢骚,但在小学生中间流传得非常广泛,有的学生甚至抄满了一整本练习册。另一则新闻来自太原,当地有关部门对10到18岁的青少年进行调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近四分之一的未成年人“有话无处说”,不少人与家长和老师之间完全缺乏沟通。粗看起来,这两条新闻基本上是各说各话,但是细细琢磨一番,却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灰色童谣和“痞子童谣”无疑是一种有害文化,但这种文化来源于何处,却也并非一目了然。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些有害的精神产品是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创作”出来,目的是毒害青少年的身心,但是,对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过程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种“阴谋论”的看法未必站得住脚。因为,倘若不是深谙儿童心理的人,未必编得出符合他们口味的顺口溜,即便有人费尽心机地散布了这些“痞子童谣”,要想让它流传开来,也不是容易的事。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这些“痞子童谣”大多是孩子们东一句西一句拼凑而成的,它们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不断“丰富”,然后又在传播过程中给孩子们带来负面影响。
灰色童谣的背后有一块灰色的天空。孩子说,“上学苦,上学累,上学还得交学费。”谁又能否认应试教育环境下,未成年人承受着巨大的精神重压?孩子说,“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事实上,大部分孩子在上学的时候不仅太阳没有当空,连鸟儿都没有起床。虽然我们的社会整天高喊着素质教育,但是从社会到学校、从老师到家长,谁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呢?谁又不是看到了孩子们的孤独却无法帮助他们走出幽闭的世界?所以,要想对抗灰色童谣和“痞子童谣”,仅仅创作和推广新童谣、绿色童谣是不够的。整个社会都应该努力和孩子交朋友,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深入青少年的内心,关注他们的感受,排解他们的苦闷与烦恼,帮助他们走出幽闭空间,让他们生活在明澈的世界里。进一步说,我们的教育制度应该加快改革的步伐,孩子们的书包不该再那么沉,作业不该再那么多,精神负担不该总那么沉重。(来源:华商报)
对校园灰色童谣的思考
文/王军利
形式简短、琅琅上口的儿歌、童谣,不仅给少年儿童的生活带来无穷的快乐,还给他们以美的启迪和向上的力量。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校园灰色童谣的兴起改变了人们对童谣的认识,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
校园灰色童谣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翻唱歌曲。如《我在马路边》过去曾传唱在多少人的口中,如今却被学生改编成:“我在马路边,捡到一盒烟,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烟,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给钱!”还有像“找点空闲,找点时间,独自在家,把电视看看;带上倦容,带上心烦,打开书柜,把小说翻翻”。“我总是钱太少,钱太少,数了半天还剩几张毛票……”等等。
第二,改编诗词。如:“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洒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李白乘舟不给钱,一脚把他踢下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会游泳就玩完。”“横眉冷对考试卷,眼睛直对钢笔尖;英雄不怕打零蛋,挺直胸脯交白卷。”;“考场风光,千里纸飘,万里眼瞟。望教室内外,风景甚好,交头接耳,互打手势,欲与考官试比高……”等等。
第三,自编顺口溜。如:“现代老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班里纪律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学生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他父母找。”这些听起来琅琅上口的新校园童谣在时下中小学生中颇为流行,创作者多是学生自己,内容则是学生们的生活写照。
从灰色童谣的内容当中可以看出中小学生生活单调,学习压力大,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学生心灵的压抑和痛苦,同时也展示了不乏幽默的调侃态度。具体地说,灰色童谣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是中小学生对学习上的无奈及思想上迷茫的宣泄。像“学习日当午,汗滴脚下土。谁知作业本,字字皆辛苦”,是对课业负担过重的一种反抗;“窗前太阳光,照得头发烫。举头望老师,低头心发慌”是对教师授课方式古板、常常体罚学生的批评;“一年级小偷二年级贼,三年级女孩没人追,四年级帅哥一大堆,五年级情书满天飞,六年级鸳鸯一对对”则是学生早恋情况的写照;“一年级老实二年级贼,三年级可入黑社会”,更是对学生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现象的揭露。
