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理论及其现代价值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defende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理论,更多的是从个体方面阐述道德及修养的作用。道德修养有利于人性人格的完善,与社会生活、人生幸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文化精神,于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道德;道德修养;道德内化;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到政治、伦理、教育、人生哲学、天文、地理、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当中关于道德修养的思想最为丰富。张岱年先生指出:“孔子思想学说的核心是重视道德价值的观点,而这种价值观对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1]时至今天,我们来看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内容,有着大量的合理因素,对于今天中国的道德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的论述
  在我国古代,道、德原本是两个概念,最初是分开来说的。道,有道路、规矩的意思,借用来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原则。德字最初的写法,上面是“直”字,下面是“心”字,意思就是把心放得端正,思想、行为合乎规矩。道与德含义虽有所不同,但二者又是紧密相联的。道,既是万事万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又是人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立身处世的行为准则;万事万物合于道,人的认识和行为合于道,就叫着德。简单地说,道是规律、原则,德是遵循规律、实行原则并有一定成就。[2]
  后来,道、德两字逐渐连用。例如《禮记》中说:“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又如《荀子·劝学》中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可以笼统地说,先秦诸子思想中的道德一词,其含义同现在人们通常理解的含义基本一致。道德现在的含义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以善恶标准评价的,依靠人们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来维系的,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说得再简捷些,道德就是做人的规矩。作为社会性的人,必然会涉及到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必须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道德通过人的认识、实践、教育、宣传,形成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如社会舆论、道义声势等),调整人们的社会关系,从而起到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道德的社会作用还表现在,它指导和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为个人的人性人格发展提供真、善、美的标准,使人树立内心信念,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促进自我人格的完善,从而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更好地协调与社会的关系,这当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是加强自我修养
  我们历来重视道德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广泛进行道德教育,普及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帮助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要紧紧抓住影响人们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家庭、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公民中进行道德教育。”
  从道德发挥作用的机制来看,社会对个人的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通过教育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内心产生思想斗争,从而逐渐形成内心信念,固定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再外化为现实的道德行为。对受教育者来说,道德教育是“外在的”,是外因。道德教育要发生作用,还是要通过受教育者自我的道德修养才能表现出来。假使有人不愿意接受道德教育,不遵守道德规范,也不在乎社会舆论的批评,更没有良心的谴责,那么道德的调整作用在此人身上便无效果,就只能靠纪律的处分或者法律的制裁来发挥作用了。
  因此,在外在的道德教育灌输的同时,强调内在的自我修养,做到“里应外合”,才能真正形成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表现为高尚的道德行为,才能更好地发挥道德的社会作用。那么,什么是道德修养呢?人们对“修养”一词从词源上作了多方面的考证和解说。有人说,“修”是指“切磋琢磨”,有整治、提高之意;“养”是指“涵养熏陶”,有培育、长养之意。也有人说,“修”是指修正错误,“养”是指涵养性情。这些对我们理解什么叫做道德修养都很有帮助。现在我们的理解,道德修养就是一定的社会成员,根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来教育自己、改造自己,铸造自己的道德品质,提高自己道德境界的一种道德实践活动。道德修养的目的和内容,是因时代不同、修养的主体不同而有变化的。但不论何种性质的道德修养,有一点是相同的,这就是道德修养具有主动性,要靠个人的主观努力来实行。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他在这里强调,要做到“仁”是靠自己努力,不靠别人。他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他还说:“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论语?里仁》)他认为只要个人主观努力,就可以做到仁的道德要求。[2]
  儒家思想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他认为,仁义礼智的道德修养决定于自己,即“求在我者也”,求就会得到,不求就会失掉。[2]
  只有经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加强自我修养,才能将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转化成为个人的内心信念,自觉自愿地去实施道德行为,从而逐渐形成具有稳定特征的个人品德。因此有学者指出:“不经过自我认识、自我成型、自我鉴定的培养过程,堆砌起来的品德也是不巩固的。堆塑的雪人是洁白的,但它经不起气温的变迁而会崩塌;水泥石是坚固的,因为它通过内部的化合作用改变了物质结构本身。只有通过道德培养的内化作用而筑起的品德大厦才是钢筋水泥、经久难垮的。”内化了的道德就是个人的品德,它对行为的约束力主要表现为自制力(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使人建立起内心的信念而自觉遵守道德,它“比起纪律和法律的约束力、强制力,才更为深刻、更为强大”。[3]而这种内化的根本途径就是道德修养。
  三、道德修养有利于个体人格的完善,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
