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他们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儿童在心理和行为习惯上容易产生消极变化,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滑坡、厌学、逃学。儿童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这些孩子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时没人辅导,加之成绩不好,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对学习感到厌恶,经常逃学。这些学生逃学后遭到教师和同学的批评,更加不喜欢学习,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2.道德意志薄弱、小偷小摸、撒谎。留守儿童受父母的道德教育很少,在学校里的思想教育又存在不切实际的说教问题。于是,他们有的只知单向地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只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少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
3.嫉妒、憎恨、仇视心理。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发展到嫉妒别人。一些留守儿童因此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有的甚至出现暴力倾向。
4.自卑心理的产生源于人际间的比较。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难免会感到失落和自卑。有的甚至自暴自弃,在学习上对自己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5.逆反心理严重。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是教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对立。这样的状况使教师和家人感到他们难以教育和管束,对其要么采取高压政策,要么放任,然而均无实质性效果。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教育缺位。留守儿童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的缺失,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
2.临时监护人教育不当。由于临时监护人大多为隔代的老人,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他们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学校与社会教育缺失。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是,农村学校教育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学校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并联合其他部门和社会力量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
1.学校应提高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搞好研究、管理、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
2.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学校要教学生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并开设符合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开设“悄悄话信箱”,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对儿童的心理压力和障碍进行疏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帮扶沟通、寄宿优先等制度,并安排专门教师培训临时监护人。记录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式等,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4.组建留守儿童朋辈辅导小组。把一些住址相近,情况相似的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让他们一块玩耍,一块儿学习,有问题一起想办法,有快乐也一起分享。相同的经历与境遇使留守儿童之间更易产生彼此心理上的相容,形成情感上的相互慰藉与支持。
5.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政府部门应明确划分并担负责任,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协调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责编侯艳星)
1.学习滑坡、厌学、逃学。儿童是生性好动、自制力差的一个群体。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由于临时监护人监护不够,这些孩子学习观念淡薄,尤其是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时没人辅导,加之成绩不好,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对学习感到厌恶,经常逃学。这些学生逃学后遭到教师和同学的批评,更加不喜欢学习,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2.道德意志薄弱、小偷小摸、撒谎。留守儿童受父母的道德教育很少,在学校里的思想教育又存在不切实际的说教问题。于是,他们有的只知单向地接受爱,不去施爱,更想不到如何感恩回报,只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对他人缺少诚信,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对家庭、朋友、邻居、社会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
3.嫉妒、憎恨、仇视心理。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发展到嫉妒别人。一些留守儿童因此产生憎恨、仇视的畸形心态,有的甚至出现暴力倾向。
4.自卑心理的产生源于人际间的比较。留守儿童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朝夕与父母相伴,有人关心和疼爱,而自己却没有,相比之下难免会感到失落和自卑。有的甚至自暴自弃,在学习上对自己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5.逆反心理严重。农村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爱与人对着干,即使是教师和家人的话也不肯听,常喜欢对立。这样的状况使教师和家人感到他们难以教育和管束,对其要么采取高压政策,要么放任,然而均无实质性效果。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教育缺位。留守儿童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的缺失,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
2.临时监护人教育不当。由于临时监护人大多为隔代的老人,由于体力、素质等原因,他们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隔代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学校与社会教育缺失。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是,农村学校教育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学校必须采取正确的措施加以防范,并联合其他部门和社会力量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
1.学校应提高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搞好研究、管理、教育工作,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
2.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学校要教学生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并开设符合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开设“悄悄话信箱”,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对儿童的心理压力和障碍进行疏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情况登记、帮扶沟通、寄宿优先等制度,并安排专门教师培训临时监护人。记录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式等,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4.组建留守儿童朋辈辅导小组。把一些住址相近,情况相似的留守儿童组织在一起,让他们一块玩耍,一块儿学习,有问题一起想办法,有快乐也一起分享。相同的经历与境遇使留守儿童之间更易产生彼此心理上的相容,形成情感上的相互慰藉与支持。
5.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政府部门应明确划分并担负责任,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协调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