其次是因为孩子们的好奇心强,但缺乏鉴别能力,遇到新鲜事物就一古脑儿接受。如果不是电视内容的影响,学生们能编出“考试作弊有绝招,又能偷看又能抄,个个像个韦小宝,捉弄老师有技巧”之类的歌谣吗?另外,现在的孩子都很有个性和主见,他们说的许多话都是我们过去不敢说,甚至不敢想的。并且童谣琅琅上口又有趣,所以孩子们感兴趣。
再次是好儿歌贫乏,孩子们唱儿歌时饥不择食。目前适合孩子们的诗歌、童谣太少,有一些很老的童谣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社会,没有时代气息。很多成年人不了解少年儿童的需要,他们所创作的诗歌不能很好地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不能真正表现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生活,加上满大街都是通俗流行歌曲,所以干脆自己创作或修改前人的作品。
对待校园灰色童谣,既不可全盘否定,也不可放任自流。全盘否定,必然压抑孩子们的个性与激情;放任自流又会使孩子沾上放纵懒散等不良习气。最好的方法是参与进去,加以正确引导。
首先,社会要真正给孩子们减负,倾听孩子的声音,现在老师和家长每天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还不到1小时。如果没有正常的交流渠道,就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甚至社会问题。给他们创造一个文明、健康成长的环境,应该说是为人父母和做老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是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真正描述儿童天性、表达儿童心声并为儿童所喜爱传唱的童谣,从正面主动引导孩子们。比如:“你拍一,我拍一,地球妈妈穿花衣。你拍二,我拍二,人和动物好伙伴……”“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墙壁穿新衣,请你要爱惜。”“追跑打闹少一点儿,文明礼貌多一点儿。上课专心听讲点儿,爱护花草主动点儿。”当这种健康、积极的新校园儿歌童谣广为传唱之后,那些对中小学生发展不利的灰色童谣才会自动消失。
另外,负责教育宣传的专业媒体,应该在广大学生中广泛征集学生创作的儿歌,请专家点评指导,选出健康向上的儿歌,向广大同学推荐,让儿歌创作健康发展,让孩子分清良莠。
总之,面对流传在中小学校园的灰色童谣,我们要高度重视,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认真探究其起因,分析其根源,主动、积极的寻找对策,变围堵为疏导,在实践中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责任!
儿童节演唱灰色童谣
据齐鲁晚报报道,济南一市民发现儿子在准备“六一”节目时竟准备唱“背上炸药炸学校”。调查发现,一些带有暴力等色彩的童谣正在孩子当中悄然流传。
刘女士说:儿子在市中区某小学上一年级,按老师要求在“六一”节下午要表演节目,未料30日晚刘女士让他“预演”时,他竟有声有色地唱道:“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没了……”儿子的表演让刘女士哭笑不得,经询问才知是高年级同学教给他的。
报道称,类似的“灰色歌谣”在孩子中正悄然传播。某小学周老师说,她前些天听到学生跳绳时念念有词,仔细一听竟是:“我班帅哥一回头,全体女生去跳楼;我班帅哥二回头,震倒一排教学楼……”据了解,类似此类的“童谣”还有很多,如“横眉冷对考试卷,眼睛直对钢笔尖;英雄不怕大零蛋,挺直胸脯交白卷”等等。(来源:中新网)
喜宴上的歪诗
文/子海林鹏
近日,市民陈先生夫妇带12岁的儿子赴亲戚婚宴,席间大人们正闹着让新郎新娘“坦白”恋爱经过,突然小家伙一把抓过司仪手中的麦克风大声喊道:“见面说说笑笑,继而打情骂俏。一会搂搂抱抱,最后上床睡觉。”虽说童言无忌,但参加宴会的亲朋们还是为之一愣,而小家伙见引起人们的注意,更是摇头晃脑一连来了好几首歪诗,直让陈先生夫妇尴尬不已,急忙上台硬是将孩子拉了下来。事后,陈先生终于弄明白这些顺口溜都是现在流行的“校园歌谣”。
在随后对市区部分中小学学生走访中记者获悉,这些“校园歌谣”在学校里传播至少已有两三年时间了,不少学生能出口成章地念出数首这样的歌谣。一初二男生小杨即兴给记者来了一段:“男生宿舍:落叶与袜子齐飞,废纸共墙壁一色。上课瞌睡:硬挺头颅永不倒,纵然嘴角水滔滔;期末备考:年年岁岁题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据了解,这些歌谣大多是根据唐诗宋词或时下的流行歌曲予以填词窜改的,内容有戏谑师长的,也有调侃他人的,甚至还夹杂着一些不健康低级庸俗的内容。这些在学生们心目中“好玩,搞笑,时髦”的歌谣一经传开便大受孩子们追捧。据小杨称,每逢“新歌”推出,他班里的同学便忙着互相传阅“学习”。
(来源:《汕头都市报》)
校园“灰色童谣”流传值得重视
文/娄国标
说起童谣,大家都会想到一些熟悉的旋律,比如“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等等。童谣,陶冶幼小心灵的音符,伴随了一代代人的成长。但是,现在一些内容不健康甚至带有暴力、黄色内容的“灰色童谣”却在孩子们中间广为流传。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小学生经常与同学“分享”痞子童谣,“读书苦、读书累”是最受他们欢迎的一首。一些孩子的言论让人吃惊:“不会童谣就会被同学看扁,显得很老土,根本就没办法混!”
