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把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课堂的情境引入,那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好数学的用处,从而达到课堂高效的目的。本文利用电视中的事例、数学家的事例、生活中的事例、游戏的事例、不同学科的事例创设情境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利用电视中的事例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把数学知识放到一个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里,在联系沟通中训练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这样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为接下来学好数学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利用数学家的事例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某种数学事实,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讨某种数学事实而进行数学学习的心理倾向。在数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趣味数学史话,教师可以通过讲数学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接受思想教育。
在教学《走进数学世界》——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时,让学生看课本中的阅读材料,里面有华罗庚的故事、视数学为生命的陈景润、少年高斯的速算等数学家的故事。
通过这些数学家的故事,使学生理解学好数学的方法:要对数学有兴趣,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善于独立思考。这样,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可以不断鞭策他们前进方向是否正确。
三、利用生活中的事例
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教材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知识就在身边”。这种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从而鼓励教师用培养学生用知识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用已有的知识思考解决问题。
四、利用游戏的事例
如果我们将一些数学问题改造为有趣的学生游戏,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创设游戏情境,做到寓教于乐,乐中施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更促进学生相互融合,相互协作的能力,以更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五、利用不同学科的事例
数学贯穿于语文、美术、地理、生物等学科,它的许多知识都与上述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1.让学生欣赏数学与古诗的完美融合。欣赏古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仅20个字小诗,数字就占了一半,勾勒出了一幅令人心醉的山村风景。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字在数学学科和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和主动性。再如“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使学生体会到先是平淡地一味数数,产生悬念后来笔法急转,突出佳句,使得全诗妙趣横生。
2.美术的融入与渗透。教学“图形的镶嵌”一课,教师巧妙运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展开想象,先在纸上画出自己想拼出的密铺图形,然后自由地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塑料图形学具进行密铺,并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既培养了学生的美感,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这就是数学可以让“美术变得更美”。
3.地理的融入与渗透。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全长6400多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05万平方千米,约占南美洲总面积的40%。每年流入大西洋的水量就有6600立方千米,约占世界河流入海水量的六分之一。请问:南美洲的总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世界河流总入海水量大约是多少?由此可见,在分数、百分数数学问题中很自然地融入了地理方面的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4.生物的融入与渗透。据科学家研究,100平方米森林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等于10个人每天呼出的二氧化碳;1公顷森林每天释放0.73吨的氧气,等于1000人每天呼吸所需要的氧气.请问:多少公顷的森林可供10000人100天呼吸所需,并同时可将他们这100天所呼出的二氧化碳完全吸收?在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了解了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明白了森林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体会到森林、绿化、环保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自觉地树立起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信念。
5.物理的融入与渗透。教师可设计“如何测量红薯的体积”这一实践性极强的数学问题。将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间接测量出体积,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因此,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之前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意图与本质,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创设情境,然后才能对情境的呈现时机、形式和内容进行加工。
总而言之,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时候既要让数学生活化,又要让生活数学化,让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情境的有效性,才能让自己的课堂低投入、高产出。因此,数学教师对生活中的事例的积淀是创设情境的来源,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才能使情境数学有效性发挥到最大,才能让自己的课堂达到最高效。
一、利用电视中的事例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把数学知识放到一个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里,在联系沟通中训练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这样不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为接下来学好数学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利用数学家的事例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认识某种数学事实,愉快地力求接近或探讨某种数学事实而进行数学学习的心理倾向。在数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趣味数学史话,教师可以通过讲数学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学到数学知识,接受思想教育。
在教学《走进数学世界》——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时,让学生看课本中的阅读材料,里面有华罗庚的故事、视数学为生命的陈景润、少年高斯的速算等数学家的故事。
通过这些数学家的故事,使学生理解学好数学的方法:要对数学有兴趣,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善于独立思考。这样,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方法,可以不断鞭策他们前进方向是否正确。
三、利用生活中的事例
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创设情境,能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教材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知识就在身边”。这种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从而鼓励教师用培养学生用知识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用已有的知识思考解决问题。
四、利用游戏的事例
如果我们将一些数学问题改造为有趣的学生游戏,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结合学生各阶段的心理特征,创设游戏情境,做到寓教于乐,乐中施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更促进学生相互融合,相互协作的能力,以更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
五、利用不同学科的事例
数学贯穿于语文、美术、地理、生物等学科,它的许多知识都与上述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
1.让学生欣赏数学与古诗的完美融合。欣赏古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仅20个字小诗,数字就占了一半,勾勒出了一幅令人心醉的山村风景。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数字在数学学科和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和主动性。再如“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使学生体会到先是平淡地一味数数,产生悬念后来笔法急转,突出佳句,使得全诗妙趣横生。
2.美术的融入与渗透。教学“图形的镶嵌”一课,教师巧妙运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展开想象,先在纸上画出自己想拼出的密铺图形,然后自由地利用教师提供的各种塑料图形学具进行密铺,并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既培养了学生的美感,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这就是数学可以让“美术变得更美”。
3.地理的融入与渗透。位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全长6400多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05万平方千米,约占南美洲总面积的40%。每年流入大西洋的水量就有6600立方千米,约占世界河流入海水量的六分之一。请问:南美洲的总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世界河流总入海水量大约是多少?由此可见,在分数、百分数数学问题中很自然地融入了地理方面的内容,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4.生物的融入与渗透。据科学家研究,100平方米森林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等于10个人每天呼出的二氧化碳;1公顷森林每天释放0.73吨的氧气,等于1000人每天呼吸所需要的氧气.请问:多少公顷的森林可供10000人100天呼吸所需,并同时可将他们这100天所呼出的二氧化碳完全吸收?在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了解了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明白了森林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体会到森林、绿化、环保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也让学生自觉地树立起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信念。
5.物理的融入与渗透。教师可设计“如何测量红薯的体积”这一实践性极强的数学问题。将数学知识与物理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间接测量出体积,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创设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这是情境的两大功能,也是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因此,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之前首先要把握好教材的意图与本质,还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创设情境,然后才能对情境的呈现时机、形式和内容进行加工。
总而言之,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时候既要让数学生活化,又要让生活数学化,让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情境的有效性,才能让自己的课堂低投入、高产出。因此,数学教师对生活中的事例的积淀是创设情境的来源,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才能使情境数学有效性发挥到最大,才能让自己的课堂达到最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