  (一)道德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礼记·曲礼上》就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这就是说,如果人没有“礼”的道德,就与禽兽没有区别。“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道德教化使人知礼,使人知道自己与禽兽的区别。《礼记·冠义》中说得更加明确:“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人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性应当是以社会属性为主,自然属性为次。自然属性是人与动物共有的,而社会属性只为人所具有。社会属性包括物质(经济)关系和思想(意识)关系。人除了物质需要,同时也有精神需要。而道德就是人类较早产生出来,并一直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一种社会意识,道德修养是人的一种重要的精神生活,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二)道德是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每个人要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就必须和其他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即使有鲁滨逊式的个人,也不能充分证明人可以离开社会而生存。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要立足于社会,就必须协调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而道德就是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儒家经典《大学》中说:“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中庸》中讲:“修身,则道立”。《孟子》中讲:“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可见,这是将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起点,要实现远大的理想报负,就要从个人道德修养做起。因此人们也就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道德修养,从小的方面来说,它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养个人道德品质以及升华个人道德境界的根本途径,从大的方面来讲,它是公民道德建设乃至于国家思想文化建设的必要环节。
  (三)德可服人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为人们提供了“应当”和“不应当”的模式和标准,以此来规范、约束、协调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使人们能相互理解,化解矛盾,增进团结。高尚的品德可以赢得朋友,受人敬重,可以树立无畏的正气。
  儒家经典《论语》中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德不孤,必有邻”。成语“德高望重”,也将个人的声望与高尚的品德相联系。换句话说,品德就是力量,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现在中国每年都在进行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正是用道德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对普通人群进行感化,然后能在不同程度上内化为他们自己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国民的道德素养。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理论因其丰富的内容,及合理内核,对于今天中国的道德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其现代价值,提高我国公民的道德素养。
  參考文献:
  [1]张岱年.孔子与中国文化[A].孔子研究论文集[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2]姜法曾.中国伦理学史略[M].1版.北京:中华书局,1991(5).
  [3]曾钊新.道德心理论[M].1版.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87(8).
其他文献
【摘要】村庄是农村居民的主要居住地,它是整个社会结构的最低的一层,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很难为村庄居民提供完全的设施,良好的公共服务,在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由于历史及经济、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国家可能更加难以兼顾这些地区,这就使得村民必须自己组织起来为获得村庄秩序的稳定运行而努力。而凯里市的舟溪镇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乡镇,乡民们通过制定的村规民约自我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因此,关于黔东南少数民族在
【摘 要】 产后痹是妇人产后、正气虚弱之时外感风寒湿所致四肢肌肉关节疼痛、筋脉拘挛的一种病症。文章报道刘维教授采用八珍汤加味治疗产后气血亏虚受风而致产后痹1例,疗效满意。刘维教授认为,气血亏虚是产后痹发生之根本,临床辨证强调虚实夹杂,治疗宜在益气养血扶正的基础上祛邪除痹,同时强调在使用祛邪药须保护胃气,寒热并用,阴阳平调。  【关键词】 产后痹;临床经验;中医师;刘维  doi:10.3969/j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对通信网络支撑能力和运维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市县一体化通信管理越来越显得紧迫.在县公司范围内,有效开展市、县公司一体化通信网建
随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闻越来越开始商品化,部分新闻从业人员,为了达到吸引眼球和经济利益的目的,开始创造出大量的假新闻,有些假新闻会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
期刊
作者简介:左献献,女,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生。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摘要】政治精英集团和基层民众团体是政治体制中的主角,代议制民主在当代社会有效运行所需要的前提和基础依赖于这两大群体的互动与协调,因而从这两大主角出发,探讨民主制度发展的前提与限度,避免混乱秩序和重大政治问题的出现,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代议制民主;代表;民众;
[摘要]多种技能的并存以及熟练掌握制造工序的职业理念在我国的春秋时期就已经建立了,正是高职设计教育的典范,牵涉到现代设计学中的很多范畴。这对于我们今天强调艺术设计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有着深刻的启发。  [关键词]传统文化 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193-02  首先,本文探讨的重要问题是避免传统文化在当代职业教育中被忽视
数组技术是数据在计算机内存中存储的一种常见形式,在计算机语言中也是一种批量申请内存空间的手段、方式,只要是稍微需要一定数量、并且是需要连续存储的数据,如一组数据、
【摘要】长期以来,建筑业使用农民工不规范,缺乏针对农民工的有效管理制度,造成侵害农民工权益事件屡屡发生,阻碍了建设行业快速发展,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建立有效的建筑农民工管理体系,提高农民工素质,解决侵犯农民工权益的各类事件发生,是摆在我们企业和所有农民工面前的迫切问题。抱着这个问题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施工组织与管理是研究生产力组
从20世纪中叶开始,各国纷纷进行了教师教育改革.我国的教师教育经历了一个由寻求教师质量的提高,到为提高教师的专业化而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过程.本文首先介绍了校本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