在学生中广为流传的“灰色童谣”,虽然内容并不健康,但内容却更接近孩子的真实心态,折射出了孩子的阴郁心灵。应该看到,孩子们也承受着现代社会的重压,在面对社会压力这张无形的大网时往往显得迷惘与无助,而家长和老师与他们的心灵沟通又显得那么匮乏。“心累”让孩子们变得消极,他们开始用戏谑的童谣发泄不满。
灰色童谣给孩子们的心灵蒙上了不健康的影子,也会影响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歌谣中的“黑色幽默”会让他们产生消极的世界观,缺乏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增强反叛心理;暴力和色情童谣就更可怕了,在孩子们还没有打好心理预防针的时候,这些“先入为主”的低级歌谣将直接影响他们性格的养成,长期熏染必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留下阴影。就像广告一样,虽然不是每天都在认真听,但长期的灌输却将一些带有暴力、灰色的观念深深地植入了孩子们的大脑,随着孩子们不断成长,很容易养成不良倾向,冲破心理防线,做出不良举动。
“灰色童谣”的流行,一方面可看出孩子们需要童谣滋养,但遗憾的是这一有效而宝贵的德育载体近些年颇受冷遇;另一方面现有的童谣思想性过强,形式上又不能琅琅上口,不适合传唱,才使得孩子们自己到成人世界找寻,又受电视、网络、手机短信、不良书刊等影响,才使得“灰色童谣”产生。如果没有优秀童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阵地,“灰色童谣”势必会占领这一领地,严重阻碍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情趣。
孩子的心灵是一片净土,没有鲜花在上面开放,杂草便会丛生。现在,那些健康的好听的校园童谣正面临失声的窘境。孩子们被过早地卷入成人空间,不仅属于成年人的精神消遣品早早地浸染孩子纯净的心灵,一些垃圾歌谣也趁虚而入。
孩子们之所以对“灰色童谣”津津乐道,大多是通过调侃来消除内心的“烦、闷、累”,也有部分是为了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因此,简单地对待甚至粗暴地禁止,都于事无补。更重要的是,成人要多注意了解和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努力为他们消除心灵上的阴云,铲除“灰色童谣”生存的土壤。
童谣是孩子成长期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具备任何动画、玩具所不可替代的滋养心灵的作用。愿孩子们能有更多的健康童谣可唱,远离腐蚀心灵的“灰色童谣”。这不仅是孩子们的愿望,更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来源:上海青年报)
“精神鸦片”侵蚀学生
“小弟弟,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咔嚓咔嚓咬死你!”正值中午放学时分,在省城花园路上,记者遇到一群放学的孩子,嘴里念叨着被篡改后的《老鼠爱大米》歌词。
“小朋友,这首歌不是这样唱的吧?”看到记者饶有兴趣,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卖弄起来,“我们会改好多歌呢”。《望庐山瀑布》改成《望炉中烤鸭》:“日照香炉烤鸭店,遥看烤鸭挂窗前,口水留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成龙的《真心英雄》,也在这些“小编剧”手里演变成了“在我心中,老师最凶,晚上补课补到九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不到一分钟时间,这些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流行歌曲就被彻底改头换面了。
记者在走访了多家中小学后发现,此类校园“时尚”童谣大体可以分为:改编自唐诗宋词、改编自流行歌曲和网络串烧而形成的自编打油诗。据粗略统计,小学四年级以下,有28%的孩子传唱过“灰色童谣”;初中阶段,有80%的学生传唱过“灰色童谣”。一些学生甚至认为“不会这些时尚童谣会显得很老土”。
童谣是孩子始于摇篮时的教育,是陶冶幼小心灵的音符。优秀童谣,能让孩子稚嫩纯真的岁月丰盈和灿烂,承载他们一个个阳光般的希望,伴随着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时下在校园流传甚广的“灰色童谣”,表面上看是学生无聊的恶作剧,实则是他们排解心头压力的无奈之举。
什么“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等,让老师和家长们忧心忡忡。
