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文悟言,激发兴趣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595166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推动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内驱力,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和求知欲。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文言词语的堆砌。如果教师能够以文言文中的人文精神、文化内涵等为抓手,使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兴奋、共鸣等反应,将有助于学生更有动力理解词句,提高对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还原古人血肉之躯,亲之以形
  1.补充资料,知人论世
  文言文或是塑造了个性鲜明、闻名于世的典型人物形象,或是淋漓尽致地传达了作者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作品中都有一个“人”。今天的“古人”在昨天是有喜有乐、敢哀敢怒的活生生的“人”,今天艰深奥涩的文字承载着这个人的心声。学生感受不到这个“人”,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环境,没有让这个“人”实实在在地活在当时的氛围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就要让这个“人”鲜活地站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深刻地理解这个“人”。
  通过对作品背景、相关历史知识和作家经历的介绍,可以把这个人物还原到他本来的生活中去,让他在他原本的生活中鲜活起来,充满自己的个性。如学习《报任安书》时补充对司马迁身世遭遇的介绍,学习《项脊轩志》时补充对归有光考取功名的过程及年龄的介绍等,就是还原作者的生活背景,帮助学生重塑鲜活的人物,进而感知人物的真实情感。
  2.诵读文本,合理想象
  除了补充介绍相关资料之外,我们更应该让文字自己说话。通过诵读,披文入情,体悟感知人物至情至性的真实形象。
  如学习李密的《陈情表》时,可带领学生诵读相关文句,引导学生体悟李密的多舛命运,祖母刘不顾年迈独自将这个从小丧父失母、体弱多病的孙子养大的艰辛。而《渔父》中也同样有“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人物形象,这种枯瘦落魄的人物形象很容易让人产生合理的联想,于是人物的境遇、心理、语言就有了物化的载体,而不再是空洞不可理解的了。
  教师教学时引导学生从文章中筛选相关语段诵读、品读、想象,从而概括人物的“形象”,还原其血肉之躯,文言文就变得可亲多了,爱屋及乌,文言知识也就可亲多了。
  二、找寻古今情感共鸣,动之以情
  1.引导学生走入文本
  所谓“共鸣”就是读者的亲身经历与思想感情和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震。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和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的过程。选入高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出自古代一流作家之手,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它们之所以千古流传,就是因为与今天人们的思想情感有相通之处,今天读起来仍然感觉历久弥新。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走入课文,和作者心灵相通,产生情感共鸣。让他们觉得古文和“我”是融合在一起的,古人描绘的世界和“我”的世界是有关联的,他们才会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2.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面对文言文时,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体验往往被冷漠无趣的文言翻译所代替,学生学习的文言文已成了与自己无关的一堆文字符号。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调动已有情感体验去体察“古仁人之心”,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体会到作者的用心和情怀。
  《陈情表》中,当“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时,李密却屡次被朝廷征召,“不祸及自己”和“赡养祖母”都是要争取的。这种两难的生活遭际任何人都会遇到,“学时想玩可玩时却怕影响学”,“想拥有学生干部的工作经历却怕挤占学习时间”,“向老师反映班级问题却怕被同学说成打小报告”,等等,处境两难时的为难心理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一定会好奇作为谈判高手的李密在“陈情之表”中是如何洞察对方心理,巧言说辩,以达目的的。教师若能从“谈判心理学”角度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解读作品,品析文中“外交辞令”,即“言”的艺术,学生定会兴趣盎然。
  再如《项脊轩志》中,祖母对作者学业上的殷切期盼之情也极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这类易让学生产生共鸣的文字若作为重点字句赏析,文言知识的掌握将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三、发掘古事所含道义,晓之以理
  1.寻找文言与现代的共通点
  《明朝那些事儿》《原来这才是春秋》等网络文学作品的走红,无不是因为这些史书对历史是正说,但又能与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理,如果文言文所蕴含的道理能与现代生活产生联系甚至指导现代生活,那么学生不仅能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对文言知识的学习也会成为学生自觉传承中华文化的使命,文言文的教学也将会更有时代气息,更富有魅力。
  2.用核心文化内涵贯穿教学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是以板块专题形式来选编文章的。教师如果结合板块或专题的教学目标,对文本进行大胆取舍,筛选出核心的文化内涵并形成贯穿课堂的话题,一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深入文本把握文意,更好地理解词句。
  以《渔父》为例,《渔父》属于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第一版块,专题名为“直面人生”,版块名为“生存选择”。编者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借这个版块树立榜样,激励学生在面对人生考验的时候,直面人生,作出正确的选择。
  《渔父》中,面对世道的污浊,出现了三种做出不同选择的人:一种是随波逐流的;一种是退而以求自身高洁的;一种是屈原这种想要改变世道,不惜触逆鳞以身赴死的。这三种选择暗含了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的人生态度。在完成有针对性的文本细读后,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当今社会只有第一种人才能生存下去,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第三种选择是行不通的,更有学生直接评价屈原“很傻”。
