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空间与师生共同生长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bird_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的样子,就是师生灵魂的模样。”学校空间,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环境载体,更是承载学校精神气质、知识信息传递、师生情感交流和创新意识培育的多维学习场所。师生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面对现代学校的教育空间变革,是继续做校园空间的被动使用者,还是做教学空间的主动建构者?在我们的校园,有关学校空间的故事正悄然发生……
  生態工作坊的故事
  一年前,学校环保达人王卫红老师找到我,说准备了一个废旧电池回收箱,想放置在学校门房的窗台上,我说:“没问题!”三个月后王老师再次找到我,她利用班会课教学生制作环保酵素,申请添置几个大号的储物罐,摆放在一楼楼道夹角,收纳师生家里的厨余果蔬皮,我说:“我支持!”半年后她带领一帮学生第三次找到我,想借用保管室角落堆放学生制作的环保酵素半成品,我说:“给你间教室吧,我们把环保活动做成学校课程。”
  电池回收箱、垃圾分类桶、气象观测点、环保酵素屋、多肉培植站……由点成线、连线成网,学校的生态育人链在师生日常的教育行为中与学校环境自然串联并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校生态课程空间,一年后,“叁中”生态工作坊在师生的教育实践与共同设计下建成了。
  启示一:空间生发学校课程。乔布斯曾说过:“所谓创造,其实只不过是在串联事物。”学习空间无处不在,它不囿于室内、不限于书本、不拘于形式,它是师生“教”与“学”的自然互动,让空间与课程浑然一体,让师生实践与课程开发共同生长。
  校史馆的吊顶方案
  为迎接建校80周年,学校正在建设校史馆,招标确定的设计单位很敬业,一幅图要做几稿样板,由基建工作组最终选定。设计师传来三稿不同的吊顶效果,我将三幅图发到学校工作群:“请大家选出你心目中的最佳方案。”
  几分钟后群里开始有回复,大多数教师都选择了第二稿,七年级陈主任带头陈述了理由:“弧线造型象征学校源远流长的办学历史,生动而有寓意。原木色的线条和地板色调呼应,显得开阔明亮。” 之后陆续有教师发言说:“顶灯和射灯能不能加点效果,投射到地面和墙壁上可以呈现文字或图案?”“建议顶灯投影的文字就用我们的办学理念,图案就用‘叁中’文化徽章……”吊顶方案引发的话题成为学校工作群最为热烈的一次讨论,并最终实践在校史馆的施工方案中。
  启示二:空间凝练学校文化。学习空间建设中,师生基于教育理解的文化认同才是学校空间的灵魂。参与设计方案选择激发的不单单是热情,体现的不仅仅是民主,更是打通新空间建设与学校文化之间的关联,实现民主参与和空间文化的有机整合与深度勾连,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
  空间翻新引发的头脑风暴
  2018年春,学校将对教学空间进行整体翻新。翻新什么?怎样翻新?学校把选择的权利与设计的任务交给了全体师生:面向全校征集学校教学空间建设创意与方案。
  一石激起千层浪。“什么是教学空间?是指教室还是功能室?”“空间设计?这太专业了吧!”……学校干部会上,我分享了上面两个故事,情境是最好的思维催化剂,气氛一下活起来了。课程主任说专业设计师多数关注的是视觉效果,学校空间翻新既要美观更要适用;学工主任说光好看可用还不够,必须体现学校文化内涵和课程目标;年级主任说空间设计要基于学生立场,将培养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目标融入对教育空间的改造上;后勤主任说项目经费有限,翻新设计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会场风暴形成了学校教学空间翻新设计方案征集共识:
  第一,教学空间全覆盖设计,教师立足学科,学生基于需要,鼓励团队设计、倡导跨界协作。
  第二,整合现有设施,提炼学科特质,聚合多元资源,体现低成本高效益、旧环境新格局的设计原则。
  第三,设计者以文字描述设计构想,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也可以绘制简图或提供参考样图。
  第四,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设计方案的选定,对入选的方案组织专班打磨,制作出效果图,分批实施。
  学校发布了《宜昌三中教学空间设计方案征集海报》,吹响空间翻新设计集结号。短短两周的时间里,校园头脑风暴收获颇丰,共收到空间设计文稿41个、设计简图18幅,可采纳率达80%。
  结合学校实际,学校选定了三大空间翻新方案:以地理、历史学科教室为主体的“人文学习空间”、以传统国学为特色的“艺术学习空间”、以现代智慧教育为核心的“创客学习空间”;经学生投票评选,整合了包括明礼坛、和音廊、健体墙、知行台、悦读苑、数理径组成的“叁中新六艺”校园微景观设计方案。目前,师生自主设计的学校空间翻新项目正在建设施工中。
  启示三:空间唤醒师生创造。富兰克林说:“告诉我,我一下就忘了;教我,我或许会记住;参与其中,我才真正学习了。”空间为学习而设计,因学习而灵动,让学习无处不在。师生共同丰富创建的学校空间呵护着每一份学习兴趣,激发每一个个体内心的热爱。这样的空间才会有故事、有情感、有内涵。
  教育即生长,而学校空间的生长,既是教育环境的优化重构,也是学校文化的营造再生;既是学校课程的开发重构,也是空间边域的拓展延伸。学校空间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持续生成,形成文化传衍的内心动力,令文化生根,使教育落地,让学校空间与师生共同生长。
  宜昌三中是一所有着80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岁月沉淀的是办学底蕴,不改的是教育情怀。学校空间因学习而有,为生长而在,就像“叁中”文化蕴意的“三生万物,中和致美”一样,学校的空间理念就串联在这一个个平淡平常的教育故事中,期待生长出三中生生不息的教育年轮。
  (作者单位:宜昌市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播种行为,就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就收获命运。”这一育人哲理道出培养行为习惯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只有注重养成教育,才能开创强班之路。  注重养成教育,让学生学会感恩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并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习惯。培养感恩意识,首先是要对自己的父母感恩。我班的一个孩子叫杨浩,一天下午放学送完路队,我看到他在校门口大
牦牛是高寒牧区特有的畜种,犊牦牛是牦牛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牧民增收的期望,因此在饲养管理上应做好以下几个环节,以保证犊牦牛的健康和正常生长发育。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之一。这种“促进者”的角色,应该是用自身的行为去感染,去熏陶,去促进学生学习。但有些教师随着教龄的增长,滋生出一些自以为是的陋习——  陋习一:上课迟到。很早的时候学校的钟声是人工敲打的,上课前有3分钟的预备,3分钟教师完全可以从办公室走到教室,现在的学校都改成了电铃,没有设计3分钟预备,如果教师等到电铃响了,再从办公室到教室就应该是迟到。如果办公室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一个以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黄土、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海拔2 040~4 874 m之间,年均气温-1~1.3℃,无绝对无霜期,自然环境恶劣,属典
发酵床养猪是利用高效有益微生物和垫料建成发酵床,实践证明发酵床养猪降低劳动强度20%~30%,节约饲料10%~15%,猪肉品质明显改善.但在高原地区由于温度、湿度、光照和菌种等原因,发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重新梳理高校各类会计业务流程,提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关键点的定义和确认原则,明确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关键点及二级关键控制点。在此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