在文化路某中学特长班的几位孩子的家长告诉记者,当今的孩子们之所以对“灰色童谣”津津乐道,大多是通过调侃来消除内心的“烦、闷、累”,也有部分是为了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因此,简单地对待甚至粗暴地禁止,都于事无补。只能尝试着和他们多沟通,并适当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缓解心中压力,再慢慢引导。
“将已成名的诗词或歌曲进行改编,成为新的流行歌谣,这也足以说明,这些孩子的智商是相当高的。”郑州市二七区外国语小学校长卢庆山认为,近年来,在中、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从幼儿园开始直至高中,许多学校往往重智育轻德育,德育仅仅是作为教育的一种“搭头”,让孩子们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和成人的无限期望,当压力过大时,他们需要宣泄,而“灰色童谣”便成为发泄的渠道。
“去年我们学校召开的元旦联欢会上,许多学生演唱的是《对面的女孩看过来》《双节棍》《我是女生》、《被爱捉弄》等流行歌曲,只有一名学生演唱了《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结果还引起同学们的一阵哄笑。”卢校长举例告诉记者,中小学生尚不具备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缺乏自主意识,模仿能力很强,一旦个别学生开始传唱,其他同学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模仿。而在繁重的教育压力下,学校、家长、社会往往忽视了对孩子主观意识的引导,也很少与孩子进行心灵交流,孩子在面对压力时就显得无助和迷茫,于是“灰色童谣”乘虚而入。网络、影视等传媒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则为“灰色童谣”的传播推波助澜。
记者在对一些中小学生进行的调查采访中发现,孩子们认为喜欢这些“灰色童谣”是因为其内容“好玩、搞笑、流行、顺口、时髦”。原有的童谣或老酒换新瓶,缺少新内容、新情趣;或枯燥乏味,脱离实际,思想性太强,缺乏韵律的“说教式”,儿童不愿传唱。加上电视、网络、手机短信、不良书刊等影响,孩子们耳濡目染的便是暧昧颓废,甚至是充满暴力、色情的信息。孩子需要“童谣”滋养,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灰色童谣”便乘虚而入,也恰恰迎合了当代孩子的心理,弥补他们内心的渴望,以他们熟悉的内容和形式,幽默、通俗、上口的语言充斥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谈及“灰色童谣”,从事教育工作近30年的李老师一头雾水:”我真不知道,学校对孩子们做了什么,居然可以让他们把《上学歌》改成这个样子。”
学生们这些篡改的灵感主要来自于网吧和小书摊,稍加改编后便开始传诵。这些绕口的灰色童谣,给孩子们的心灵蒙上了不健康的影子,也会影响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歌谣中的“黑色幽默”会让他们产生消极的世界观,缺乏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增强反叛心理;暴力和色情童谣就更可怕了,在孩子们还没有打好心理预防针的时候,这些“先入为主”的低级歌谣将直接影响他们性格的养成。
听着越来越奇异的童谣,看着越来越叛逆的孩子,许多家长和老师心急如焚。采访中,许多家长和老师纷纷表示:要改变“灰色童谣”大行其道的局面,需要加强家长、学校与孩子的心灵交流,为孩子进行“心理减负”。
河南省教育学院心理教育教授陈纪方告诉记者:“‘灰色童谣’的流行,恰恰说明了儿童需要健康童谣的滋养和哺育。孩子的心灵是一片净土,没有鲜花在上面开放,杂草便会丛生。如果没有优秀童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阵地,’灰色童谣’势必会占领这一领地,严重阻碍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情趣。因此,对这种’灰色童谣’,科学的做法不是简单粗暴地去扼杀,而是应投其所好,将功夫下在贴近儿童生活、健康向上的新童谣的创作上。儿童文学作家和学校老师应该创作出更多反映孩子身边生活的绿色歌谣,指引他们摆脱成长的烦恼。更重要的是,成人要多注意了解和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努力为他们消除心灵上的阴云,铲除‘灰色童谣’生存的土壤。”
