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情感教育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渗透情感教育呢?
一、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协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二、借助文字的傳达,引导学生与教师形成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的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同样只有抱着挖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用心……在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时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激起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三、培养学生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情感投入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创造一定的条件,通过学生的耳、眼、鼻、手、脑等器官的感受和体验,探究情感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语文中的情感因素,正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一些课本剧、戏剧表演、形象模拟都能在学生的亲身经历下进行,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例如《皇帝的新装》、《麦琪的礼物》等一些生动感人的童话小说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课文中的《石壕吏》、《核舟记》等一些形象直观的文章则可采用形象模拟的形式,在表演的过程中,情感自然而然就“滥乎于胸”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就解决了。
四、鼓励学生求异,尽量转移学生情感投入
教材中的情感再现,只能说学生认知了这种情感,但是否能“学以致用”,还应学会情感转移,让学生的学习由情感体验转化到智能发展上去。既要理解掌握,又要活学活用。例如我在教学《小橘灯》时,那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不失时机的问大家:“你愿意和她交朋友吗?不妨给她写封信,谈谈自己,谈谈别人,也可以谈谈小姑娘……”文章一旦有了真情实感也便声情并茂了。同样,教《杨修之死》一课时,有个学生在大多数同学根据课文前几个小故事一致认为,杨修是因没遇上贤主,以致因才遭嫉,最终被杀时,大胆提出这种看法不全面。
五、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情感教育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进行初中语文的教育,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创造理想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学习激情充分激发,最终有效开展情感教学。教师需要对理想的环境有所了解,这里强调的环境就是需要让学生能够达到学习的状态,全身心投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告别传统枯燥乏味的学习,真正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了解自己,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学习,真正明白学习的最终目标,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出击,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全面创新。进行日常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将各种教学技术和手段充分利用,让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大大增强语文课程的魅力,从情感教育入手最终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逐渐融入到语文课程当中,最终达到情感的共鸣。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渗透情感教育呢?
一、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寻找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契合点,优化教学效果
在一线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这样的体验:学生会因喜欢、崇拜某一教师而对其所任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并会努力将它学好。这就不禁使人想起哲人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这种健康的学习情感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因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行为、活动已经潜移默化地达到了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目的。语文教师尤其如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多地秉承着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文化结晶。这一文化体系本身就对知识分子的人格提出了较高的规范和要求。语文教师作为这种文化的直接传播者,更应该向这种规范和要求看齐,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满腔热情,势必使学生产生共鸣,直接对其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译介的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但总起来说,都是熔铸着真、善、美的篇章,这就要求教师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协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二、借助文字的傳达,引导学生与教师形成共鸣,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像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的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同样只有抱着挖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用心……在学生的情感得到激发时要顺势引入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激起一种强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三、培养学生能力,积极引导学生情感投入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创造一定的条件,通过学生的耳、眼、鼻、手、脑等器官的感受和体验,探究情感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语文中的情感因素,正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一些课本剧、戏剧表演、形象模拟都能在学生的亲身经历下进行,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例如《皇帝的新装》、《麦琪的礼物》等一些生动感人的童话小说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课文中的《石壕吏》、《核舟记》等一些形象直观的文章则可采用形象模拟的形式,在表演的过程中,情感自然而然就“滥乎于胸”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就解决了。
四、鼓励学生求异,尽量转移学生情感投入
教材中的情感再现,只能说学生认知了这种情感,但是否能“学以致用”,还应学会情感转移,让学生的学习由情感体验转化到智能发展上去。既要理解掌握,又要活学活用。例如我在教学《小橘灯》时,那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给同学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不失时机的问大家:“你愿意和她交朋友吗?不妨给她写封信,谈谈自己,谈谈别人,也可以谈谈小姑娘……”文章一旦有了真情实感也便声情并茂了。同样,教《杨修之死》一课时,有个学生在大多数同学根据课文前几个小故事一致认为,杨修是因没遇上贤主,以致因才遭嫉,最终被杀时,大胆提出这种看法不全面。
五、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情感教育能够为初中语文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进行初中语文的教育,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通过多种教学模式,创造理想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学习激情充分激发,最终有效开展情感教学。教师需要对理想的环境有所了解,这里强调的环境就是需要让学生能够达到学习的状态,全身心投入其中。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告别传统枯燥乏味的学习,真正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了解自己,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学习,真正明白学习的最终目标,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出击,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全面创新。进行日常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将各种教学技术和手段充分利用,让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大大增强语文课程的魅力,从情感教育入手最终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逐渐融入到语文课程当中,最终达到情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