  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一定会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我通过列举电影《十月围城》中的普通人为了实现“三民主义”而牺牲、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为了和平解放上海而押上妻儿性命等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出一个道理:社会要发展进步,总是需要一些人以付出巨大的牺牲为代价,这样的人都是了不起的英雄。我们也许平凡,但至少我们可以理解、敬重他们。带着讨论再去细读文本,学生的情绪高昂,字字读得掷地有声。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主体将注意力集中于语言本身时,焦虑程度就会偏高;当将注意力集中于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时,焦虑程度就会降低,学起来也会轻松。实践证明,当学生因“文”趣而观照文本时,就会主动破除“言”的障碍,解除“言”碍的过程,就是融“言”于“文”、“文”“言”相生相融的过程,也是学生汲取作品文化内涵,使之内化为自身语言积淀的过程。
其他文献
“吴地饮食文化探寻”是高职语文的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旨在从吴地的饮食特点中探索吴地人文精神。教师可以引导服装专业学生在吴地人文精神的感召下进行服装设计,探寻文化课与专业课的融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  语文课堂教学最大的掣肘在于教材。在以学科知识为前提的框架下,教学始终围绕教材灌输知识,教师极少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建构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传统教学中的活动忽视甚至排斥学生以获取直
期刊
打开苏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便会看到这样一段话:“鉴赏唐诗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外在的形象,精神的形象,丰富的意象,多样的意境……”是的,诗词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有许多特点,但其最本质的特点无疑是形象性和抒情性。诗歌离不开形象,不管这形象是鲜明的亦或是隐藏的,诗人的情感不可能脱离形象而单独存在。那么,诗词借以寄托情感的形象又有哪些类型呢?  一是内外兼修的人物
期刊
笔者是江苏省一所重点高中的语文教师,非常有幸被选派到新疆一所高中工作三年,成为一名国家援疆战略实践者。在高中担任副校长,分管学校教研、科技等工作,还分管一个年级,有机缘能为祖国边疆的教育事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荣幸之至。与各位语文同仁一起开展的教学、教研活动,促使我不断反思:如何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现提出几点粗浅的想法和大家商榷。  一、审视语文地位  一所学校的文化内涵、精神
期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明确:“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所以,教师应激活想象,让麻木的心孕育出一片诗情画意;少讲精讲,还学生读思的时间;讲授力避重复而凸显篇章的艺术魅力。如此,也许我们能突破重围,还诗歌课堂以生机。下面笔者以《氓》的教学为例谈谈诗歌教学的诗意和有效性。  一、课例回顾  师:从大家的回答来看,对《氓》中的难字难词和
期刊
所有考生都知道,高考打响第一炮,考好语文很重要。要考好语文?写好作文是第一条。考生要在作文评分的天平里加两个镇盘砝码,第一个砝码是审题要精准,而精准审题的根本则在于加第二个砝码,就是很好地发挥思辨能力。  一、如何做到精准审题  自恢复高考制度起,直至新课程实施前后,高考作文除了少数年份、少数省份偶尔出现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之外,差不多都是自定立意、自拟题目的材料作文。要写好材料作文,精准审读材料是
期刊
新课标倡导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倡导运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高效课堂,不仅是达成高效率的课堂,更是教育教学形式的巨大变革。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巧妙的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在课堂上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高效提高、高效进步和高效收获。教师是构建高效课堂最直接的一环,这一点,笔者通过参加本校举
期刊
《可以预约的雪》这样的散文,看似简单,但学生如果没有生活体验,是很难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怀的。“浅文深教,深文浅教”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如何实现?听一位教师所讲的《可以预约的雪》一课,深受启发:语文课无论是什么样的课,有“生成”,必活。  一、预设“生成”。意料中的惊喜  师(投影):看到标题《可以预约的雪》,你读出了哪些信息,或者有什么疑问?  学生思考。  生1:如果不看文章,单从标题上看,会觉
期刊
德国作家席勒认为;“若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语文课堂是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审美特质,完全符合新课标“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的要求。而古诗词在学生审美特质的培养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以审美的观念和方法引导启发学生。学生在认识美、感悟美的同时,审美需求和审美感
期刊
2001年秋季学期起,江苏省中职学校开始使用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由谷公胜主编的国家审定语文教材。2006年,编写组结合实际使用情况对该套教材进行了修订。四册书的体例布局和内容总量基本不变,调整了一些难度较大的课文,此版教材于2011年秋季停止使用。  2011年秋季学期起,江苏省中职学校和五年制高职学校开始使用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由杨九俊主编的职业学校文化课语文教材。2012年在听取了多方意见
期刊
古代诗歌鉴赏是语文高考的重要内容,在古代诗歌鉴赏中,最重要的是读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读标题、读注释、读关键词、读意象及色彩、分析句子结构等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以求先读懂,再鉴赏。  福建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能力提出了要求。自2016年开始,福建省高考又转为使用全国卷,诗歌鉴赏的分值由6分提高到11分,诗歌鉴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考诗歌复习中,我
期刊