河南财经学院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宋新谱教授建议,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可适当设立童谣课程或者童谣兴趣班,让孩子们尝试自己写歌。同时,建立激励与表彰机制,让更多的专业和业余人士拿起手中的笔,倾听学生的所思所想,创作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新童谣。她说:“对于孩子,对于这些祖国的希望和未来,童谣是他们成长期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是任何动画、玩具所不可替代的‘精神食粮’。让孩子远离腐蚀心灵的‘灰色童谣’,别让‘灰色童谣’玷污了他们的精神家园,这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来源:河南商报)
“痞子童谣”和青少年幽闭
文/蔡方华
尽管“痞子童谣”的内容是不健康的,却接近孩子的真实心态,宣泄了他们心中的负面情绪,这些情绪是在现实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既无法向成年人诉说,又难以寻找到答案的。
发生在不同地区的事件或现象,经常存在着某种奇怪的关联。比如,合肥地区的报纸报道说,当地的小学里正在流行一种“痞子童谣”,这些童谣语言俚俗,夹杂着粗鄙的骂人话,宣泄着稚嫩的牢骚,但在小学生中间流传得非常广泛,有的学生甚至抄满了一整本练习册。另一则新闻来自太原,当地有关部门对10到18岁的青少年进行调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近四分之一的未成年人“有话无处说”,不少人与家长和老师之间完全缺乏沟通。粗看起来,这两条新闻基本上是各说各话,但是细细琢磨一番,却能发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灰色童谣和“痞子童谣”无疑是一种有害文化,但这种文化来源于何处,却也并非一目了然。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些有害的精神产品是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创作”出来,目的是毒害青少年的身心,但是,对民间文学的创作和传播过程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种“阴谋论”的看法未必站得住脚。因为,倘若不是深谙儿童心理的人,未必编得出符合他们口味的顺口溜,即便有人费尽心机地散布了这些“痞子童谣”,要想让它流传开来,也不是容易的事。比较合理的解释是,这些“痞子童谣”大多是孩子们东一句西一句拼凑而成的,它们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不断“丰富”,然后又在传播过程中给孩子们带来负面影响。
灰色童谣的背后有一块灰色的天空。孩子说,“上学苦,上学累,上学还得交学费。”谁又能否认应试教育环境下,未成年人承受着巨大的精神重压?孩子说,“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事实上,大部分孩子在上学的时候不仅太阳没有当空,连鸟儿都没有起床。虽然我们的社会整天高喊着素质教育,但是从社会到学校、从老师到家长,谁能够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呢?谁又不是看到了孩子们的孤独却无法帮助他们走出幽闭的世界?所以,要想对抗灰色童谣和“痞子童谣”,仅仅创作和推广新童谣、绿色童谣是不够的。整个社会都应该努力和孩子交朋友,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深入青少年的内心,关注他们的感受,排解他们的苦闷与烦恼,帮助他们走出幽闭空间,让他们生活在明澈的世界里。进一步说,我们的教育制度应该加快改革的步伐,孩子们的书包不该再那么沉,作业不该再那么多,精神负担不该总那么沉重。(来源:华商报)
对校园灰色童谣的思考
文/王军利
形式简短、琅琅上口的儿歌、童谣,不仅给少年儿童的生活带来无穷的快乐,还给他们以美的启迪和向上的力量。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校园灰色童谣的兴起改变了人们对童谣的认识,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
校园灰色童谣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翻唱歌曲。如《我在马路边》过去曾传唱在多少人的口中,如今却被学生改编成:“我在马路边,捡到一盒烟,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烟,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给钱!”还有像“找点空闲,找点时间,独自在家,把电视看看;带上倦容,带上心烦,打开书柜,把小说翻翻”。“我总是钱太少,钱太少,数了半天还剩几张毛票……”等等。
第二,改编诗词。如:“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洒上敌敌畏,不知死多少。”“李白乘舟不给钱,一脚把他踢下船。桃花潭水深千尺,不会游泳就玩完。”“横眉冷对考试卷,眼睛直对钢笔尖;英雄不怕打零蛋,挺直胸脯交白卷。”;“考场风光,千里纸飘,万里眼瞟。望教室内外,风景甚好,交头接耳,互打手势,欲与考官试比高……”等等。
第三,自编顺口溜。如:“现代老师武艺高,个个都会扔飞镖,教学更是有法宝,不是作业就是考,班里纪律真是妙,不能说话不能笑。学生胆敢大声叫,马上把他父母找。”这些听起来琅琅上口的新校园童谣在时下中小学生中颇为流行,创作者多是学生自己,内容则是学生们的生活写照。
从灰色童谣的内容当中可以看出中小学生生活单调,学习压力大,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不尽如人意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小学生心灵的压抑和痛苦,同时也展示了不乏幽默的调侃态度。具体地说,灰色童谣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是中小学生对学习上的无奈及思想上迷茫的宣泄。像“学习日当午,汗滴脚下土。谁知作业本,字字皆辛苦”,是对课业负担过重的一种反抗;“窗前太阳光,照得头发烫。举头望老师,低头心发慌”是对教师授课方式古板、常常体罚学生的批评;“一年级小偷二年级贼,三年级女孩没人追,四年级帅哥一大堆,五年级情书满天飞,六年级鸳鸯一对对”则是学生早恋情况的写照;“一年级老实二年级贼,三年级可入黑社会”,更是对学生拉帮结派、打架斗殴现象的揭露。
其次是因为孩子们的好奇心强,但缺乏鉴别能力,遇到新鲜事物就一古脑儿接受。如果不是电视内容的影响,学生们能编出“考试作弊有绝招,又能偷看又能抄,个个像个韦小宝,捉弄老师有技巧”之类的歌谣吗?另外,现在的孩子都很有个性和主见,他们说的许多话都是我们过去不敢说,甚至不敢想的。并且童谣琅琅上口又有趣,所以孩子们感兴趣。
再次是好儿歌贫乏,孩子们唱儿歌时饥不择食。目前适合孩子们的诗歌、童谣太少,有一些很老的童谣已经不适合现在的社会,没有时代气息。很多成年人不了解少年儿童的需要,他们所创作的诗歌不能很好地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不能真正表现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真实生活,加上满大街都是通俗流行歌曲,所以干脆自己创作或修改前人的作品。
对待校园灰色童谣,既不可全盘否定,也不可放任自流。全盘否定,必然压抑孩子们的个性与激情;放任自流又会使孩子沾上放纵懒散等不良习气。最好的方法是参与进去,加以正确引导。
首先,社会要真正给孩子们减负,倾听孩子的声音,现在老师和家长每天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还不到1小时。如果没有正常的交流渠道,就容易引发心理问题,甚至社会问题。给他们创造一个文明、健康成长的环境,应该说是为人父母和做老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是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真正描述儿童天性、表达儿童心声并为儿童所喜爱传唱的童谣,从正面主动引导孩子们。比如:“你拍一,我拍一,地球妈妈穿花衣。你拍二,我拍二,人和动物好伙伴……”“学校是我家,清洁靠大家。墙壁穿新衣,请你要爱惜。”“追跑打闹少一点儿,文明礼貌多一点儿。上课专心听讲点儿,爱护花草主动点儿。”当这种健康、积极的新校园儿歌童谣广为传唱之后,那些对中小学生发展不利的灰色童谣才会自动消失。
另外,负责教育宣传的专业媒体,应该在广大学生中广泛征集学生创作的儿歌,请专家点评指导,选出健康向上的儿歌,向广大同学推荐,让儿歌创作健康发展,让孩子分清良莠。
总之,面对流传在中小学校园的灰色童谣,我们要高度重视,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认真探究其起因,分析其根源,主动、积极的寻找对策,变围堵为疏导,在实践中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责任!
儿童节演唱灰色童谣
据齐鲁晚报报道,济南一市民发现儿子在准备“六一”节目时竟准备唱“背上炸药炸学校”。调查发现,一些带有暴力等色彩的童谣正在孩子当中悄然流传。
刘女士说:儿子在市中区某小学上一年级,按老师要求在“六一”节下午要表演节目,未料30日晚刘女士让他“预演”时,他竟有声有色地唱道:“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没了……”儿子的表演让刘女士哭笑不得,经询问才知是高年级同学教给他的。
报道称,类似的“灰色歌谣”在孩子中正悄然传播。某小学周老师说,她前些天听到学生跳绳时念念有词,仔细一听竟是:“我班帅哥一回头,全体女生去跳楼;我班帅哥二回头,震倒一排教学楼……”据了解,类似此类的“童谣”还有很多,如“横眉冷对考试卷,眼睛直对钢笔尖;英雄不怕大零蛋,挺直胸脯交白卷”等等。(来源:中新网)
喜宴上的歪诗
文/子海林鹏
近日,市民陈先生夫妇带12岁的儿子赴亲戚婚宴,席间大人们正闹着让新郎新娘“坦白”恋爱经过,突然小家伙一把抓过司仪手中的麦克风大声喊道:“见面说说笑笑,继而打情骂俏。一会搂搂抱抱,最后上床睡觉。”虽说童言无忌,但参加宴会的亲朋们还是为之一愣,而小家伙见引起人们的注意,更是摇头晃脑一连来了好几首歪诗,直让陈先生夫妇尴尬不已,急忙上台硬是将孩子拉了下来。事后,陈先生终于弄明白这些顺口溜都是现在流行的“校园歌谣”。
在随后对市区部分中小学学生走访中记者获悉,这些“校园歌谣”在学校里传播至少已有两三年时间了,不少学生能出口成章地念出数首这样的歌谣。一初二男生小杨即兴给记者来了一段:“男生宿舍:落叶与袜子齐飞,废纸共墙壁一色。上课瞌睡:硬挺头颅永不倒,纵然嘴角水滔滔;期末备考:年年岁岁题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据了解,这些歌谣大多是根据唐诗宋词或时下的流行歌曲予以填词窜改的,内容有戏谑师长的,也有调侃他人的,甚至还夹杂着一些不健康低级庸俗的内容。这些在学生们心目中“好玩,搞笑,时髦”的歌谣一经传开便大受孩子们追捧。据小杨称,每逢“新歌”推出,他班里的同学便忙着互相传阅“学习”。
(来源:《汕头都市报》)
校园“灰色童谣”流传值得重视
文/娄国标
说起童谣,大家都会想到一些熟悉的旋律,比如“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等等。童谣,陶冶幼小心灵的音符,伴随了一代代人的成长。但是,现在一些内容不健康甚至带有暴力、黄色内容的“灰色童谣”却在孩子们中间广为流传。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些小学生经常与同学“分享”痞子童谣,“读书苦、读书累”是最受他们欢迎的一首。一些孩子的言论让人吃惊:“不会童谣就会被同学看扁,显得很老土,根本就没办法混!”
在学生中广为流传的“灰色童谣”,虽然内容并不健康,但内容却更接近孩子的真实心态,折射出了孩子的阴郁心灵。应该看到,孩子们也承受着现代社会的重压,在面对社会压力这张无形的大网时往往显得迷惘与无助,而家长和老师与他们的心灵沟通又显得那么匮乏。“心累”让孩子们变得消极,他们开始用戏谑的童谣发泄不满。
灰色童谣给孩子们的心灵蒙上了不健康的影子,也会影响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歌谣中的“黑色幽默”会让他们产生消极的世界观,缺乏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增强反叛心理;暴力和色情童谣就更可怕了,在孩子们还没有打好心理预防针的时候,这些“先入为主”的低级歌谣将直接影响他们性格的养成,长期熏染必将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留下阴影。就像广告一样,虽然不是每天都在认真听,但长期的灌输却将一些带有暴力、灰色的观念深深地植入了孩子们的大脑,随着孩子们不断成长,很容易养成不良倾向,冲破心理防线,做出不良举动。
“灰色童谣”的流行,一方面可看出孩子们需要童谣滋养,但遗憾的是这一有效而宝贵的德育载体近些年颇受冷遇;另一方面现有的童谣思想性过强,形式上又不能琅琅上口,不适合传唱,才使得孩子们自己到成人世界找寻,又受电视、网络、手机短信、不良书刊等影响,才使得“灰色童谣”产生。如果没有优秀童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阵地,“灰色童谣”势必会占领这一领地,严重阻碍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情趣。
孩子的心灵是一片净土,没有鲜花在上面开放,杂草便会丛生。现在,那些健康的好听的校园童谣正面临失声的窘境。孩子们被过早地卷入成人空间,不仅属于成年人的精神消遣品早早地浸染孩子纯净的心灵,一些垃圾歌谣也趁虚而入。
孩子们之所以对“灰色童谣”津津乐道,大多是通过调侃来消除内心的“烦、闷、累”,也有部分是为了发泄内心的不满情绪。因此,简单地对待甚至粗暴地禁止,都于事无补。更重要的是,成人要多注意了解和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努力为他们消除心灵上的阴云,铲除“灰色童谣”生存的土壤。
童谣是孩子成长期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具备任何动画、玩具所不可替代的滋养心灵的作用。愿孩子们能有更多的健康童谣可唱,远离腐蚀心灵的“灰色童谣”。这不仅是孩子们的愿望,更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来源:上海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